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魔力
康德认为,艺术是天才凭借创造性想像力建构的“自由的游戏”,艺术最大的魅力,是艺术家用一双手创造出一个充满个人色彩的神奇天地。
曹力即是如此。从他的早期作品开始,每一张画都是一个深不可测的丰富世界。曹力画中总是包含神秘的意象,气态各异的男女、远古来客般的飞禽走兽,还有破碎的乐器、巨大的废墟和匪夷所思的日常用品……乍看之下每件物事似乎都找不到任何与现实的联系,但当他用线条和色彩将这些事物融汇于一体的时候,便立即构成了一个奇幻世界。在其中,现实中异域文化的传奇和神秘的潜意识活力被勾连在一起,在曹力的强烈的艺术表现形式下打造成一个难以破解而美妙的谜梦。
曹力的艺术风格和他的少年生活息息相关。1954年,曹力生于贵阳的一个郊区,那里没有现代化大城市的时髦,但充满原始的活力和美好。曹力的童年无比地贴近着大自然,他在田野和山坡中玩耍,早早便在“一花一天国、一沙一世界”中自由地滋养,变幻无穷的万物就成为培养曹力想象力的最原始的温床。少年时代,曹力喜好文艺,能编舞也会跳舞,也爱拉小提琴,在宣传队里面是个活跃分子。18岁的时候,他开始走上了绘画道路,从素描学起,背着画箱走遍再熟悉不过的田野间写生,一画就是一整天。从这以后,小提琴和画笔,成为陪伴他至今的最重要的伙伴。
音乐和美术,两个来自古典时代的缪斯之神就这样在曹力创作中化身为线条和色彩,占据了最醒目的角色。在他的笔下,线条自然地流出,顺畅而不受拘束,平面化的处理细腻地将每个具体而微的形象连接在一起,而不同层次明暗对比的色彩恰似丰富的粘合剂,将画面的层次填补完满。可以说,在古典的写实技术和极简的抽象精神之间,曹力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每个伟大的艺术作品中,最富有意义的部分是技巧之下隐藏的艺术家个性和经验。我们可以从曹力的经历找到他艺术表现形式的蛛丝马迹。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时,24岁的曹力成为贵阳唯一一个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那一年和他进入同一班的还有朝戈、刘溢、王沂东、夏小万、杨飞云等人,而曹力是班里年龄最大的学生。在美院的几年中,曹力展现出对色彩超乎同辈的掌控能力,在班里的油画课成绩年年都是满分。除了专业上过硬,曹力在同学眼里还是班里的才子。在央美的同学聚会上,陈丹青回忆曹力时说,每天早起曹力都会站在3号楼墙角下,夹一把小提琴,旁若无人地飞快练习。刘溢还记着曹力跑去钟涵先生家借“既又艺术”的《邓肯传》,后来来回传阅把书弄散架了,只好自己重新装订对付着还了。这一点点片段,勾勒出一个学生时代的对艺术激情无限的曹力—天生就不是按照老套路亦步亦趋的人,而总是想挖掘自己内心中更澎湃的东西。大学三年级时,曹力没有选择油画一、二、三工作室,而是进入了当时新建立的壁画研究室,跟随袁运生先生学习。壁画这种具有浓厚中国传统艺术气息的表现形式吸引了他,让他对线条的美感与运用有了深刻的思索,他既延续了自己对泥塑、壁画、剪纸等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又庞收博取地消化了毕加索、马蒂斯、夏加尔等欧洲现代艺术大师的反叛精神,最终把这些反复咀嚼,内化成自己的风格。这样的触类旁通使得曹力成为油画创作中的另类,也就是为何至今人们都很难用对中国当代艺术史的了解,把他归入哪一个具体的类别。
看曹力的画会让人好奇,这样奇妙的画面感和想象力是如何从艺术家的头脑中形成的。曹力告诉笔者,其中的诀窍在于他画的每一幅画,都是伴随着热爱的音乐从笔下流出的。曹力爱听交响乐,用画笔创作的时候,他的线条跟随头脑中回荡着的气势磅礴的曲调而行走,就像指挥家手中的指挥棒,每个线条都是从前奏逐渐展开、行至高潮再平缓回落,最后以圆满的尾声落幕。而色彩则是脑海里各个乐器组之间的和谐配搭,弦乐的舒缓细腻、管乐的高亢嘹亮和打击乐的铿锵鼓舞,都落在曹力的画布上变成斑斓的色彩、密集的色点和强烈的冷暖对比。在如此丰富而严谨的幻象中,他的线条和色彩得以共生。
从生命出发
虽然从青年时代就对线条和色彩的结合方式一以贯之,但曹力的画面从来不单调,也不重复,因为他总是跟随自己的生命经验的脚步,在每个时期都力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毕业创作的时候,曹力多次到黔东南体验生活,在那里,刺绣、木雕、傩戏、蜡染,各种源自民间原始美的形象深深吸引着他,加上多年艺术史学习的经验,让他从后印象派、维也纳分离派、超现实主义等西方现代艺术中吸取不少养分,找到与中国民间文化相通的精髓所在。于是,乡村的风土人情在他笔下幻化成理想国的世外桃源,在这段时期的《村女》、《牧童》、《五彩田地》等作品中,少数民族的风情不仅仅停留在美的形象和美的线条,而是如泥土的芬芳和田园的宁静一样,都深深地流淌在作品的血液中,形式的力量和内在的精神让他的作品真正用自己的语言阐释艺术的各种可能性。
上世纪90年代之后,改革开发之后的社会经济急速发展,使生活在城市的曹力感受到时代车轮在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留下的印迹,工业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和堵塞的交通,喧嚣的都市、浮躁的人们,让惯于宁静的曹力感到不安和失落。中国社会价值观正在生长出巨大的改变,欲望的流露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不加掩饰。如果说以往曹力的画是个人境遇下的自我表现的话,那么这一时期的作品则是他向自我的超越与挣脱。这时的曹力,敏感的画笔里时常流露出一系列令人不安的意象:在《原野》、《天使之梦二》、《红鸟》和《人生三部曲》等作品中,目光呆滞的人们充满恐惧,畸形的昆虫和鸟兽肆意吞噬,而大量灰色调的运用又加强了画面的冲击力,让人感到震撼。可以说,曹力的画从来不是现实世界直接简单的反映,他就像一个诗人,用大量意向性的诗句,用一种更加纯粹的语言,在表达着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在曹力创造的神秘丰富的艺术形象中,有一种形象是一直延续至今的,那就是马。曹力属马,也爱画马,他把马当成了自己精神的替身来画。在上世纪80年代,他还不满30岁,对人生既雄心勃勃又彷徨不安,于是《马与楼道》、《和谐》等作品里,本应该在草原自由驰骋的马被安放在了狭窄敝旧的楼道空间,好似无处安放的青春。后来在曹力到欧洲学习之后,他的马有一些明显的变化,天然的、直觉的表现虽然存在,但增加了更加理性的成分,马作为曹力的“眼睛”,冷静地注视着外界,在建筑、机器和扭曲的人群中挣扎漂浮。每个时期的马,在画中会占据不同的位置,或挤压或舒缓。形态或腾跃、或安静、或步履沉重、或昂首挺胸,在马的身上,可以看出曹力内心的矛盾与创作理想的挣扎,而这恰恰是一个忠于表现自己内心世界的艺术家所不可避免的,也是曹力艺术中最真实的表现空间。
如今人过中年的曹力,早已将对现实世界的不安和抵抗内化成一股平稳持续的力量。每年的春天和秋天,曹力都要花大量时间带着学生去各地写生,从北边的内蒙古,一直到江西、湖南、贵州、云南,用丰富的民间传奇滋养艺术想象力的土壤。而在当今画坛,他选择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即不争名夺利又没有孤芳自赏,这种岁月洗练中获得的平静让他慢慢走回对中国传统美感力量的偏爱,体现出平和与宁静的氛围。他最近的作品《四美***》,就是以民国时期上海的“二美香皂”商标启发而来,从古代到现代,4位美女穿越时空聚集在一起,灵感来自于民间年画,显得既婀娜多姿又诙谐有趣;在作品《琴声如诉》中,女孩坐在公鸡上的形象直接取材于安塞民间剪纸;《童年记忆》则借用了河南朱仙镇木板年画灶王爷灶王奶奶的布局,将主要人物放大占据了画面的中心位置,又将各式各样的人物角色放置在四周。纵观曹力这一系列的作品,人物造型圆润而饱满,构***取材于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木雕、年画、剪纸等民间艺术。这并不是简单的挪用,无论是古代的英雄人物,还是“”时期的***,还是当下的时髦女孩,他笔下的各色人物都带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而惯用的灰色调和画面具有的想象张力,和曹力青年时期的创作一脉相承。最重要的是,在这些画中,曹力用一种更加轻松有趣的方式,展现了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东方趣味。
2014年5月份将要举办的曹力个展,将是对他30多年艺术生涯的回首,更是他六十载人生的另一个起点。远离浮躁与欲望,守望静气与无欲,在这个节点上,曹力的风格仍在在继续生长着,而他则将继续担当着统领乐队的指挥者和诗人角色,用一支连接内心生命画笔,把那些优雅和纯粹的诗句,一笔一笔凝固在那方画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