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历史与地域原因,上海成为民国时期中国艺术市场的核心地区。这一时期的上海活跃着一批有学识、有志向并具有相当经济实力的大收藏家。在古泉界,出现了名噪一时的“南张、北方、西蜀罗”“南戴、北骆”等著名的为后世影响甚大的收藏大家,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这时,以上海为中心,遍及苏杭等地,古泉收藏家群体以数十人为首,形成数千人规模。他们荟萃一堂,组成了中国钱币史上最重要的收藏群体,是钱币收藏史上的一段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岁月。
于是在清代金石学和训诂学之后,中国钱币学肇兴于此。以张叔驯、罗伯昭、戴葆庭、马定祥等为领袖的海上诸泉家,成为了那时上海艺术市场中的翘楚,同时也为日后整个中国钱币学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功勋。他们卓越的藏品质量与收藏理念,加上超凡的魄力和孜孜以求的精神,对当下陷入经济危机笼罩下的钱币市场发展有着指导与借鉴意义。
齐斋――张叔驯
上海收藏古泉第一人,当属上海纺织实业家,民国时期赫赫有名之南浔张氏家族巨贾张石铭的第七子,民国元勋张静江之侄,收藏大家张叔驯(1899-1948,名乃骥,号齐斋)。张叔驯的收藏完全继承了古泉界对其家族的评价,甚至将它推至顶峰――“家学渊源,耳濡目染,见多识广,精于鉴别,性又好古玉古泉,而嗜古泉为尤酷,大力搜求,不惜巨资,各地奇珍,多为所获。藏泉之富,甲于东南,与寓居津门之方劬园,并驾驰驱,时人号日‘北方南张’,盖今世之南北两大家也。”
每位收藏家都有其刻骨铭心的藏品。张叔驯收藏的五代钱天下卓绝,有刘守光之应天元宝背万,轧圣元宝背百及应圣元宝背十,天德重宝背殷,天成、保大等。至于王莽之“国宝金匮直万”“六泉十布”一应俱全;北宋靖康通宝、元宝各种版式几乎齐备,两宋各色铁母数以百计。就连赫赫有名的齐国大珍六字刀居然收藏有16把之多。不过在这些藏品中,他最为得意的是得自于戴葆庭的南唐大齐通宝,因而自号“齐斋”。
除了精于收藏之外,他还广泛地弘扬钱币文化,组织协会,创办杂志。1926年张叔驯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个钱币学研究团体“古泉学社”,次年《古泉杂志》刊出,成为我国正式出版得最早的钱币专业杂志。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叔驯携带自己的2000余枚古泉精品去了美国,失去音讯,现在他留在国内的一部分藏品已经入藏上海博物馆。
沐园――罗伯昭
除了张叔驯之外,在民国古泉收藏家“南张、北方、西蜀罗”中,致力于收藏刀布的方若、方药雨主要在天津活动,故称“北方”。罗伯昭虽然是四川人,但是由于长期在上海生活,因此也是海上泉家的代表人物。
罗伯昭(1899-1976),曾名文炯,号沐园,斋名宝琼阁。其早年经商,致力于收藏珍稀古泉,著述和收藏均十分丰厚,在民国时期的上海古泉界堪称领袖。“抗战”爆发后,罗伯昭受好友之邀,转道香港来沪,以7.5万美元买下今上海安福路7号独幢花园洋房定居。在这段“孤岛”期间,他弃商隐居,以收集、研究历代古钱币为乐。他的重要藏品有新币十一铢、金质西王赏功、三孔布、大宋通宝当十、大蜀通宝、洪熙通宝小平、通行泉货等名珍。杭州人张晏孙在《沐园四十泉拓》中评之曰:“罗君深于泉学,且富收藏,久为同好所推崇,比来搜集日益勤,所得尤多珍美,在昔称雄巴蜀,今且争长中原,为南张北方之劲敌矣。”
罗伯昭先生同样致力于泉人雅集和学术研究。在上海的日子里,每逢周五,罗伯昭都要跑到广东路古玩市场中与戴葆庭、张纲伯、张季量、王荫嘉、郑家相等泉界名家沏茶相聚,研讨泉学。在他的努力下,1940年上海诸泉家创办了“中国泉币学社”,并出刊物《泉币》,坚持了32期。罗伯昭甚至将自己的寓所作为学社举行例会的活动场地,积极筹措资金。***后,罗先生及家人将其毕生收集的珍稀泉币捐给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自己却在“”中遭受打击,先生高风亮节,为世人所敬仰。
足斋――戴葆庭
戴葆庭(1895-1976),字足斋,浙江绍兴人,民国后期钱币界的泰斗,其毕生致力于钱币收藏与研究,成果卓著。海上孤岛时期,戴葆庭在广东路古玩城中开有门面,泉界名家经常聚会于此。戴氏经手钱币无数,但并不求拥有,目的在于集藏、研究,只要曾经上手就已知足,故自号“足斋”。因此在长期和钱币实物打交道中积累了非常丰厚的经验,具有常人难以企及的眼力。因此在当时和称雄北京的泉商骆泽民并称为“南戴北骆”。戴葆庭著述丰厚,曾协助丁福保编纂《古钱大辞典》《历史古泉***说》等,编有《寿泉集拓》《戴葆庭集拓中外钱币珍品》和《珍泉集拓》等。
戴氏经营古泉还有一传奇,便是“四眼大齐”的故事。传戴葆庭在江西鄱阳乡下,偶从踢毽子小孩处得到一枚“大齐通宝”铜钱,后在上海以500大洋被无奇不猎的张叔驯收入囊中。因为该“大齐通宝”曾被孩童拿去制作毽子,四周被钻了四个小洞,因此被世人称为“四眼大齐”。张叔驯将其视为所有收藏中的拱璧,秘不示人,并取斋名日“齐斋”。
戴葆庭不仅自己是一代宗师,更拥有一个传奇的钱币世家。除了其夫人沈燕三精于钱币墨拓,三弟戴葆湘精于钱币鉴定外,其子戴志强继承家学,现任中国钱币博物馆馆长、中国钱币学会理事长等职,其子沈鸣镝也是当今文物历史学界的知名学者。在这个充满传奇戴氏钱币世家中,戴葆庭功不可没。
其他藏家
除了张叔驯、罗伯昭、戴葆庭之外,还有一些民国时期在沪活动的古泉家,虽然没有取得上述三位的成就,但他们同样是海派诸家中的重要力量。
陈仁涛(1901~1959),字长庚,号金匮室主,浙江镇海人。本为上海富商,后得清钱名家张纲伯指导藏泉,于是广为搜罗,收藏渐富,后以十余万元购得方若旧雨楼的全部藏泉。至上世纪40年代末,陈仁涛的藏品在诸家中最为完备,其中不少是稀世孤品。***后其藏品被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派人从香港全部购回,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张纲伯(1885-1969),名晋,浙江宁波人。早年在银行工作,后业余致力于古泉事业,是民国时期上海重要的莽钱和清钱专家。
郑家相(1888-1962),浙江人,号梁范馆主,也是民国时期重要的古泉收藏家和研究者,尤其精于泉范和冶铸。其早年在金陵收藏了不少南朝的梁五铢泥范,撰写了《梁五铢土范考》等。
马定祥(1916-1991),字聊元,别名莲初,号吉斋,又称万拓楼主。马老虽然主要活动时间是在建国后,但是在民国时期也是古泉诸家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年轻干将。马老精于太平天国钱币的收藏和鉴定,以及近代机制币等。他撰写的《太平天国钱币》一书是新中国第一部钱币专著。他是新中国影响最大的、德高望重的泉界泰斗,可谓成果璀璨,桃李满天下。
“中国泉币学社”与《泉币》
民国时期诸位古泉家在苦心收集珍品的同时,还特别重视对整个钱币学科的建设,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集体,使得“古泉学”在当时成为一门显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上海先后成立了三个钱币组织,出版了若干重要的钱币刊物。
除了1926年张叔驯、程文龙等人筹办的“古泉学社”并刊发《古泉杂志》一期外,1936年丁福保、叶恭绰、张叔驯发起成立了“中国古泉学会”,制作了《古泉学》季刊五期。丁福保、罗伯昭等人在1940年创办的中国泉币学社,成为当时最重要、持续时间最长的古泉社团。它最早由十余位实业界和钱币界有影响的人物组成,其中丁福保为社长,罗伯昭为副社长,郑家相为总编,王荫嘉任校对,戴葆庭为会计员。在罗伯昭的寓所中,该学会一共召开170次例会。《泉币》杂志则从1940年7月创刊到1945年9月,坚持了32期。抗战胜利后国统区通货膨胀严重,《泉币》经费难以维持,故而停刊。但是,《泉币》无疑成为诸泉家展示泉品、百家争鸣的阵地和舞台,中国钱币史中很多定论也正是通过它而为后人所知。
民国时期的钱币收藏家如群星璀璨,不可取数。民国时期海上诸泉家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战乱迭起、如梦似幻的时代。以上海为中心,遍及整个江南,这些收藏家们共同成就了一段令人难忘的佳话。“抗战”之时,时局动荡不堪,诸泉家从四面八方赶赴海上孤岛,研究古泉以寄托情感,未想竟然成就了中国钱币收藏和研究领域中最重要的一次雅集。他们中既有经营实业的商贾巨子,又有富甲一方的藏家世家,更有为钱币学兢兢业业开辟道路的拓荒者,为中国钱币学的发展进行了半个世纪的积淀,培养了后备力量。正如罗伯昭在《胜利号献辞》中说:“此后基础已,而人生聚散无常,发扬而光大之,是所望于诸贤者也。”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民国时期沪上古泉收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