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乐之友
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利比亚四国,在阿拉伯国家中通常被称为“马格里布”,这个词在阿拉伯语中是“日落之地”的意思。摩洛哥是“马格里布”中最西边的一个国家,从古至今,这里一直是欧、亚、非交通的通道,是三大洲文化交流与汇合之地。摩洛哥的主要居民是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他们都有非常丰富的传统音乐遗产。
摩洛哥传统音乐中最重要的遗产是“努巴”,它和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木卡姆一样,是一种大型的套曲,每套由数十首调式相同而节奏不同的歌曲和乐曲组成,可演奏一个小时左右。“努巴”是在9世纪产生在西班牙的阿拉伯宫廷音乐,所以又称为“安达鲁西亚音乐”,最初有24套。15世纪末,安达鲁西亚音乐随撤出西班牙的阿拉伯人传到马格里布国家,目前摩洛哥、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都流行“努巴”,但又各不相同。摩洛哥的“努巴”风格古朴、结构严谨、旋律优美、节奏鲜明、风格典雅,可能保留有较多的古代因素,被许多阿拉伯音乐学家看成是安达鲁西亚音乐真正的代表。
每套努巴都是根据它所采用的调式命名的,马格里布国家的调式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五声调式,它们源于阿拉伯人在7世纪初占领马格里布之前,是当地土著居民柏柏尔人音乐的遗传因素;第二类是阿拉伯调式,它们是公元7世纪后,阿拉伯人从中东一带传来的;最后一类是前两类调式融合后产生的混合调式。在马格里布人看来,每种调式都代表着一定的感情和气氛。如:拉斯特调式是明朗的、富有男子气的,哈辛调式则是柔和的、女性化的,玛兹木姆调式使人振奋、愉快,阿巴斯调式令人想起广阔无垠的沙漠,西尕调式能激发爱怜之情,哈辛・沙巴调式善于表现悲痛、痛苦、思念的情绪等。“努巴”中的每个段落一般都采用同一种节拍和同一种节奏型,因此节拍或节奏型的名称便成了这一段落的名称。
摩洛哥目前流传有11套“努巴”,每套包括六个段落,第一个段落为散板的序曲“米沙勒盐”,第二段落是中速、2/4拍的器乐合奏曲“杜西亚”,第三段落是为采用阿拉伯古代诗歌韵律“巴西特”所写的歌词“穆瓦沙哈”谱写的一组歌曲,速度为稍快的中板。第四、五、六三个段落分别称为“卡伊穆・瓦努斯夫”、“布达伊赫”和“达尔吉”,它们都是为“穆瓦沙哈”诗歌谱写的歌曲,速度分别为中速、小快板和快板。
柏柏尔人是马格里布的原著民,大多住在阿特拉斯山区,以村庄为居住单位,从事农业生产。摩洛哥的柏柏尔人包括不同的部落,其中生活在阿特拉斯东部山区的施卢赫人的传统音乐最为丰富。
施卢赫人能歌善舞,每逢节日,他们都要在村中的广场上举行盛大的歌舞晚会,跳“阿赫杜斯”舞。除了舞蹈外,施卢赫人的民歌也很丰富,分别和农业生产活动以及婚礼、葬礼、求雨等仪式相联系。在施卢赫人中还有一些被称为“日维士”的艺人,他们一般数人组成一个小组,带着独弦的拉弦乐器列巴卜、弹拨乐器里拉和一对小镲,到全国各地演奏音乐舞蹈。“日维士”的表演也和“努巴”一样是一种组曲形式,和摩洛哥的“努巴”一样包括六个段落。第一段是列巴卜独奏曲“阿斯塔拉”,这首散板的乐曲是全曲的序曲,给出组曲所用的和音阶;第二段“阿玛格”是组曲的主要部分,由“日维士”中的歌唱家即兴编唱的几首歌曲组成;第三段是一首称为“阿木术”的舞曲;第四段是一首称为“塔姆速特”的非常活泼、欢快的歌;第五段是舞曲“阿拨达各”;第六段是快速的终曲“塔比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