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现象,模糊语言正吸引人们越来越多关注,相关方面的研究也得到了重视和发展。本文就模糊语言在国内外发展和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对模糊语言的概念、产生原因、特征及翻译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健词】 模糊语言 翻译 特征
有关模糊语言的研究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在以前,语言中所存在的模糊性一直被视为一种消极、负面的现象,人们认为语言模糊就是表达不清,这实际是对模糊语言的误解。模糊语言是自然语言的一部分,它是客观存在的,无好坏之分。模糊语言的产生和存在是有其原因的,正因为它的存在,我们的语言才得以完善。
模糊语及相关概念
日常生活中,模糊语言现象时有出现:谁的孩子很漂亮,哪个人长得很高,哪个人的朋友很多,但诸如美丑、高低、多少等的表达有什么标准呢?你认为一米七五以上算高,他觉得一米八五以上才称得上是高。这些例子表现的就是模糊语言现象。
模糊语言现象虽常见,但关于模糊语言的定义却不简单。一般而言,“模糊”指的是意思含混,不清晰,不明确。而作为学术用语,模糊的定义明显严格得多,它多被定义为“界限不清晰,不明确[1]。模糊性指一个事物或概念范畴的中心含义是明确的,但其外延边界不清晰的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模糊语言的概念及相关问题,国内外专家、学者仍存在巨大分歧,许多问题至今还没有准确的定论。正因为如此,更说明了模糊语言的复杂性,突显了相关领域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模糊语言的研究状况
有关模糊语言的研究建立在对模糊现象的认识上,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由古希腊人尤布利德斯提出的“麦堆悖论”是模糊性现象认识的萌芽。麦堆悖论:麦粒究竟以多少为限可以称得上是麦堆,一百粒肯定不能算是麦堆,一千粒也不算,那么一万粒,一百万粒,一千万粒算不算麦堆,如果一千万粒算是麦堆,那么这一千万粒中少个一百粒算不算是麦堆呢,一百对一千万,如同沧海一粟,少个一百当然也算是麦堆,那少上两百,三百…一千,两千…,什么时候麦粒可以称得上是麦堆,什么时候又不能算是堆了呢?这中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对于这个不定的界限就是人们对于模糊性的早期认识。
对于模糊语言的研究,必然要提及模糊学的领***人物——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控制论专家扎德,1965年他在《信息与控制》杂志上发表了论文《模糊集》,提出了模糊理论,此后,模糊理论才发展成为一门相对***的学科。语言分析学派先驱罗素在《论模糊性》中批判了传统的排中律,认为其无法判断模糊概念的正确与否。德国哲学家康德则从抽象思辨角度描述了模糊语言的问题。查奈尔的《模糊语言》突破了传统的纯粹理论研究,描述了模糊语言的语用价值。语言学家伯恩斯[2]在他的《模糊性:自然语言探索及麦堆悖论》中对语言模糊问题也有其独到见解,她认为思维心理的模糊和语言模糊并不完全一样,但是两者间有一定的关联。
国内关于模糊语言的研究开展较晚。第一位研究模糊语言的学者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伍铁平教授。1979年他在《外国语》第四期上发表的《模糊语言初探》可称为国内模糊语言研究的开山之作,文章一发表就引起了国内广大学者关注,随后伍铁平先生又发表了《模糊语言再探》、《模糊语言三探》等论文,编著了《模糊语言学》一书。另一位模糊语言研究的著名专家是湖北师范学院中文系的黎千驹教授,他的《实用模糊语言学》、《模糊语义学导论》和《模糊修辞学导论》三部著作分别从模糊语言、模糊语义和模糊修辞角度对模糊理论和模糊语言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这三部著作的问世,标志着我国模糊语言学研究已经逐步走向发展的新阶段。此外,苗东升、石安石、陈治安、文旭、何自然等诸多学者皆专注于模糊语言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国内模糊语言的研究呈现一片蓬勃发展之势。
模糊语言的特征
鉴于对模糊语言的不同认识和定义,许多学者对于模糊语言的特征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如蒋跃[3]教授认为模糊语言最基本的特征即确定性,多义性和边界模糊性。黎千驹教授则将相对性,可塑性和双重性等特点归为模糊语言的基本特征。以下所列特征则是模糊语言研究中普遍认可的代表性特征。
第一,普遍性。模糊语言存在于所有人类语言中,是人类语言的固有性质,是语言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第二,相对性。即模糊语言具有相对和可塑的性质。模糊语言的相对性表现在,它对事物的描述总有一定范围,有时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一些因素影响,如描述对象,个人的主观意识,时间,地域,文化等。第三,依赖性。即模糊语言的理解要依赖具体语境,这点突出表现在模糊概念与明晰概念的相互转化。由于背景或社会规定等因素,模糊的概念可转化为明晰的概念,而明晰的概念也可在一定环境中表达模糊的概念,语言的理解必须建立在一定环境背景中。
模糊语言的产生根源
从语言学、语用学,思维认知,心理学等角度出发分析,模糊语言的产生原因复杂且繁多,主要观点可归纳为:
首先,事物本身的模糊性决定了模糊语言的产生。世间万物都在不断变化发展中,加之,事物间关系复杂交错,彼此联系,这些原因使事物本身的概念边界模糊不清;其次,人类认识的局限性也是语言模糊产生的原因之一。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一种不断接近的过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无法达到对事物真正的认识。再次,人类语言的属性也决定了模糊语言的产生。从语言学角度出发,语言是一个符号体系,它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与此同时,也具收敛性。语言的收敛性主要表现在语言符号的有限性和离散性,正是这种语言的有限性和离散性与它所描述对象的无限性和连续性的差异导致了语言的模糊性现象。最后,语言描述者的个体差异也促成模糊语言的产生。语言带有鲜明的社会属性,说话人的社会角色不同,对事物的理解不同,语言的表达也有明显差异。如,不同人对于“成功”的认识也各异。这种由于社会角色、个人差异所导致的差别使得概念变得模糊。
模糊语言的翻译
在我国,对于模糊语言的前期研究主要侧重于对语言现象的研究,即对模糊语言是人类自然语言的客观本质属性的认识方面的研究,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自20世纪90年代起,在语言学界和翻译界共同努力下,模糊语言相关理论被逐步应用到翻译研究中。文旭[4]从语义模糊的角度探索了模糊语言的翻译问题,他将语义模糊大体分为几种情况,并分析了语义模糊的几种翻译方法。吴义诚[5]突破传统观念中认为模糊翻译只能运用于文学材料翻译的观念,认为模糊语言并不仅仅存在于文学翻译中。万来声[6]从四个方面分析了语言的模糊性及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的应用,它们分别是语音、语调,词义,语法和跨文化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