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貌似”本是两个词,发展到现在成为一个词。在现阶段,“貌似”继承了它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的同时,又与时俱进出现了许多新颖的用法,丰富了语言。本文将结合“貌似”的语法化过程就此现象做一下剖析。
【关键词】貌似;语法化;过程;用法
1、引言
当下,“貌似”一词在年轻人的语言别是网络语言和口语中非常流行, 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但是,和“”“宅男”相比,“貌似”并不是一个新造词,通过对CCL语料库和天涯论坛语料进行分析,我们得出“貌似”有以下三种用法:
(1)瞻亲兵言富貌似瞻,故富假之也。
(2)本人平素最恨的就是貌似好人的伪君子。
(3)完了、貌似喜欢上一直把他当哥们儿的同志、怎么办?求支招。
“貌似”在例(1)中系为短语,而不是一个词,是“貌”跟“似”两个单音节词的组合,意为“容貌长相像”,含有一种基于客观之上的主观性评价。例(2)中的“貌似”已经词汇化,词性为动词,表示“看起来像实则并非如此”,含有主观评价的意味;例(3)中“貌似”是副词词性,但是在意思上仅表示说话人委婉地表达自己一种主观上的推测、猜想,意思和“似乎”差不多,但是评价意味消失。
可见,“貌似”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性质、意思都发生了较大变化,那么,“貌似”的这些变化都是如何发生的?本文尝试对此作出回答。为称说方便,本文将以上三个“貌似”分别标示为“貌似1”“貌似2”和“貌似3”。本文所采用例句均来自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简称CCL语料库)和天涯论坛。
2、“貌似”的语法化历程
2.1、“貌似1”
(4)老先生请认一认,方才说学生貌似华安,不识此女亦似秋香否?
(5)娶妻全氏,生得貌似西施,聪明乖巧。
(6)但见容貌似海棠滋晓露,腰肢如杨柳袅东风。
(7)惟友文妻王氏,生得一貌似花,为假翁所涎羡。
在意义上,《古汉语字典》对“貌”一共有四种解释,从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古汉语中“貌似”本是两个词,“貌”是指“容貌、相貌”,“似”为“像”,指的是某人容貌长相和谁或某物(比喻义)相似,表示的是一种基于客观基础之上的说话者的主观性评价。由于“貌”和“似”经常在一起出现使用,“似”又是表判断的动词,“貌似1”整体表现为一种动词性的短语。
在句法上,“貌似1”前后一般都接的是名词,其前的名词是“貌”的主体,在句子或分句中作主语,其后的名词是“似”的对象,在句子或分句中作宾语,有时句子或分句中的主语也可承前省略。在位置上,“貌似1”都位于句中。
在语用上,“貌似1”表达的是说话者的一种主观上的评价、判断,当然这种评价判断是建立在一定的客观基础之上,强调视觉性。
2.2、“貌似2”
(10)孙年届三十,举重身材,貌似愣头青,实为机灵鬼。
(11)这些挖肉补疮,寅吃卯粮的兑现办法,貌似解决了拖欠,实则隐藏着问题。
(12)貌似一本正经,但总是搞小动作,背后搞鬼。
(13)韶华先生的画,将东方的线与西方的面,东方的墨与西方的色,中国水墨画的章法与西方画的结构融合在一起,貌似以他山之石,攻己之玉……
在意义上,“貌似2”表示“看起来如何而事实并非如此”,指某人先给人一种表面上的感觉,经过仔细了解观察之后之前的观点看法,强调的是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变化,如例(10)和(12);同时,看的对象又引申到某事情上,表示对某事的主观看法,如例(11)和(13)。此时,“貌似”已经演化为一个动词,而不再是两个单音节词语。
在句法上,“貌似2”前后也都存在“貌”的主体和“似”的对象,“貌似2”的主体也可承前省略;但是在搭配上,“貌似2”除了可以搭配名词性成分以外如例(10),还可以搭配动词性成分、形容词性成分和小句,分别如例(11)(12)和例(13)。此外,“貌似2”存在的句中还经常出现表示转折的词语,例如“实则”“其实”“但”“却”等。在位置上,“貌似2”都出现在句中。
在语用上,“貌似2”也多含有主观评价的意味,但更强调的是一种转折变化,转折后完全否定了表面上的客观。
2.3、“貌似3”
(14)他们学会了美国的AA, 貌似很高雅吧。
(15)央视和CNTV貌似封杀王菲了!!!
(16)貌似医大对面的假日着火了……求确认!!!
(17)今天天挺热的,貌似。
在意义上,“貌似3”中的“貌”几乎不再表示意义,主要是“似”在起表意作用,也即“貌”的语素义脱落。例句中的“貌似”都可以用“似乎”来替代,表示对某种不十分肯定的推测或判断,“貌似”甚至虚化为一种表推测的语气标记,“貌似”的词性也变化为副词词性。
在句法上,由于“貌似3”中“貌”语素义的基本脱落,而“貌似3”又虚化为一种表推测的话语标记,“貌似3”前后不存在主体与客体,也因此“貌似3”后所搭配的成分没有名词性成分,只有形容词性成分、动词性成分和小句,分别如例(14)(15)和例(16)。此外,“貌似3”还可以单用,如例(17)。在句法位置上,“貌似3”除了位于句中,还可以置于句首和句末。
在语用上,“貌似3”中的“貌似”仅仅表示说话人委婉地表达自己一种主观上的推测、猜想,否定意味淡化,评价意味消失。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貌似”的意义和用法从古至今发生了很大变化,具体如***所示:
以上***示重在表明“貌似”的语义语用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并不否认其最初意思的消亡。在我们所收集的语料中,我们发现“貌似”的三个意义和用法都同时存在于现代汉语中,只是“貌似1”仅运用于书面语中,极少用于口语,“貌似2”在书面语和口语中都有运用,而“貌似3”几乎全部运用于口语和网络语言中,尤其是年轻人的语言中。
3、“貌似”的语法化机制
“语法化”是指语法范畴和语法成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和现象。最显著的表现是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演化成无实在意义、只具有语法功能的语法成分,或者一个较虚的语法成分变成更虚的语法成分。那么,“貌似”语法化的机制是什么?以下我们讲从句法、词法、认知和语用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3.1、句法上的重新分析
Hoppper& Traugo t(1993 )认为,重新分析完全是听者(或读者)在接受语言编码后解码时所进行的一种心理认知活动。听者(或读者)不是顺着语言单位之间本来的句法关系来理解,而是按照自己的主观看法作另一种理解。这样一来,原有的结构关系在听者(或读者)的认知世界就变成了另一种结构关系。重新分析属于横组合层面上的现象,表层相同却改变了底层语义、句法、词法或音位的结合方式,从原有结构中发展出了新生结构。由于“貌”和“似”经常在一起出现,因此听者(或读者) 在接受语言编码时经常将二者联系起来,时间久了就容易按照自己的主观看法去做另一种理解。“貌似”语法化过程的重新分析,可表示为:貌(似X)――貌似(X)。例如:
(18)站着一人,身高八尺,面如白玉,双眉带秀,二目透神,形如宋玉,貌似潘安。
(19)这是生活在碘缺乏病区的一群儿童,貌似正常,智力却比常人明显低下。
在语法化过程中,由于听者(或读者)的重新分析,“貌似”由原来的非词到变为动词。
3.2、同族词的相互感染
和“似”同词族的除了“貌似”外,还有“像似”“好似”“似乎”。由于类推的影响和感染,“貌似”相对容易衍生出揣测副词的用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虚化。“看似”“似乎”“貌似”都有列出一种情况,而实际是另一种情况的用法,并且后面常有“但”“却”“其实”“实则”等相呼应,例如:
(20)两个看似没有交集的人物,却在机缘巧合之下成为了面对面的竞争对手。
(21)有些评价猛听起来似乎像是漫不经心地说笑话,但若细心地咀嚼起来,却又不得不承认,他有他的道理。
由于受到同族词语的感染和类推,“貌似”也逐渐呈现与“像似”“好似”“似乎”相同或相关的意义――“似”,渐渐地“貌”字便不再表示意义,只有其中的“似”在发挥作用。
3.3、认知机制
隐喻是人类进行思维的方式之一, 也即是人类的认知方法之一,隐喻是由两个域构成:始源域和目标域。隐喻就是将始源域的***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通过始源域的结构或概念来构建和理解目标域。这种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有着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不完全是客观的,而是人的主观经验所造成,隐喻的结果是主客观互动的结果。“貌似”由非词变为词,表主观评价意味逐渐消失,隐喻在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貌似1”到“貌似2”的演变过程可***示为:
“貌”本来是指“相貌、长相、外形”,而某事也是有其外在的表现形态或形式,“相貌、长相”是通过看以后才能做出主观评价,同样地映射到目标域上,事物的外在形态也需要去“看”才能作出评价。
3.4、语用机制
年轻人追新求异的心理。进入新时期以来,尤其是网络交际的大众化和普及化,一些喜欢追求新鲜刺激的青年在使用语言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陌生化”手段,尽可能地标新立异,从而吸引别人注意并使之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凸显自己的“与时俱进”,年轻人在语言运用时也经常会使用网络热词、新词,“貌似”的新用法便很快在网络聊天中传播开来。由此,“貌似”逐渐改变原义,并演化出新的语义。例如例(15)―(17)中,如果把以例句中的“貌似”删去,仅仅是很平常很普通的叙述,很难吸引受众的眼球,而加上“貌似”则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同时也显示出说话人自身与众不同的风格和紧跟时代潮流的先进性。
4、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下年轻人常用的“貌似”一词并非是个新词新语,而是语法化后了的词义的增加。语言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特别是其中的词汇部分发展变化最快。当今社会的迅速发展、网络的广泛普及、中西的深入交往、人类认知的逐渐发达等,都会对语言产生巨大影响。
【参考文献】
[1]冉永平,莫爱屏,王寅.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54-132.
[2]石毓智.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6,304-349.
[3]吴福祥,洪波.语法化与语法化研究(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95-330.
[4]聂汉琳.流行语貌似的语料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1).
[5]沈家煊.语用原则、语用推理和语义演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4).
[6]王洪涌.“貌似”与“好像”相因生义[J].汉语学报,2010(3).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貌似”的意义用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