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代中韩地区都存在笛子或箫类型的管乐器,其中洞箫是从中国传到韩国的一种管乐器。这种乐器是伴奏古代中韩宫廷音乐的重要乐器之一。从中国传到韩国以后,在乐器的形制和音域、演奏技法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在本论中探讨了韩国古文献史料《乐学轨范》中所记载的“洞箫”的形制、音域、演奏技法和中国和日本的乐器比较。
关键词:《乐学轨范》;洞箫;雅乐;箫
古代中韩国家,在***治和文化等方面交流频繁,并且经过这些交流,古代韩国接受了不少的中国文化。例如儒教思想、宫廷雅乐以及俗乐。其中10世纪至12世纪是接受中国音乐的鼎盛时期,到15世纪初开始朝鲜半岛重新整备了从中国传到韩国的音乐和乐器,而且创作了不少的乐器和新乐谱。在15时期中叶,朝鲜宫廷编撰了韩国最重要的音乐理论书《乐学轨范》。这本书很详细的介绍了音乐理论、宫廷音乐、乐器、道具和服装等。据本书记载,从中国传到韩国的宫廷俗乐器和古代中国使用的有些乐器形制、音域和演奏技法等方面有不同之处。所以,笔者本文中首先要仔细考察《乐学轨范》唐部乐器***说中记载的“洞箫”的来源、乐器形制、音域和演奏技法等。
一、中国文献中所记载的“洞箫”
古代的箫有两种不同的形式,其中一种叫“排箫”,另外一种竖吹的叫“洞箫”。先秦时期叫做“箫”的乐器就是“排箫”。这种“箫”是在舜时期的古代乐舞《箫韶》中所使用的主要乐器。
汉代的陶俑和嘉峪关魏晋墓室碑画中,就已经出现了吹洞箫的形象。东汉马融说过,笛是从中国西北地区的西羌传到中原的,叫“羌笛”。最早的“羌笛”一共有4个指孔,但是汉朝的京房(公元前77-37)添加了1个指孔后变成5孔笛。[1]晋代的乐师列和吹了魏朝时的笛,即有6个指孔的“箫”。前面有5个指孔,后面有1个指孔,在乐器上端有吹口。所以这个时期就已经有了6个指孔的“箫”。唐朝文献史料记载中开始出现叫“尺八”的箫。这种乐器的长度是唐尺的1尺8寸,所以叫做尺八。[2]宋朝时期陈D《乐书》(1101)中记载有“箫管之制,6孔,旁一孔加竹膜焉”的记载。所以这个时期的“箫”添加了1个清孔。这样早期使用的“箫”就有了4孔。但是“箫”在几个朝代以后又变成6个指孔和有清孔的,这样的乐器在高丽与朝鲜时期叫做“洞箫”。
二、《乐学轨范》“唐部乐器***说”中所记载的“洞箫”原文问题
韩国朝鲜前期的文献史料《朝鲜王朝实录•五礼》中只有记载“洞箫”乐器的***片,但是《国朝五礼仪•序礼》和《乐学轨范》“洞箫”条中都记载乐器的渊源。其中《乐学轨范》“洞箫”条中记载原文的内容如下:
“《释名》云:‘洞箫,箫之无底者。’王子渊《洞箫赋》:‘洞者,通也,言其无底,上下相通,故曰洞箫。’《高丽史》乐志:‘洞箫孔八。’
按造洞箫之制,用年久黄竹为之,上端前面,刳而作窍,以下唇凭而吹之,声从窍出,凡九孔,自上端至四寸许,穿一孔,付以葭莩(膜孔)吹之,莩振声清,名之曰清孔(大、中、小,作比,葭莩,即葭内莩精也。)按孔六第一孔在后,下两旁,各穿一孔。”[3]
《乐学轨范》(1493)中“洞箫”条记载了朝鲜使用的洞箫的***画、散形以及解说。其***画比较详细地描述了洞箫的形状、指孔数与乐器的尺寸。其散形中有在唐乐使用的洞箫按孔法。解说部分包括原文以及注。
其中,《乐学轨范》“洞箫”条中记载的解说部分引用了《国朝五礼仪•序礼》“洞箫”条中记载的内容,其《国朝五礼仪•序礼》“洞箫”条的记载摘自中国的《释名》、王子渊《洞箫赋》和韩国文献《高丽史•乐志》中的片断。但是它们引用的《释名》中没有关于“洞箫,箫之无底者”的内容,此相关内容记载于《文选》卷17,[4]而《乐学轨范》的编撰者们直接引用了《国朝五礼仪•序礼》“洞箫”条中有错误的内容。
三、《乐学轨范》“唐部乐器***说”中所记载的“洞箫”形制
《高丽史•乐志》“唐乐”条中所出现的洞箫有8个指孔。《世宗实录•五礼仪》(1454)中“洞箫”条的***画中可以看出乐器上端有1个孔,中间有5个指孔,下端有2个虚孔,一共八孔。但这***像中没有洞箫后面的指孔。《国朝五礼仪•序礼》与《世宗实录•五礼仪》中“洞箫”条的***画一样都是8个孔。《乐学轨范》中的“洞箫”有9孔,乐器上端有1个孔,中间有5个指孔,后面有1个孔,下端有2个虚孔,一共9孔。
朝鲜前期文献中所记载的“洞箫”***画
《朝鲜王朝实录》 《国朝五礼仪•序礼》 《乐学轨范》
那么,《世宗实录•五礼仪》和《国朝五礼仪•序礼》的“洞箫”都没有后孔吗?《世宗实录•五礼仪》与《乐学轨范》中的“洞箫”条的***画都从前面的角度画的洞箫。而《国朝五礼仪•序礼》中的“洞箫”条画的是洞箫侧面,这个洞箫在上端有1个孔,中间有五个指孔,下端有两个虚孔。在《世宗实录•五礼仪》、《国朝五礼仪•序礼》中的“洞箫”的两种不同方向***画里都没有画出后孔。按韩国文献史料的编撰规律,在《世宗实录•五礼仪》中的“唐筚篥”如果有后孔,在其***画中也肯定要画出这个后孔。那么洞箫要是有后孔的话,与唐筚篥、乡筚篥一样在***画中都应该画出后孔。而且李惠求先生主***时期的洞箫没有清孔。[5]如果高丽时期洞箫没有清孔的话,在《世宗实录•五礼仪》中“洞箫”的***画中就不应该画有清孔。但是《世宗实录•五礼仪》中的“洞箫”***画中已经画有孔,所以在高丽时期的洞箫应该是有清孔。张师勋先生编撰的《韩国乐器大观》中说明了朝鲜时期的洞箫有9孔,但不能确定增加的一孔是清孔、指孔还是虚孔。[6]张师勋先生没确定正确的说法。笔者认为,从《世宗实录•五礼仪》文献的***画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来,世宗时期的洞箫没有后孔。所以高丽时期的洞箫与朝鲜世宗时期(1418-1450)的洞箫应该是同样的乐器。从高丽开始一直到成宗时期编撰的《国朝五礼仪》中使用了8孔的洞箫。到了《乐学轨范》编撰时期在改良以后开始使用了9孔的洞箫。
洞箫使用黄竹材料制做。全长为1尺9寸2分(大约57.6厘米),最上端到后孔的长度为6寸7分半(大约20.15厘米),最上端到清孔的长度为4寸5分(大约13.5厘米),清孔到前面第一孔的长度为3寸8分(11.4厘米),前面第1孔到第2、第3、第4、第5每个孔的距离长度均为1寸2分(3.6厘米),第5孔到下端的2个虚孔的距离为2寸6分半(7.95厘米),管上端的径是5分弱,下端的径是5分强。 [7]在中国有与《乐学轨范》中“洞箫”相类似的箫。这种乐器叫做“南音洞箫”,它是在中国南部福建地区使用的传统乐器。南音洞箫的长度在56厘米到58厘米之间,内径是在1.8厘米到2.1厘米之间,没有清孔,这乐器跟日本的尺八很象。
四、“洞箫”的音位和按孔法
《乐学轨范》中所记载的洞箫按孔法如下:
《乐学轨范》“洞箫”的按孔法(c是宫)
*第一指孔是后孔
《乐学轨范》中的洞箫与唐笛、唐筚篥一样使用了朝鲜的五音略谱和中国工尺谱的音名来说明按孔法。《乐学轨范》中洞箫全部开孔可得到d音(c是宫)。所以1个8度关系的下四(四)与上一(五)也是d音。上一(五)开孔力吹可得到d1音。界下四与界上一也是这种关系。从下五到上三的音阶关系跟唐筚篥一样是c-d-eb-f、f#-g-a-bb-c(大2度-小2度-大2度(小2度)-小2度-大2度-小2度-大2度)。洞箫与唐筚篥一样1个孔中可以吹出来上、勾音。宫到上三都用力吹(急吹)的方法。
中国福建南音洞箫的按孔法如下:
“南音洞箫”的按孔法(c调)[8]
福建南音洞箫的指孔全部开孔时是#c音(c调)。跟《乐学轨范》中洞箫差半音。
《乐学轨范》中洞箫没有将全部指孔按住的吹奏方法,但南音洞箫有这种方法。六个孔全部按以后发出d音。南音洞箫的音阶是2-3-4-#4-5-6-#6-7-1-#1(大2度-小2度-小2度-小2度-大2度-小2度-小2度-小2度-小2度)。在《乐学轨范》中洞箫没有e、 b、#c音。所以可以知道,《乐学轨范》中的洞箫和南音洞箫的音位以及按孔法完全不同。
那么,中国的“六孔箫”[9]和《乐学轨范》中“洞箫”的按孔法有没有区别呢?内容如下:
“六孔箫”按孔法表(c调) [10]
中国的6孔箫都是半音关系。C调的指孔都开孔的音为b音,比《乐学轨范》的“洞箫”小3度。6孔箫按6孔时的音是c音。《乐学轨范》的“洞箫”按第1孔时的音是c音。6孔箫按第2孔到第6孔的音是d音。而且全部开孔的音是eb音。6孔箫按第3孔到第6孔,第2孔按半孔的音是#2音。在《乐学轨范》的“洞箫”中没有按半孔的演奏方法。这是中国管乐器和韩国管乐器在演奏中使用的不同方法之一。
总体来说,有这样的结论:第一、陈D《乐书》记载,箫有清孔。《乐学轨范》洞箫也使用了陈D《乐书》中记载的清孔。但是福建的南音洞箫与日本的尺八没有清孔。所以这些乐器都是不同的洞箫种类;第二、《高丽史》乐志所记载的洞箫有8孔。朝鲜时期的文献《世宗实录•五礼仪》、《国朝五礼仪•序礼》乐器***中出现的洞箫也有8孔。这个***像中洞箫没有后孔。从《乐学轨范》中的洞箫开始乐器后面有了1个孔,所以变了9孔洞箫;第三、通过南音洞箫、6孔箫比较,这三种乐器形制上没有差别,但是它们都有不同的按孔法以及音阶。
注释
[1][宋]陈.《乐书》卷130(羌笛条).银河出版社,1979,第266页:“羌笛,五孔。马融赋笛,以谓出于羌中。旧制四孔而已,京房因加一孔,以备五孔。”;[宋]陈D.《乐书》卷149(雅笛条).银河出版社,1979,第85页。
[2][后晋]刘d.《旧唐书》卷7,9,列传29.中华书局.1975:“徵曰:“才能为尺十二枚,尺八长短不同,各应律管,无不谐韵。”
[3][朝鲜]成]等.《乐学轨范》卷7.唐部乐器***说,洞箫条.民族文化推进会,1983,第58页
[4][梁]萧统.《文选》卷17,岳麓书社,2002:“洞箫赋汉书音义,如淳曰:洞者,通也。箫之无底者,故曰洞箫。……”。
[5]李惠求.《国译》,民族推进委员会,1983,第120页:李惠求先生认为《高丽史》记载的“洞箫”共有八个孔,此“洞箫”没使用“膜孔”。
[6]张师勋.《韩国乐器大观》.首尔大学出版部,1997,第34页
[7]李惠求.《国译》.民族推进委员会,1983,第120页
[8]王大浩,王珊.《泉州南音洞箫教程》.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第16页
[9]赵越超.《洞箫实用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第38页
[10]赵越超.《洞箫实用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第38页
参考文献
[1][晋]刘d.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2][梁]萧统.文选.岳麓书社,2002年.
[3][宋]陈D.乐书.银河出版社,1979年.
[4][朝鲜]成]等.乐学轨范.民族文化推进会,1983年.
[5][韩]李惠求.国译.民族推进委员会,1983年.
[6][韩]张师勋.韩国乐器大观.首尔大学出版部,1997年.
[7][中]王大浩,王珊.泉州南音洞箫教程.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
[8][中] 赵越超.洞箫实用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
作者简介:
徐海准,韩籍学者,上海音乐学院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特聘外籍专家。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谈中韩古文献中所记载的“洞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