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禁锢的被打破,开放意识的逐步加强,新的绘画观念不断产生,新的画风和画派不断出现,推动了当代工笔画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多元互补的局面。近年来,绘画流派之众多,画风之多样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绘画观念的变化对工笔画多元互补格局的确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工笔画由古典形态走向现代的关键,而现代画风及绘画语言的探索又往往是随着新的绘画观念的发展而出现并走向成熟的。当代工笔画渐渐形成了多种艺术取向、绘画语言交融互渗竞相发展的局面。非笔绘肌理语言的表现技法正是在艺术家们的追求与创新中生成的,形式之多,技法之多,乃至对画面肌理的表述成为许多工笔画家绘画风格形式的因素之一。
非笔绘肌理的效果之所以不同于笔墨,能产生令人叹服的艺术感染力,成为当代许多工笔画家竞相追求的目标,主要是因为它的“天成之美”的效果是用毛笔难以达到的。由于工具材料以及技法技巧的多样性选择,制作出的这种源于自然的肌理效果,能使画面呈现出多样而又特别的形式美因素。且肌理的自然属性同绘画的形式构成天然的协调,把自然的变化、变幻和不确定性凝固在艺术作品中,因而焕发出感人的艺术力量。
肌理能在当代工笔画创作中盛行,对许多艺术家产生深远的影响,是与当前时代背景分不开的。
一、自由多元格局的形成
改革开放后国门的打开,美术创作在国际交往的背景下,渐渐走出现实主义单一化的瓶颈,向着开放体系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如人的思想逐步***,个性意识、多样意识、创新意识和现代意识渐渐觉醒,自我价值得到恢复,人的个性受到尊重,美术创作空前自由,各种思潮出现并激起争论,不同思想之间建立起“立交桥”等,在一种普遍的宽容的心态之下,自我表现、意识流、心理分析以及形式美等以往被批判和严禁的创作手法都得以畅通无阻。
在国门打开的同时,西方各时期的美术,特别是现当代美术以及当代艺术思潮涌进中国,对传统中国画表现语言的单一形成新的冲击波。如围绕吴冠中提出的“形式美”与“抽象美”这两个概念而引起的关于形式美的争论,这两个概念提出之后,对美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时最突出的就是对画面的肌理的认识,这些概念的提出使绘画语言的本体问题得到了空前的重视。西方思潮的传入和新思维的激发,使得各艺术门类之间、各种流派之间、各个艺术家之间既相互借鉴又保持区别,呈现出一种既分化又综合的态势,各种风格渐渐呈现新的面貌。新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上,使用综合手段,强化自我表现和个性,拉开个人风格之间的距离等。总之,通过突破、标新立异实现创新。
在审美观上,由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其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过去单一的绘画形态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为了适应当代人的审美需要,艺术家们在表现语言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尝试:一方面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寻找突破口,一方面从其它美术门类包括西方绘画中寻找结合点,从而使当代工笔画从观察方法到造型语言、表现技法等方面,都比传统工笔画更为丰富自由。“笔墨当随时代”,艺术家悉心观察生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不断增强艺术感受,对于笔墨肌理的研究与应用更为主动大胆。为了追求画面效果的丰富性,艺术家不再仅仅满足于笔绘肌理――笔墨的继承和发展,而扩展到非笔绘肌理领域的开拓和研究。
“无法之法乃为至法”,从现代工笔画中可以看出,艺术家为了追求画面效果的丰富性,从材质到表现语言都进行了大胆而多样化的探索尝试,除了已经掌握的传统材料和笔墨语言外,积极主动地从其它画种借鉴技法。油画的厚重,版画的强烈,工艺美术的装饰制作等,都可以在现代工笔画中寻找到影子。材料的使用上也打破了传统的局限,除了使用已有的宣纸、绢,也选用其它如布、工业用纸等材料。对于材质和肌理美感的追求,已形成当代工笔画表现语言中的一种倾向。当代工笔画家们经过努力探索,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前所未有的肌理表现技法,增添了传统笔墨中所没有的美感,补充了传统笔墨所不能达到的某些画面效果的缺憾。
二、寻根溯源的热潮
由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的急剧消失和融汇,触发了大众的一种逆反心理,产生一种缅怀昔日的情怀,因而出现一种寻根溯源的热潮。工笔画家们广泛地从历史的样式中寻找灵感,把工笔画的源流和传统从唐宋追溯到原始彩陶、岩画、楚汉帛画、壁画、画像砖、画像石、民间漆画、刺绣织锦、陶瓷彩绘等广泛的领域,更深层地了解民族艺术传统的精髓,广采博收,大胆地运用一切可用的工具、材料和手法,为各自的画面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努力。例如通过对敦煌壁画斑驳脱落感样式的研究和借鉴创造出非笔绘肌理制作方法“脱落法”,形成唐勇力独具个性的艺术风格;古画因历史久远而在画面上产生的时间痕迹触发了现代人的古典情怀,通过对它的研究和借鉴,运用洗和擦等肌理制作方法,形成了江宏伟独特的画面效果;古代瓷器的自然裂纹和古代绢本绘画因破损成为碎片,经过重新装裱后但依然存在的碎片裂纹也会产生一种古意盎然的美感,现代工笔画家通过“揉纸法”的肌理制作方法来使画面获得这种美感,如郑力和张铨在使用“揉纸法”上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其作品几乎每幅必做,而且通幅都做。
三、刘国松及其影响
前面已经提到,肌理制作在当代的绘画艺术史中,是以张大千、赵无极、刘国松和周韶华等艺术家的作品所呈现的冲击力很强的肌理效果而被国画界所加以重视的。中国自80年代之后,在绘画作品中大量引用非笔绘肌理,以至于形成风气,与他们的实践影响不无关系。尤其是刘国松及其作品,给大陆带来了一股肌理制作的“刘国松旋风”。
“笔就是点和线,墨就是色和面,皴就是肌理。”这是刘国松对中国传统“笔墨”的诠释。同时他还提出了“革中锋的命”、“革笔的命”、“建立20世纪中国绘画的新传统”等口号。
“刘国松旋风”在1983年刮到了大陆。“我一生矢志于中国绘画的复兴与现代化。要实现这个理想,大陆当然是最好的地方。”同年1月,他作为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教授,应当时美协***江丰邀请访问大陆,以海外来宾身份参加中国画研究院成立典礼,2月到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在大陆的第一个个展,并在中央美术学院作了三场演讲。之后,刘国松先后在大陆17个城市展开了长达四年的巡回展。他的作品引起了大陆美术界极大的震动,正如郎绍君所指出的:“在刘国松没有被介绍进大陆以前,中国画革新大体上限制在传统书法和西方古典写实、近代变形画法的结合上,几乎没有人抛掉毛笔和相应的造型法则的。”(《龙语》1992年10月号) 而随着刘国松的作品被大陆绘画界所知,很快在中国画领域里掀起了一股肌理制作的风潮。正如郑力所说的:“无论如何,要感谢刘先生(刘国松)的新思维,即对寻找新材料表现新题材的探求。有心者聪明地嫁接了刘先生的思路,在肌理、效果与笔墨的结合上做出了可喜的成绩。”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涌现了大量以洗擦、拓印、揉纸、堆积、拼贴、添加新媒剂等五花八门的用非笔绘肌理制作方法来营造画面意境,以达到理想效果的工笔画作品,并产生了不少成功的范例。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试析肌理制作在当代工笔画创作中的盛行之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