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会议的间隙中抽出时间接受采访的陈伟明,也像他的公司一样,俨然一个硅谷模版:短发、T 恤、仔裤、白色运动球鞋,唯一说明他传媒公司总裁身份的,是面对镜头的熟悉和从容,以及提到电影时的如数家珍。
在传媒位于紫竹院的三层办公室里,电影海报、电脑和一堆堆的杂志、文件散布在明清式样的家具中间,会议室桌上摆着薄荷味和柑橘味的硬糖。整个办公室有一种放松、明朗的气氛,就这一点来说,与其说这是影视制作公司,倒不如说更接近于IT 企业。
上市: 做创意需要冒险
中国传媒研究中心日前的《中国新媒体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显示,2006 年中国新媒体产业市场总值达到1140 亿元,占中国传媒产业总值的近1/3。据中国传媒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利明介绍,中国目前人均GDP 已经超过1000 美元,按照国际惯例和学者研究结论,人均GDP 在1000 美元到10000 美元时是传媒产业发展最迅猛的时期。
有了良好的大环境,又顺利引进了美国I DG 的投资,是否会在近期选择上市,成为了业界的又一关注点。“做企业是长跑,不要急,要有耐心,不可能年年辉煌,只要结构好,模型稳,就不用着急。”陈伟明镇定但又忍不住眼神发亮的样子,和终于完成得意之作的程序员别无二致。
传媒成立于1997 年,早期参与投资、制作的《鬼子来了》,获2000 年第53 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2001 年开始涉足韩国市场,成功操作了《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以及《无极》在韩国的发行,2004 年则与韩国Show East 株式会社联合投资制作电影《哭泣的拳头》,由韩国影帝崔岷植主演,是中国民营影视公司首次在韩国进行的电影投资。
6 年时间在传统电影投资制作业界取得这样的成绩,放在一般公司已算功成名就,但2005 年,陈伟明宣布,的主打方向将转向“新媒体电影”。
自《英雄》而来的长达数年的“国产大片狂欢节”过后,传统电影业界的弊端已暴露无疑:不成熟,门槛低,没有稳定现金流,可能七八个月没收入,一旦发行不好,资金链跟不上,本都收不回来。“转还是不转,这个行业迟早都要面临这一步选择,只是先走了。”陈伟明说。
那为什么是新媒体电影?
陈伟明一根一根掰手指:第一,投资小、产量大。每部短片拍摄周期在4 天左右,从拍摄到上线播放最多需要15 天,制作成本大概在10 万上下,即使同时启动300 部短片的拍摄,也只需要3000 万左右的制作费用,只相当于一部传统电影的中等制作。
第二, 平台开放,影响力完全来自于市场反应。如王朔所指责的传统电影“宣发费和制作费齐平”的惯例在这里不通用。对于拥有传统影视制作许可证的来说,内容审查也不称其为问题。
第三,也是最以为豪的“PIMAMovie ”(PIMA:PR 公关\IT\Media 媒体\Advertisement 广告 Movie :电影)盈利模式的成功推行。“我们的盈利模式很成熟:以电影为内容核心,加以营销、宣传,把内容整合传播。”最让陈伟明和他的团队津津乐道的经典成功案例是《聚焦这一刻》,以在片中插入福特新车元素的方式,成功获得了长安福特500 万元的赞助。
在成熟的模型指导下,自2005 年转型以后,盈利已连续两年稳定增长,今年亦有望提前达到盈利目标。陈伟明并不讳言的上市目标。“从05 年开始,就是按照上市公司来要求自己的。希望赶在08 年上市,概念比较好。”
上市当然意味着资金流更大更稳固,有一个飞跃,但同时挑战亦大大增长,对团队和战略的要求更高。
“为什么不敢冒险?做创意―连险都不敢冒,做什么创意?”他笑。
中国版《越狱》
就像他所喜欢强调的“市场数据说话”,陈伟明和的信心和底气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在饱经几年选秀热潮考验后,红楼、快男、好男,我型我秀几乎已把2007 年的选秀市场瓜分殆尽,由一手操作的“中国版《越狱》”网络选秀却异***突起,报名人数过千万,比以上任何一项的参与人数都要多。
虽然由于和美国福克斯公司的接洽没了下文,中国版《越狱》除了名字外,基本和美国版越狱毫不相干,但光是这个题材已足够火热,加上从剧本到演员都由网民全程自助拍摄的概念,更是引起了讨论高潮。
陈伟明认为,能引起这样的关注,是因为中国版《越狱》是一场区别于传统选秀的“新媒体选秀”:网友只要把自己的表演创意拍成视频上传,结果完全由观众的点击量和评论决定。“我们的选秀是yout ube 模式,强调互动,完全平台开放。无评委,成本很低,只要注册,你就是观众或者作者,是真正的全民运动。”在盈利模式上,越狱选秀也舍弃了时下通用的短信投票,转攻最熟悉的为大客户量身定制模式,由赞助、冠名、营销和植入广告获利。
根据的安排,会先进行《越狱前传》的拍摄,为正传做准备,到7 月份正式确定演员,9 月份拍摄正传, “上映期”则将从10 月份一直持续到年底。“所有选秀都不敢保证的事我们敢保证―就是选出来的人一定有片子演,有戏可以拍。”
即便具备了这样的影响力,《越狱》在陈伟明和的新媒体电影计划中所占的地位,也是冰山一角―他们真正的野心,在于手机新媒体电影。
所谓先见之明,也不须比别人多跑多少,一步即可。2006 年10 月,作为发起人和主办方,传媒与西安市***府共同举办了2006 年中国首届手机电影节。今年传媒5 部电影短片作品《A+B=C》、《修复***年代》、《断指之声》、《血色黄昏》、《潮起潮落》入围2007 年第12 届香立短片电影节。陈伟明也被媒体评为“中国手机电影第一人”。
“现在办手机电影节,先是占据制高点,有手机生产商和内容生产商一起来玩,谈论技术,还有电影发行商,媒体、专家,从渠道到内容,用这个平台把他们聚起来。”尽管手机这一块的收入在每年数千万的纯盈利中占的份额微乎其微,陈伟明对它仍寄予了最大的期望。
在他的规划里,不但投资发行,连内容生产商都要一手包办。从去年开始,一口气签了20 个***导演工作室,以及一批制片人和编剧―完全针对新媒体进行拍摄制作。
“他们和传统制作非常不一样。就说导演,如果5 分钟一部片子,拍50 部,一年也就是250 分钟,按90 分钟一部算,也是一年三部电影,且是同一种类型的训练。”陈伟明笑着说,“现在传统电影界,恐怕没哪个导演有机会一口气把一个类型片里头所有的桥段都拍个遍吧”。
“最重要是,投资商也不怕亏本,几万几十万,投得起。拍得好不好,马上在网上反映出来,我们也签制片人,分高级、一级、二级、他们必须研究渠道,片子没有100 万点击量就下课,编剧也是。”浏览量说明一切。
而对于为新媒体搭建平台、培养专业制作营销人才的来
说,这也同样意味着自己将来在这一业界拥有的权威性,所占的份额。“很多事你必须在前期就开始介入,做了以后,才会在将来看到成效,现在种树,以后才吃得到桃子。”
电影梦: 以理性方式行感性事
不管是决心上市、筹办手机电影节,还是进行中国版《越狱》选秀,的作风都相当鲜明:懂得找到引爆点,又不会盲目追赶,而是在做好数据分析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以一种理性的方式,做一件看上去很感性的事。
正如陈伟明这个人。一个有文科情结的男人,因为父母都是大学理科老师,根本不存在读文科的环境和选择,厦门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后,做过电脑、做过车,做过房地产,兜转回来还是进了电影业。但他已不再是小学时第一次被《教父》所震撼的那个小男孩。他做一件事前,习惯做好理论学习,数据分析,市场研究―知识就是力量,就是财富,就是权力,不仅在I T 界,也在电影界。
“《鬼子来了》事件以后,觉得自己不够专业,01 年到纽约大学进修电影营销,一年多时间,学到的很多东西,引入传统电视剧,引入新媒体都还是适用,看重市场,也是从这里来的。”
一年多的学习,为陈伟明奠定的理论知识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在和业界人士的交流中增加的自信和沟通辨识度。和一起发行《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韩国八峰集团,老板本人就是在美国长大和学电影出身的。“韩国的导演、制片甚至老板都是美国回来的,商业模板也是好莱坞式的,相通的地方太多了,一上来谈就很清楚,反而比与国内的同行容易沟通。”
“我给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搞计算机的,不像演艺圈里混的……”他往自己身上比划。在进入这一行7 年之后,他开始有意识慢慢推掉一些应酬,希望和更有才华的人交流,开始有时间把更多精力用在阅读、看片上。
他再一次以一种极为理性的方式来做感性的事:每天两个小时上网;每个月看15―20 部新片、精读财经和娱乐类杂志。一个月看一本小说、2―3 本和专业无关的书,关注这个时代到底在流行什么。他说他现在每年都会重看一次《教父》,最近在看的是关于美国狗仔生涯的电视剧《dirt》,还有建筑设计方面的书。
吃着薄荷糖,陈伟明开玩笑说与其说废话,不如吃糖。他说自己曾经最痛苦的事是开过三天的董事会,开得想死。“我一直喜欢有梦想的东西,电影就是完成梦想的途径。”而他所擅长的,是以一种久经训练的理性作风,打造着心目中梦幻般的新媒体时代梦工厂,且自得其乐。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陈伟明 打造新媒体梦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