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说精选篇1
摘要:微小说自诞生至今只有一两年的时间,是随着微博的盛行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网络文学文体。微小说就其文本特征而言,与传统小说比较起来,具有“短”、“简略”、“碎片化”、“即时性”和文学“信息化”等五大显著的文本特征;微小说的传者和受者身份也发生了趋同性转换,呈现出多层次的互动合作可能;微小说的传播模式也呈现出开放性和集成性以及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诸种特征。从传播学的角度解读微小说,可以发现微小说流行的内在原因、存在的意义。目前我们尚无法估计微小说是一种“短命文体”,还是小说的“***文体”。
关键词:微小说;文本;传播模式
中***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2011)05-0117-05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从说唱文学、舞台剧,然后再到电影、电视剧,传统小说作为一种成熟的文体随着传播技术手段的发展,不断完善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新的叙事艺术形态。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形态作为新出现的传播平台,不仅为小说传播提供了一个空前广阔的舞台,而且逐渐改变着传统小说的一些本质特征和审美习惯。微小说就是一例。
微小说是伴随着由社交网站和门户网站发起的大赛而被推到历史前台的。国内已陆续举办过几次微小说大赛,其中以2010年10月27日新浪网的比赛最有代表性,引起微小说在网络上暴发性的流行。微小说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也已经引起了文学评论界的关注。2009年11月25日,人民文学出版社下属的《中华文学选刊》召开了微博文学座谈会,并于2010年设立了《微博精选》栏目;2011年4月15日我友网。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微小说征集行动。
微小说作为一种时下最流行的热词,引来很多争议。曾创作了著名微博小说《喃喃自语的人们》的日本作家过仁成认为,微博小说的流行可能只是“一过性”的,随着下一种新媒体的登场,无数的“喃喃自语”会像泡沫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中华文学选刊》主编王干谈道:“所谓的微博文学还是以微小说为主,它都是以段子的形式出现,应该是一种新文体的初级阶段。但是现在来讲,它的便捷性以及参与性,都受到了人们的认可。”
一、微小说文本的传播学考量
微小说是由网友自发创造出来的微博的一种新的应用。除了短小精悍、语言简洁、结局出乎人意料等特点外,还具有了140个字以内、随时与读者互动等特征。导演胡淑芬谈道:“我对微小说的理解,既然叫小说,得有基本的结构和情节的转折吧,这是及格线。接下来,有想象力,有现实批判性,这都是可以加分的。如果你还有幽默感,有情怀,那就更好了。如果这几方面你都很优秀,字越少越好。”
(一)微小说文本的要素
一个初冬的深夜,空旷的垃圾场。明天是丢弃大型梦想的日子。每个人都会到这里来,丢弃自己伤痕累累的梦想。今夜,一个男子来到这里,与他成为棒球选手的梦想诀别。过了不一会儿,一个老人出现了:“这个看上去还能使。”老人一边将那个梦想装入大口袋,一边朝着驯鹿的耳边喃喃道:“你们说,把这个梦想放在哪个孩子的枕边呢?”
从这篇日本Discover首届Twitter微小说获奖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场景、人物、情节、主旨等一应俱全,结尾也余味深长。考察新浪网微小说大赛作品、春运微小说大赛作品等数百篇文本,微小说具有如下七种文本要素:
①微小说是在网上完成并以微博的形式、传播的;
②微小说为方便转发阅读,字数要求在140字以内;
③微小说需有立意;
④微小说需有故事,更强调情感的引爆点;
⑤一个微小说需要有1~3个包袱,并在结尾处抖开,布局要精巧;
⑥微小说作为微博的延伸产物,强调与读者互动;
⑦微小说具有多媒体文本自由转换的可能性。
与传统的小说文本相比,微小说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
首先,微小说文本的互动性。写作者可以直接把网上的互动过程作为文本内容,也可以参照其他网友的评论来调整创作;微小说文本在传播的过程中,以加关注、加评论的方式,引发话题讨论,构成文本内容的延伸。
其次,微小说文本的文体跨界。小说是一种***的文学文体。微小说在形式上有的像是日记,有的像是新闻,有的像是民谣等,文体的跨界比较明显。微小说以“文体跨界”的方式还原写作于民间,其网络精神实质是表述的自由和阅读的自由。微小说如果将来有所发展,文体跨界需要总结规律,需要有稳定的体式。
再次,微小说文本可以即时地、灵活地实现多媒体文本的自由转换。微小说不仅可以转化为视频,同时还可以做成有声化版本。在新浪微小说大赛中,《时差》等作品被微博高手制作成了广播剧;还有的网友将微小说作为剧本原型,自制拍摄微视频,将文字电影化;也有绘画高手将微小说衍生成漫画。
(二)微小说文本的五个比对
1 “长”与“短”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比之散文、诗歌,其显著的特点就是容量大,可以详尽细致地反映生活的方方面面,细腻生动地叙述故事、刻画人物。一些真正有影响力的作家往往是以长篇小说著称的。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由最初的网络借力于纸媒、传统电子媒介的内容,到由网络生发创造出新的话语方式,原创传播内容,网络逐渐开始影响到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及媒体内容。
从2009年开始,微博生成全新的网络语言体例,并呈井喷式增长。以往网络论坛精英靠长篇大论和远见卓识,占据话语权并充当意见领袖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现在人人都可以在140字的平台上有所作为,不擅长专业化写作的大众,也可以偶尔写出精辟的见解而被万人转发,或者因为独特的观察视角、重大新闻的目击者等身份,弥补专业化、职业化写作之短。大众的注意力这个时候不是集中在文本的精准度上,而是集中在信息本身上。
“短”本身使大众在感觉上认为写作变得比较容易操作了。140个字的微小说考验的是写作者的瞬间爆发力。字数如此简短,使它更趋向于电报体。精练的文字,需要塑造出足够的想象空间。这种简短的叙述往往源于灵感,内容比较简单,思想的深度与内涵相应被降低了。微小说在这个意义上,为大众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的机会,它也因此成为一个透视镜――将一览无余地暴露出―个作者本真的内涵。
微小说让写作者的创造潜力得到进发,有价值的信息得以广泛传播。有评论家感叹:“以前是千言万语的‘灌水’,现在是惜字如金的‘蒸馏’。以汉语简短而丰富、含蓄而情长的特点,拿来写微博小说不是天然的语言优势吗?”
长与短的***,不是一种替代,而是一种补充。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学(微小说)的创作中来,140字是一个突破口式的方式,它对于小说文体的补充意义在于:我们也可以把瞬间的创意、个人的生活和当下所感等,以往无法在文学厚重的长河中有历史位置的这部分有价值的内容广泛传播。过去我们偏重欣赏小说审美的价值,今天我们更多体验的是微小说分享的价值,“文学”在这里成为一种形式,而文学所
承载的精神,却可以借助140字的微博传播力得到另外一个新的层面上的发扬,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宽容地说:微小说的大众创作尝试,至少为小说艺术的实际意义上的大众化普及,提供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机会。
2 “深刻”与“简单”
经典小说往往有着深刻的内容或者非同凡响的意义价值,强调文本多元解读的可能性。微小说则在冲击传统的判断。微小说是借微博而产生的,微博火热的原因是什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调查显示,73.9%的人首选“表述简单,符合年轻人习惯”;73.6%的人认为方便,随时记录;56.4%的人认为实现了即时交流;47.2%的人认为信息广泛,各取所需;44.1%的人认为内容原创性高;31.1%的人认为想关注谁就关注谁等。可见,微博或者微小说正契合了当下公众的心理。
这种“深刻”与“简单”的价值观的变化可以追溯并归结到消费文化和流行文化。小说诞生之初并非高雅艺术,但随着我国古代文人对其认同价值的提高,它逐渐步入高雅文化的殿堂。我们可以回想20世纪80年代小说家所享受到的殊荣和社会地位。自网络诞生以来,从网络论坛,到博客,直到微小说,网络所发挥的作用之一,在于把文学艺术通俗化了,并把它带人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尽管在这个过程中作品良莠不齐,甚至出现了以“简单”为审美价值的判断标准,但是,我们也需要透过现象,看到社会文化现象的另一层本质:文化研究“仍必须继续坚持消费的积极复杂性及受情景制约的能动性”。
3 “连续性”与“碎片化”
“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沟通”是微博的设计理念。我们不得不看到微小说的创作时间是零散的,人们是在工作之余,甚至工作之中,也或者在其他活动的间隙进行写作的;写作者信息所处的环境也具有随意性与不确定性,这种随意性与不确定性包括用户信息的时间、空间、心理状态等。
从文本上看,传统小说的叙事文本是连续的,富有逻辑的;微小说常常是“三言两语”,之后急于与人分享,所写作的内容要么是即时的生活片段,要么是瞬间的情感,甚至是非现实化的想象碎片等。在这个意义上,传统小说充当的是大众的审美对象,而微小说充当的是“心灵的公众传播”或者是“个人生活的公众传播”。微小说可以使写作者即时获取“交流的快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信息接收者的好奇心与窥视欲。
4 “沉淀”与“即时性”
微博的宣传口号是:What are you doing?(此刻你正在做什么?)这种看似简单的提问却具有很大的煽动性,它在保证人人都能参与的同时,大大激发了人们交流的欲望。实际上,微小说不提供生活和经验消化的过程,也就是不要生活的“沉淀”,它的内容是“即时性”的,是日常生活秀场的一部分,创作的目的和交流的目的是找到自我的身份认同和进行社会化交往。
微小说追求的是实时性和动态性,把当下的生活、思想和情感不加“沉淀”地展示出来。尽管没有科学意义上硬性的标准来判定“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但我们需要思考:“后现代的日常文化是一种形式多样的与异质性的文化,有着过多的虚构与仿真,现实的原形消失了,真实的意义也不复存在。”
5 “文学性”与“信息化”
微小说是在微博上发表的小小说,必然会受到即时信息传播特征的影响,或者说它将不得不带有该传播渠道的特征,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小说文体自身的一些特性。微博“提供了一个个体向无限广阔的社会群体进行‘喊话’和广播的手段,换言之,微博是给每个人提供了一个‘麦克风”。当小说作为一种信息,更确切说是夹裹在众多的新闻信息中,以超越小说应该有的矜持的速度进行传递的时候,在多大程度上,读者仍然用以前的审美方式来接受微小说?
微小说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被看做是信息和小说艺术的一种混合交叉体,我们也可以认为是小说放下了艺术的身段,成为老百姓每日生活中的一部分。当微小说作者更多被叫做“用户”的时候,其创制的内容――微小说将更多地成为老百姓对现实理解、对自我认同的一种常态体验。
二、微小说的传者与受者
(一)微小说的传者
微小说是大众都可以尝试的艺术,在最大程度上解除了形式的限制,没有门槛,满足每个人的倾诉欲望。前面谈到的新浪微小说大赛,共收到了网友创作的232751篇作品,相关微博讨论量达1668213条,其中参赛说明中写道:“赛事不设‘门槛’,也不会对参与其中的名人、名家有所优待,任何参赛者将会享受到充分平等的对待,只要有想法并乐于与数千万的微博网友分享的网友均可参加。”
微小说的创作是敞开给大众的,用手机短信或者是电脑,普通人花上几分钟,占用不了太多的精力,就可以创作微小说。微小说创作者来自社会各个行业。在新浪微小说比赛中,《秘密》获得了评委推荐作品奖,其作者甲斐文,自称“是一个打入金融行业内部的文学爱好者”;“最佳催泪作品”《外婆外公的故事》的创作者夏正正还是一个21岁的大学生,他谈道:“我的获奖作品是虚构的,但也有一定的真实成分,从构思到写完只花了5分钟左右的时间。”2011年3月《扬子晚报》举办的“春运微小说”大赛评出了100名获奖者,总计有9万多人参加大赛。微小说让那些经历过春运或者在春运路上的人们有了一个抒发情感的角落。全民性的创作群体和随时随地的有感而发,使得微小说展现出更广泛的社会生活,触角延展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一些微小说作者鲜活的对即时现实片段的感悟或者艺术升华,是优于一些职业作家的。比如下面这条网易网友针对某条与城管有关的新闻而创作的作品,完全可以看做是一篇现实主义的微小说:
城管的大票子
肉摊前,城管接过2斤里脊递过100元,肉贩:大票子找不开,下次再给;菜摊前,城管接过两袋菜递过100元,菜贩:大票子找不开,下次再给;干杂店,城管接过一瓶酒递过100元,店主:大票子找不开,下次再给;果摊前,城管接过一个西瓜递过100元,找回85元。后来再没人见过那个卖水果的。
微小说的创作主体多为年轻一代,他们认为微小说看起来轻快,写起来轻松。只要有好的想法,就可以马上记录下来,“很适合现在上班族的生活形式”。
很多社会公众人物也纷纷参与到微小说创作中,如歌手王菲、音乐人高晓松、快男冠***李炜、台湾著名词作家方文山、作家六六等。一些明星也利用微小说的传播力提升人气,而网站则利用名人效应为自己赚取更高的点击率,这使得微小说成为继博客之后的又一新兴营销工具。
(二)微小说的受者
“如果说巴赫金所倡导的‘对话’主要限于文本内部,即强调小说人物、主题、情节和结构等方面的‘多元对话’和‘同音合唱’,那么,对于网络写作来说,(它)真正实现了作者和读者的‘多元对话’和‘同音合唱’。于是,对话从文本内部走到文本外部,从文本本身走到整个写作活动。”微小说作为网络写作中最新的、有爆发力的新体式,它达成了受众体
验性的阅读方式变革。
1 读者想象为微小说文本内容增色
如果说电影是一种虚拟的艺术享受,新闻是对现实环境的监测,那么,微小说的文本***性空前地依赖于读者的想象。微小说的阅读快感,也在于它的无限张力,文本之外为读者提供了无限放大的想象空间。微小说的故事核十分凝练,一篇好的微小说就是一个好的创意,就像是一颗原子弹,它的张力随时可能爆发。有时候,140字的微小说,实际上相当于一篇几十万字的长篇大作。每一篇微小说的故事核,都有可能进行扩展。在传统小说的创作中,作家就是靠这样的故事核而创作出了长篇作品。
2 读者互动是微小说内容传播的重要环节
微小说与传统文学形式最大的区别在于互动性,一旦作品,读者就可以和作者***分享阅读心得。热门微小说的评论可多达上万条。甚至有积极作为的读者,在评论中主动帮助修改故事的情节和结局。
对于读者而言,只要加为“关注”他就可以获得自动同步刷新,在第一时间阅读微小说。小说的传统创作是需要时间的沉淀的,读者一卷在手,需要细细咂摸,但是现在换了一种完全不同的、互联网的话语体系,这是对小说文体的一种新的检验。在这个意义上,微小说本身更像是一种类先锋的实验,它所起的作用可以被理解为,为传统的小说文体进行网络先行试水,促进传统小说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变革,使其更适应当前深受互联网影响的新的受众群、新的传播语境。
闻华舰表示他的小说中除了主要的几个人物是虚构的,其他都是真实的微博网友,他们的互动评论和留言都被写进了小说,甚至包括真实的微博链接地址,读者可以直接点击进入这个真实人物的微博。“事实上我选用他们的参与内容时,要根据情节来选,有的是真的,有的是我改编的。而且采用之前,我都与他们做过沟通,并得到了他们的同意”。
3 读者推广决定微小说的传播范围
微博之所以有突出的传播优势,是因为它打破了博客、E-mail、BBS、IM(即时通信软件,如QQ、MSN)等传播模式,创造出了新的传播模式――扩散的分众传播。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微小说依赖用户“加关注”的方式,将每一段文字即时传播给自己的“粉丝”。每一个微博用户都有各自大小不等的“粉丝群”,在层层转发中,通向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这是一种核裂变式的传播。微博的核心理念是:信息的即时性、共享性,以及基于此两种特性组成的动态信息网络。通过和获取信息,实现由这些信息引发的人际互动。这些信息在这个意义上参与着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并成为个体生活的一部分。
4 读者与作者身份的趋同转换
微小说的共享功能给传统的读者带来一些变化。微博所传递的信息是可以共享的,不仅微小说信息可以共享,加关注的读者之间的互动、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互动都可以公开和共享。比之传统的读书会,共享本身省略了读书会的间接作用,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无限扩大了读书会的范围。
微博平台上的用户既可以成为信息者,也是关注者,在这个意义上读者和作者的身份实现了最短距离的转化和混同。关注和被关注之间是节点式的链接,微博上的信息流动因之复杂起来,结成网络。
三、微小说的传播模式
(一)人际传播与群体传播相结合
微博网站多采用好友之间的人际传播的传播模式,传者信息,好友可以收到信息。好友对该信息进行分享,好友的好友可以收到该信息,如此往复,信息以类似“病毒”的突变速度迅速传播开来,演变成群体性传播,既有点对点的传播,也有点对面的传播,又有多点对多点的传播。例如,2010年11月16日,方文山发表了微小说:
他大她快二十岁,他对她很好,百般呵护,他们认识不到一年,他就执意要娶她。朋友都很羡慕她,她却犹豫不决,因为小时候一场手术意外造成她不孕,他是独子,庞大的家族事业等他继承,她不想耽误他。终于她鼓起勇气向他坦承不孕的事实,他说:我知道,当年那刀是我开的,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找你!
当日晚,方文山的这条微博已经被转发了4000多次,同时收到了近2000条评论。有网友甚至建议方文山,这篇“微小说”的标题应该叫做“救赎”。
微博用户之间的交流是通过、转发、评论及回复四大功能实现的,并配合跟随机制、搜索机制、链接机制和提醒机制完成的,其传播模式如***:
(二)开放式传播
新媒体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信息共享上。信息接近方式更自由,信息可以实现海量检索,信息内容具有超链接性,这三者结合使新媒体的信息开放式传播成为可能。
1 海量内容
网络媒体不像报纸那样受到版面的限制,也不像电视那样受到时段的限制,最突出的特征是数字化。数字化可以通过物理的手段将信息“压缩”,信息储存的容量超大,信息传输的速度也快得惊人。这也使得海量的、140字内的微小说近期风行网络,更新迅速,遗忘也迅速,传统小说的审美价值受到挑战。
2 超链接
各个网页链接在一起后,才能真正构成一个网站。所谓的超链接是指从一个网页指向一个目标的链接关系,这个目标可以是另一个网页,也可以是相同网页上的不同位置,还可以是一个***片、一个电子邮件地址、一个文件,甚至是一个应用程序。简单地说,超链接在本质上属于一个网页的一部分,它是一种允许我们同其他网页或站点之间进行链接的元素。当浏览者单击已经链接的文字或***片后,链接目标将显示在浏览器上,而且按照类型进行归类。超链接功能可以实现海量信息的自动检索和归类,使信息得以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共享。例如,当用户在网上阅读了一篇微小说后,他就可以通过链接的方式来检索相关联的小说背景信息和相关评论。在这个意义上,构成一个庞大的文本解读的语境,这是传统小说所不具备的。
(三)集成式传播
信息方式的集成化,是指微博用户可以通过手机、IM软件和外部API接口(如微博网页、博客、E-mail)等多种途径消息。这种对于信息多平台的整合集成是传统媒体所不可比拟的,它使传者和受者更容易接近微小说,但是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传者和受者所身处的环境更为复杂,这些会直接影响到微小说的多变风格和不稳定性。
集成式传播使更多“草根”更容易地接近网络。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媒体构建的信息传播“中心化”结构,改变了“中心向外辐射”的信息流动模式,建构起“去中心”的扁平式的网状结构。由此,高度垄断的话语权开始向大众回归,“草根”重获了向世界发言的权利。不一定人人都愿意成为微小说家,但集成式传播的方式至少为大多数人提供了创作微小说的条件。
但是,包罗万象的个体私语很可能成为别人眼中的无聊絮叨,这些碎片化、不成系统的叙事文本极易以“侵略”的姿态占据他人的生活。当这部分用户的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微小说的接受者很可能陷入玩味无意义信息的语境中。
关于微小说的争论正在持续升温中。江苏某出版社策划编辑朱岩表示:“微博体长篇小说说白了就是短信体小说的翻版。文学的根本不在于题材是微博体、短信体还是电影体或者其他,应该是审美和对人性永恒的关注。”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微博作为现代焦虑情绪的产物,注定了它只适合信息、适合宣泄情绪,是否能成为长篇小说思考与创作的“桃花源”值得怀疑。
参考文献:
[1]闻华舰.“微博小说”或引领文学二次起航[N].辽沈晚报,2011-04-26(C08).
[2]唐明灯.从“大院”到微博:中国话语变迁60年[J].青年记者,2010,(13):34-36.
[3]吴越.微博小说:不要“灌水”要“蒸馏”[N].文汇报,2010-05-28(1).
[4]王聪聪.69%受访者已关注微博:表述简单符合年轻人习惯[N].中国青年报,2009-12-08(7).
[5]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6]喻国明.微博:一种蕴含巨大能量的新型传播形态[J].新闻与写作,2010,(2):59-61.
[7]赵宪章.论网络写作及其对传统写作的挑战[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102-105.
[8]袁毅,杨成明.微博客用户交流的机制、结构及特征研究[J].***书馆论坛,2010,(6):88-92.
[9]刘扬.微博客:自媒体时代的话语快乐[J].今传媒,2010,(1):34-35.
微小说精选篇2
内容摘要:微型小说之所以能够从长中短篇小说中正式剥离出来,另立山头,自成一家,成为小说家族中的第四个成员,首先是因为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品格和美学价值。微型小说的文体特点(即精短化的篇幅、精当化的选材、精巧化的构思和精美化的语言)决定了它有不同于一般小说的构思方式和写作规律,科学地深入地探讨、把握这个特点和规律,无论是对微型小说的创作,还是对微型小说的欣赏,都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微型小说 文体特征 四精特点
中国的微型小说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时,恰逢当代文学的转型,此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文学逐渐退居边缘,失却主流地位,陷于尴尬的境地。而在此大背景下,作为“中国小说界第四个家族”的微型小说却一枝独秀,以其独特的风采,从“文坛主流的侧翼、边缘地带”,“以自己的方式――有人称之为民间性――悄悄发展自己,壮大自己”[1],由孱弱到健壮、由幼稚到成熟、由备受冷落到终获文坛认可[2],经过近30年的发展,它已经卓然***,渐成气候,日渐兴旺繁荣,并以燎原之势占据了纯文学市场的大半壁江山。走过了一条崎岖艰难却又执着顽强的生存之路的微型小说对文学本身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进价值,并且在文化建设、传统继承、精神文明的弘扬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微型小说在时展中的“异***突起”、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令人刮目相看,这引发了人们对这一独特文体的关注与研究。在日渐低迷的文学困境中,微型小说的成功也许能够为其它文学品种的发展提供一些寻求出路的有益借鉴与启示。当然,时下的微型小说在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比如作品精品少、理论研究匮乏以及作者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等),而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
微型小说之所以能够从长中短篇小说中正式剥离出来,另立山头,自成一家,成为小说家族中的第四个成员,首先是因为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品格和美学价值。微型小说的文体特点决定了它有不同于一般小说的构思方式和写作规律,科学地深入地探讨、把握这个特点和规律,无论是对微型小说的创作,还是对微型小说的欣赏,都是十分必要的。
许多研究者曾从不同的角度对微型小说的文体特征做出过不同的理论探讨,体现了他们对这种小说体制的思索和认识。[3]
我们研究微型小说的文体特征有一个逻辑起点,沿着这个逻辑起点,就可以推导出一系列理论观点,而这个逻辑起点,就是微型小说精练的字数和短小的篇幅。微型小说的艺术样式不管怎样千变万化,它仍然是小说,仍具有小说的基本品格和一般特征。它不是微型的寓言,也不是微型的小品文,更不是“微型新闻”,不能忘了微型小说的本体。作家唐栋认为“既然是小说,那么不管它有多小,小小说也要尽可能地做到完整和塑造人物,没有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小小说同样是苍白的。……小小说的特征在于它首先要是小说。”[4]也就是说微型小说要备一般小说的特征和品质,但同时又是特定字数、篇幅限定下的小说。这种限定必然使它在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形成它不同于一般小说的特点和规律。因此,我们可以沿着这个思路,来对微型小说的文体特征进行探索和考察。
特征之一:精短化的篇幅
微型小说最明显的形体特征就是篇幅短、文字少,“短,是微型小说本体的基本特征。……不短,就不是微型小说。特征,既是醒目的标志,又是一种限制,一种界限。”“短,也是微型小说的美学特性。短,既是出于对读者的尊重,尊重读者的审美需要,也是为了使微型小说获得诗的蕴涵和品位,拓展更广阔的审美空间。”[5]当然,这种短小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短小,而是一种有着丰富艺术蕴涵的精短。
关于微型小说的字数限定,研究界有着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字数应该定在1000字左右,有的认为3000字以内的均可称为微型小说,还有的研究者认为2000字左右较为合适。当然,用一个十分具体的数字来硬性规定微型小说的字数并不符合创作实际。但反过来,如果不对它的字数做出任何限定,任意把它放宽到2000、3000字,甚至更多,那势必很容易模糊微型小说和短篇小说的文体界线,不能明确地揭示微型小说的文体特点。
正如江曾培先生所说:“对微型小说的‘微’‘小’,人们首先着眼于它的篇幅微小,因而一般也是首先从字数上界定它。一篇微型小说字数的上限,多少为好,一千字、一千五百字、两千字、三千字有着几种不同的主张。在我看来,以千字左右为宜,‘左’一般不‘左’过一千五百字。因为如果把微型小说的字数上限提得过高,也就把短篇小说的字数下限提高。三千字还算微型小说,最短的短篇小说不也要四、五千字吗?日前小说是越写越长,越写越‘水’,微型小说的发生、发展,本有顺应小说文体精炼的要求在,如果这样,反会起逆反作用。同时,就微型小说自身来讲,也只有真正在‘微’‘小’篇幅中显示出身手,才能显示自己的特长、作用与价值。在篇幅与字数上向短篇小说靠拢,会滑向‘微型小说短篇化’,这对微型小说***品格的形成也是很不利的。”[6]
根据微型小说的创作实际,创作界、研究界不约而同地把微型小说的字数限定在1500字左右。有“小小说教父”之称的《小小说选刊》主编杨晓敏就认为小小说字数的黄金分割点在1500字,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而这种看法与1994年底在新加坡召开的首届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上的讨论结果是相一致的。各国学者与微型小说作家也都倾向于1500字的大致框限。[7]
特征之二:精当化的选材
微型小说的精短篇幅首先制约了它的选材。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对微型小说来说是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关键在于作者的艺术感受力。所谓“简单”,是说微型小说的选材广泛而多样,几乎什么样的题材都可以写;所谓“复杂”,指的是“精”,是新颖奇特,是高标准而不是随便一个素材就能敷衍成一篇微型小说的。客观一点讲,微型小说的选材确实是相当广泛、多样的,但是要想创作出传世的微型小说精品、佳作,那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重要的是要努力从别人没有表现过、没有思索过、没有发现过的生活中“发现”出美来。著名微型小说作家白小易就认为,微型小说素材的获取往往与作者的性格、习惯和文化素养等因素直接有关,它更需要的是敏锐的艺术感受能力。
不管是直接从千姿百态的生活当中选取现成的、完整的微型小说材料作为创作素材也好,还是采用文学创作典型化的方式,按照微型小说的题材规范,进行认真细致的提炼加工(如改头换面式的创造、移花接木式的组合、天马行空式的虚构等),其目的都是为了使微型小说的选材精当、精粹。
特征之三:精巧化的构思
微型小说篇幅的精短也相当深刻地影响了它的构思方式。篇幅的精短使得微型小说在给读者所提供的信息量方面无法与长中短篇小说竞争。因此,它只有努力提高信息质量,并且讲究信息的艺术传达形式才能形成它的“速率审美刺激”(即在短时间内获得高效率的审美刺激)。精粹的选材,这是微型小说从作品内容方面提高自己的信息质;而精巧的艺术构思,则是它从艺术表达形式方面来提高自己的信息质。这也就是为什么微型小说比任何一种体制的小说更加讲究构思的缘故。作家蒋子龙认为,微型小说的创作,“更像一种智力测验。”[8]这个见解相当中肯。微型小说的创作实际上就是通过其艺术构思来检验一个创作者的才华和文思,创作者的构思越精巧,那么微型小说就越能体现它独特的情节趣味和艺术魅力。
微型小说的精巧构思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设置精致巧妙的情节和确立深刻新奇的立意。
在了解、掌握了微型小说刻画人物、描写事件的特点之后,创作者在构思微型小说作品时,首先应该考虑如何设置一个精致巧妙的情节,微型小说创作的“智力竞赛”,实际上就是看谁能巧妙地制造出“既出乎意外,又合乎情理”的情节效果。
另外,微型小说速率审美刺激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作品深刻新奇的立意。作家邢可认为:“小小说是立意的艺术,小小说的本质特征就在于这‘立意’的确立与表现。”[9]要想在精短的篇幅里体现出对生活深刻穿透力,就必须通过精巧的艺术构思,使微型小说作品的立意出新、出奇,能发人深省、令人深思而又回味无穷。
特征之四:精美化的语言
微型小说的语言有它独特的特点。篇幅的精短,使得微型小说在语言的运用上很难泼墨如雨,而只能惜墨如金。微型小说研究者叶茅指出:“短中长篇小说略有语言的垃圾,人们或者可以忽略过去;而微型小说一旦出现语言的毛病,哪怕稍微一点点,读者也难以原谅。一千多字的篇幅附带几十字的语言垃圾,这比例可不小!所以语言必须具有自己的光彩,而这种光彩是微型小说所特有的,短中长篇小说所难代替的。”[10]微型小说的语言“必须具有自己的光彩”,也就是说有它自己的不同特点。
微型小说的语言主要是叙述,是一种叙述性艺术语言。这是由叙述语言的特点及微型小说独特的艺术追求(如篇幅精短,不太允许大量使用描写语言及人物的对话语言;主要通过陈述一个或几个细节单元来突出表现作品的立意,只求把事理讲明白,并不刻意寻求形象的丰满等)所决定的。其叙述语言具有吝啬性(即短小精悍)、概括性(但绝不概念化)、膨胀性(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言简意赅,二是言外之意)及跳跃性等。
当然,微型小说并不排斥使用描写语言和人物的对话语言。但在使用描写语言时,它多运用一种简练、质朴的能突出、勾勒对象特征的白描语言。由于它是简练、朴素的白描,所以这种笔墨相当经济;又因为它是能突出对象特征的白描,所以它又是相当生动的语言。在使用人物对话语言时,要尽量精选一些含有丰富潜台词的人物语言,还要注意精选一些兼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
微型小说就是通过它这种带有吝啬性、概括性、膨胀性、跳跃性的叙述语言,通过它特征突出、形象鲜明的白描语言,通过它包含有丰富潜台词的和兼有动作性的对话语言来实现它在语言运用上的精美、精练的特点的。
了解、掌握微型小说独特的文体特征,是我们鉴赏、解读及创作微型小说的必要前提。
注释:
[1]王晓峰:《小书大文章――评杨晓敏的新著》,见《当下小小说》,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11月版,第187页。
[2]2010年3月,中国作家协会了最新修订的《鲁迅文学奖评奖条例》,正式明确将微型小说文体纳入鲁迅文学奖的评选。
[3]如南京师大文学院教授凌焕新先生在《微型小说的美学特征新论》(见《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991年第4期)一文中,把微型小说的美学特征概括归纳为“机智化的单纯美”、“特征化的简约美”以及“诗化了的神韵美”;中国作协原***组书记、副***翟泰丰则把微型小说的文体特点概括为“短中见长、小中见大、微中见情”(见《小小说选刊》2000年第23期),等等。
[4]见《小小说选刊》1997年第11期。
[5]凌焕新:《微型小说的短之美》,见凌焕新著《微型小说美学》,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凤凰出版社2011年3月版,第42页。
[6]江曾培:《在单一情节中丰富表现功能》,载《小小说选刊》1991年第11期,第61页。
[7]当然,这种传统的微型小说与新兴的“微小说”或“博客体小说”,在字数约定、叙述方式及阅读方式等方面均有较大不同。可参见刘海涛:《博客体小说的分析与猜想》,见《南方文坛》2011年第3期。
[8]蒋子龙:《关于“微型”的沉思》,见江曾培主编《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成》,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5月版,第665页。
[9]邢可:《怎样写小小说》,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页。
[10]叶茅编著:《世界微型小说精选简评集》,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年8月版,第412页。
滕永文,文学博士,副教授,现任三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阅读与写作学研究所所长。
微小说精选篇3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 “微”时代。微言片语(微博和微小说)和微小短片(微电影和微视频)都在发挥着各个优势,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微电影和微视频几乎相同的特点,所以笔者用“微片”一词将微电影和微视频合二为一。本文更多的是以微片为主介绍“微”系列的大作用。
关键词:“微”系列 微博 微小说 微电影 微视频 微片
Characteristics and unique advantages of “Micro” series
——mainly introduce micro tablet (micro film + micro video)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the "micro" era is coming. Phrases(microblog, micro fiction) and small tablets (micro film , micro-video) are play advantages, affecting our daily life. Micro film and micro video are almost the same, so I put micro film and micro video together and name "micro tablet". This paper focuses on micro tablet to introduce the role of "micro" series.
Key words:micro-series;microblog;micro fiction;micro film;micro-video
1、引言
世界因互联网的出现变得越来越小,它的出现促使了微时代的到来。微时代又带来一系列的微产品,如:微博、微小说、微电影、微视频等,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在中国它们就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究其原因,为了适应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服务于人们。
“微”系列各自的优势在不同的场合为大众的生活提供各种便利,它们的相同之处是,为大众的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加个人化的方式,也为大众获得信息提供了更多的方式。
微时代的宠儿要算是微博了,微小说是在微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在两年的时间里,微博不断散发魅力为其带来了更加旺盛的生命力。紧接着微电影和微视频作为后起之秀开创微时代的另一个辉煌篇章,笔者认为微片这一名词可以涵盖微电影和微视频。
2、“微”系列之微博
2.1 关于微博的介绍
2009年8月,新浪微博进入内测阶段。微型博客的创意来自国外,2006年3月,美国的创始人埃文-威廉斯受好友杰克-多尔西的启发,创立了在全美及全球迅速发展起来的Twitter,其核心是用简短随意、不超过140个字符的话告诉世人你在做什么。
在美国twitter的影响下,国内一些投资者和创业者也开始将眼光瞄准这一新兴事物上。在不断地尝试和努力下,也有了许多微博服务网站,如:饭否、叽歪、嘀咕等,但是到2009年全都停止服务。
在总结经验和技术成熟的基础上,一些大网站推出了自己的微博服务,目前,我国公认的三大微博分别是新浪网微博、人民网微博和腾讯网微博。
2.2 微博的独特优势
微博为何在短短的时间内拥有数以万计的支持者呢?
首先,参与性强,只要认识字便可以参与,在这个平台上既可以是“作者”也可以成为“读者”。在个人微博中,最成功的一个例子是李开复的微博,在写自己微博的同时他还写了《微博改变一切》一书,书中具体介绍了微博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微博更好的吸引受众。
微博的出现造福了数以万计的大众,给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提供了一个平台。那些对某事有独特观点和见解的人脱颖而出,他们通过一两百字就可以吸引无数的“围观者”。不仅个人,***府部门、电视台、报业以及慈善机构都建立代表自己品牌的微博,相关的动态。
其次,高度开放性,与报刊和电台受到各种束缚不同,在微博中个人可以自由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有了平等的话语权利。“郭美美事件”是一个典型的反例。互联网的出现使以往新闻先出现在电视和报纸上的状况改变了,现今新闻会先出现在互联网上之后也许会出现在电视或是报纸上。当微博出现后,“也许”的几率增加了大概五成。
例如:李阳家暴事件,先是求救信息的发出,紧接着新闻不断被挖掘出来,后来一系列的新闻继而开始报道,有电视台甚至是将事件的主角李阳请到了电视上,对这件事连线观众一起讨论此事的影响。笔者之所以具体讲述此事,主要是想表达微博现在在新闻界大展拳脚,为新闻的挖掘提供了很多具体的线索。与传统媒体相比,它具有独特优势。
最后,3G手机时代的到来也为微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手机微博传播社会突发事件的速度已经达到“秒互动”水平。这是为什么在当前“微”产品之微博可以迅速发展的原因所在。
现在的手机基本上安装Android系统、iPhone系统或Symbian系统,当与电脑进行连接时,直接获取网络资源,如:音乐、软件、游戏及冷笑话等。在手机上直接安装新浪微博的软件,就可以在手机联网的时候通过微博随时随地的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及关注他人。正是这种随时性极大的方便了大众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2.3对人们的影响
从微博的优势可了解到它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一种便捷方式,笔者就不再多做介绍。主要讲的是关于微博的另一面,即劣势。作为一种事物必然存在优劣两个面,微博亦是如此。
相信很多人见过心理学上通常出现的名词“群体效应”和“顺从心理”,在微博被转播的时候同样也产生了这种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大众产生了一种消极的融入和被动的顺从。
在快节奏的生活下,人们对待各种事物的情感较以往不是那样的敏感,各种情感体验下降。为了满足人们内心的某种缺失情感的需要,在微博上出现了“冷笑话精选”这样的微博。首先是一小部分人对其转播,在生活中并不断的对其进行口述等将其传播,随之就是大部分人对这个微博的关注。当一个人周围大部分人都在谈论此微博的时候,那么他将会迫于社会群体的压力下,也会对这个微博进行关注,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群体效应”。事实上,早于微博,在其他很多方面都有相关的发现,但是当微博这一快捷的交流和传递信息方式出现后,这种效应更加的明显,而且对小部分人造成极大地压力。在微博上被广泛传播的信息绝大多数都是为了哗众取宠,但这种含有意义信息量极少的微博却在一日之内被转播的次数多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