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研讨活动围绕新教材的写作板块展开。由杭绍两地四位名师开课,塘栖三中的蔡国珍老师执教《闻声,识人》,对学生进行人物语言描写训练;锡麟中学的沈雪萍老师执教《阅读中汲方法,神笔下显个性》,从人物外貌描写角度让学生明白写人要抓住特点;皋埠中学的郦永刚老师执教《叙事要完整》,让学生清楚叙述要抓住六要素,并将过程写具体;良渚实验中学的杨聪老师执教《学写书信》,提供一定的场景,倡导学生愿说愿写愿交流。课后安排了互动环节,最后由杭州师范大学名师工程导师王瑾、江平及越城区教研员刘春文评课。笔者结合自己在本区推广的构建“一主四副“的写作系统主题研修,围绕如何构建“与生活结合的系统”及“与阅读结合的系统”,试着对这四堂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汲取社会地域素材――构建“与生活结合的系统”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1.植根地域,巧取素材。
郦永刚老师执教《提取要素,完整情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作板块“叙事要完整”指导课。课堂的导入部分设置了“走进塘栖,品读古镇”的环节,非常接地气,通过介绍塘栖或塘栖三中,让同学们在生活中撷取细节,在生活中找到与课程的情感共鸣。这样的设置其实是训练口头作文,属于“无格――随心而作”的环节。接着出示预设的环节:“同学们想听听老师对塘栖镇的了解吗?”屏幕出示的依旧是丰子恺《塘栖》中“吃枇杷”的段落。枇杷是塘栖的特产,这样就迅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接下来是“品读美文提取要素”的环节,巧用丰子恺《塘栖》中“吃枇杷”的一件事,引导学生提取记叙文的六要素。
2.接轨生活,完善情节。
如何把“经过”写得清楚、完整、有意思。教师链接了丰子恺《塘栖》中吃枇杷的细节,引导学生体验如何写好一件事的“经过”。枇杷作为塘栖特产,我们都有吃枇杷的经历,已经熟悉了那个味道,有些学生可能也和丰子恺一样,坐在自家船上,一边吃着枇杷,一边凭窗闲眺两岸景色,自得其乐。那么如何把它写得清楚、完整、有意思呢?郦永刚老师链接了一些吃枇杷的***片,帮助同学思考并探究。最后师生共同小结得出以下结论:1.脉络;2.情节连贯;3.对重要的情节进行较为详细的描写;4.对涉及的人物做一定程度的刻画。
3.就地取材,学写书信。
杨聪老师执教的“学写书信――八下第五单元写作导引”课,化用于尔克・舒比格《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中的一段话――“夜晚寂静,菜园里却很热闹。洋葱、萝卜和番茄不相信世界上有南瓜这种东西。它们认为那只是空想,南瓜默默不说话,它只是继续成长”巧妙地引出南瓜,接着根据第五单元的文言文书信《与朱元思书》,要求学生试着写“与南瓜书”。抓住南瓜“默默成长”的特征,引用经典“沉默是什么,人们已经逐渐忘却了,更忘记了该如何在沉默中精心思索与潜心前行……”的名言。教师在引用一系列解读“沉默”的经典语之后,出示要求:
最后,请以“做一只默默成长的南瓜”为题,写一篇作文,至于时间,我希望用你们这一生来书写!
杨聪老师的设计有两大妙处,一是化用名言为诗歌,巧妙引出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南瓜”,接着现学现用,从文言书信《与朱元思书》导入写作专题板块“学写书信”,引导学生感受并运用书信这种文体。这里,杨老师的素材来自生活,技巧来自教材文本,完美诠释了写作与生活、与阅读结合的理念。
二、巧用教材,习作素材――构建“与阅读结合的系统”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把教材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利用文本典范,设计习作实践,提高写作水平。
1.依据文本,汲取方法。
沈雪萍老师执教的“阅读中汲方法,‘神笔’下显个性”――人教版七下第三单元《写人要抓住特点》写作板块指导课,开课以课本中第110页的***片为例,请学生仔细观察外貌刻画的方式。之后又列举了第三单元文本中的《音乐巨人贝多芬》《邓稼先》《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以此来探究怎样抓住人物特点进行描写。
记叙文常常需要写人。人物形形,写作时怎样避免写成“千人一面”,把“这个人”写“活”并写成“他自己”呢?首先是认真观察,仔细比较,抓住“这个人”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特点,加以细致描绘,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沈雪萍老师设置的这个环节***文并茂,基于文本,汲取方法,绘形传神。
2.找准切点,标点补白。
语言是人物性格的声音,我们可通过人物的语言来认识、了解作家笔下的人物。蔡国珍老师执教的《闻声,识人――学习人物的语言描写》的写作训练课,立足课本,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学习人物的语言描写,了解“怎样说――对说的修饰”和“说什么――说的内容”这两方面的有关知识。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文本依托,巧妙切入,对比研习,为人物设计了个性化语言。最后得出“个性化的方式+个性化语言=个性化人物”这样精辟的结论。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蔡国珍老师将教学目标定为:1.明确语言描写的要求;2.掌握语言描写的方法,增加语言描写的能力。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文本依托,切口较小,挖得较深,达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效果。巧妙借助标点,填补空白,将省略号作为一个写作点,借助联想与想象,反复练习,不断比较,重点强调“说”的形式灵活。综观整堂课,从一开始的实例导向、课文回眸,让学生齐读课文选段,到学生体悟、分析归纳“怎样说”,再到比较阅读原句与改句的区别,又通过不同句式的朗读、关键词语的体会,归纳出“闻声识人”的要点――个性化的方式+个性化的语言=个性化的人物。最终,课堂落脚在闯关练习的扩写上,以读促写,效果尤佳。整个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都紧扣目标,既上出了阅读课的味道,又在阅读教学中融入写作指导,可谓水融。
三、多维评改升格演练――探量化标准构建评价体系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7-9年级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为:“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这四堂课均设置了评改作文的环节,越城区的两位老师秉承笔者倡导的微格作文的“多维评改”的方式。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1.分块实践,目标层递。
蔡国珍老师在执教“说得形象”“说出个性”两个环节时,结合课文片段“爸爸哑着嗓子……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分别设置了两个闯关练习,分阶段逐个落实习作目标,体现了学习目标的层递性。
2.作业分层,学为中心。
沈雪萍老师执教的“阅读中汲方法,‘神笔’下显个性”中,她最后抛出话题,请大家各抒己见:人物形形,怎样避免“千人一面”,把“人”写活,写成“他自己”呢?根据这个提示,请学生逐层作文。
3.多维评改,规范升格。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倡导学以致用,在现实中实践语文知识。因此,最后“多维评改,规范升格”的环节,要求学生“入格――规范训练”,接着“升格――多维评改”,实践记叙文的六要素,努力做到叙事完整。以郦永刚老师执教《叙事要完整》为例,他做了如下探索:
(1)入格――规范训练
根据所学知识,请以“吃家乡的枇杷”为题,写一篇叙事短文。
要求:
1.包含记叙文的六要素;
2.试着把“吃枇杷”的经过写得清楚、完整、有意思。
(2)升格――多维评改
A.升格建议
①加入特定场景
(如:船上、庭院里、枇杷树下、桥埠头等)
②按照适当的顺序来写
(如:洗―剥―舔―咬―嚼……)
③对重点内容需详细描写
(如:塘栖枇杷的形、色、香、味等描写;调动味觉、视觉、嗅觉;吃枇杷时的动作、表情等)
④写当时的独特感受、心情、有一定的情感等。
B.多维评改
课后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根据实际选择一种)。
星级写作评价参考给我的评价
叙事六要素完整,文章脉络清晰,经过表达清楚、完整、有意思,情感真挚,表达准确,语言流畅。
叙事六要素完整,文章脉络较清晰,经过表达清楚、完整,感情真实,语言通畅。
叙事六要素完整,有一定的文章脉络,经过表达较完整,有一定的情感,语言尚通畅。
他们给我的建议
杭州市余杭区与绍兴市越城区两地青年名师教学展示研讨的这四堂课,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作文教学思路。前三堂课注重的是作文的规范训练,渗透写作技巧,植根生活,依托文本,积极建构写作与生活、与阅读结合的系统,在多维评改中升格演练,尝试建构合理的量化标准及适度的作文评价体系,落点在具体的可操作性层面。杨聪老师执教的“学写书信”,关注的是写作即做人,从人文性的角度倡导学生叙写心中的真情实感,写作即说“人话”提倡学生要写心中所想,抒心中所感。正如杨聪老师所说,“信是一个人的话,写信要说人话,而不是虚话”,写作也是如此,写作是一种内心情感的交流过程。至于其淡化书信的格式,偏重书信的内容,这只有教师在基于学情的基础上才能大胆取舍,从面向八年级的整体学生的课时目标来看,似乎有待商榷。但从新课标与新教材写作专题板块的对接来看,无疑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教学研究室;312000)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汲取生活之“源”,巧用教材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