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小说《边城》发表于1934年,是沈从文最具盛名的得意之作,代表了沈从文的创作风格和水平,也是他创作价值取向的真实反映,是其作品中湘西世外桃源的构成基础。
《边城》描写的是一个淳朴的爱情故事,小说中的边城“茶峒”地处川、湘、黔三省交界,那里山清水秀、风景迷人,是作者的故乡所在地。故事的主人公翠翠和她的爷爷老船工就住在这美丽茶峒的白塔下,他们相依为命,以摆渡为生。精神饱满的爷爷和纯情可爱的翠翠带着家里的老黄狗天天为来往路人摆渡,日复一日,生活在这美丽的“世外桃源”中。这一年又是端午节的龙舟大赛,翠翠因看热闹而与爷爷走散,着急之时遇到了船总的儿子,也就是这次龙舟赛的胜利者傩送,在傩送的帮助下,翠翠得以返回渡口与爷爷团聚。从此以后,翠翠与傩送之间深埋了丝丝情愫。但是傩送的哥哥天保竟然也对翠翠心生爱慕,并托人上门提亲。而团总则要将女儿嫁给傩送,并将碾坊作为嫁妆。但是深爱翠翠的傩送却不要碾坊,只要渡船。天保与傩送都发现对方喜欢翠翠,于是他们以唱情歌来获得其芳心,其实哥哥不会唱歌,他只想成全弟弟,把机会让给傩送,而傩送则认为应该轮流唱,他只在轮到哥哥时代替哥哥唱歌,然后由上天决定翠翠属于谁。但是哥哥坚决要成全傩送,于是在唱歌选亲的那天外出闯滩,不幸遇难。傩送听说了哥哥的死讯,再也无心谈情说爱,也驾船外出闯滩。本来希望翠翠有个美好幸福归宿的爷爷在听说这些以后经不起打击,在一个风雨之夜撒手人寰,只留下翠翠孤身一人。受到爱情和亲情双重打击的翠翠再也没有往日的活泼,她静静地守着爷爷的坟墓与渡船,等待着心爱的人回来,然而这个等待也许注定没有结果。
其实,《边城》的故事情节极为简单,它是以翠翠、天保、傩送的爱情为基本的框架。在小说的结尾,虽然是悲剧结局,但又不是单纯的悲剧。在翠翠的爱情故事中,作者将翠翠与爷爷的故事,翠翠母亲的故事都融入其中,让小说变得有血有肉,情节变得丰满。小说通过对这个凄美爱情故事的扩展,将生存与死亡、过去与现在、人为与天意、变动与永恒等融合在一起,组成小说的主题。另外在小说中,作者特意设置了两个节日――中秋与端午为故事发生的主要时间,在作者的构思下,终于塑造了一个世外桃源的世界。在这个湘西世界里,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没有现代文明的侵蚀,没有人性的丑陋与虚伪;每个人的人生都没有悲哀,没有扭曲,没有患得患失之心。这里的人“从不动气,也从不发愁,从来想不到什么残忍的事情”。在这个世界里,只有善良的乡民,淳朴的民风,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个充满正义、善良、热情、忠诚、高尚、重情重义的和谐社会。这个理想的社会是沈从文对人性美的追求和文化价值取向的完美体现。
一、《边城》中自然人性与人性的自然之美
沈从文在他的语言中经常用到人性这个词,他曾经说过:“我一直在构筑我理想的希腊小庙,以山为基,砌以磐石,精致而坚固。而‘人性’就是这座小庙的正神。”文学作品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能表现出最真实的人性――对黑暗的批判与痛恨和对光明的憧憬与向往。“篇幅虽小,寓意深刻。人性的描写可以使作品更加完美。”沈从文在《边城》中用诗情画意的笔触刻画了自然人性与人性的自然之美。
我们来看作品中的顺顺,正直慷慨的顺顺在天保闯滩遇难后,对间接导致儿子死亡的翠翠和她爷爷有些反感,他不希望间接导致大儿子死亡的女孩再嫁给小儿子。在面对翠翠的爷爷问到傩送的婚事时,顺顺故意说傩送已经答应了团总。在这件事情上,顺顺没有虚伪地掩饰自己的情感,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人性自然和真实的流露,这是人性自然的体现。
作者还在故事中塑造了一个理想的人物形象,那就是代表自然人性的翠翠。湘西的青山秀水养育了她,赋予了她爽朗的性格和纯美的性情。翠翠开始只有朦朦胧胧的情感,就像青春期的少女一样,她对傩送只有含蓄的爱情。傩送是她身边为数不多的男性之一,她对傩送的感情非常微妙,每天都听着傩送的歌声人梦。虽然她并不怎么听乡亲们的闲言碎语,但是她听说了团总要用碾坊陪嫁的事情,也听说了傩送不要碾坊的情况,这些事情在她的心里只是一个个片段,直到爷爷去世,她才逐渐明白了事情的始末。“以前不明白的,现在总算都明白了。”明白了真相的翠翠一直痴痴地等着爱人归来。翠翠的爱情是超越利害关系、超越世俗观念的纯真爱情。在对爱情的追寻中,翠翠自然人性的光辉显得分外耀眼。
二、《边城》赞美了淳厚的人情与和谐的人际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他一直崇尚一种真善美,他努力使作品在给人美感之余更能引人向善。希望人们可以从作品中感受另外一种人生境界,然后领悟到更深刻的人生或生命的哲理。所以我们认为,
“边城”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个文化理念,是一个精神世界。在这个世外桃源中的善良、正直、淳朴的人性美给人们更多的启示。
湘西边城的原型是沈从文的故乡,他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古朴、宁静、灵性的青山绿水之中。他们与和谐的自然为伴,便有了自然一样朴素而纯正的道德与人性。人们之间充满温情,充满友爱,他们融洽地生活在一起,即便素不相识,也互相信任,互相帮助。这一幅幅原生态的人性美构成了他作品中美丽的湘西世界。厚道的老船工终年在渡口摆渡,真诚待人,当有人因不安而将钱掷给老人时,他必定要将钱还回去,并且用一副吵架的口气对那人说:“我有三斗米的口粮,还有七百钱的工资,我要这个干什么?!”实在推不掉的,老船工就托人买来烟草茶叶,只要是路过的船客随意取用,或者泡好茶水给船客解渴。天保深爱翠翠,但是豁然大度的他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而送了命。傩送感情专一,始终如一地爱着翠翠,拒绝了团总的碾坊。而顺顺则是一个重义轻财的慷慨之人,他送老船工两只肥大的鸭子,并且在端午节又送给祖孙俩许多粽子。他理解人失意时的痛苦,懂得出门人的困难,只要是有船家因失事破产,或者游学的文人、退伍的士兵,他都会解囊相助。在沈从文的笔下,这里的每个人都有着闪光的人性,“哪怕是***妓,都比那些城市中道貌岸然的绅士更能让人信任。”这里的一切都安然有序,人民安居乐业。
当离乡18年的沈从文再次踏上故乡的土地时,他所追求和歌颂的这种淳朴的人性美荡然无存,昔日的辰河流域再没有往日的恬静与安详。“从表面看,凡事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一切都在堕落。原始的农村所拥有的那些淳朴、正直的人性美消失殆尽,只剩下被现代文明侵蚀形成的唯利是***的价值观念。虽然那些敬天地畏鬼神的迷信思想已被破除,但是人性中那点重义轻财、慷慨热情、是非分明的东西也消失得无影无踪。”沈从文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崇尚的是道家的“自然”,所谓的“道法自然”,是要求人要“无欲无求”,一切遵循自然,就如老子提出的“少私寡欲”,庄子提出的“心斋”“坐忘”等思想,都是规劝人们要放弃虚伪的造作,去除狡诈的心理,抛弃无底的贪求欲念,无物无形,超脱于世俗之外。在沈从文的《边城》中,乡民的豪爽、热情、正直、大方、轻利、重义等天性正是道家的主张。
三、《边城》描述了淳朴古拙的湘西风情
《边城》中湘西世界那淳朴古拙的民风是故事展开的背景,更是沈从文对人性美的追求和人生理想的向往。为了给故事一个完美的环境,他不惜以三个篇章,三万字的浓墨重彩来描绘湘西的山清水秀、风景如画和淳朴正直的民风,作者用诗情画意的语言将故事的背景和人物的性格描绘得出神人化,天人合一。
在《边城》中,作者精心勾勒了一个世外桃源,构筑了这个名为“茶峒”的乡土世界,也搭建起了他心中那座理想的希腊小庙。他用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了山清水秀的边远小城,描绘出了淳朴古拙的民俗风情。在这个世界里,人们过着世外桃源的日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依靠自己的勤劳创造着生活,悠然自乐,与外面嘈杂的世界完全没有关系。翠翠是大自然的女儿,和谐灵性的自然赋予她纯洁的灵魂和善良的品性,世俗和心机与她没有丝毫联系,她就如同自然的化身,林间的仙女。而喜欢翠翠的傩送兄弟虽是富贵人家出身,却没有公子习气,完全是淳朴天真的性格。在《边城》中,他们似乎是希腊英雄的化身,拥有力量与美。在他们的身上,有着力量与艺术相结合而形成的生命活力。他们的力量,他们的歌声,包含着湘西特有的优雅和永不服输的精神,他们的歌声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优美的自然环境,淳朴的民俗风情和正直善良的人性美交汇成一曲华丽的乐章。成为整部小说故事发展的背景,描绘了茶峒特有的民俗风情,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生命迹象。
沈从文一生的创作都在构筑他的希腊小庙,构筑他理想的“湘西世界”。他将东方情调中古典的诗意写作法运用于对人性、对乡野生活的描绘中,恬静而淡雅的写作风格让他的作品充满了和谐圆润的东方古典美,就像夜空中熠熠生辉的启明星,引领了当代文坛的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品读沈从文之中篇小说《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