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概况
爱情婚姻类课程是高校为在校大学生提供的,帮助他们正确处理两性关系的情感类课程。事实上在处理两性关系中,越来越多的学生需要来自教师或者情感专家的帮助。选修课根据性别差异从爱情观、婚姻观对青年男女分别进行引导,教会他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探讨如何处理爱情相关的相貌、个性、经济收入、家庭背景等因素和爱情之间的关系。课程还会涉及到婚前以及同,教学生保持健康的性观念以及安全的。这类课程教育学生了解自身以及对方的性格和情感需要,理性地看待情感中出现的问题,正确处理双方的意见和分歧,避免造成情感悲剧,给双方心理和生理上带来伤害,让他们对待爱情上变得更成熟。
高校举例
2010年,广东金融学院教师梁燕君开设了《爱情心理学》课,梁燕君担任学生辅导员多年,她认为,爱情是热门话题,常常有学生向她倾诉感情方面的烦恼,但学校选修课大多是与金融、经济相关的课程,因此便产生开设这门课的想法。“如果有同学告诉我他‘牵手成功’了,期末就得最高分。”梁燕君在开学第一课时就给学生列出拿高分的标准。梁燕君开设这门课程没几年,但学生的反应火爆程度却超她所预料,讲台都挤得黑压压的,不少没选上课的学生慕名前来。“如果你不爱他,是否愿意和他结婚?”“你们的父母是先恋爱再结婚,还是先结婚再恋爱?”课堂上,她就抛出很多现实的问题。离婚、异地恋、同性恋等话题也是课堂不可回避的内容。梁燕君鼓励学生要在大学中学会恋爱,积累经验,一句“如果牵手成功肯定给最高分”让台下学生精神为之一振。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孙中欣的公选课《同性恋研究》自2005年开课以来,就成为了复旦大学最热门的选修课之一。孙中欣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并不是指望通过一门课程来改变世界,但她希望至少可以让外界慢慢了解这部分群体。希望利用文化的多元化来逐渐改变传统的观念。“关注太少,他们会觉得被冷落、受歧视;关注太多,他们又会觉得烦――这是特定人群的正常敏感心理。”孙中欣说,在日益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应该抛弃道德批判的视角,重新看待这个群体,给他们更为宽松的环境。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首次开设的《爱情与婚姻》选修课受到了学生们的热捧,80个名额的课程,引来了近千名学生竞选。《爱情与婚姻》由该校心理咨询老师邹凤梅主讲。与大学生想对恋爱的真谛有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的急迫心态与巨大需求相比,现实中关于大学生恋爱的中肯而又有建设性的声音实在少的可怜――这或许就是为什么作为大学生选修课的《爱情与婚姻》能享受到必修课都很难享受到的待遇。大学生恋爱,除具有一般青年恋爱的特性外,往往还有一些独有的心理特点。比如,注重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把恋爱当做一种情感体验,或是充实课余生活的一种消遣文化;失恋态度不够宽容,承受能力较弱,爱情搁浅后长时间处于心理阴暗期,失去对爱情和未来的信心;主观学业第一,客观爱情至上,学习滑坡严重;恋爱观念开放,传统道德淡化等。“恋爱与婚姻生活是需要学习与经营的。”谈起开课初衷,邹凤梅说。在接触到的心理咨询案例中,邹凤梅发现,大学生谈恋爱的人群中,存在盲目“练爱”的现象。“他们为了恋爱而恋爱,没有考虑到婚姻、家庭、责任。”看到那些在爱情路上盲目无措、反复受伤的青年男女,邹凤梅决定帮助大学生以健康的心态迈入爱情关系。
记者点评
大学恋爱课程受热捧的背后,其义自见。一方面,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恋爱是一把双刃剑,他们希望从教育和心理专家那得到更多富有远见的技巧,更加娴熟地把握爱情,让爱情成为甜蜜的体验,而非心灵的累赘;另一方面,在大学生恋爱闹剧、悲剧频发的当下,多给大学生一些睿智的、具有操作性的建议,本就是目前迫切应该做的。现实是,尽管大学生能不能谈恋爱的争论还没有结果,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发展还不能解释为什么一个人会爱上另一个人,但可以肯定的是,爱已经以其特殊的魅力感染着年轻的校园学子。因此,这样的大学恋爱课程应该越多越好,让更多学子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