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云南少数民族民歌是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也包括艺术实践)中逐步发展形成的,各民族的唱法在风格、演唱特点上也各有区别,民族声乐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各少数民族结合本民族语言、民歌音调特点,形成了各有特点的发声方法(俗称用嗓方法)。要保持和发展民族歌手的演唱风格,要求老师要根据歌手各自的嗓音特点因材施教,根据各人的具体条件去发展他们的个人演唱风格。
关键词:民族风格 用嗓方法 演唱风格
云南省地处富饶美丽的边陲,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居住着26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蕴藏着丰富多彩的各民族文化和优美的民歌,被人们称为民歌的海洋,是一个汇集多民族文化元素的聚宝盆。民族的多样性造就了民歌的多样性风格,使云南民歌百花园里呈现出色彩斑斓的景象,这丰富的民族元素也为云南民族音乐文化的创作与发展积淀了厚重的基础。
云南少数民族独具风格的演唱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三种:1.高亢明亮的真声唱法 ;2.委婉细腻、优美动听的假声唱法; 3.表现力强、感情丰富的真假声结合的混声唱法。与传统的民族唱法相比较,戏曲、曲艺、民歌都是以真假声演唱方法为基础,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性、科学性、艺术性、时代性的一种演唱方法,现已成为中国主流民族声乐流派的代表。而云南少数民族唱法,在不脱离本民族语言、风格特点的前提下,进行着不断的改进和发展。下面笔者着重把这26年来在教学实践与教研交流中所掌握的几种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民歌演唱方法一一介绍。
一、云南省红河北岸江内彝族“四大腔”(即海菜腔、山药腔、五山腔、四腔白话)的演唱
1.江内彝族因与汉族杂居,有些曲式结构受到汉族民歌的许多影响。最有特点的用嗓方法就是真假声交替使用的技巧,要求歌者在演唱整首歌中,真假声转换要娴熟自如,不能让观众听到换声时出现的一点瑕疵,真假声的交替要天衣无缝。彝族“四腔”演唱技巧在长期的传承中早就自成一种套曲模式,有特定的演唱技巧,歌词格式具体到哪一腔唱几个字都有明确的规定,演唱时用汉语演唱。据彝族歌手白秀珍所讲,演唱海菜腔(四大腔之一)的第一腔时,首先是对气息的要求很高,要气沉丹田,第一腔整个乐句中不能换气,要一气呵成,并且第一腔在唱“ei”和“a”母音时都是用真声唱,用口腔共鸣居多,音色朴实而清脆,才能表现出“海菜腔”独有的爽朗流畅的特点。接着唱“i”音时突转假声,鼻腔、头腔共鸣的运用较为明显,使音色更为柔美。这种真假声转换使用的演唱方法,使彝族“四腔”演唱技巧独具特色。
2.红河南岸江外彝族的演唱方法。最突出的演唱特点是要用红河彝族话演唱,同样是运用真假声结合的演唱方法,却没有像红河北岸江内彝族的发声那样激昂开朗,因他们的民歌多为情歌或者是优美的山歌,在运用真假声时一定要用柔声音色,才能体现出这种民歌的意境。
二、彝族支系“阿细”和“撒尼”的发声特点
“阿细”和“撒尼”也用真假声演唱,演唱时用彝话演唱,因语言与语调的差别(它与红河江内、外彝族是不同支系),其演唱特点虽然也是真声带假声、假声带真声交融的演唱方法,演唱时装饰音较多,吐字很重,但是它的重音是在喉部发出,装饰音和下滑音也在喉部,演唱时就不可强调通常唱法所要求的喉头要相对稳定的概念,如果要求喉头稳定了,这种润腔方法就无法唱出其特点了。
三、楚雄州的彝族民歌(也称彝族“左脚调”)的演唱特点
“左脚调”同样是运用真假声交替演唱方法,但它是真假声截然分开使用,低音时用真声唱,唱高腔时全假声唱,因音区较高(最高音可达到小字三组的e音或f音),因此无法用混声演唱,用嗓时不必像前几种彝族支系真假声交融得那么好。
四、藏族民歌的演唱特点
藏族民歌是用纯真声演唱,音色清脆明亮、爽朗、朴实无华,这种唱法到了高音时也不用换声,全用真声喊上去,每个乐句拖腔时的润腔技巧称作“缜固”。按照藏语的直译,“缜”是指喉咙,“固”是指拐弯,“缜固”就是一种通过气息和喉咙协调配合形成的跳音技巧。因为它有着自身独特的演唱规律,所以和一般概念中的跳音技巧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的地方。这是一种非常富有藏族特色的演唱技巧,被广泛地应用在藏族民歌演唱中,特别是唱酒歌、箭歌或每个乐句的长拖腔时都要应用“缜固”这种演唱技巧,否则就不能体现出藏族民歌独有的演唱风格和民族特色。
五、傣族民歌的演唱方法
傣族民歌演唱时主要用假声,因傣族居住地在风景秀丽的平坝地区,是属亚热带气候。傣族坝子气候温和,一进坝子就可见茂盛的竹林和大青树。傣族的歌声也像那里的气候一样温和含蓄,他们的歌声也像他们的性格一样温和。早年间老歌手们唱歌不愿让子女们听到,老人唱歌时都用假声唱,长此以往也就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演唱风格。傣族语言是闭口音和鼻音构成的语言基音,因此反映在他们的歌声中,就不可避免地有闭口音和鼻音。尤其要强调的是它的润腔方法。傣族民歌演唱时要有颤音,自然声区多半用真声唱,颤音在演唱中占主导地位,在特定的几个音上抖动,凡唱衬词“罗”时颤音就更为明显,喉头部位要有一定幅度的摆动,形成一种特殊的风格。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傣族民歌的演唱方法除了保留颤音的演唱特点外,用嗓也开始运用较柔美的混声唱法。
六、云南文山壮族民歌的演唱方法
云南文山壮族位于云南省东南部,他们的语言也属汉藏语系,与傣族是一个族源,有许多语言和傣族相同,但他们在演唱行腔上却截然不同。壮族唱歌的特点是开朗直率,特别是唱山歌用真声演唱。壮族与傣族演唱最大区别是:壮族用甩腔形成高亢明亮的特点,节奏较自由;而傣族却是优美温柔、节奏规整的润腔演唱方法。
七、景颇族民歌的演唱方法
景颇族有大山、小山两种方言,其民歌就分为大山调、小山调两种。勤劳勇敢的景颇族人民生活在云南西南边疆的高山峻岭,为了让歌声传得远、让对方听得见,总是一开口就以呐喊似的吆喝开唱。小山调音域宽广,有两个八度音区,多用假声唱,山歌味很浓。歌声爽朗流畅,节奏自由,用嗓虽说是用假声,但在唱景颇族小山调时,要比其他民族的假声喉咙开得大,所以听起来还有一点腔体的空旷感。形成这样的唱法与景颇族的历史有很大关系,早年景颇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英国传教士曾在景颇族地区传教,设有教堂唱圣歌。传教士用拉丁字母编创了景颇语。新中国成立后,***和***府为景颇族创制了新景颇语,因受到教堂声乐的一定影响,所以景颇民歌的唱法有教堂声乐的痕迹。景颇族民歌的歌词真诚、质朴,没有固定格式,善于即兴创作,出口成章。
八、傈僳族的演唱风格
傈僳族民歌的演唱,教堂风格更为突出。如几个人一起唱,就产生自然和声,而且声音粗犷浑厚。演唱风格只是结合该民族的语言特点,润腔喉头跳动、颤抖,形成了傈僳族独特的演唱风格。
九、大理白族民歌的演唱风格
大理白族民歌艺术与它的悠久历史、经济、文化分不开,其艺术形式有较浓郁的民族色彩,在音乐创作方面发展到极致。其民歌内容丰富,品种繁多。他们的声腔艺术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了固定的演唱格式。
1.大理白族调
白族调开头的引子衬腔用假声唱衬词“吉秋嘞……衣子呀衣衣呵哟”,唱正词有固定的字数格式“七七五、七七七五”等,唱腔结尾有固定带有装饰的衬腔“啊衣衣呵呵”,收腔用真声形成规律性。大理白族调分为男腔女腔,其特点是男女腔间音程相差三度。男女对唱时除了都唱高八度之外还有转调。男女声都在高音上吐字,并要保持住高音的明亮音色,是白族独特的唱法。
2.大理洱源西山调
大理洱源西山调不像大理调那样粗犷激昂,洱源西山调要求细腻、优美流畅,表现出柔中有刚、刚中有柔的特点。用嗓是真假声混合共鸣,结尾句是用“啊嗬嗨”的喊声形成全曲的高潮,声音要求奔放。
3.白剧唱腔[吹吹腔]和说唱音乐[大本曲]
白剧唱腔[吹吹腔]和说唱音乐[大本曲]在大理地区深受群众的欢迎,其演唱形式自由活泼,具有叙事性的音乐特点,曲调跳跃,唱腔丰富。特别是[大本曲]定调适中、音律平稳,说唱性很强,唱起来朗朗上口,在大理一带是耳熟能详的演唱形式,用混声演唱。
结语
云南少数民族民歌演唱风格特点是独有的,艺术院校教师在训练各少数民族歌手时,要处理好它们的传承与发展的关系,保持和发展好民族歌手的演唱风格。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培养少数民族歌手时教师应该做到:十分明确地知道什么是他们的风格;明确哪些是歌手的优点,哪些是歌手的毛病;了解他们民族语言的特点,否则民族声乐教学也就无处下手。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两个环节:第一,小心谨慎地保护歌手原有的风格和特色;第二,在上述前提稳定的情况下大胆地去提高歌手的发声技巧,使他们的嗓音更加动听、灵活、持久,音域得到扩展,并增强歌手驾驭作品的能力。
为了保护发扬民族风格,有些用嗓的特点是不能随意改动的,如藏族民歌,有些用喉部发出的装饰音、跳音“缜固”,需要一点喉音色彩。面对这类地方民族特色的唱法时,就不能绝对回避使用喉头的力量和使声音上有一种较大的摆动的方法。傣族、壮族民歌因语言特点而带有的鼻音同样不能禁绝,还应尽可能使其保持原有特色,因为这些特色往往与他们的语言、风格联系得十分紧密,任意改变则破坏了其民族风格。但对于那些不影响风格特点体现的地方,就完全应该在提高歌手的发声技巧上下功夫,让歌唱者的嗓音更为流畅圆润而优美动听,应当尽可能减少喉头不必要的紧张,加强气息支持点,使喉头位置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同时,还可适当打开喉咙,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借鉴戏曲和西洋的发声方法。通过教学实践证明是完全可行的,这样做不但不会破坏风格特点,相反,还会有助于增强歌唱的光彩,丰富演唱的表现力。
在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极其细致谨慎地保护和发展歌手的民族风格外,还应该注意保护和发展他们演唱上的个人风格,把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民族风格正是在歌唱者的个人风格中得到体现的,教师要根据歌手各自的嗓音特点来因材施教,根据各人的具体条件去发展他们的个人演唱风格。民族风格不排斥个人风格,而一定的个人风格却能给民族风格增色添彩。
对少数民族歌手的培养,要谨慎而又大胆地吸收中、西唱法中各自的优势,兼收并蓄地扬我之长,开拓民族声乐发展之路,这是艺术院校声乐教师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作为民族地区的声乐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去不断地努力探索,使民族声乐之花开得更加绚丽、更加茁壮。
作者单位: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云南少数民族民歌演唱的风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