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的调整是解决用工供需矛盾的关键,而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则依赖于教育体制、户籍制度以及金融制度的改革
中国劳动力面临“枯竭”,这是很多专家包括用工单位间形成的共识。
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出现如此声音显得有些荒唐,但根据报道,随着新一轮 “民工荒”的出现,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中小型企业的日子已是越发难过,很多已经倒闭或者远迁。对此,有专家曾经建议国家放开“二胎***策”用以缓解“用工荒”问题。
自然,计划生育***策存在调整空间,可究于问题本质,是否“缺人”才是矛盾根源。国家教育体制、企用工制度以及诸多***策中尚未完善的部分容易被人忽略。
一方面是“用工荒”,一方面是“就业难”,看似矛盾的说法并不是混淆概念,因为这同时反映出国家教育体制上的短板。“目前的教育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才的发展,中国的主流大学都是国有大学。而国有大学类似于国有企业,它在培养人才的时候,仅仅限于学生的所学专业,与市场衔接得并不太好。”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胡星斗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对于教育体制改革的问题,******曾指出现行教育存在许多问题,“教育行***化的倾向需要改变,大学最好不要设立行***级别”。但就在2010年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有关***谈及的“教育去行***化”问题却没有具体涉及。由此不难看出,“去行***化”是一个点,动这个点,意味着改变体制,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对既有利益格局的一次“洗牌”。
令人欣慰的是,今年1月份,***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这标志着教育领域各个层面的体制改革已经启动,各级***府肩上的担子不轻啊。
在“用工荒”的问题上,教育体制自然是导致供需不平衡的一个方面,而对于不需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民工群体,影响他们流向的关键点则是户籍制度。
谈到这个问题时,胡星斗表示:“中国目前的户籍制度使得农民工进城后往往受到很多歧视,造成他们不能更和谐地融入城市生活,不能够成为产业工人,另一方面,农村生活得到改善后,也使得他们不愿意再到城市打工。这可以称之为假的‘刘易斯拐点’( 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看似剩余劳动力已经没有了,事实上中国的剩余劳动力还多得很,还有很多农村人口需要转移到城市。”
然而,户籍制度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现行户籍制度把劳动者限制在户籍所在地,使他们无法随着自己的职业、居住地的变化而移动。并且,户籍制度衍生出来的其他一系列***策和制度,如教育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社会福利***策等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形成了强大阻力,农民难以自由流动。
此外,现在的企业仍然只把农民工当作廉价劳动力来对待是不合时宜的。人文关怀可以体现在,平等待遇、互相理解与尊重,现代企业恰恰欠缺这一点。对此,胡星斗表示:“企业有责任来创造条件帮助农民工实现自我,获得向前发展的机会,可惜的是很多企业并没有意识到从这些方面来考虑,忽视了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仅仅把人作为劳动力来对待,自然无法在深层次与员工实现共识。”
解决用工供需矛盾的关键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如果没有户籍制度的改革,农民工永远只能被作为廉价劳动力,没有办法形成一个稳定产业工人队伍。如若缺乏这种稳定,也就不能苛求企业来为这些人力资源进行投资,而做到真正合理的产业布局也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谈及期望,胡星斗表示:“中国的教育制度应该朝着市场化、更加重视创新的方向发展;而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则依赖于户籍制度以及金融制度的改革。”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解决“用工荒”需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