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山歌,山歌王
秀山民间山歌源远流长,形式多样、朴实优美、脍炙人口,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人情味。歌词中有少数世代相传、铭记于心的唱词,而大量的唱词都是即兴创作、有感而发,其题材、内容之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铧田哥》就唱道:“铧田哥,不快活,上磨肩膀下磨脚,肩膀磨像猴屁股,背上晒起乌龟壳。”这首山歌生动感人,反映了农民劳作的艰辛。一首石堤情歌唱道:“送哥送到两江亭,双桨不动船不行。火烧芭茅心不死,等到明年又发青。”虽是民间山歌,赋比兴却运用得头头是道。
山歌主要流行于石堤、里仁、涌洞、妙泉、茅坡、塘坳、峻岭、溶溪等乡镇,有“三个苗家唱过湾、三个客家闹过滩”之说。客家相对于土家而言,土家是当地土著居民,客家是前清乾隆元年1736改土归流、“赶苗夺业”后才从外地迁来的汉族居民。客家从外地带来了主流文化,并与当地的民族文化相融合。
无论是生产劳动、谈情说爱、迎亲嫁女、修房造屋,还是红白喜事、集会结社,各种场面、各种场合,凡是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山歌总要靓场;只要有人领唱,必定有人接唱。由于石堤山歌蜚声大西南,出现了众多的山歌手,1991年石堤山歌队在川湘黔边区“边城茶洞歌会”上独获殊荣,被誉为“山歌王”队。
石堤地处要冲,两江环抱古镇,峡江风光又为其锦上添花,只见河道曲折,峡谷幽深,壁立如削,藤木凌空。山、水与古镇交相辉映。船行峡中,歌飘云上,头顶一线青天,脚踏一泓清水,满目苍翠,佳景联壁,犹如穿行道道石门,又如同亲历桃源仙境。石堤古镇风貌,景点密集,该镇被列为重庆市“亟待抢救的传统风貌镇”。
自然景点星罗棋布,人文古迹随处可见。一线天峡江怪峻,小三峡千百奇观。两江口两江映月,八面山八面凌云。下码头,乌篷船,七十二道龙转拐,三十六步才上街。2005年,重庆电视台编导刘芳晓偕丈夫到酉水流域拍摄《水上人家》,来到此江峡,与他们到过的所有江峡相比,其丈夫认为,此江峡最雄奇、最险峻、最壮美。
跳花灯,白粉墙
有歌必有舞,跳花灯载歌载舞。
秀山花灯白粉墙。白粉墙,秀山花灯的起源之地;严思和,秀山花灯的传承人与集大成者。白粉墙村民,祖祖辈辈,男女老少都喜爱唱民歌、跳花灯,所以集几百年的智慧,既能传唱,又能新编。严思和白天读书,晚上向花灯科大公学唱花灯,过目成艺,过目不忘,边学习,边表演,学得快,演得好。他天生一副“金嗓子”,音域宽阔开放,音质淳厚优美,唱腔圆润清晰、明亮高亢。他走村串寨给群众演出,所到之处备受欢迎,一时名声鹊噪,年纪轻轻,就在方圆数十里内成了花灯名角、名师,每到春节跳花灯或夏日打闹(薅草锣鼓),本地外乡、村村寨寨都要请他寄调。群众称赞他:“严思和,一开腔,九岭八湾歌声昂(扬)。”
严思和是花灯全才,会唱、会跳、会教,也会编。他年轻时曾和同村生意人,从离家乡几十里的官庄(四川秀山)猫鼻子洞出发,挑起白米下花垣(湖南)直至柳州。卖得银钱回了猫鼻子洞,将下柳州的体会通过歌声唱出,就有了《黄杨扁担》,编曲时歌词是6段,后来人们最爱唱前4段,于是前4段就沿袭了下来。
后来,艺术家、作曲家们远道而来向严思和学习时,他已能演唱200多首花灯曲调。为了传播秀山花灯,他兴致极高,在县城文化馆,一唱就是三个月。专家们说:“万万没有想到,秀山花灯竟是如此优美!”于是,他们将严思和演唱的所有花灯歌曲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传唱出去。
1958年1月出版的《四川花灯歌曲》(林祖炎、金干等编写),刊载了严思和演唱的《黄杨扁担》词曲。同年,朱中庆在《黄杨扁担》原曲前加了8小节过门后,交给四川省歌舞剧团独唱演员朱宝勇演唱,立即引起轰动效应,接着由中国唱片公司灌制成唱片,作为四川民歌在全国流传。之后,由梁上泉改词、金干编曲的男声小合唱《黄杨扁担》在北京参加国庆10周年献礼演出后,又巡回全国各大城市演出,进一步扩大了《黄杨扁担》的知名度。李光羲、吴国松、李双江、蒋大为、郁钧剑、吕继红等歌唱家都先后演唱过《黄杨扁担》,并录制成盒带或收入卡拉OK库,一时风行海内外。1983年,重庆市歌舞团到欧美演出秀山花灯节目,誉满海外。1987年,中央电视台播映了交响乐《黄杨扁担》。在此前后,《黄杨扁担》又以“秀山民歌”、“秀山花灯调”的冠名而先后载入《中国民歌集成》、《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卷)》、《中国音乐词典(续编)》等权威性书籍中。
一曲《黄杨扁担》,现已成为烩炙人口的秀山县歌。秀山先后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民间艺术之乡”、 “全国花灯歌舞之乡”,还被列入“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之乡”。秀山花灯也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渔洞水,淌故事
在重庆秀山东北角与湖南保靖西北界结合部,有个渔洞村,一分为二,一半属重庆秀山,一半属湖南保靖。村以渔洞得名,渔洞是天然大溶洞。渔洞之上暗河连通龙洞,这两洞都是重庆的喀斯特地貌的科考基地。渔洞位于秀山县石堤镇建设村白岩山崖下,海拔332米。距秀山县城65公里,但距全国闻名的湖南里耶古镇仅10公里。渔洞发育有水洞和旱洞两个洞口,两洞口高差20米。水洞高7-15米,宽2-20米,流水平缓,水质清澈,可见鱼虾,钟***石不发育。旱洞高出水洞10-50米不等,洞一般宽4-20米,最宽的大厅60-90米,高10-30米,洞长约350米,洞道沿裂缝发育,落差较大。景点集中在大厅约8000平方米内有十几根巨大石笋和石柱,高26米,直径大于1米,屹然矗立,虎虎生威,还有众多边石坝组成的千丘梯田, 梯田上部还有不少钟***石,蔚为壮观,属于国家一类洞穴景观。
两洞上下流动着、流传着一个张老司打洞斗龙王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除张老司外,还有他的夫人张余氏,也就是后来的米神娘娘余夫人。为了让长工炎夏中午能得片刻休息,张老司一把金钩将太阳勾去一个时辰;为了保境安民,张老司斗妖龙英勇献身,两子受制,最后在观音菩萨帮助下,余夫人才收伏了妖龙。
苗家机智人物满朝荐,敢与皇帝斗智。湖广麻阳大旱三年,官家不管百姓死活,继续搜刮民脂民膏,收了春赋收秋粮。满朝荐得知皇帝即将驾幸岳阳楼、观赏洞庭湖美景,就用蜜糖题写“湖广麻阳免秋粮”七个大字。皇帝看了,甚为惊诧,就随口读出。此时,满朝荐与众多百姓从暗中走出,倒地便拜:“谢主隆恩!”皇帝不知是讲“免了,免了”,还是讲“反了,反了”,总之是嗫嚅而归。这一年的秋粮呢,不免也得免了。
像张老司打洞斗龙王的故事、满朝荐大旱年间智斗皇帝免秋粮的故事等等,都饱含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都寄托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拉拉渡,翠翠岛
“蜀道有近时,春风几处分;吹来黔地雨,卷入楚天云。”清代章恺用诗句这样描述“洪(安)茶(峒)边城”这个素有“鸡鸣三省”、“一脚踏三省”的三省市交界之地。
战火纷飞时代最后的爱情圣地,湘西自然山水的最后延伸,渝、湘、黔文化的交汇之地――边城,清水江清,吊脚楼古,依山临水,木舟古渡,如诗如画。边贸繁荣,龙舟竞逐,情歌对唱,这就是边城,像一壶浓烈的陈酿,令人陶醉。
清水江岸,一边是重庆,一边是湖南,河上游不远就是贵州,三省(市)挤在这里,以山为碑,以河为界,联系两岸的,是一条破旧的渡船。在三省(市)交界处的清水江中,有一块地,五六百个平方,因为以前荒芜,毫无价值,且又处于三省(市)边界,谁都懒得去管它,大家都叫它“三不管”。 在我国,三省交界的地方很多,但像边城“三不管”这样独特和离奇的三省交界、文化杂处,充满码头文化、少数民族的血性文化与青楼文化,恐怕难找第二个地方了。
二野即刘邓大***司令部旧址、刘邓大***入川纪念碑、洪安渡口的“语录”塔、龙舟赛、一年一度的“边城之秋”文艺汇演、拉拉渡、翠翠岛……文武合璧,锦上添花,让人眼花缭乱,叫人目不暇接。
《边城》写尽川湘边人文风情。人们在对沈从文先生感动世界的奇文欷感叹之余,又在经营事业时竞相以“边城”名之。不仅仅是花垣,也不仅仅是湘西,就是邻近的重庆市秀山县、贵州省松桃县,也有不少有关其人其书的厂店名号,诸如边城大酒店、从文书屋、从文书店、边城饭店、边城餐厅、边城建材中心等等。《边城》中的那根拉拉渡之渡船索,竟如此奇妙地把湖南、贵州、重庆边界的友谊维系在一起,维系到永远。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黄杨扁担的故乡 人人有歌的边城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