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实施之后,高中历史教材出现了多种版本、专题模块、中外混编等特点。无论哪种版本,教材都是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减轻学生的负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多种版本、不同风格的教材,为教学过程的实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为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资源整合空间,同时也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就成为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那么,如何整合教材,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呢?
一、不同版本教材之间的整合
江苏省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主要有人民版、人教版和岳麓版三种版本。虽然不同的版本侧重点不同,各有特点,但对考纲精神的体现是一致的。虽然引用的材料和对问题阐释的角度有所变化,但内容上的共性占绝大部分。长期以来使用人教版的教材,使广大历史教师对人教版教材的编排体系非常熟悉,形成了一定的依赖性,总感觉其他版本不太适应,觉得使用起来不太顺手。其实,说到底这还是教师对课改的认识存在偏差,习惯于接受原有的教学模式,出现思维定势所致。对照不同版本的教材,我们能够发现,教材引用的材料和教学思想、所体现的课改理念、对高考考纲精神的要求等共性较多,在具体史料的选择、对问题阐释的角度以及要求学生掌握的侧重点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例如,对于“***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一目,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教材聚合点很高,都强调中国人民***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领导的多***合作***治协商制度;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宣告结束,人民***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中国***提出与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领导的多***合作和***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而在“世界市场”一目中,虽然人民版和人教版的相关性也很高,都强调工业***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和世界市场形成的条件、标志、影响等,但引用的材料却有很大的不同,标题也分别为“世界市场的孕育和成熟”、“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如果将两个版本的内容进行有效整合,相互借用,帮助学生理解、认识世界市场的形成因素和过程,将大大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和知识的掌握。
二、专题模块知识的整合
高中历史教材分为必修三册、选修四册,按内容分为***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历史人物、重大改革、探索历史奥妙、世界重大遗产等,从编排结构上看,出现模块结构和中外混编。从内容构成上看,出现不同程度的交叉,知识选编和阐释的侧重点有所差异,相关、相近甚至同一知识因类别划分出现在不同的模块中。认真分析之后,把这些分布在不同模块中的知识重新加以梳理,实现二度整合,对于学生构筑知识框架,全面理解知识,认识历史,升华情感,提高能力都是大有帮助的。例如,必修一的“辛亥***”、必修二的“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必修三的“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和选修内容中“亚洲觉醒的先驱”。分别从***治、经济、思想和个人贡献等方面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的经济基础、思想基础和个人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进行不同侧重点的叙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知识之间的整合,以其中一个知识点为主线,通过学生思维的拓展,可以构筑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形成从点到面的体系。这种整合的主要功效在于更好地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线索,掌握知识发展脉络,完善思维过程,形成横向的“单元”式的知识结构,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前因后果,更加完整地认识历史、学习历史和评价历史。
三、教材章节之间知识的整合
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是由具体的历史事件所组成的,每一个历史事件之间必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并透过线索认识每节之间知识的内在联系,是“纵”向掌握历史知识、认识历史现象的基本方法。以世界近代史“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为例,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社会分工的加快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促使意大利沿海城市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加上欧洲人对货币的狂热追求,最终促成了新航路的开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必有要求,他们在文化领域发起了反封建的文艺复兴运动,在宗教领域发起了反封建的宗教改革运动;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开始在***治领域向封建势力夺权,引发了早期的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建立了资产阶级***权,进一步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对于原料和市场的需求、交通工具的发展、海外殖民掠夺与扩张和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基本确立,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进入大机器生产阶段:工业***、第二次工业***,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完善和最终确立。不同章节和不同模块知识的整合,呈现出的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完整过程。通过知识的完整性整合,教学过程才有可能完整。教学过程的完整,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提高思维能力,对历史的脉络、结构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所以,历史教材的编排虽然特别注重每一章节内容的***性,但历史知识的联系性很强,历史知识的叙述,有的要跨越教材的几节、甚至几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受教材编排体系的约束,要敢于打破现有章节的限制。在讲一章或一节内容时,要注重分析前后几个章节的内容,站在大历史的角度,把不同章节之间的内容联系起来学习,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全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史料和隐性知识的整合
运用史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历史观点,得出启示,实现史为今用,是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能力考查的主要内容,也是历史学科的基本教育功能。同时还是近年来高考历史试卷命题的主要趋势和导向。依托材料,走出教材,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关键步骤。无论哪种版本的教材,对史料的引用和重视早已形成共识。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从为了学生的发展考虑,还是为了取得优异的高考成绩,史料的运用显得非常重要。在引用史料教学过程中,对照不同版本教材中的史料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问题,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会更加全面、准确,同时也要注重史料的准确性和可用性。隐性知识,是指实际存在于课本当中却容易忽略的知识。隐性知识没有现成答案,必须全面启动思维才能发掘和解答,这既是考查层次较高的一种智能型问题,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因此,教师应注意对教材中隐性知识的讲解。例如对《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和《资***新篇》未能实行的原因,教材仅仅从当时农民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战争环境方面进行阐释,而对于小农经济的封闭性、自私性和排他性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必备的资金、市场和劳动力等因素未作详细的说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农民阶级为什么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太平天国为什么会失败等核心问题。
五、借鉴文明史观的视野整合
立足历史,总结文明成果,既强调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与规律,又尊重人类文明的差异性和多元性,是学习历史的根本宗旨之一。从现行教材的内容来看,因为制度和思想文化在历史中比较稳定且长期发挥作用,课程标准特别重视***治制度史、经济制度史和思想文化史。并且在编写中出现中外混编。其主要目的是凸显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通过与其他文明对比,在尊重和理解其他文明的过程中,强化对中华文明的认识。凸显了现行教材以“文明的发展”为中心,吸纳与中国文明和世界文明联系密切的内容的突出特点。例如:新航路的开辟、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西方近代殖民扩张、现代经济全球化等内容,都凸显了世界各地文明的传播与交融,凸显了在世界文明交往过程中,商人、士兵、传教士的巨大贡献。古代雅典民主***治、罗马法、希腊人文主义等西方现代文明源头的内容也增加了进来。儒家思想、三民主义等中西文明在碰撞、冲击中产生的火花被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坚持文明史观学习历史,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价值观。正如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所说:我们需要的历史教科书,要重点关注文明和进步,重点关注文化史。因为文化史和战争史相反,文化史要说的“不是一个民族归咎另一个民族,而是一个民族感谢另一个民族。它会说明,几乎所有的一切,我们发明的、设计的、创作的、信仰的,都是共同的成就”。
教材整合的路径很多,而且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整合方法,它对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新课程高中历史教材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