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具有百年历史、传承四代的浙江舟山普陀岑氏木船作坊,又成为业界及媒体关注的焦点。其打造的郑和船队2000料海船模型,以精湛的传统古木帆船建造工艺,成为船文化中的品牌。中国中央电视台、英国派拉丁传媒公司、香港凤凰卫视、美国地理杂志等媒体,对百年木船坊情有独钟,相继报道。
四代船匠
岑氏木船作坊,是岑明锡在1900年创建的。当时,只能建造4~5米长的小型木质渔船。1915年,其子岑阿友学会了造船手艺,开始建造15~20多米长的2桅和3桅中型木质帆船,主要船型都是世代传承下来的‘花大对’、‘绿眉毛’等木质渔船。到了1953年,岑全富成为第三代掌门时,能建造上百吨的木帆船了。此时,岑氏木船作坊在当地也有了较高的声誉,初具规模。1975年至1978年,岑国和、岑武国兄弟俩先后完成了中学学业,成为百年造船世家的第四代传人。
岑氏木船作坊从小船厂发展到如今有一定规模和造船能力的大作坊,其间经历了很多风风雨雨。
20世纪80年代初,正值国家改革开放初期,舟山的渔业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放开了手脚的渔民们有了自己造船捕渔的自,渔户们两家三户地凑钱合伙订造渔船,这使传统木质渔船的需求量大,增。这时的岑氏木船作坊,每年都要建造“绿眉”毛”、“背舢船”、“丁松头”、“倒八字头”等单桅或3桅的传统古木帆船百余艘,还建造过长34米、宽6.4米、排水量300多吨的木质机动帆船。岑氏木船作坊日渐兴旺。
然而,好景不长。到了80年代末期,随着钢质机动渔船的推广与普及,传统手工木船作坊的市场不断萎缩,日渐萧条。许多术船作坊转产,改建钢质机动渔船。到了90年代中期,传统手工木帆船建造工艺几近失传。在这场变革中,岑氏木船作坊陷入了举步维艰、进退两难的境地。是转产建造现代钢质机动渔船,还是坚守中华传统古木帆船
建造工艺?岑氏父子在困境中选择于后者:坚守历史遗产,不能让中华传统造船工艺失传;寻找机遇,让传统造船工艺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慕名而来
许多木船世家随着岁月变迁而逐渐淡出,年轻一代更嫌这个行业前景黯淡而改行,岑氏父子对传统手艺的传承更显得难能可贵。他们的坚守终于得到了机遇的青睐。1998年的一个夏天,一个对岑氏父子有着重大影响的机会悄悄向他们走来。
是年夏天,在亚洲文化研究所工作的德国人托马斯到普陀山旅游,途经沈家门。突然,托马斯被深深吸引住了。呀,这里竟然还在造木船呢。托马斯当即跳下车与岑氏父子接触,由于托马斯曾经在中国留学,精通中文,他与岑氏父子的沟通没有距离。他想让岑氏父子造一艘德国帆船。
根据托马斯提供的帆船草***,岑氏父子很快拿出帆船***纸,然后,按照托马斯提出的不允许使用不锈钢螺钉等技术要求,开始建造外国的木帆船。这艘欧式仿古木帆船被船主托马斯命名为“卡尔欧”号:船长14.2米,带6米长前帆斜桁杆,总长18.5米,船宽4.2米,型深2.0米,吃水1.5米,单桅5帆,桅高14米,帆总面积128平方米,配备36马力柴油主机一台,设计航速7~8节,配6张双人卧具,可载乘12人,排水量32吨。
在建造“卡尔欧”号的三年中,托马斯一直住在舟山,参与该船的建造并监工。其中有一年,人就吃住在岑国和的家里。从选购木材到每一颗螺钉的制造,托马斯都要求严格按照德国的造船规范来进行,并都要经过他花重金从德国请来的造船专家的严格检验。三年中,岑氏木船作坊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也从中学到了许多外国先进的造船技术和工艺,学会了使用高科技现代化的工具,更领悟了德国人严谨细致、事事追求完美的质量意识。
德国人办事非常认真,也很挑剔。造船用的木材,托马斯选择了产自马来西亚的最好船用木材,这种木材价格昂贵,但他要求每块木材只取其三分之一最好的心材使用,其余边材和略有蛀虫眼的部分一律舍弃。托马斯说,他最反感的就是“差不多”酌思想,一切必须按要求来。他认为,生产劣质产品,才是最大的浪费。岑氏兄弟也一切都严格按规范造船。船身造好时,托马斯认为船身的艏艉中心线偏差了1厘米,岑国和说不可能,经双方共同测量后,结果误差只有3毫米,符合设计标准和要求。在帆船下水前,托马斯又从德国请来专家,连续对船测量检验了3天。最后,德国造船专家不得不称赞中国造船师傅手艺高超。
岑国和认为,通过对“卡尔欧”号的建造,树立了牢固的质量观念,不允许有“差不多”的“将就”思想。无论是造船还是制作模型,都要讲究高质量。讲究不是将就。
在经过了舟山附近海域的成功试航之后,托马斯只身驾驶“卡尔欧”号,从舟山出发辗转哈尔滨、台湾、马来西亚、泰国,然后抵达目的地德国。
回国后,托马斯把自己的这艘帆船的照片和建造的有关资料在一个网站上。这引起了一位德国商人的兴趣。原来,他们一直想拥有自己的帆船,但是国内打造的价格很高而未能如愿。于是他们频频与岑氏父子联系。德国客商胡明夏(中文名)就这样说,他们在中国找了好多地方,许多造船世家都改行了,像岑氏父子能够保留古代船文化,建造如此精致的木船,在中国恐怕不多了。
就在岑氏父子建造德国帆船之后的2002年,当时的朱家尖镇领导为了弘扬舟山海洋文化,决定打造“绿眉毛”古帆船,他们也找到了岑氏父子的木船作坊。
一艘长31米、配90千瓦柴油主机、载员30人、排水量为230吨的3桅5帆、仿宋代“绿眉毛”木帆船,从开工到交船,只用了11个月。2003年10月,该帆船完成了“舟山群岛环岛文化之旅”,连续7昼夜航行300海里,经历了7~8级大风浪的考验。据专家考证,“绿眉毛”型古帆船曾是郑和下西洋远洋船队中的船型之一。于是,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及记者纷纷来舟山考察“绿眉毛”船,造访岑氏父子。也有一些德、英、日、韩等国的客商与岑氏木船作坊商谈建造仿古木帆船事宜。
岑国和认为,在德国,木质和玻璃钢制作的帆船发展很快,这种帆船长不超过12米,可以装进集装箱,有地位的人士都想拥有这样一艘帆船到海上度假。去年德国此类船只拥有1271艘,今年已经发展到7000多艘。此后,英国、德国、日本、新加坡都有客商来电或光顾。而且,建造这种船,他们已经有了经验,许多国外客商希望为他们建造古船出口国外,有些项目在洽谈之中。其中,日本方面需要6艘“绿眉毛”帆船模型。
2003年9月至12月,他们又为舟山朱家尖旅游投资开发公司成功建造了“独捞”、“大对”、“打洋”、“黄鱼对”、“沈家门小钓”等5型5艘木质单桅双橹传统渔船。2004年1月起,他们为舟山黄金海岸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水上公园建造船模和小型渔船,总计要建造长1~4米、涉及20多种传统船型的50余艘模型和船 舶,其中大多数为可乘3~6人、能操橹划动的游艇和舢板……
重现辉煌
精明的岑氏父子感到,建造古船确实是一个可以发家致富的“新兴”行业,这促使他们更加注重搜集、钻研中国的古船历史。《中国古船***谱》、《中国造船史》等有关古船的历史书籍都成为他们研究的对象。他们还招兵买马,开起了岑氏木船作坊。岑氏父子建造古船的知名度越来越大,国内有关古船的研讨会经常邀请他们参加,今年50岁的岑国和近两年连续5次参加了全国性的有关郑和下西洋船队的研讨会。
建造古船,关键要做到复古如旧。比如,在明代船上悬挂的一盏灯笼是什么样子,都要经过研究,不能凭空想象。否则,就失去古船的韵味了。在岑氏木船作坊,复制建造的中国古船模型已经多达10多种,福建的福船、广东的广船、浙江的浙船(又称鸟船,绿眉毛类型)以及长江以北的沙船都已经有了。岑氏父子打算把中国古船所有类型都复制出来,要打造出全国所有的古船。
2003年4月,岑国和应邀参加了由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史研究会、科技咨询工作委员会主办的“郑和古船复原研究座谈会”。会后,岑氏父子根据专家学者们对明代2000料海船的考证和复原研究设计方案,制作了一艘两米多长的2000料海船1:30的模型。而后经专家指导修改,他们又制作了两艘1:30的改进型船模,先后送到南京宝船厂遗址及上海“海峡两岸郑和下西洋学术研讨会”上,供来自各方的专家学者研究考证,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2004年2月,岑氏木船作坊制作的2000料海船模型又在“郑和下西洋2000料海船初步考证与复原研究方案研讨会”上,再次得到一致的赞扬。专家们认为,岑氏木船作坊按复原考证研究设计制作的2000料海船模型,直观地显示了明代2000料海船的概貌,可作为国家开展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大型展览和国际海洋博览会等展示之用。而且,船模的复原为实船的设计建造奠定了基础。
中央电视台委托岑氏木船作坊建造5艘郑和下西洋古船船模,并拍摄制作的全过程。中国国家博物馆已订制了一艘明代2000米海船船模。
专家们的赞许,激起了岑国和建造郑和船队实船的豪情。依据明代2000料海船的考证复原研究方案估算,2000料郑和船队实船船长为61.2米,宽13.8米,排水量约为1170吨。岑国和充满自信地表示:“我们虽然没有造过千吨级的仿古木帆船,但瑞典‘哥德堡’号仿古木帆船的成功建造,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并作出了示范。现在,只要有船东出资建造仿明代2000料郑和下西洋海船,我们就能够按其设计要求进行仿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