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家阿瑟米勒的著名作品《推销员之死》中描述了威利洛曼这个小人物,他的命运是坎坷的,在工作上,他得不到公司的承认,在社会地位上,他卑微而缺乏前途,在家庭上,他受到家人的排斥,也没有履行自己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责任,可以说,他的一生庸庸碌碌,毫无作为,只能自杀结束生命。下面本文将具体分析威利的命运。
关键词:威利・洛曼;推销员;美国梦;悲剧
美国戏剧家阿瑟米勒,在1949年写出了一个震惊美国的戏剧作品,这个作品就是――《推销员之死》。这部作品,一经推出便获得了巨大的轰动。可以说,这部喜剧成就了阿瑟米勒,因为这部作品,阿瑟米勒蜚声美国戏剧界,被称为美国戏剧界的大师级人物。这部作品还获得了三项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大奖,分别是“普利策戏剧奖”、“纽约戏剧评论奖”和美国舞台艺术成就最高奖项“托尼戏剧音乐奖”。而《纽约时报》更是将这部作品,称为20世纪美国话剧中的领***作品。这种荣誉可以说是无上光荣。最后,阿瑟米勒更是获得了“终身成就奖”。而这么伟大的作品,阿瑟米勒却用了仅仅一个半月的时间写完的,我们不得不由衷的对阿瑟米勒怀有敬佩之情。
在这部作品中,阿瑟米勒揭露了“美国梦的疵点”。男主角威力诺曼非常崇拜美国这种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他总是渴望能够出类拔萃,高人一等,但最终却因为被利益迷惑了双眼从而走上不归路。
一、《推销员之死》内容简介
年逾花甲的推销员威利・洛曼,拎着两只沉重的、装样品的箱子回到家。他看起来非常疲惫不堪,看起来似乎奄奄一息的样子。他活得非常累和卑微,只有老伴儿林达了解他、关爱他,她本分的做好妻子该做的分内之事,并尽最大给予自己的丈夫该有的尊严,希望能有自己的爱来增加他活下去的勇气,增强他对生活的信心。但是她的努力似乎都收效甚微。
威利在年轻的时候,非常精明能干,他有两个儿子,比夫和哈皮。大儿子比夫文化课学的不好,但是威利不以为然,他认为大儿子未来能成为一名出色的运动员。然而,事与愿违,比夫离家出走过好几次,他宁可去当农业工人,也不想生存者充满利益纷争、尔虞我诈的大城市中。受到大儿子的刺激,威利的精神总是恍惚不定。林达对孩子们口苦婆心的劝导,希望他们能理解父亲。为了拯救他们的父亲,小儿子哈皮想出来一个好主意,他让哥哥比夫向朋友借钱,然后他们各自经营,以做出一番事业。这个想法让他们全家人都欢呼雀跃。甚至带着微笑进入梦乡……但是,当他们相约在饭店中见面时,却都给对方带来了非常糟糕的消息,比夫根本没有借到钱,威利也被公司炒了鱿鱼。这使得父子间又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然而,他们谁也没搞清楚,生活不下去的社会原因。最终,威利还是自杀了…… 为了死后的保险赔偿给家人带来福利和巨额赔偿。
本文深入解析了《推销员之死》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对于平凡人生存状态的反应,他的命运卑微而平凡,因此得到大众读者的关注,并能够获得认可,令人联想到自身的处境而感同身受,威利洛曼看似就是生活中一个常见而亲切的角色,时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或者就是自身状况的体现。在此剧当中,威利得到了细致而深入的刻画描写。
二、威利的悲剧命运分析
洛曼是卑微的人,这在他的名字中有所暗示,英语Loman,正是Low man两个词的合并,刚出场的洛曼就展示了生命的坎坷。他的年纪为63,已经无法承受繁重的劳动,因此提出回归办公室似乎合情合理,但这一简单的愿望非但没有得到应允,却反倒给公司以解雇他的理由,使之只剩下佣金作为收入来源。潦倒的他将儿子作为实现理想的希望,为了给儿子出国的机会,威利通过自杀的方式留给儿子两万元的保险金,令人感慨的是,这两万元是威利这辈子所具有的最多一项收入。
作为一个平凡人,威利与所有人一样有梦想,他的梦想就是美国,威利认为,经过勤奋和创造,必然会实现梦想,他到最后都没有放弃这个虚无缥缈的梦想,也可以理解为不肯承认自己的失败,这是悲哀的。在包含威利在内的所有人的美国梦中,美国是一片崭新而富裕的土地,一个平凡人完全可以遇到这样那样的机会,并有大把的财富等待自己收入囊中。它能让一个一无所有的人瞬间赢得全世界,而在二十世纪正是这一梦想的最膨胀状态,许多人为此疯狂,把成功看做俯拾即是,无需付出,然而,乐极生悲,这种盲目的乐观主义的直接状态就是美国梦作为美丽的气泡,面临破灭。在威利的美国梦的信仰中,梦的内容更为具体,因为美国梦的核心在于成功,所以,包含威利在内的众多平凡人的命运里,对成功的渴望和追求最终导致了人的生命和精神上不可挽回的悲剧,威利认为,只要好好做好本分事,自然会得到周围人的认可。作为推销员的他,也会因此赢得人们的尊重与丰厚的经济回报。就是这一信念支撑威利认真工作,努力学习推销,而自己的愿望没有实现,威利的梦想自然寄托给了儿子,期望儿子可以实现自己当年的愿望。这当中穿插了一个叫做本的人物,他是威利的哥哥,但是从未出场,却在威利的心中举足轻重,本为了追逐名利而不择手段,却成为威利羡慕的对象,也是支持威利美国梦的一个直接依据。
威利的情况是这样的,年过63岁的威利被毫无情面地辞退,失去了收入来源,但却欠下各种债务,为了安定家里,只能委屈自己像憎恶的邻居儿子不停借款,来支付花销。这一处境与往日的辉煌是十分不符的,从前的他精力充沛,能够一天之内完成七次左右的推销任务,而现在每一次工作都令他精疲力竭,终于,他耗尽了自己的体力,对妻子抱怨自己的处境。这一切令人心酸。因此可以说,他操劳了一生却无大收获,美国梦也仅仅作为一个美丽的泡影在他面前幻灭,但是,更加可悲的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没有明白他的行为和信念与当前的社会的需要相去甚远,也或者虽然有了这样的意识,却不愿放弃自己坚持了许久的梦。
除了事业的悲剧,威利在家庭问题上也是失败的。在教育儿子方面,因为大儿子比夫在棒球上的天分,而对其给出殷切希望,他有一套自己教育儿子的方式,这当中也包括了对儿子偷盗状况的容忍,他对儿子的未来寄予希望,希望他能够带来命运的转机,并实现自己无法成就的理想,实际上,这一观念是十分失败的,他并没有正确的培养儿子,并且,因为工作的忙碌与牵绊,威利对孩子的关心十分缺乏。从大儿子比夫来说,他骄傲自满,不切实际,并有偷盗的恶习,懒惰而堕落,这与威利本身的行为是有直接关系的,年少的比夫曾经想得到到威利的关怀和鼓励,却意外发现父亲与其他女人厮混的场景,更令人失望的是父亲欲盖弥彰的表现,让比夫失望至极,从此比夫的脑中再没有一个伟大正直的父亲,他怒气之下放弃了自己的学业前途,从此命运被改变。对于工作的态度也仅仅将其作为偷窃行为的便利条件。每作案一次就计划离开,以免被发现,到了三十岁还是没有正经事业,而为了开一家体育用品商店,在经理室外等候几个小时想得到借钱的机会而不可得,就对秘书谄媚,希望通过秘书得到机会,而这一行为,与他的父亲威利通过情妇得到推销机会的做法如出一辙。
二儿子哈比有过之无不及。在夫妻关系方面,威利同样是失败的,他从行为上背叛了妻子,他送给情人丝袜,回家却看到妻子琳达在对旧袜子进行缝补,这令他辛酸。而琳达也有责任,尽管性格上较为温顺,心理上却与威利之间诸多隔阂,这些原因造成了威利家庭的不幸福,所以,无论从婚姻方面还是家庭教育方面,威利都是失败的。
另一个悲剧体现在威利与社会之间的隔阂,尽管他为自己所工作的公司倾尽了毕生的心血,不但没有得到相应回报,却因为工作能力的下降而被抛弃,而他的希望,也仅仅是无论通过任何手段以换取成功,实际上他并没有实现这一理想。直到去世,他既没有赢得事业的成功,也没有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和关爱,来参加葬礼者寥寥,与他同为推销员,辛格曼从推销业绩上远远超过威利,这从葬礼上也可以反应出来,他的葬礼豪华,参加者包含了各种推销员和买主,与此相对应的是威利的命运,不但参加葬礼的人没几个,实际上,威利甚至连死因都无法公开于世,一辈子的努力付诸东流,没有获得相应的经济和名誉待遇,也没有丝毫生活的享受。对于威利的遭遇,周围人能给予的,也仅仅是同情和唏嘘,而完全没有敬仰和羡慕之情,而威利苦心经营的死亡的结果,也仅仅是给碌碌无为的儿子开一个体育用品商店。远远够不上实现了一个理想,或者成就了一份爱心。
结语
总结来说,威利之所以生活在这样的悲剧中,就是美国梦的不切实际,如果对这一梦想的追逐提前或推后,可能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是,此时的梦想与现实相差太远,以至于主人公的价值观与实际需要之间明显出现偏差,作者通过分析威利洛曼这一平凡的悲剧人物命运,提出精神与物质,自由人与工作者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关系,并把这些矛盾关系的落脚点放在了人的期望,与现实的残酷之间的关系中考虑。理想尽管让人憧憬,却难以承受现实的无奈,而对现状妥协者同样无法幸福,而是感受到生命的堕落。如果掌握不好自己的生存角色,最终会被社会这一大熔炉所吞噬,而威利,正是这一类命运人物的代表者,威利的命运中能够看到,人格完整与性格自由是人生存的重要立足点,需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保证自己的人格***,而不适当的梦想和生存动机,使得对名利的追求最终会被这两者所吞没,成为名利的牺牲品。
参考文献
[1]陈许.当代美国戏剧泰斗――阿瑟・米勒[J].盐城师专学报,1998,(3).
[2]宋正元;浅析《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悲剧命运[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10年第02期
[3] 徐丽;《推销员之死》中的反英雄――威利・洛曼[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4]王娴;众人眼中的威利之死――《推销员之死》威利[J]《大众文艺》2011年16期
[5]倪坤鹏;威力・洛曼的悲剧命运探讨;《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0年第08期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析《推销员之死》中小人物威利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