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海上寻梦
那一年,从未离开过盐城的邢娜怀揣梦想抵沪,却在上海淮剧团简陋的宿舍门前目瞪口呆。面对含泪相劝的母亲,邢娜义无返顾地选择了留下。
在一年的龙套和伴唱生涯后,《鸣凤之死》令邢娜一夜成名――同样的青春年华,同样的清纯质朴,鸣凤一角简直就是为她而设。也因为该剧,邢娜掀开了淮剧人生的崭新一页,各种奖项和演出机会紧随而来……
上海是个宽容而精彩的艺术殿堂,但身在其中,邢娜也蓦然发现观众的流失、多元媒体的冲击有何等残酷。“当台上的演员多于台下的观众时,我真的很心痛。但我们一定要留住老师培养起来的观众,要让他们接受年轻一辈的唱腔和做派。”
当然,邢娜更憧憬一出真正属于她的戏、一个真正属于她的角色,洋溢着“青春气息”,并且符合“时代精神”。邢娜是个纯净的人,她安心呆在上海淮剧团,安于清贫,因为没有这个剧团、没有这个剧种,就没有她的今天。
2007年粉墨嘉年华专场,邢娜的成长和情感全由自己演绎。在“海上寻梦”的主题下,她从“走进上海”中的《鸣凤之死》,到“走进传统”中的《白蛇传・断桥》,直至“走进经典”中的《西楚霸王・乌江别姬》。每一个阶段,都是她从艺生涯的一次突破;每一个角色,都曾带给她深深的感动。那一刻,鸣凤、白蛇和虞姬,分明就是同一人。
向右:玩转经典
高博文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他的“评弹摇滚吧”――新天地里那一个“灯火辉映上海滩”在沪上掀起了不小的风潮。纵然是褒贬不一,但被评说多了,便把他原本“唱煞珍珠塔,说煞描金凤”的本事给忽略了。
“评弹摇滚吧”的组建,是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台湾的包装,民乐与评弹的组合,时尚的场地,“正合时宜”。他让制作人放开手脚、抛弃束缚,却至始至终亲自把关,从最初的非枳非橘一路修剪得枝繁叶茂。
高博文的粉墨嘉年华专场是一次纯粹的实力展演。创新的剧目和形式,最佳的搭档和状态,充满自信的他用行云流水的节目编排告诉众人这些年来的成长和领悟。“评弹不能总以老面孔示人,因此我的艺术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人,当然摇滚只是丰富评弹的一个手段,而不是发展方向。改革开放至今,外来的新鲜元素也冲击得够了,观众也乏了,正是经典‘回流’的时候了。”
高博文自小便伴着收音机里《三国》、《隋唐》等评弹节目长大。当1987年参加评弹团招生时,他已有了两年的业余学***历,而且一直是“专业思想最稳定”的一个。“兴趣很重要!”所以当同学纷纷离去时,他的坚守显得并无悬念。
学评弹不似京昆越沪淮有坐科身段之苦,然而说唱艺术重的却是学问和阅历。一路行来,高博文深知舞台上的洞察和表现力有多么重要。即便悟性过人,苦修内功也非一日之寒,何况成名之后杂务日多,分配时间、修身养性、收敛心怀已是他当务之需。
但传统艺术就有这样的魅力,一旦深入其中,便感繁华似锦、欲罢不能。整整二十年,高博文对评弹的痴迷从未动摇过,只是相比当初的一意追逐,如今这难以割舍之情却要理性得多。评弹固然不可以高雅艺术之名固步自封,但在如今的文化环境中也绝非仅仅是一段吸引人的唱,它更多是一门语言艺术。
文化本体中自有世故人情,是历时二十年的始终如一,亦是沉淀二十年的从容淡定。俯仰间,传统与现代交相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