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2015年8月11日,加拿大西蒙菲沙(Simon Fraser)大学考古系教授凯瑟琳・迪安德雷雅(Catherine D’ Andrea)博士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做了题为“古代非洲小米研究:传统认识与和植物考古学证据”的学术讲座,向大家介绍了她对非洲小米驯化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凯瑟琳・迪安德雷雅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学考古系教授,著名植物考古学家。早年曾从事日本植物考古学的研究,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长期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和加纳从事植物考古研究工作,致力于研究早期非洲农业和复杂社会的兴起问题。这次讲座,她首先介绍了小米的种类及在非洲的分布情况,并通过深入的民族考古学调查,研究了作为小粒谷物的小米和作为大粒谷物的小麦、大麦和高粱在加工方式上的不同,最后回到植物考古学,讨论了小米特别是该地区最特别的T’ef小米的驯化和种植问题。她认为这种小米是自然选择和人类选择综合作用的结果。人们有意选择散穗的T’ ef小米,是因为它不易倒伏;不施肥、不浇灌,也是防止颗粒增大而产生倒伏;T’ ef小米的驯化和种植也与人类的游牧生活方式有关,正是由于播种后即离开、收获时才回来收割的方式,才塑造了这样的小粒小米。非洲农作物的驯化,并不像人们常常认为的,是由于当地人民缺乏高超的耕种技术,缺乏管理,其实正是当地人民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结合当地已经存在的社会生活特点,选择了与游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农作物驯化和农耕生产方式造成的。这与我们熟知的有关小米起源的传统认识是不同的。(陈星灿)
小米属于禾本科,是籽粒非常小的农作物品种。世界各个地区小米的种类不同,驯化时间也不同。比如在中国,小米早在11000年前即开始驯化,印度则迟到4700年前,非洲更晚,晚到4500年前后。研究小米的学者又将小米细分为两大组:即小粒小米如粟(foxtail millet),和大粒小米如珍珠小米(pearl millet)。
非洲小米实际上有很多品种,如T’ef(Eragrostis tef(Zucc.) Trotter)、Fonio(Digitaria exilis (Kippist) Stapf.)、Pearl millet(Pennisetum glaucum (L.) R. Br.)、Finger millet(鸡爪稷,Eleusine coracana(L.) Gaertn.)、Guinea millet(Brachiaria deflexa(Schumacher) Robyns)等,连高粱(Sorghum bicolor (L.)Moench)也属于非洲小米的范畴。相比之下,东亚地区小米品种并不多,主要有黍、粟、稗子(Echinochloa utilis Ohwi-Yabuno),也有人把薏米(Coix lacryma-jobi L.)算在内。
我们今天主要讨论小粒的t’ef小米的驯化问题。T’ef小米的特点是籽粒极细小。它是当地农作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和动物的主要食物之一;它可以在各种不同环境中生长,这有利于保证食物安全,并减少对外来农作物的依赖。T’ef小米在非洲农业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却长期被研究者所忽视(***一)。我们的研究为探讨小米在非洲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在埃塞俄比亚进行的民族学调查
为研究t’ef小米的驯化过程,我们在埃塞俄比亚北部进行了民族考古学调查,通过研究传统农业生产过程追寻非洲小米的起源。埃塞俄比亚的农村生产比较落后,生产过程接近原始状态。调查区域位于该国北部的一个村庄,景色秀美,但与外界联系不多,是做这种民族考古调查的理想区域。
大致说来,目前埃塞俄比亚有两种不同农作物:一种是起源于近东地区的农作物,如大麦、二粒小麦、扁豆和亚麻籽等,都属于C3植物,它们最晚是在公元前1500年前传入非洲的;另外一种是起源于非洲本地的农作物,以C4类植物为主,包括t’ef小米,finger小米和高粱等。那么是哪组农作物较早在埃塞俄比亚开始种植?哪组农作物在非洲史前农业经济中占有更重要的位置?
近东地区传入的作物都属于大粒谷物,而非洲当地栽培的作物是小粒谷物,人们对两类农作物的加工方式是不同的。
大粒谷物(小麦、大麦和高粱)收割以后的加工程序是这样的:先在野外进行脱粒、扬场。1. 脱粒:让牛踩踏或用棍棒抽打。2. 扬场:这其中包括三道程序。首先用2根或3根齿的木叉扬场;随后继续扬场,但所用工具不同,谷物少的时候用手来扬,多的时候则用木锨扬场;最后再簸筛,一人站着用一种圆形的筛子倾倒谷物,让谷物慢慢随风扬起,另一人在旁用簸箕扇风辅助,就能把谷壳、谷粒分开,这种方法会把石子和土粒等重物留在筛子上。这样一天下来大概能加工出一百升的谷物。
谷物收回家里以后还需要再加工,这其中包括细筛、簸筛。1. 细筛:妇女摇筛,用嘴吹壳,最后筛子上留下的就是谷粒;2. 晾晒;3. 舂捣去壳;4. 细筛,有必要的时候则再次舂捣;5. 簸筛;6. 磨面,用石磨盘、磨棒这种古老的方式碾磨;7. 面粉过筛。
小粒谷物(t’ef,finger millet)的加工也要经历脱粒、扬场、过筛、舂捣去壳、磨面等工序(***二、三),但各个环节所采用的方法与大粒小米仍有较大区别。如脱粒的时候不用牲畜,而是手工脱粒,如鞭打等;扬场的时候不用木叉扬,但仅用簸箕扬;最大的区别是在家里的细加工没有细筛,主要用簸筛,从筛子里漏下去的是谷粒,而留在筛子上面的是残留的谷壳;磨面时用来研磨的磨盘表面也不一样,面也不再过筛。
可以看出人们对当地小粒谷物和近东地区起源作物的处理、加工方式不同。在对小粒谷物的加工中,簸筛是非常重要的步骤,这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小粒作物处理方式类似。现在澳大利亚西北部地区人们采集野生小粒种子,印度对小粒谷物加工,西亚地区对野生谷物的采集加工都是采用簸筛的方式。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古代非洲小米研究:传统知识与植物考古学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