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等因素,在语文教育中适时渗透“爱情教育”是极有必要的。语文教师可以着重从爱情的美好性、复杂性及品味差异性等方面来挖掘中学语文教材中“爱情教育”的内涵,同时,转变教育观念,科学运用教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价值观。
关键词 爱的教育 中学语文教材 爱情
一、“爱的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必要性
“通过语文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思想品质,发展其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这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健全的人格自然包括健全的爱情观与价值观。可见,有效利用中学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是值得我们不断深思和探讨的课题。
伯特兰·罗素曾经说过:“回避最自然的东西,就意味着加强,而且是最病态形式加强对它的兴趣”。爱情,本身就是人类最自然的情感之一,是我们不能且无法刻意回避的教育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爱的教育渐渐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教育界也更加重视“爱情的启蒙教育”。
语文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要通过对经典文本的解读与赏析,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渗透情感教育。语文教材中时时会渗透着爱情的气息。从古代经典《诗经》到现代诗歌《致橡树》,从《孔雀东南飞》中的凄美爱情到《边城》里的纯美爱情,“爱情”在语文课堂中不应是令人谈之变色的字眼,而应是培养学生对美、对爱的理解力和创造力的良好话题和契机。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道:“爱就是成为一个人”。爱作为一种崇高的情感形式,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才能形成。它可以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为真正意义的人的标尺。中学时期是人生的关键期,此时,学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他们开始对爱情产生好奇感,对爱情的认识充满了朦胧感,并渴望寻找答案。他们的身心发展已渐渐需要爱的教育。因而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不应视而不见,应积极广泛地去思考如何在语文教材中挖掘“爱的教育”及如何在语文教育中实施“爱的教育”。
二、挖掘中学语文教材中“爱情教育”的内涵
爱情教育不在于把“爱情”说明、说透,而在于如何从健康、高尚的角度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正确看待爱情。我认为,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挖掘中学语文教材中“爱情教育”的内容和方向:
(一)爱情的美好性。
爱情就如同许多人类本质的精神如哲学、道德一样,我们无法用理性的语言、逻辑的推理来谈论它。提及爱情,仿佛整个心情也充满了玫瑰色。在语文教育中,我们应该告诉孩子们,爱情本身是美好的。因为,它的美好之中充满了纯洁性与向善向美性。如,沈从文的《边城》,虽然叙写了一段爱情悲剧,但其中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以及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却充盈着纯真、未经尘世污染的善良、美好的本性。《麦琪的礼物》讲述了一对贫困夫妻互相表达爱意的感人故事。他们的爱是超越物质的。生活的贫富,并不能改变他们对彼此的坚守。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这篇文章显然对培养学生“爱的责任感”有较好的作用。
(二)爱情的复杂性。
爱情是个永恒而复杂的话题。语文教材文本中的爱情的复杂多样化恰恰是爱情复杂性的印证。
《诗经·氓》中自叙了女主人公从恋爱、婚变、决绝的过程,从中,不仅可以看到爱情在经营过程中的变化性,也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爱情与社会制度也密不可分。文中不平等的婚姻制度是女主人公追求爱情的主要障碍。
《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和刘兰芝本是一对十分恩爱的美满夫妻。只可惜遭受焦母无端迫害, 行将分手之时, 他们立下誓言“君当作磐石, 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他们的爱那么深沉、那么坚贞!即使最终落个“举身赴清池”、“自挂东南枝”的结局也无怨无悔。封建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令他们有情人不能长相守,却扯不断他们对爱情的忠诚!
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悲剧喜剧层出不穷,叙写的爱情故事也风格各异。从中,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到爱情在经营过程中的复杂性与变化性,也更应该引导学生懂得欣赏经典爱情中的坚贞不渝的道德性。
(三)爱情品味的差异性。
居里夫人说:“如果一个人把生活兴趣全部建立在爱情那样暴风雨般的感情冲动上,那是会令人失望的”。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在追求爱情的同时应该有更高的追求。如,人教版高中选修课文《贺新郎》中,因***需要,不得不与爱妻分别,虽然万分不舍,但却只能义无反顾。“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把对妻子的爱扩充为对***事业、对整个民族的爱,正可谓“大爱”。从中,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形成这样的认识:爱情与事业的融合,正会使“小爱”提升为“大爱”,追求更高的爱情品味。而不仅仅拘泥于恋人间的卿卿我我。“大爱”更能经得起诸多的考验。
三、运用语文教材,实施“爱的教育”
(一)以平等、信任的态度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如果你相信自己的孩子会撒谎、会偷东西,那么,在这种期待之下,他一定不会令你失望。”爱的教育亦是如此。教师应该以一种平等的、认真的、信任的态度与孩子们交流、沟通。当学生对爱情产生了懵懂的感觉时,我们不应视其为洪水猛兽,而应以虔诚认真的态度去帮他们解除困惑,做他们情感的分享者并引导他们正确理解与思考情感问题。语文教育要改变过去那种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目标的理念,而应以“关心学生全面成长、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为教学理念和目标。
(二)经典文学及“诗教”的魅力。
经典文学中的爱情蕴含着对生命、对生活、对情感独特深刻的体验。“诗教”是对一个人的灵魂最好的淘洗方式。诗歌美的情致、丰富的内涵最能触动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也最能使学生感受到至真至美与至情至性,进而启迪学生,帮助他们建立纯正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
如,汉代古诗《上邪》说:“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 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教师在解读这首诗歌时,一旦扫清阅读障碍,无须过多解释,诗中所体现的爱情的持久、炽热与坚贞已不言而喻。此时,学生们内心都会对诗句有自己的品味与理解,但诗歌中男女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那份追求与执着一定会深深打动学生们的心灵。“诗教”潜移默化的影响一定比传统的“说教”更加深刻。
(三)构建科学语文课堂,联系生活实际。
中学语文教材中关于爱情主题的文本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名篇,是爱情教育的范本。在处理爱情题材时,课堂上,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文本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建立起自己的教学体系。要根据学情构建个性化的教案,教师更要做语文智能的发现者。为此,教师可以适时组织一些以“爱情”为主题的课堂讨论,如:“我眼中的爱情”、“爱情与中学生”、“如何处理爱情与学习的关系”等,要求学生联系自身感受及生活实际,实事求是,畅所欲言。在学生的自由发言后,深入了解到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与困惑,真诚地去引导他们、帮助他们。也可以运用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及现实生活中的经典爱情熏陶、启迪学生,使他们能够认识到:爱情是美好的,是值得追求的。但追求爱情的前提是,自己要具备这种追求爱情、享受爱情的能力。而中学生正是处于不断积累各种能力的时期,只有等到“爱与被爱的能力”都成熟后,才能够追求并收获到最美好的爱情。
总之,爱情教育并非鼓励孩子们去“早恋”,也不是去教他们如何谈情说爱,而是引导孩子们如何在做人的过程中去拥有、珍惜那份美好的感情,去收获那份可贵的幸福。而语文教育中的“爱情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通过教材中文本的解读与品味,让孩子们学会辨别美与丑、崇高与卑劣,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懂得爱的过程中成长为一个道德高尚、情感丰富、思想成熟的人。
参考文献:
[1]覃琴.新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爱情教育[J].语文研究,2006,(09).
[2]罗慧玲."中学爱情教育"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3,(06).
[3]任玲.用***养生命---关于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爱情诗词教学[J].湖南教育,2011,(01):33.
[4]张翼.爱情教育---关于中学教材爱情主题的探讨[J].现代语文,2010,(01):149.
[5]曾宏燕.爱情教育:一块不该忽略的教育领地[J].人民教育,2002,(04). (编辑 王影)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爱的教育——中学语文教材中爱情教育的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