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阳光透过细密的树叶投在地上,被滤化成浅淡的斑驳。郑克洪起得很早,吃过早点,他慢慢沿着一个小斜坡走向摄影棚,遇到熟人,就扬扬手笑呵呵地打招呼。
斜坡尽头的摄影棚已经忙开:灯光师在调试灯光;道具师帮演员整理皮带靴帽,甚至细心到插在口袋前的黑色钢笔;布景师则将棚内摆设成民国时期办公室的模样---光泽暗哑的木质地板,带铜把手的的老式书柜,堆满文件的办公桌,镂空雕花的座椅案几,白瓷青花的茶盏,墙上昏黄的壁灯,颇有些电视剧《潜伏》的味道。
场务拿着本子喊:“25集32场,演员准备!”
导演室就在隔壁,郑克洪交代完一切,走进来坐下。监视器里演员正在过戏,他戴上耳机,点燃一支烟,目光一下就变得严肃而遥远。
他手边的板凳上,放着一册厚重的蓝封皮剧本,上面印着三个黑色大字――《大汉口》。
“拍摄一部史诗”
《大汉口》的主笔编剧是王要,曾经担纲编写过的剧本包括《大明宫词》、《橘子红了》和《落叶归根》。
剧本草创之初的名字是《江城民谣》,在郑克洪的坚持下,最后改成了《大汉口》。
“中国近代史上,能在地名前被冠以‘大’的地方,只有两个。”郑克洪说,“一个是上海,一个是汉口。”
汉口首次作为地名在史籍上出现,始于明成化年间的汉水改道。改道后形成的这片低洼荒洲地带,至清嘉庆年间发展成为与河南朱仙、江西景德、广东佛山并称“四大名镇”的汉口。
“我们在国外的华人圈聚会聊天,聊起武汉,一些侨居已久同胞并不太熟悉,然而说起汉口,很多人脑海里才有了具象记忆。”郑克洪说,“汉口作为一个清末兴起的商业重镇,成了武汉的城市符号。这两个字在岁月的沉淀中,本身就具有了人文内涵和历史价值。”
白云黄鹤的诗颂之乡,辛亥***的首义之城,中国经济版***的天元之位,清末民初时期仅次于上海的国内第二大工商业城市,孙中山《建国方略》中的“中国本部铁路之中心”和“中国最大之商业中心”。这座繁华过,沉寂过,也奋起过的城市在郑克洪眼中,有太多的故事可写。
“武汉作为长江和汉水的交汇之地,具有浓重的码头文化气息。”郑克洪这样评价道,“而口岸城市的特质就是,对于思想文化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和消化性,外来和新生的东西很容易在这里传播开来。”
1911年10月10日,辛亥***爆发,了在中国盘亘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在此之前的中国历次起义都是以一个朝代代替另一个朝代而结束,而辛亥***却利落地为这些权柄交接画上句号,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这些都是武汉人干出来的,是非常伟大的。”郑克洪端起桌上的茶喝了一口,作为一个诗人和编剧出生的导演,他很喜欢从文化的角度去解构一些东西。“辛亥***在这里爆发,并不是历史偶然的契机,而是一种城市气质的必然。”
“武汉作为一个临江的城市,夏季酷热,素有‘火炉’之称,这里生活的人们性格也是如此。”郑克洪说,“武汉人语速很快,脾气火爆,处世精明,走路和办事都是风风火火,效率很高。你要想想,辛亥***在当时算是多么大的一件事情,是要提着脑袋干的,谁敢,武汉人就敢。”
而此次他所指导的《大汉口》,就是作为影视作品代表,向辛亥***100周年献礼。
“辛亥***翻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扭转了一个民族的发展轨道,那段岁月是我们不能忘记的,我们要写,而且要浓墨重彩的写。”郑克洪说,“我们要怀着拍摄史诗的心情来拍这部电视。”
汉版“京华烟云”
作为一部百年献礼大片,郑克洪对《大汉口》格外重视。
“对于这部电视剧,剧组上下付出了很多。为最大限度的准确还原那段历史,我们搜集和阅读了大量史料,并带领编剧去武汉实地考察采风,前后耗费两年时间,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了剧本创作。”郑克洪说,为了专心拍摄《大汉口》,他甚至将前段时间正在筹拍的电影《编钟》暂时搁浅。
在郑克洪的微博里,一点一点记录着筹备《大汉口》的不易。
2010年1月25日:今天研讨剧本,有道是“文章是在自己的好,老婆是别人的好”看来又少不了磨嘴皮子!
2010年2月4日:《大汉口》开始选演员,很累!
2010年4月17日:大年初二,编剧王要、黄绢一行就赶往云南大理封闭式修改剧本,令人感动!
……
他们的努力首先得到了同行的认可。
2010年5月26日,《大汉口》在北京召开剧本研讨会。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教授王海洲评价道:“越是主旋律的题材越是要注重艺术性和可看性。《大汉口》将大叙事和小叙事完美结合,剧情紧凑,人物个性鲜明,在历史正剧中作了新探索,有了新突破,有一种高屋建瓴的史诗气质。”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编剧、文艺批评家黄浩也用了八个字评价《大汉口》:“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以往的历史正剧,往往走宏大叙事的路线,甚至是简单的复制历史,忽略了电视剧的可看性本质。”郑克洪说,“所以我们这次在编剧上特别注重思想性和艺术性、观赏性的结合,以辛亥***为发轫,通过刻画陆氏家族三代的浮沉兴衰,来展现近代中国的历史长卷。”
曾有着***功勋的陆浩昆遭遇反对派陷害,在内部纷争中被戕害至痴呆,跌入命运谷底。既保有传统妇女美德,也接受了新式思想教育的妻子黄瑾在接下来的漫长岁月里,艰辛而坚强地维系着家族的完整与进步。在社会的动荡和时代的更迭中,陆家三子在理想与现实,信仰和责任间不断做出选择,完成了各自悲壮而充实的人生。
编剧王要在最初编写剧本的过程中,受到长江把武汉分成三镇的启发,塑造了最终走不同道路的陆氏三兄弟,分别代表汉口、武昌和汉阳,而母亲一角则如长江般串联起整个家族。他说:“王姬塑造的这位母亲角色,有点像《大宅门》中的斯琴高娃,在家族危难时刻,以女性独有的智慧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对于记者“《大汉口》像一部汉版《京华烟云》”的说法,郑克洪笑着说:“嗯,对,我们也是通过一个家族的命运来展现一个时代,但是我们把它搬到武汉这个特定的历史舞台上。这样首先来说,将历史事件细化到生活中,而不是平面的说教,观众有亲近感,容易接纳;其次,通过普通人的视角来展现和解读辛亥***,也避免了对一些难以判辨的历史争议下直观定论,而是靠观众自己来体会和思考。”
原味老武汉
在《大汉口》里,母亲黄瑾一角由著名演员王姬扮演,而陆氏三兄弟老大陆修文、老二陆修武、老三陆修远则分别由青年演员苏可、杜淳和启航扮演。
剧组最初甄选演员时,不少知名演员纷纷向郑克洪表示对大哥陆修文一角感兴趣,甚至不惜自降片酬,其中就包括台湾演员何润东。
而对于最终选定的苏可,郑克洪说:“他给了我预期之外的很多惊喜。为了《大汉口》,苏可推掉了很多其他的剧本,很努力也很到位的塑造了大哥陆修文这个角色。”
目前,剧组已经进入正式拍摄阶段。“《大汉口》初步投资2400万,将全部在武汉实地取景,再现大汉口当年的盛况。”郑克洪对记者说,“很多老武汉地标性的景点都将在剧中展现。”
因为是全景式再现武汉市井文化,《大汉口》还将尽量还原当年武汉人的真实生活。对于广电总局不允许影视剧出现地方方言的规定,郑克洪说:“我们会尽量保存一些具有武汉特色的语言来弥补这个遗憾。比如说‘刷子掉了毛---尖板眼’等等。在我看来,武汉的很多俚语都是很有意思的。所以在创作剧本的过程中我们找了不少武汉籍的演员在一起碰撞和收集这些语言上的火花。”
同时他还透露,届时观众还将看到排队买热干面,夏天傍晚在路边淋水摆竹床阵等经典画面。“我们将竭尽所能地再现那个时代原汁原味的武汉市民生活。”郑克洪说。
而对于武汉目前一些老式建筑风格淡化或不复存在的问题,郑克洪表示剧组目前也“颇为头痛”。
“这是我们前期筹备过程中作为重点攻关的一个问题。”他说,“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武汉很多地标性的建筑和景观已经被现代的一些东西所掩盖或替代。这对于我们的拍摄是有一定影响的。比如说《大汉口》的叙事是从1911年开始的,那么这里面到1924年就必须要出现江汉关大楼。而过去几年的大楼还挂着‘中国海关’几个大字,现在已经没有了。而且周围全是特别现代繁华的建筑,这对于我们以后的取景也会造成一定困难。”
“由于片中将再现一些恢弘的辛亥***战争场面,为充分利用资源,剧组将套拍电影《首义》,闫妮、陈坤、黄渤、吴彦祖和孙红雷都有望出演。”郑克洪说,“这个目前还在商洽中,眼下我们要做的事就是拍好《大汉口》,为观众还原一个遥远但真实的老武汉,通过这部片子,唤起很多人的美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