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紫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
苏格兰风笛更多的是以独奏和为舞蹈伴奏的方式来体现苏格兰人自强和勇敢的精神。而另一种鼓舞人心的方式则是跳舞。在战争多发的年代,战士出征前和胜利后都要跳舞。这种舞蹈尤以剑舞著名。相传在11世纪,在连绵起伏的苏格兰高地上,一位胜利的苏格兰将领把自己和对手的剑平放在地上并交叉成十字状,然后在上面欢呼雀跃,即兴而舞。自此以后,每逢出征,则必跳剑舞,若在舞蹈的过程中,舞者的身体没有与剑相接触,则意味着他们必将凯旋。更令人惊喜的是,舞蹈的音乐与盖尔语还有舞者的舞步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苏格兰民间音乐通常由一支风笛、一把小提琴和三架手风琴组成的小型乐队来演奏,这些音乐大多为无意义的音节反复,具有让歌者和演奏者记忆旋律的作用,加上其音乐的节奏与用盖尔语说话时的节奏相符合,音乐中附点音符的运用则为最大特色。而舞者跳舞时,脚下的节奏也基本以附点音符为主。这就是苏格兰民间音乐与舞蹈节奏的基本关系。
以苏格兰民间音乐为创作动机的经典作品
正是这种有着独特风格和魅力的民族音乐,给了伟大的作曲家马克思•布鲁赫以创作动机和灵感,才有了一部历久不衰的作品———《苏格兰幻想曲》。这部作品的全称是《自由运用苏格兰旋律的小提琴与乐队和竖琴的幻想曲》,于1879年完成,题献给萨拉萨蒂。这部作品共由四个乐章和一个引子构成。在戏剧性的旋律中,在管弦乐队和竖琴的衬托下,小提琴开始了自问自答的对话。独奏声部的旋律同时带有着一种浓烈却又对未来感到未知的情绪。乐队用一个19小节的过渡句,描画着苏格兰长满青草的山坡和拥抱着宁静溪流的谷地后,独奏小提琴娓娓道出由苏格兰民间歌曲《老罗宾•莫里斯》改编而成的主题。这悠长美丽的的旋律线不难使人联想到苏格兰雄伟的山脉、秀丽的山谷、恬静的湖泊、奔流的溪水和开满鲜花的平原。随后的第二乐章带来降E大调的快板。主题是由苏格兰民歌《嘿,浑身尘土的磨坊主》改编而成的,乐章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了变化和发展。到乐章末,乐曲转为降A大调4/3拍的慢板,不间断地进入了下一乐章。在这里,作曲家很巧妙地运用了第三乐章的主题,将乐曲推向一个小高潮,最后停留在降A大调的属音上,从而引出了第三乐章的主题—苏格兰民歌《我为失去了乔尼而忧伤》。这一乐章的第一主题由四个乐句组成,其中第二、四句分别是一、三句的向上五度模仿。这里不光体现了苏格兰音乐附点音符的特点,还体现了苏格兰特有的民族调式。苏格兰的民族调式也为五声,是由小二度和大二度构成的,不同于中国五声调式中大三度音程的出现。当音乐转为B大调时,独奏声部奏出比之前更富力量感更加热情的旋律。在这一主题结束时,乐曲回到原速,降A大调。此时,乐章看似快要结束,但实际是作者埋下的一个伏笔。紧接着就是比第二主题更加热情的旋律。在这里,这种热情不是转瞬即逝的,而是随着音乐逐渐的暗淡而一波一波不断涌动,直到乐章的结束。终曲的主题素材来自于苏格兰的民间歌曲《胜利的苏格兰人》。这是苏格兰人庆祝胜利的战歌。小提琴七和弦的运用使得音乐纵向织体更加饱满,加上铜管乐作为支撑,使音乐具有恢弘的气势,庄重中不失欢悦。
主题a部分中的第一二小节像是战士胜利时吹响的号角,后两小节则展示了人们喜悦的心情。独奏声部第一次演奏主题后,乐队又重复演奏这一主题,好像独奏与乐队进行的对话。主题b部分的出现是对第一主题的相同节奏型但是不同旋律的变化再现。紧接着就是乐队和竖琴演奏主题,小提琴声部展开炫技性的变奏。这一部分一共由四个变奏组成,暂时统称它为“第一变奏”。在华丽的技巧性展示之后,音乐转为C大调,呈现出较为平静的旋律。当弦乐组奏出充满紧迫感的旋律时,音乐恢复原速,就好像勇敢的苏格兰战士又踏上了征程,在翻山越岭之后,当主题再次响起时,似乎说明他们又投身到新一轮的战斗中去了。此时出现的主题是原主题的变化再现,其中小二度音程的出现使得音乐中掺入了一丝危机感。紧接着就是“第一变奏”的变化再现。再现过后,音乐又恢复了平静和律动感。此时的音乐就像是奔流不止的河水,不断地起起落落,但是前进的步伐是不停歇的。当第一乐章的主题响起时,在人们还在回忆的时候,第三乐章恢弘的主题又响起,音乐就在这壮丽的旋律中结束了。在协奏曲和交响曲创作中,使用苏格兰音乐元素进行创作的可并不只有布鲁赫一人。浪漫主义巨匠、犹太人门德尔松就在1830—1842年间创作了《第三交响曲》,又称为《苏格兰交响曲》。他的创作灵感是在他参观爱丁堡里路德古堡遗迹时所产生的。这首作品当时献给了维多利亚女王,即霍里路德古堡的主人的。
在前两个乐章中,以苏格兰民族舞曲风格的第一主题为中心,不断地用不同乐器不同声部进行再现。展开部的旋律也是围绕着主题展开。这一近似于苏格兰民族音乐的曲式架构,即音乐是由一个音乐动机不断再现构成,起到使歌者和舞者记忆音乐旋律的作用。在行进到第三乐章时第一主题由小提琴表达,充满忧郁,单簧管则以阴郁的形态表现第二主题。在发展部呈示后,第一、二主题追忆般地重现,似乎是对古堡周围景色与古堡氛围的回顾。终乐章里,作曲家大量使用苏格兰音乐素材,色彩无比灿烂。这一乐章据说来自作者欣赏爱丁堡风笛演奏***乐的印象。门德尔松的这部《苏格兰交响曲》和布鲁赫的《苏格兰幻想曲》虽都是以苏格兰命名,但不同的是布鲁赫创作了一首苏格兰民族风格的作品,而门德尔松更多的只是运用了一点苏格兰的音乐动机。在那个时代,这两个作曲家此举可谓是创作中大胆新颖的运用和尝试。苏格兰音乐的动机和元素不间断地以各种形式、方法被重现和闪现。
苏格兰乐风在电影音乐中的使用
在近现代的音乐中,苏格兰音乐出现率最高的领域当属电影音乐,随着一部部经典的影片,那或悠扬欢快,或悲凉致远的苏格兰旋律被世人所熟悉和喜爱。电影《勇敢的心》中,其配乐使用了苏格兰音乐和爱尔兰乐器的融合,即使用苏格兰的音乐元素,再由爱尔兰的乐器演绎。就以最为著名的《ForTheLoveofAPrincess》为例,其中的民族乐器就使用的是维列安风笛的锡笛。锡笛有着一种清冷凄凉的音色,加上维列安风笛的柔美悠远的音色,多少为这部电影笼上了一种悲壮的色彩。而最广为人知的还是电影《魂断蓝桥》中那首《友谊地久天长》,这首歌又名《旧日的好时光》,原本是是一首传唱度颇高的苏格兰民歌,现在的歌词据说是由苏格兰著名的田园诗人罗伯特•彭斯改编。这是一首歌唱友谊万岁的歌,歌词中有对过去快乐时光和艰辛历程的回顾,最终都归结为“友谊万岁”这一主题上。在这部电影中,《友谊地久天长》这首歌曲随着男女主人公命运的节点而出现。《友谊地久天长》第一次出现,是在男女主人公两情相悦时响起。此时的音乐是三拍子,更具有舞曲的律动感。当舞曲结束男女主人公要分别时,三拍子的《友谊地久天长》再次响起,此时音乐的出现,烘托出两人的不舍和遗憾。当《友谊地久天长》以原版二拍子出现时,是女主人公玛拉到车站却没来得及跟男主人公罗伊说声再见。女主人公玛拉的悲观情绪此时因这段由弦乐组演绎的旋律的渲染而表露无遗。几年后,衣着艳丽的玛拉在车站,意外地等到了那个在新闻中死去的罗伊。罗伊见到玛拉,喜出望外,准备在第二天就举行他们的婚礼。当晚的晚宴上,罗伊和玛拉跳起了他们定情的舞,就是那首三拍子的《友谊地久天长》,而影片的最后,还是这首乐曲淋漓尽致地烘托了电影中生离死别的悲情结局。#p#分页标题#e#
结语
苏格兰音乐在各个领域中的运用,使得其自成一格的音乐元素让人过耳难忘。而纵观苏格兰音乐的发展,不难发现当世界逐渐向文化大熔炉发展时,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并将其传承下去则成为了文化发展的主流趋势。不仅仅是苏格兰,在拥有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更应如此。如果民族特性和历史积淀是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树是树叶,那么让我们长成参天大树的,就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积淀和民族性的传承,是我们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