摘要:好的文章,肯定有不俗的收尾。在近几年的高考现代文学作品阅读中,各省市的试卷都十分重视对结尾的考查,因此,我们在进行现代文阅读的复习时,也必须对高考试卷的设题方式及答案加以归纳,理清此类问题的答题思路。
关键词:高考 结尾 主旨 结构 思路
通过对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有关结尾的试题进行一个全面整理,可以归纳出以下八个类型,并对应对的答题思路加以分析,供大家参考。
1、总括全文,直抒胸臆
2005全国卷Ⅰ——冰心《一日的春光》17题:(1)作者长时间地盼春寻春,为什么最后却对“只有一日的春光”深感满意?(2)作者在“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这里的“遗憾”指什么?
答案提示:(1)①“一日的春光”烂漫、骄奢、光艳,使作者感受到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②这“一日的春光”,酬报了作者九十日的苦苦期待,作者也不再怨恨春天。(2)春天来得太晚,让作者等待得太痛苦。
又如2010全国卷Ⅰ——萧萧《灯火》17题:文章最后一段说:“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综观全文,灯火在作者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答案提示:跟古人促膝谈心的温暖;祖母嘘寒问暖的温馨;对知识的渴求;全新世界的光影缤纷。
思路点拨:要站在全文的角度来思考,来全面理解作者的主旨和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2、总括全文,辨证思考
如2005重庆卷——韩少功《阳台上的遗憾》21题:根据全文,分析作者对旧式宅院和高楼大厦的态度,并就文末“遗憾是历史进步身后寂寞的影子”所蕴含的作者观点作出简要评价。
答案提示:⑴无论是传统旧式宅院,还是现代的高楼大厦,都有它们的长处和短处。⑵历史是发展进步的,但在进步的同时也会留下不少遗憾。
思路点拨:要有辨证的态度、时代的眼光、深刻的反思。结尾含义深刻的语句,必然是对全文的观点的总结或升华,因此要结合全文的观点,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3、比拟作结,理解内涵
如2010年天津卷——《寒冷的高纬度——我的梦开始的地方》20题:文章结尾说“我回过头来一想,世界其实还是那么大,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北极村”,这句话有那几种含义?请概括回答。
答案提示:(1)故乡是世界的缩影。(2)作者对故乡的爱是永恒的。(3)童年在北极村学到的一切,奠定了坐着人生基础。(4)故乡是坐着人生思考与创作精神之源。(5)故乡使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得以升华。
思路点拨:根据题干要求(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全文(尤其是关键段),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4、对比作结,突出主旨
又如2011年安徽卷——[哥伦比亚]加卡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14题: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
答案示例:角度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醉酒的行为使读者对勤劳、纯朴、善良的巴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还有爱面于、冲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巴尔塔萨性格的复杂性。
角度二:使情节更为曲折,做好乌笼期待出手却拒绝卖出乌笼,想卖高价却无偿送出乌笼。这样的情节本己曲折生动;“醉酒”让主人公欠下债务,狼狈不堪,使情节再生波澜,引人入胜。
角度三:使主题更加丰畜,为满足一个孩子的快乐送出乌笼,体现了主人公的善良本性,弘扬了善与爱的主题;从没喝过酒却喝得酩酊大醉。表现出这个小人物不得不面对现实时的种种无奈。反映出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生活之间常常存在着矛盾。
角度四:使环境更具典型性小说中共有三个场景:巴尔塔萨家赏鸟笼,蒙铁尔家送乌笼和台球房醉酒,台球房是唯一的公共场所,醉酒情节把场景从家庭空问转移到社会空间。集中辰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思路点拨:①这两个例子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对比手法的目的就是为了构成反衬,突出主要对象;②要注意结合上下文,尤其是对作者强调的关键词、重点词的理解。③尽量写丰富些,分点作答,但必须是不同角度的。
5、间接抒情,耐人寻味
如2006四川卷——冯杰《乡村的瓦》17题:文章最后写了“我”与“瓦”对话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提示:表现“我”对“瓦”的一往情深,使文章更有亲切感;点明主题,表达“我”灵魂归乡的愿望。
又如2011年四川卷——宗璞《锈损了的铁铃铛》17题:请分析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妙处。
答案提示:以勉儿泪落铃铛这一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收束全文;委婉含蓄地抒发了他对爸爸的怀念和伤痛之情;深化意蕴,余味无穷。
思路点拨:要把握全文,具体分析。间接抒情的结尾方式深受作家青睐,它使得情感的表达既含蓄有余味,又能强化主旨的表达,更有绵绵的情意。我们还要注意,间接抒情包括了许多类型,像拟人化、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寄情于事等。这些间接抒情的方式虽然有所不同,但在增强情味、含蓄、强化思想感情上的作用却是基本一致的。
6、收束全文,评析优劣
2005辽宁卷——李健吾《切梦刀》22题:如果将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提示:⑴不删好。深化主题,更好地表达感情。将“烧饼”与“切梦刀”的价值对照,消解了其意义。⑵删掉好。这样可以避免将主观感情直接呈现出来,更含蓄,收到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贵来”一段已经表达了中心意思,结构已经完整。
思路点拨:这样的题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题也还是要根据结尾段的在表达主题、情感、结构等方面的一般作用来考虑,并根据文章举例分析说明。
7、前呼后应,线索分明,结构完整
如2005江西卷——严文井《给匆忙走路的人》20题:文章最后一段写到了匆忙赶路的人的“伤心”,文中哪些词语与之相呼应?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提示:忧愁、焦灼、忧虑。构成一条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既使文章结构紧凑,又呼应文题。
又如2006上海卷12题: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
答案提示:首尾呼应,末段是首段的延伸和升华;感情真挚,集中抒发作者对冰心的崇敬之情;以诗意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冰心对后代的影响和作用。(答对任意两点即可)
思路点拨:呼应的写法,重要从结构作用上考虑。结尾,一般是前呼后应,在结构上的作用是“线索分明,结构完整”;在思想感情上的作用深化和升华。答题时可以据此迅速思考。
8、根据原文,续写结尾
2005上海卷——《回望昨日的感伤》12题:假如让你来回答文末“又该说些什么呢”,你会这样说(100字左右,6分)
思路点拨:这是一道开放题。答开放性的题目,往往容易出现“放得太开收不回来”的毛病。因此,答这类题,要注意三点:①紧扣原文②感悟引申③言之成理。
总之,高考在结尾这一点上设题的角度,大致有主题表达、抒情方式、辨证效果、修辞效果、结构作用等方面。开放性的设题是“可否删去”或“续写”等。对这些题目,我们要明确其总体的表达作用,可以从结构、主题、生动性、深刻性、含蓄性、强调性等方面考虑。结合具体的文章和问题,综合思考,一定可以得出正确的理解。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文章结尾常考查,把握规律巧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