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人像雕塑中由人体雕塑与着衣人物雕塑这两大部分所组成。着衣雕塑作品在具像雕塑作品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衣纹雕塑处理的成败是着衣人物雕塑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本文通过对静物的裹布所产生的褶纹进行理性分析以及对褶纹的构造、组织形式以及一般的变化规律的分析,提出衣纹研究在雕塑创作过程中的运用方法。启发衣纹雕塑创作要通过观察揣摩,寻得其中的内在本质并将其本质予以物化。
关键词:大足石
“具像,即具体的形象,它是指艺术中可以确认的,和外在大千世界有直接联系的内容,它是外在大千世界的直接反映。”1具像的艺术手法是对现实已有物象的客观再现,理论上即有“模仿说”“反映论”等。而具像雕塑,顾名思义就是艺术家用具像的艺术手法创作,他们熟练地掌握运用严格的透视、解剖等科学原理,用可以塑造三维的物质材料再现或模仿已有物象的基本形态,如人物、动物的肌肉、结构、比例、运动变化的形态等,艺术家寻求对已有物象的局部或整体的形似,通过对自然严谨之像,细致准确的创造,使观者获得具体真实效果的雕塑类型。
在我看来,具像雕塑可分成人像雕塑与非人像雕塑两大类型。而在人像雕塑中又由人体雕塑与着衣人物雕塑这两大部分所组成。依笔者之所见,在人像雕塑中,以介绍人体雕塑的经典文章与书籍可谓汗牛充栋,不胜枚举。世界美术发展史上美术评论家和雕塑家对于人体雕塑艺术有着独特而又丰富的艺术体验,这些宝贵艺术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在这里就不加以缀叙了。
这些年来,笔者对着衣人物雕塑进行一定的研究,也深知衣纹处理的成与败是着衣人物雕塑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
可以说,着衣的雕塑作品,在古往今来的具像雕塑作品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早在古希腊时期的雕塑家就非常娴熟、巧妙地运用了人体着衣的艺术形式,表现其塑造对象的气质、动态、性格以及社会属性等特征,同时运用衣纹的塑造艺术风格表现其当时的时代审美意识等等。如雅典卫城巴底农神庙山墙雕刻中的一组《命运三女神》(***1)。根据希腊神话,命运三女神是掌管人类命运和生死之神。现在我们看到的三神像虽已严重损毁,头部已失去,无法领略到女神的神情和秀美的面容,但仅从保留下的躯体中,就足以感受到女神的丰盈、妩媚和所洋溢的青春气质。她们那娴***卧的姿态,所形成的稳健的三角形构***,和她们那薄而得体的衣裙所呈现出来的生命的勃动,使人看了,不仅赞叹雕像的神形之美,更加钦佩希腊艺术家对衣纹的苦心经营和绝妙的表现。2而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大师米开朗基罗在他24岁时所创作的《哀悼基督》(***2),衣纹处理却呈现出另外一种景象。作品采用了稳重的金字塔式的结构,十分含蓄,圣母宽大的衣袍既显示出圣母的四肢的形状,又巧妙地掩盖了圣母身体的实际比例,解决了构***美与实际人体比例的矛盾问题。基督的那脆弱而的身体与圣母衣褶的厚重感以及清晰的面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统一而富有变化。雕像的制作具有强烈的写实技巧,作者没有忽略任何一个细节,并对雕像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打磨,甚至还使用了天鹅绒进行摩擦,直到石像表面完全平滑光亮为止。这一切都赋予了石头以生命力,使作品显得异常光彩夺目。3时间像一部高速行驶的列车,不断的向前前进,着衣人物肖像雕塑进入到20世纪初,法国浪漫主义雕塑巨匠罗丹在所创作《巴尔扎克》(***3),在衣纹的表现上,却又呈现出不同于前人的艺术风格与时代特色。在表现伟大的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时,他不斤斤计较于细节的精雕细琢,反复探索的目的只有一个,即展示这位天才的精神气质。他为此选择了极其简单而又极富特色的构***,披裹着睡袍的巴尔扎克昂首凝思的瞬间,生动有力地体现了他在夜晚沉迷于创作的情景。正如德国大诗人里尔克形容的,这一雕像传达出巴尔扎克创作时感到的“骄傲、自大、狂喜和陶醉”。罗丹创作时,力求捕捉住人物最关键的东西,而不追求衣纹的面面俱到。结果,这件神品在当时却被讥为“麻袋片中的癞蛤蟆”而曾遭到无礼的拒绝。4
而现代的雕塑家们也同样没有放弃用着衣的雕塑艺术形式表现对象。因为着衣的雕塑在作品表现上,常常有利于表现出某种特定的环境,增加作品的特殊的艺术气氛;特别是在表现历史人物,为了表现其所处的年代及人物性格、性别、年龄、职业身份等,衣纹的塑造表现就更显得极其重要。如:意大利现代雕塑家曼祖,在他的着衣人物肖像作品里,处理衣褶纹的技巧与前辈不同,尽量回避许多偶然的琐碎的褶皱对整体的影响,但又不缺乏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地方。他的作品之所以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对衣褶纹轮廓线的安排。曼祖处理的衣褶纹可以用简洁单纯来描述,他喜欢用冷酷的直线或折线,明确而又果断,线条从所需要构***的整体出发,有宽有窄,有长有短,有粗有细,略带有巧妙的弧度,格调高雅而又有所掌控,让人觉得在其强韧的形态之内,更具备感性的古典的气质,他的这些作品就如同戏剧中的玩偶,既典雅的让人亲密,又冷酷的让人疏离(***4)。5
通过分析这些经典的作品,我们可以总结出一条塑造衣纹的规律:那就是对衣纹的塑造,越来越趋于强调作者的主观感受。但是,强调作者主观感受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对客观形象的追求与刻画。
在塑造着衣人物雕塑衣纹之前,我们应先对褶纹的构造、组织形式以及一般的变化规律有所认识与了解。因此,我先对静物的裹布所产生的褶纹进行理性分析。
1.褶纹与形体
如一个立方体模型与一个球体模型,它们同时裹上布,立方体顶面所呈现的方形物褶纹,四个侧面则产生了形态不一的褶纹。而在球体模型上,产生了由顶部以下分布在圆周侧面部分渐变褶纹。由此可以看出,布在物体实的部位展现出下面物体的形状;虚的部位产生褶纹。虽然也有实的部分产生褶纹的例子,但它的产生不会影响物体的基本形。当然,褶纹的形态也与外力的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褶纹在一般情况下虚的部分以下垂的状态出现,而且每一条褶纹的形态都通向支点,即布的受力点。但当它受到了外力的干扰时,褶纹的自然松垂形状就改变了,所以在外力影响下的褶纹与不受外力的褶纹的方向形态是不同的,褶纹的支点也就完全不一样。通常情况下,受外力作用下,褶纹的方向形态与外力方向一致,而且褶纹由于受力作用,显得比较挺直。
2.褶纹的形态与布料的物理属性
褶纹的形态由褶纹的物理属性差别所决定。褶纹的物理属性是指麻、毛、缎、绸、棉、丝、呢绒等不同质料的纺织品所产生的褶纹。由于质料的不同,产生了轻薄、厚重、柔软、挺直、细碎的褶纹感觉。研究一下它们的材质,我们不难发现,毛呢、丝绒类的纺织品产生宽大、厚重的褶纹;尼龙绸缎的纺织品产生挺直柔软的褶纹;而丝、纱纺织品产生了纤细、薄软的褶纹;棉纺织品产生细碎、松软的褶纹。我们了解了这些常见的不同质料的纺织品特点后,将会认识到,在同一强度的外力影响下,褶纹由于材质的差异,褶纹的形态各异。
3.服装的样式与衣褶纹也有着紧密的关系
中国式服装与西装,它们的样式不一样,裁剪的方式方法也就不一样,所产生衣褶纹的形状和部位也都不一样。如西装的式样有肩,衣袖单裁,裁完后再上袖,关键是西服按照人体的直立姿势去安排,量体裁剪,而中式服装则是肩袖连裁制作,量体设计是按照人体两臂张开,两腿叉开的姿势去统筹安排的,正因为设计姿势与式样有所区别,所以同一部位产生的衣褶纹形态是不会相同的。
4.褶纹的剖面分析
进行褶纹的剖面分析,将尽可能地帮助我们了解把握褶纹的形状空间构造。从前面两点,我们知道褶纹是由受力点即支点悬挂下来的。现将褶纹的横向剖开来研究,就会发现褶纹是由凹凸形所构成的,再沿着褶纹方向分段剖开,将进一步发现靠支点的凹凸面较小,伴随着褶纹的悬挂之势下延,凹凸面便渐渐宽大起来。再顺着褶纹的动势方向把褶纹从中竖着剖开,就会看到被剖开的褶纹两侧并不是对称的关系,而是有一定的倾向性:凸面倾向于褶纹与褶纹之间拉力小的一边,凹面较平缓而浅显。
了解了褶纹的形态变化规律,可以更好地加深我们对着衣人物肖像创作的认识。
在创作着衣人物肖像的过程中,先确定所创作人物的构***的形态与服装的样式,以及人物与衣纹的关系,对衣纹的松紧、主次、大小、虚实等空间关系,做到心中有数。
塑造衣纹时,可先抓住关键的衣纹去表现,主要的衣纹确定后,再逐步调整刻画,这样能够避免衣纹的局部孤立完成,从始至终都要保持对着衣人物整体效果的统一。体现人物形体的衣褶纹一般都是从人体的突出部位所产生,所以人体的各个突出部位和主要关节部位,往往又成为衣褶纹的支撑点。这些突出部位所产生辐射状的衣褶纹,非常生动地体现形体的空间形态。因此当我们面对这样的衣纹时,可以认真地去塑造。
另外,着衣人物由于正常的规律性运动使衣服通常揉折产生一些衣褶纹,特别是在关键的人体关节部位体现得尤为明显。如:肩关节末端、大腿末端、肘关节上面、膝关节后面这些部位,腰部因运动扭转,通常出现衣褶群。这些衣褶群在运动和静止的状态下,形态也有所不同。这些衣褶纹的形态大多都是重复的环状与条状衣褶纹。对这些衣褶进行塑造,应抓住表现那些由运动所导致的衣褶纹,而偶然的或处于运动静止状态中的无直接联系的衣褶纹,在没有破坏整体关系的情况下,可以尽量减少塑造刻画的力度。
上文所述,只是我在着衣肖像创作过程中的一些浅显的认识。其实雕塑衣褶纹研究的过程,与掌握一般事物规律一样,需要雕塑家通过细心观察揣摩,寻找到其中的内在本质,然后再尽一切可能把其本质物化成形体。我所追求的创作方式是在大千世界中去寻觅已经存在的规律,既遵循规律之可能性又要打破规律之必然性;另外,通过对其他艺术门类的咀嚼,相互借鉴,触类旁通,这也是必不可少的创作思考方式之一。
(冯国豪 广州雕塑院)
注释
1 许正龙.雕塑学——立体材料艺术探索[M].辽宁美术出版社
2何小兵.雕塑基础(泥塑)[M].湖南教育出版社
3 何***广.米开朗基罗[M].河北教育出版社
4 邵大箴.西方现代雕塑10讲[M].广西美术出版社
5 汝信.全彩西方雕塑艺术史[M].宁夏人民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衣纹在具像雕塑创作中的运用及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