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梅州是山歌的沃土,孕育了优秀的山歌手,特别是四位“山歌大师”之一的汤明哲先生更是众多山歌手之中的佼佼者,他创立了具有浓浓特色的客家山歌“汤腔”,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如今“汤腔”的山歌艺术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唱、演、弹、编、写已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流派,本文拟通过实践教学谈客家山歌的“汤腔”特色。
关键词:客家山歌;汤腔;特色
在人杰地灵的“山歌之乡”梅州,誉满全球客家的汤明哲山歌大师“中学时代学山歌,从此跳入山歌河,二十多次唱出国,山歌来做媒人婆……”。他从1950年开始走上山歌艺术之路,1990年由梅州市***府授予“山歌大师”的称号,出版了8部有关客家文化的专著、50多张音像制品。1998年开始一直到现在,他真诚而执着地在嘉应学院定期举办山歌班,传授客家山歌,被嘉应学院聘请为兼职教授后,更是树立了一个文化品牌,开创了山歌的锦绣前程。
“汤腔”一词是2000年10月在梅州市举办的“汤明哲山歌大师从艺五十周年创作演唱研讨会”上,由梅州市音协***陈勋华先生第一次提出的。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汤明哲山歌大师以他独特的方式方法演唱客家山歌而形成的客家山歌音乐唱腔。如今汤大师的山歌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唱、演、弹、编、写、教已形成了一个“汤腔”体系。他的山歌唱腔独一无二,艺术令人折服,可谓是炉火纯青。
原板的客家山歌不论从唱腔和内容形式上都与时代的审美意识有差距,同时也制约了客家山歌的发展。运用“汤腔”对传统松口山歌号子的演唱处理,不论从表演形式和内容上都大胆地进行了发展和创新,首先是声部的增加更显得声线、自然、和谐、得体,收放自如,简洁、明快的和声丰满,此起彼伏、悠远昂扬,透露着一股生机、鲜活的音乐形象清晰别致,衬词、装饰音的演唱技巧与音乐融合得天衣无缝,是那样的亲切、自然柔和;《松口山歌》在原版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曲调高昂、旋律起伏更突出;《丰收山歌》男声无伴奏小合唱充满幽默、诙谐的旋律,富有别具一格的谐和美。衡量优秀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声、情、字、味、表、养、象1”的标准同样在别具一格的“汤腔”里表现的淋漓尽致。
运用“汤腔”特色在演唱客家山歌时很注重以字变音,字正腔圆,山歌味浓郁。客家山歌是用客家话来演唱的,演唱客家山歌不但要懂得和掌握纯正的客家语言,吐字也要清晰,达到字正腔圆。还要按照山歌的歌词来定音、变音,而不能生搬硬套山歌曲调。还有客家山歌里有很多衬词、衬字,它们一般没有什么具体的内容和艺术形象,但却是鉴别客家山歌有无“山歌味”的主要特征,运用“汤腔”以字引声、以字行腔、字里含情的艺术手法来演唱客家山歌,悠扬婉转、质朴、独具匠心,出神入化。最能代表“山歌汤”的创作水平和艺术成就的是五句板和即席山歌的表演。他从很单调的演唱和表演形式发展为兼有联唱、二重唱、小组唱、山歌小品、山歌表演唱、舞台山歌剧等品种多样的现代客家山歌,如《客家妹子顶呱呱》《***爱民民拥***》《八女夸夫》《客家山歌特出名》,还有评价道德价值观念的《上夜三斤狗,下夜三伯公》等,表演的场合也由田头地尾逐渐登上了大雅之堂;山歌的题材从过去单一、狭隘的视觉发展到充满时代审美情趣,又不缺失生动、活泼的浓郁地方性色彩。五句板不管是唱腔、歌词或曲调的处理都融汇入了展现了“汤腔”透彻的悟性,山歌常以小品的形式进行表演,内容丰富、吻合听众审美习惯,更具人情味,演唱者的歌才灵活、机敏、有趣,歌词中常用“设问”的手法,随着情节的变化一起一落,制造的情趣使整个气氛相当活跃,在自觉意义的层面上,由外到里由弱至强地捕获住了客家“五句板”的心神魂魄,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在现代艺术形式多样的前提下,五句板的这种说唱已远远不能满足文化多元化和全球化时代的审美情趣,五句板的曲调过于呆板平淡、音域局限性很明显,缺乏更强烈的戏剧色彩冲突,有非常明显的民族艺术审美心理倾向,线条软弱无力、哀怨、悲切,“克隆”式的“复制”已不能满足多元化时代的审美习惯,势必会走向衰微,但却并不妨碍我们对其的拯救和发展。
汤明哲大师在设计唱腔时,大胆突破了旧式五句板歌词中五句七言的格式,把握好不变与多变的原则,巧用虚词增强地方音乐元素,如《山村新风》中采用三句、六句或七句作为一首,用五个字,十多个字作为一句,如“阿妈我也知,女家是山区,地多劳力少,山高路崎岖……等,并把说唱曲调规范记谱,改变唱与说的截然分开;还根据内容的需要,使用五句板相接近的山歌、猜调、佛曲、戏剧、拖腔、念白、说唱等艺术手法进行切合主题的糅合创新,使原有的五句板主旋律不多的情况下,音乐形象更加充实丰富、生动幽默,给人以新鲜感。如五句板《唐番哥妹共心肠》就是吸收了教堂音乐,将佛曲的6调旋律进行融合,在乐曲的最后一句重复,委婉动听,更好地抒发了有情人天各一方的思念之情。“郎在南洋妹家乡,两地相思情意长,郎就来唱十想妹,妹就来唱十想郎,阿哥想妹妹想郎”。再如《山村新风》中对一些特定的环境和词句也根据内容的需要做了渲染,如第一句“单车个铃声啊令令另另、另另令令响进村”,在单车铃声之后加进这几个“令令另另、另另令令”虚词,塑造的音乐形象立即生动、活泼起来,再以表演者的唱腔和演唱技巧的配合,听众眼前构成了一副栩栩如生的动感画面,有一种亲目所见、亲耳所闻、身临其境的现实感。歌曲的处理根据内容、情节的变化,要采取加速或拉宽,突快突慢等手法,增加喜悦气氛,《山村新风》中“众人举眼看新光,身穿一套青年装,草绿书包身上背,笑容满面好大方”(突慢),叫了兄弟姐妹又叫大伯大娘呀(亲切地)。同时在表演上,借鉴其它曲种形式,要注意动作协调、音乐线条跌宕起伏,第一、第三人称交替出现,角色丰富。
五句板的段落都比较长,唱腔或调式运用得不合理,容易让人产生出乏味无趣,汤明哲大师采用转调的手法,并结合客家文化的特点,对竹板的使用也进行了改革,努力打通传统与现代人群之间的精神阻隔,致力于传统现代化和都市化的创作实践与探索,重新焕发五句板生机勃勃的表演幽默、曲调充满新颖的生命力。如引入木偶戏中猜调的《山村新风》揉合得很好。体现新颖、活泼的格调,很快地捕捉欣赏者的眼球。《山村新风》里老叔婆打趣新郎猜嫁妆,曲调欢快、喜悦雀跃的气氛,调皮风趣,突出了重要的乐句,同时也突出了戏曲拖腔,如“山村角落传新闻、石榴开花满树红”等,发挥了说唱的艺术特点,也把唱板和念白融合为一体,有说有唱、唱中带说、像唱像说;还有典型聊家常式的《夸公婆》中的对唱,改变了原来五句板说一段唱一段,把唱和说截然分开的老框框和旧格式,具有典型聊家常式的《夸公婆》、紧跟时代脉搏的《山村新风》《同谱山歌新乐章》《山里飞起金凤凰》等这些作品的艺术风格用改革创新的形式更鲜活、音韵优美、唱腔表演更具感染力。
“汤腔”的另一闪光点“即席山歌”,与“即兴山歌”是不同的概念。“即席”融汇了文学、音乐、表演等一体的艺术。即时创作、即时演唱、不容多想、有悬念、极富戏剧性,不但有过硬的山歌基本功,熟悉并掌握山歌的曲式结构、歌词的格式、山歌的语韵,积累丰盛的山歌常用词汇,灵活运用山歌的表现手法,对最适合“即席山歌”演唱的腔调非常娴熟、对要表达的内容言简意骇、高度概括主题、山歌演唱突出妙趣横生,令听者意犹未尽。即兴唱腔的音乐设计,加以竹板根据情绪需要的灵活使用更是淋漓尽致地体现“汤腔”的艺术个性色彩。这种“巧妙”的灵感归结与汤大师的长期积累、分析、研究、对比、不同时间、场合的实践而得出。
自弹自唱、自编自演是汤明哲山歌大师演唱客家山歌又一个更独特的艺术风格。飘逸的歌声随着风趣诙谐的艺术创造演绎着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文艺精品。自弹自唱、自编自演更好地表现了一种特有的自然、和谐,令人倍感亲切、旋律琅琅上口,歌者演唱作品的能力也不会受到限制。
作为一个时代的剧种,随着时代的演进,演唱客家山歌的新山歌手已相当的贫乏,有点断层的景象,而客家山歌更有待突破性的变革,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更多的“黑发人”。2004年嘉应学院音乐学院成立的客家音乐研究所,汤大师亲力亲为,虽然退休了十几年,为了客家山歌后继有人,能一代一代地传承发展下去,地不记报酬、不知疲倦地一直都在讲授客家山歌的课程。把客家山歌引进课堂,充分提高认识和理解客家山歌的魅力。
汤大师从1991年第九届中秋山歌节举办的《山歌汤作品演唱会》就开创了梅县山歌史上的一大盛事,2000年4月8日山歌大师汤明哲从艺五十周年创作演唱研讨会更是一个富有远见卓识的善举,中国文化部授予他为新中国曲艺五十年“特别贡献曲艺家”;2004年获得全国仅有八位的第二届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突出贡献奖;2009年获得部级“非遗”传承人。2006年师徒山歌音乐会别具一格;2008年客家山歌代代传汤明哲传习成果演唱会散发迷人的风采;2009年客家山歌进校园、金色年华山歌擂台赛响彻大地……正如柯林伍德所言“一场音乐会在某一方面很像一场科学演讲……2”。
汤大师常说自己是很普通的人,也是很平凡的人。虽然有很多名誉挂在身,但汤大师没有办山歌学校,也不想办这种山歌学校。来教授客家山歌也不是为了钱,更不是为了名,觉得自己作为一名特殊贡献的人员,因为唱山歌去过很多国家,学习了很久,接触了很多知识,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希望把自己学到了半辈子的宝贵山歌知识全都奉献给一切与客家山歌有缘之人,毕竟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更多的“黑发人”。实际上,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汤大师就已培育了一大批的山歌得意门徒如肖建兰、罗小红、杨苑玲、马苑华、宋惠明、张献云、潘倩、古琼、张丽珍、钟玲、郑远慧等,纷纷活跃在山歌事业的最前沿,正因为大师的不平凡,一曲曲客家山歌在天地之间激荡、交响着辉煌的和谐乐章,为了客家山歌的传承和发展,真可谓是“四快竹板一支琴,相亲相爱不离身,终身为民来歌唱,不忘培养接班人。”
注释:
1.金铁霖.《金铁霖声乐教学曲选》,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6。
2.R.G. 柯林伍德.《艺术原理》(The Principles of Art),牛
津大学出版社,1938,第140―141页。
参考文献:
[1]汤明哲.《山歌汤创作演唱艺术》,香港天马***书有限
公司出版,2000.
[2]汤明哲.《山歌汤人生广角――传闻趣事随笔》,广东
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钟玲,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客家山歌的“汤腔”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