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汶川地震,到舟曲地震,再到这次鲁甸地震,房屋到底是庇护人们的港湾,还是威胁人们生命财产的定时炸弹,我们到底该住什么样的房子?就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地震学相关专家。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专家王翠坤:
房屋抗震标准的国家界定:“高门大户”的安全之忧
正像工厂生产商品一样,楼房的建造也有一系列的标准。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结构所副所长王翠坤告诉记者,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现在通用执行的是由中国建筑科学院主编的“01规范”,“这个标准具有和法律一样的效力,之后,全国的房子就必须按照这个来设计和建筑。”
一般一个新的规范制定时间需要10年,而“01规范”从90年代中期开始编制,吸纳之前日本阪神地震、台湾集集地震的震害经验,较“89规范” 增加了概念抗震和基于性能抗震的设计理论。同时对于城市里一些重要的、特殊的复杂超限建筑也提出了更高的抗震设计要求。
制定这些抗震标准和配套规范的目标十分明确,确保城市在遭受多遇地震时,一般功能正常;在遭受罕遇地震时,城市功能不瘫痪,要害系统和生命线工程不遭受严重破坏,不发生严重的次生灾害。
然而,这样的愿景我们在汶川、舟曲乃至这次鲁甸地震中并未看到。
那么在几次破坏性地震之后,房屋的抗震标准会上调吗?
上调抗震标准,意味着工程建筑中需要用到更多的水泥和钢筋,更重要的是,建筑的使用功能会受到很大影响:更矮的楼、更粗的柱子和横梁、更厚的剪力墙、更小的使用空间、更小的门和窗户。对于喜欢高门大户的中国人来说,这显然是难以接受的。
在电视里倒塌的房屋镜头里,我们可以解读到,砖混结构和预制板结构的房屋整体性较差,易发生危险。而大部分城市早就不用预制板了,现在的房屋多为剪力墙结构。
“大多数倒塌的房屋,是没有经过建筑设计的。”王翠坤说。
山东省地震局局长晁洪太:
“城乡接合部”建筑的安全毒瘤
地震时,啥样的房子最安全?山东省地震局局长晁洪太给出了更全面的解答。
“地震防御,首先就是工程防御,要将生命线系统建设得更完善,这样可以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生命线系统,这是一个综合的问题。”
当今人们生活在一个钢筋混凝土的世界里,看似坚如堡垒的城市,实际上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反而变得愈发脆弱。“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网格化工程覆盖,比如电网、通信网、水管网、燃气管网,一个节点出问题,后续将引发一系列问题。”晁洪太特别提醒道,“一旦地震发生,类似变电站、主干道必然会产生影响,这样一来,建筑安全便不能保证。”
在城市中,对地震免***最低的要数棚户区,即城市发展过程中,遗留下的城中村。由于历史原因,棚户区的设防十分脆弱,一来生命线系统较为混乱,二来建筑缺少必要的防震设计。所以这也是长久以来,我国***府重视棚户区改造的原因。
相比城市来说,农村的建筑问题更加复杂。历数近年数次地震,破坏最为严重的多集中在农村。“农村问题主要考虑到历史欠账,历史上的农村房屋没有进行过监管指导,这些农居对地震几乎是不设防的。不仅仅是地震,其他地质灾害也体现出中国农村房屋的脆弱。”
除此之外,有一种“城乡接合部”建筑也是地震中危害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毒瘤。“济南外环就有很多类似的建筑――大多为农民自盖的房子,本来是平房,因为某些原因而加盖了二层甚至多层。这种房子是十分堪忧的。”晁局长如是说,“我曾经作为***协委员对此提案,但至今问题似乎还没有很好解决。”
什么样的房子才是好房子?
“在借鉴众多外国抗震建筑后,我们发现还是要提高房子的整体性。”我国对房屋质量曾有十二字“箴言”:“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这就要求房子在地震中至少要保证人员的安全。
“如今的新建筑都讲究框架性结构,让房子成为一个不易散架的整体;楼板则用现浇板取代预制板。当然过去好的防震工艺可以进行借鉴,比如木屋顶,就是一种轻质抗震设计,***的很多建筑就承袭了这一传统。”此外,小开间、低层高也是应对地震损害的具体良方。
当前,城市里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多,住宅小高层也是屡见不鲜,这样的建筑在地震面前,会不会危如累卵?
“高层建筑对地震远波比较敏感,当远处有地震发生的时候,高层建筑会有轻微晃动,这是很多人觉得高层建筑不安全的原因。”实则不然,当前很多高层建筑都采用钢结构,这是一种框架性更强的建筑设计;而平时居住的小高层则是“砖混”结构,“这都是整体性比较好的结构”。
晁洪太介绍道,除了一些危旧楼房、农村自建房外,但凡由正式设计院设计、符合抗震标准和规范的施工企业、建筑工艺及建筑材料有良好把关的建筑,抗震能力都比较高。
“所谓建筑设计,外观、造型是最最次要的,最主要的就是在于建筑的抗震设计。近年新建的房屋都有一定的抗震效果。”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地震时,什么样的房子最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