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斡尔”,汉文意译为“开拓者”。谈起这个勇敢的民族,从1763年西行的悲壮历程,到1949年的阿西尔的苦难岁月,达斡尔人穿越了近200年历史。那段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
一个地方的名字,大都有些来由,或历史的,或神话的,或传奇的,总之都有些说道儿。塔城的阿西尔乡是一方多民族杂居地,但却以达斡尔族一个民族为乡名,这个不大不小的问号,使这片美丽的土地朦胧着一层催人探究的神秘色彩,那种色彩似乎离我们很遥远。
我抛弃了所有的忧伤与疑虑,去追逐那无家的潮水因为那永恒的异乡人在召唤我,他正沿着这条路走来……
——泰戈尔《采果集》
草原是水的根,水是草原的脉。九曲回肠的喀浪谷尔河,流淌着不息的生命,流过广袤的库鲁斯台大草原,波澜不兴,蜿蜒而来,穿乡而过,将400多平方公里的阿西尔达斡尔民族乡分为河东和河西。然而,喀浪谷尔河不是界限,距塔城12公里的阿西尔达斡尔民族乡,居住着汉族、回族、哈萨克族、***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蒙古族、锡伯族等15个民族,老少6000多口人。
一个地方的名字,大都有些来由,或历史的,或神话的,或传奇的,总之都有些说道儿。既然阿西尔乡是一方多民族杂居地,何以一个单一民族命名?这个不大不小的问号,使这片美丽的土地朦胧着一层催人探究的神秘色彩,那种色彩似乎离我们很遥远。
早年的“阿西尔”名为“三眼泉”,达斡尔族语意译为“瓜儿本社尔意”。塔城的泉眼太多了,可先期来到这里的达斡尔人只发现了三眼,便这么简单地给命了名。至于后来的阿西尔这个地名,也颇有些意思。它讲述了一位早年来到这里的达斡尔族老人与一群顽童的故事。那时的阿西尔,肃风荒野,人迹罕至,远未开化。老人依喀尔古浪河而居,开渠引水,垦荒耕种。有一天,老人发现渠水断流了,便扬鞭策马,赶往上游巡查。原来,是几个顽皮的孩子在堵水嬉戏,截流了水源。孩子们原以为这位白发老爷爷会大发雷霆,举鞭泄恨。没想到,老人下得马鞍,垂下鞭子,神情严肃却语调平缓地说:“它不阿西尔。”“它不阿西尔”的达斡尔语意为“不要调皮”。孩子们看着慈眉善目的老爷爷,嬉笑着模仿他的话语,并带有敬意地取阿西尔三个字为尊称,送给了那位老爷爷。后来,迁往阿西尔的达斡尔人日渐增多,他们在这里生息繁衍,也把阿西尔这个乡名传沿了下来。阿西尔并非一个完整的概念。可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却完成了这片乡野带有达斡尔民族特色的简约的命名。
达斡尔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渊源的民族。可塔城的达斡尔族人,居住年代却并不遥远。从17世纪80年代开始,在平叛***准噶尔反清***的历时半个世纪的征战中,就有达斡尔人先后被编入清***的西征部队,前往伊犁戌边。关于西征达斡尔人的数字,各种版本的史料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达斡尔族人民自古以来就忠诚于祖国。女英雄奥雷·一兰同沙皇俄国入侵者殊死搏斗,血染沙场,悲壮感人的故事名垂青史。奥雷·一兰的后人,为镇守祖国边陲,续写着可歌可泣的篇章。
虽然平定了准噶尔叛乱,可觊觎着边陲的叛***,仍然是大清朝廷的心腹之患。稳定,成为清廷的第一要事。史料记载,公元1763年,清***府在***设立伊犁将***府,并先后两次,调遣四批千余名达斡尔族将士,前往伊犁,永远镇守边关。
“永远”二字,决定了这千余名达斡尔族将士及其家眷注定要远离故土,身居异乡了。可他们义无反顾,毅然决然地携带家眷,从黑龙江不哈特,踏上了西行的漫漫长路。
***伊犁,无论从哪里而至,都非常遥远。何况,从东北到西北,从遥遥相望的鸡冠,到公鸡的尾。而奉命戍边的达斡尔族官兵途经万里,所跨越的千山万水,绝非是公鸡脊梁上的滑顺美丽的毛翼。于公元1763年别离家乡的达斡尔族将士及其家眷,山一程,水一程,途经戈壁,穿越沙漠,整整走了三个春夏,跨越了三个秋冬。遇到有人家的村落,他们停下来,用饷银添些必要的食物。到达伊犁霍尔果斯时,兵丁们穿破了一整张牛皮制作的“奇卡米”(皮靴)。
向西,越走越荒凉。有时,三五天见不到炊烟,只有忍饥挨饿。一路上,奉旨西行的达斡尔族将士历尽千辛万苦,跨越了生命的极限。郭布勒·巴尔登先生在所著《***达斡尔族》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悲惨不已的故事:进入茫茫沙漠以后,携带家眷的兵丁奥什布克,行程中将驼背上的水囊磨破,发现时,水已漏尽。他的儿子身染重疾,高烧不退。沙漠里,金子都换不来水。万般无奈,奥什布克跪倒在首领的马鞍下求救。首领厉声责怪奥什布克的不慎,并以他不满15岁的女儿做侍女为条件,给了他一瓢救命的水。其实,那位首领收奥什布克的女儿为侍女是假,纳她为妾,才是真。一个豆蔻少女,只换得一瓢水,这个代价实在令人心痛。然而,用女儿换来的一瓢水并没有拯救儿子的性命。儿子还是死了,奥什布克将他瘦小的躯体埋葬在漫漫黄沙之中。他的妻子难以承受接踵而至的打击,精神失常,不久也撒手人寰。
据史料记载,在西征途中,不孺身染疟疾、天花身亡而抛尸荒野。因得不到给养,积劳毙死的骆驼、马匹无法计算。西征的漫漫长路,吸纳了太多达斡尔族将士的血泪,掩埋了太多达斡尔人的生命。然而,祭奠了一具具亲人的遗骨,他们坐上长毛飘飘的驼背,睁大被风沙磨钝的双眼,坚定地继续前行,向着那个既定的目标。士兵们的意志不曾动摇,长官们也不允许士兵们动摇。兵丁巴音塔尔惦记着家里的孤寡***和未婚妻,出发后的第三个夜晚,企***离队。可是,他被哨兵发现了。首领命令***法处置,鞭笞100,并拖在骆驼尾部,踉踉跄跄行走。脚掌磨破了,脚跟白骨,沿途留下了斑斑血迹。首领执行严厉甚至残酷的***纪,完全是为了朝廷的旨意,去完成保卫大清边陲领土的使命。那种感召,不但使他们逾越了生命极限,而且成为他们蕴藏心底的一种超越了宗教的追求,以至于,他们遵旨前往塔城,世世代代在这片远离故土的边陲之地生存下来,繁衍下去。
达斡尔人尚武强悍,骁勇善战,勇猛精进,舞剑拉弓、骑马狩猎各个不在话下。当年,乾隆大帝万里调兵,镇守西部卡伦,实在是看中了他们这一点。
公元1889年(光绪十五年),清***府下旨伊犁将***,在塔城建造绥晋城。300多户达斡尔族人民齐动员,从8岁的孩子,到80岁的老翁齐唱《夯歌》,抬土的抬土,运泥的运泥,争先恐后参与城池建设。如今伫立在城西电视台的绥晋(汉)城遗址,虽然当年厚墙高筑,可历经200多年风雨烟云,如今已是垣断墙残,如是黄土一堆。那堆垒的高墙深处,留存着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也藏留着达斡尔族先祖苍劲的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