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梁楷自辟蹊径,独树一帜,在绘画创作中所创"减笔"画之杰作。用阔笔横涂竖扫,笔笔酣畅,墨色淋漓,豪放不羁,如入无人之境。
关键词:梁楷 减笔画法 水墨
一、 梁楷生平介绍
梁楷,南宋东平人。宁宗嘉泰间(公元1201~1204)活动于十三世纪初期,祖籍山东,南渡后流寓钱塘 ( 今杭州 ) 。 他是名满中日的大书法家,是一个行迳相当特异的画家,善画人物、山水、佛道、鬼神,师法贾师古,而且青出于蓝。曾于南宋宁宗担任画院待诏,这是最高级的宫廷画师,皇帝曾特别赐给金带,这是种画院最高的荣誉,但梁楷却 不接受,把金带挂在院中,飘然而去 ,完全不想受制于他人。 善画。师法贾师古,为南宋画院待诏。曾置***金带不受,人称"梁疯子"。他的画以"减笔"之法著称。传世的《泼墨仙人***》、《李白行吟***》、《秋柳飞鸦***》、《六祖破经***》、《六祖截竹***》等,都是以极其简练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描绘出来的。上海博物馆藏的《八高僧故事***》卷和日本国立东京博物馆藏的《释迦出山***》则造型严谨,用笔谨慎,与减笔法面貌不同。梁楷的“减笔”和法常的水墨画,是马远、夏以来水墨技法的新发展。梁楷继承前人已取得的成就,并加以灵活运用。他深入体察所画人物的精神特征,以简练的笔墨表现出人物的音容笑貌,以简洁的笔墨准确地抓取事物的本质特征,充分地传达出了画家的感情,从而把写意画推入一个新的高度,使时人耳目一新。
二、减笔画风在作品的体现
梁楷在他艺术生涯的前期,曾受画院“格律”的严格训练,人物画继承李公麟之画风,后因作者本人的素质和历史因素,梁楷凭着这股“疯”劲,反对因循守旧,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创造发展,因而他在中国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梁楷是南宋画家,其影响早不限于中国,早在上世纪50年代即被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梁楷的绘画风格有两种,一是从其师贾师古那里继承而来的李公麟传统,造型规整严谨,另一种体现了 “离经叛道”的大胆革新精神。如《泼墨仙人***》是现存最早的一幅泼墨写意人物画。可以说是梁楷与画院画风决绝后,自辟蹊径,独树一帜,在绘画创作中所创“减笔”画之杰作。
读梁楷的画实际上是一种笔墨体验,也是一种心境的体验,更是一种禅意的体验。笔墨”是中国画的艺术特征,表现特征,形式特征。
代表作品《泼墨仙人***》(梁楷、立轴、纸本、墨笔、纵48.7厘米、横27.7厘米、中国博物院藏)。画面上的仙人除面目、胸部用细笔勾出神态外,其他部位皆用阔笔横涂竖扫,笔笔酣畅,墨色淋漓,豪放不羁,如入无人之境。作者在构造人物形象时,有意夸张其头额部分,几乎占去面部的多半,而把五官挤在下部很小的面积上,垂眉细眼,扁鼻撇嘴,既显得醉态可掬,却又诙谐滑稽,令人发笑,以生动的形象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境界和生命态度,极尽嬉笑怒骂之态。那副既顽皮可爱又莫测高深的滑稽相,使仙人超凡脱俗又满带幽默诙谐的形象活灵活现。画面上几乎没有对人物做严谨工致的细节刻画,通体都以泼洒般的淋漓水墨抒写,那浑重而清秀、粗阔而含蓄的大片泼墨,可谓笔简神具、自然潇洒,绝妙地表现出仙人既洞察世事又难得糊涂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 泼墨仙人***的产生与南宋佛教禅宗思想的盛行是分不开的。此***标题为后人所加,从其大头鼓腹的形象来看,倒有点像当时民间信奉的布袋和尚;其精神体态的描写又有点像与梁楷同时的济颠和尚。此***不但体现了禅宗思想,也是梁楷所生活的南宋时代的必然产物。从另一个角度讲,也充分体现了梁楷对人物画体系“离经叛道”的大胆革新精神。《泼墨仙人***》是现存最早的一幅泼墨写意人物画。可以说是梁楷与画院画风决绝后,自辟蹊径,独树一帜,在绘画创作中所创“减笔”画之杰作。据画史记载:梁楷为人不拘小节,好酒,自得其乐,狂放不羁,且任性高傲,在艺术上有自己的创见,不肯随波逐流,因而有“梁疯子”之称。应该说梁楷所画的不是“仙人”,而是他自己的写照。
梁楷的另一幅“减笔”作品是《李白行吟***》,藏于日本,系仿本,公认的与梁楷写意真迹并不相同,而折芦为笔的说法似也可商榷。梁楷的“减笔”和法常的水墨画,用极简洁的几笔勾出了诗人李白的性格特点,而成为绘画史上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
三、梁楷笔墨的“关系结合”规律
绘画有共同的因素,又有特殊的要素,所以异彩纷呈。在形式上,梁楷用自己艺术理想的抒写方式,是绘画的特殊与一般关系的体现,是画家所表现的特殊与一般关系的反映。“笔墨”集中地反映了中国画艺术表现的高下、精粗;我们可以说,离开“笔墨”,不成其为中国画,中国画是不能舍笔墨以为体的。
(1)用笔用墨是中国画的标准性的特征,是中国画普遍的美的标准,特别是用笔,因其可以单独抽出且“墨由笔出”,更具有***的欣赏价值。
中国画首重用笔。从“骨法用笔”、“立形存质”,发展到用笔用墨***价值的强调,关捩在于“以书入画”,所谓“画则取乎象形”,“而指腕之法,则有出乎象形之表者”,吸取了书法的用笔意味,笔情墨趣成了中国画欣赏内容的一部分。不过“笔墨”同时是手段。我们不必赞成“作画第一论笔墨”(清?王学浩《山南论画》)的观点,如山水画即求“笔境兼夺”。片面追求笔墨趣味,是“文人画”没落的原因之一,不可不引以为戒。
(2)一直有“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说法。与西方绘画的“点线面”概念相应,中国画为“点画块”。“以笔引而去之谓之画”,“画”扩大为“块”。笔画的痕迹,有粗细,有阔狭,在人物画叫“描”或“纹”,在山水叫“勾”、“斫”、“皴”;中国书画中,惟有粗细相同如线者,才有“铁线篆”、“铁线描”的叫法;点画块都以“有笔”为条件,要求在力的基础上有笔意、笔法,要求“有度”,以“平留圆重变”为标准,否则视为?“无笔”?;点画别又有“超乎象形之表”?的意味。而?“点线面?”作为描绘物象的手段而稍带感性外,没有更多深意。简言之,“画”有法,“线”不必有法,“画”不同于一般的“线”,“线”是一般的概念,“用笔”是某种理念。笼统的缺乏规定性的说法,在现代人对“笔”所知更少的情况下,难免导致中国画艺术水平的低下。
四、梁楷“减笔”水墨精神对中国画的影响
笔墨善者笔简意周,不善者错乱芜杂 。意象由是形,境界由是出,空间由是成,气韵由是生。常识之板、刻、结三病,梁楷的“减笔”水墨,笔笔见形,笔路起倒,峰回路转,点染游戏;欲树即树,欲石即石,“心之溢荡,恍惚仿佛,出入无间”。梁楷似乎也参弹入画,视画非画了。他的人物画很简单,很概括,也很生动。这三者都能体现在他的用笔上。画中险笔很多,起粗落细,急缓轻重,变化多端;金错刀作墨竹,山石大笔扫出。画中有一种意念贯穿着,此念意深澹远,故能平复笔墨的运动变化。中国画这个体,由笔墨结成。笔、墨是结体的材料-材质,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要求及作画观念,形成间架、骨肉。笔、墨结构成中国画,有自己的“关系结合”方式;种种方式中又存在共通的内在关系,充实而不窒塞,虚灵而不空疏。梁楷与自辟蹊径,独树一帜,以灵活运用、简练的笔墨,准确地抓取事物的本质特征,充分地传达出了画家的感情,从而把写意画推入一个新的高度,使时人耳目一新。
参考文献:
[1]陈龙海.中国线性艺术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
[2]邱紫华.东方艺术与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3]李丕玉.东西方美术史大事编年[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11
[4]朱狄.艺术的起源[M].中国青年出版社印刷厂,1999.4
[5]陈瑞林.中国***形艺术简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品梁楷 的“减笔”水墨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