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此次教学改革分“基础讲解、引导分析、节奏创作和旋律创作”四大模块,是符合《视唱练耳》课程发展规律的。文章主要论述了如何进一步细化、完善这四个模块,并对如何将评价环节细致化,充分启发学生自我评价进行了探讨,旨在更好地提升学生自评的专业性,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关键词:视唱练耳;专业性;细致化
中***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243-03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3.155
一、 对照之前的视唱练耳教学,在改革过程中的进展
此次教学改革把每个学期分成四个阶段,分别为“基础讲解、引导分析、节奏创作和旋律创作”。这四个阶段围绕着教学目标“知识传递――融会贯通――拓展创造”的三个阶段开展实施。第一阶段“基础讲解”指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传递”,第二阶段“引导分析”就是教学目标中的“融会贯通”,第三阶段“节奏创作”和第四阶段“旋律创作”则指教学目标中的“拓展创造”,要求做到教学目标“知识传递――融会贯通――拓展创造”三者共生,且梯度渐进,把传统教学中《视唱练耳》的两大功能“认识音乐、表现音乐”提升为“认识音乐、表现音乐、音乐创作”三大功能,让学生了解一度创作的同时,激发他们二度创作的能力,开辟教学协同性新途径。
(一)四个阶段三个目标得到了很好的完成
在这个过程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四个阶段平均四周一个阶段,“基础讲解和引导创作”这两个阶段是课程后期续进和开展的核心。在知识传递的过程中,课程安排十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自我表演愿望的启发,这为后期节奏创作和旋律创作阶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做好了充分的前期准备。
全班25人,分为5组,本课程以组形式形成的作品共有25件节奏创作,5件旋律创作,其中旋律创作以双声部的形式呈现,这大大超出了预期的结果。
(二)帮助学生实现一度创作,回归二度创作,提升三度创作
此次教学改革改变了师生对《视唱练耳》课程的认知,教师不再仅把《视唱练耳》当成一门技能训练课程,教学中开始注重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在引导学生思考创作的同时,强化了学生自主分析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讲授视唱过程中介绍音乐创作语汇,让学生了解音乐元素,懂得乐句创作,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分析能力,丰富了学生表现音乐的手段,让学生实现了一度创作,回归了二度创作,提升了三度创作。
(三)学生积极性的激发和调动,打破了以往只上课不练习的怪圈
分组进行课后作业的练习,对每组成员的自觉性都能有很大的提高,以组的方式进行评分,激发了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团队精神,同时也增强了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分组的进行中,组长最开始起到的是调动作用,随着课程的开始和深入,组员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调动,组长和组员融入一个集体,共同出谋划策,商讨作品如何展示,如何加入自己的创作,并制定了详细的分工和练习时间,这就充分改变了以往《视唱练耳》课程授课过程中的尴尬局面――授课后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学生根本不进琴房、不练习,反而各组为了让自己的作品呈现得更完美,更有创意,会共同挤时间练习。可以说,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打破了以往只上课不练习的怪圈。
(四)互相听辨,提升听辨能力和视唱音准度
音准,是《视唱练耳》课程的核心,而往往学生只有通过课后练习的不断强化才能逐渐提高准确度。以往学生的课后练习主要是“个人的***行为”,这一环节缺少了互相听辨、互相纠错的过程,练习方法也较单一,导致学生的能力提升较慢。分组组队的形式让学生在一起练习的机会增多,互相听辨,交流经验,互相帮助,使得课程的内容在课后得以衍生,教师的指导由课堂延续到了课后,这对音准不足的学生有很大的帮助和提高,同时也增进了组员之间的感情,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
二、 在改革过程中的突破
(一)通过教学手段的调整,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在进行教学改革初期,预计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难点有以下三点。
第一,要让学生在视唱练耳教学的四个阶段中掌握好各个阶段的视唱、听觉分析和听写的动手能力。
第二,让学生掌握视唱练耳技能以及听觉分析能力,并能在实践中运用。
第三,将音乐创作的思路引入《视唱练耳》课程,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创作语汇,理解一度创作,展现好二度创作,进而更加体现一度创作的本质内涵。
在改革过程中,由于有预想的一个难度控制,所以问题很快得到了控制和解决,达到了预期目标,并有所突破。
(二)各环节的监控和管理上
学生对教学改革过程中所采取的每一种举措都十分关注,这个关注最初只是在“得分分数”上。为了体现公平、公正、专业化,课程平时成绩得分进行了细化,细化到了每堂课直接给分,同时给分过程也严格细化,主要通过专业展现的几个方面全班给分,并制定了专门的给分表格,重新设计了点名册,使得平时成绩真实、细化,有据可依。
此外,还一改以往平时成绩来源于教师打分的方式,教师只是通过到课率、课后作业等简单元素给分。本次教改平时成绩分以下四个方面给分:组长给分、组员给分、教师给分、每堂课后得分,最后取平均分。这个过程更加细化。
1.平时测试
平时测试涵盖的内容包括到课考勤、课堂回答、课后作业、实践创作,这些内容会随堂记录,学期末进行统一核算。参考项目附在学生点名册内,堂堂测评,当堂给分,学期末统一核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为小组及小组每位学员建立考核档案,记录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调研过程中的表现,作为评分的依据,并结合学生平时的考勤和在调研项目中参与程度进行综合评分。
2.口试测试
口试测试主要针对的学习内容是视唱,通过对音准、节拍节奏、调式调性、视唱及听辨等相关理论的学习和听、唱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具备准确的音准、节拍节奏、调式调性感,增强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丰富他们的音乐修养,从而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环节上的监控,使学生具有了强烈的紧迫感,也很清楚自身努力的途径,从侧面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学生的进步得到了认可,使学生的关注点从“分数”转向了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能力的提升,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改革。
(三)同命题下创作比较,衍生创作理念,实践中体会一度创作
在《视唱练耳》课程中加入创作理念,让学生通过课程中大量的谱例了解作曲的基本功率,引导学生创作。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学生的启发有时远远大过了老师对学生的启发,其原因在于学生对其同学作品的认识更加深刻,激励性更高,对学生实践中体会“一度创作”更具有强有力的促进性,这一突破点大大超出了教师的预期,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显著成效。
三、实施过程中发现还需改进的地方
在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中,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了一些不足。
(一)听力教材还需完善
原有的视唱练耳教材中没有把听力练习按照难度进行分类,而这个难度的安排只能依靠教师个人经验展开,对于课程的严谨化和科学化发展是有着一定阻碍的。
(二)视唱练耳教材中还需适度引入贵州民族音乐
视唱练耳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习和演唱大量的音乐作品,但目前全国的视唱练耳教材中,贵州音乐元素的谱例十分少见。而弘扬、宣传贵州音乐文化,是贵州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也是此次教改中发现的不足之处,也是今后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四、内涵与学科的联系
教材建设对于《视唱练耳》课程改革的推进具有主导作用。《视唱练耳》课程原有教学方案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即仅是针对本学科的技术训练,如音准、节奏、音程听辨、调性听辨等,只是停留在本学科的教学技术要求上,可以说《视唱练耳》只是一个技能训练课程。而此次教学改革是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音乐如何产生,激励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协助学生进行音乐创作,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展现音乐。在这一改革要求下,《视唱练耳》课程的内涵增加了,与其他音乐课程产生了必要的联系,具有了连接其他音乐专业课程的功能与特性。
结合三下乡活动,把教学空间由课堂转向田间地头进行原生态收集、整理。为三下乡赋予一个新的生命,这个生命就是“带学院艺术下农村,采原生态音乐回学院”,从而提升了学生对视唱练耳知识的运用能力,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意识。另外,“带学院艺术下农村,采原生态音乐回学院”这一实践活动还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对贵州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采集、传播乃至发展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带学院艺术下农村,采原生态音乐回学院”,能让他们了解贵州原生态音乐,爱上贵州音乐原生态音乐,成为贵州原生态音乐的传播者,为贵州的建设贡献力量。
在这一教学思路的作用下,《视唱练耳》课程的教材编写就变得尤为重要,要把多元素组合在一个教材下,让学生感受到课程的变化,并在宏观上理解课程。后续教材的编写也是我们教改的完善之一。
参考文献:
[1] 朱保铮.任务型视唱练耳教学研究[J]. 福建师范大学,2012(6).
[2] 安雪. 视唱练耳教学中音乐能力的培养[J].上海师范大学,2013(5).
[3] 董明倩. 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体态律动”应用探究[J].上hi阿师范大学,2013(4).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知识传递、融会贯通、拓展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