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言交际能力是在语言交际的社会活动中不断培养、完善和提高的。本文就进一步理解语言交际的特点、牢固把握语言交际的原、掌握语言交际技巧、提高语言艺术表达进行了探讨和归纳,为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开辟了新的道路。
[关键词]语言 交际 能力
语言能力被分化为语言交际能力、语言知识能力以及语言创新能力,语言交际能力是其中最基本的、中心的语言能力。语言交际能力是指不同情况下跟不同人现实的既趋同又趋新,把握好度的不断磨合的能力。具体表现为能够通过发音,使用词语、语法,并掌握在什么场合、对什么人、用什么方式、说什么话,达到一定的交际效果。它包含对语言文化习俗的掌握以及语感的熟悉。语言知识能力,主要是指了解语言交流中的一些规则、掌握音标、词汇、语法意义等,更多的作用发挥在书面表达和口语的高层次表达。一般说来,说母语很少说错,但动笔却可能有误。这除了与对书面表达的理解有关之外,还跟知识能力有关。同时,说话不太容易错,但想说好、说准确,就要加上语言知识能力了。说好,还包括生动和品位,这种语言的艺术性、思想性还依赖于说话人的思维活跃程度和情趣高低,这是一个人文化修养基础上的语言知识能力、语言交际能力的总体发挥。发挥这种能力的能力就是语言创新能力。语言交际能力是中心,语言知识能力、语言创新能力都是为了更好地交际。在现代社会中,语言交际能力是现代人的必备能力,是一个人文化素质的综合体现。语言交际能力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口才”,它是一个人心理、思维以及人的知识、经验、审美等素质的综合反映。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不仅对每个社会个体至关重要,而且对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实现人际沟通具有重要意义。
1 进一步理解语言交际的特点。人们要提高在社会交往中的语言交际能力,重在培养语言能力,使这种能力在社会交往的实践中,不断得到提高,就必须进一步了解语言交际的一些基本原理和特点。我们说语言交际就是交际者为了达到某种交际目的,运用语言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它包括以下三个要素:
①语言交际的对象。所谓交际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信息和情感的过程。语言交际是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双方互动的言语活动。发出者和接受者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若是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方都不能构成交际活动。这种交际活动既可在个体与个体之间进行,也可以在个体与群体之间进行。
②语言交际的目的。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信息发出者总是存在一定交际目的。应该说没有交际目的交际活动是不存在的,即使是生活中的闲聊也是有某种目的,或是交流信息,或是交流思想,或是交流感情,只有实现了一定目的的交流活动才是有意义的活动,才算是一次成功的交际活动。
③语言交际的语境,语境是语言表达和语言交际的环境,它包括语言交际的时间环境、空间环境及实际对象等诸多因素。一个交际者要想实现理想的交际效果,就必须选择恰当的时间和地点,关注环境对人的情绪、心理的暗示,了解自己的交际对象,多角度去关注实际对象。如对方的语言习惯、生活习惯、需求爱好、知识背景、性别、年龄、情绪、性格、职业、身份等等。一个好的表达者,必然是时时刻刻关注听话人,尽可能地了解对方;反之,目中无人的说话者则必然不会被听众所接受。
语言实际所运用的是口语形式,以双方面对面交际为典型方式。它既需要斟酌选择贴切简短的口语材料,又必须考虑对方的情况和信息反馈,而且还要受当时社交环境的制约,并可以配以其他手段(如肢体语言等),这就决定了语言交际的以下特点:
①及时性。语言交际一开始,思想就必须紧紧跟上,要求交际者的思维敏捷、反应灵活、表达迅速。内部语言的思维和外部语言的口语几乎是同步的。交际语训练重要的一项就是要做到“心到口到”,想得快、说得好、说得准。
②突发性。口语交际的发生,并不是事先预约好的,它有着很强的突发性。具体而言有两种情况,一是双方都没有准备,没有预料,比如两个人不期而遇的交谈;二是一方没有准备,没有预料,或突然被叫去谈话,被提问、被采访等,因此要求当事人反应机敏、应对自然。
③特定性。交际语有其环境因素的特定性,任何语言的交际,总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进行的。交际语要切合题旨和情境,合乎说话人的身份和交际对象,才能做到得体,环境因素主要是指交际对象、时间、空间和具体的场景。交际对象的性别、年龄、民族、职业、文化程度等,都会影响交际语言形式的选择。
④综合性。语言交际的运用是一种综合性的语言表达艺术,写作也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就像写作能力不只是“写”的能力一样,语言交际能力也不是“说”的能力。思想、人格、形象、个性、风度、气质和修辞技巧,还有敏捷的思维、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语言的造诣,这些都对交际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
语言交际的运用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二是社会文化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这两种能力在交际活动中恰当的综合运用是交际活动顺利和成功的保证,
2 牢固把握语言交际的原则。美国语言学家格赖斯在1967年提出了关于语言交际的基本原则。他认为要使交际活动获得成功,交际的双方必须遵守一些原则,这些原则是交际的前提,是确保交际双方向着既定的目标发展的基本保证。
2.1 语言交际的合作原则。在语言交际活动中,必须以合作的态度作为交际的前提,这种合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信息传达的准确性。无论是信息发出者还是信息接受者,都必须准确清晰地发出或接收信息,这一方面是指内容上,要使交际活动能基本围绕主题或中心进行,否则会造成信息不足或信息过量的问题,要么给人留下答非所问的印象,要么给人留下谈话嗦的感觉;另一方面则指说话时的语言表达上,要避免晦涩、歧义,要注意书面语与口语的区别,要简明扼要地把要说的话说清楚。应该用尽可能少的、浅显直白的话来进行有效的表达。
2.1.2 信息传达的真实性。在真实性的问题上,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要至少自己认为是真实的话;二是要说至少自己认为是有根据的话。如果没有真实性作保障,交际活动就失去了意义。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交际者和交际内容以及交际的目的都是比较复杂的,有些时候在真实性和现实性上面都有很大出入。
2.1.3 信息传达的相关性。在信息交流中,传达信息和接受信息者都是彼此合作的。它要求说话者不说与话题无关的内容,不做跳跃式的谈话,对一个话题进行交流,语言从始至终都围绕着同一个话题,即要注意说话的贴切性,以达到交流的目的,否则会造成信息交流的不畅。
2.2 语言交际的礼貌原则。礼貌原则又叫礼貌准则,是美国剑桥大学人类学家布朗和莱文森于1978年发表的《语言应用的普遍现象――礼貌》首次提出,
经英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G・H利奇重新归纳的语言实际应用模式,是二十世纪语言学研究和应用的主要成果之一。利奇在英国当代语言学研究的基础上,将现实语言交际的礼貌准则归纳成如下几条:第一是得体准则:减少表达有损他人观点。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尽量多使别人得益。第二是慷慨准则: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尽量少使自己得益,尽量多让自己吃亏。第三是赞扬准则: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尽量少贬损别人,尽量多批评自己。第四是谦逊准则:减少对自己的表扬。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损自己。第五是一致准则: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第六是同情准则: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应,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总之,礼貌准则所表达的内容,是根据常人的自尊心理,在语言交际中让对方感受到礼遇和尊重,同时减低贬损、增加褒惠,取得去异求同的预期效果,在满足受话心理需要的同时,交际得以成功。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在传统文化中,“礼”有着特定的内涵(维护社会等级差别的行为法则),礼貌语言也有完善的语言系统、语言制度和民族习惯,并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特定的“礼文化”。随着现代社会制度的建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礼貌语言传统的社会功能消失,成为不分等级差别,供人们效仿的行为规范;成为文明社会中先进文化的代表;成为促进人与人之间消除抵触、促进融合的工具。因此,我们应该学习借鉴古今中外的礼貌准则,提供使用健康文明的礼貌语言并使之成为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工具。
2.3 语言交际的角色原则。在语言交际活动中,每一个说话者都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定位。作为一个社会人,角色常常处在一个动态变化过程中,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交际对象,角色身份都可能发生改变。这就要求说话者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位置,否则,言语便因为不符合现实的角色而显得不伦不类。角色意识问题在语言交际活动中表现得比较突出。一方面,不同的角色处在同一个交际环境中,言语必定会出现一定的差异,如教师和农民因为生活和工作环境的不同,语言一定会存在差异,这是角色左右交际的一个表现;另一方面,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由于角色的变化必须改变说话的方式和内容等,如一位女性教师对学生来说是教师,对其他教师来说是同事,对校长来说是下级,对父母来说是女儿,对子女来说是母亲,对丈夫来说是妻子。不同的角色使她不可能以同一种交流方式进行交际,这是角色的另一个表现。因此,在语言交际活动中,一定要遵循角色转换原则,以达到语言交际的目的。在一般情况下,每个人的言语风格是相对稳定的,并与其社会角色相一致。当然,随着交际角色的改变,言语风格也应该有适当的变化。一个人一贯的言语风格比较严肃、严谨,而在一些比较休闲、轻松的场合中,如单位的迎新年活动或者业余时间朋友聚会,适当调整自己的语言风格是很有必要的,总之,一切语言手段的运用都必须适情应景,既符合话题内容,又切合个人身份,尤其是要与说话人的年龄、职业、身份、地位相吻合、协调,否则就会令人啼笑皆非,产生滑稽感。
3 掌握语言交际技巧,提高语言艺术表达。在社会交往中,很多人对交际的技巧和艺术表达方面不知如何是好。根据多年的研究和探讨,对于语言交际技巧和语言艺术表达方面,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进行提高,它对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3.1 准确与模糊。作为一个社会人,所说的话应该讲究可接受性。要让别人乐于接受,易于接受。前面我们已经讲到,在交际时要了解交际对象,如交际对象相对固定的特征,交际对象与说话者之间的关系,再有要看交际场合,即交际的时间、地点和现场等各种环境、气氛因素,以及要看交际背景,包括时代特征、民族特点、地方风俗等,由此决定,是用准确语言还是模糊语言。关于词的准确性人所共知。词的模糊性,是指有些词的意义所概括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究其原因是客观世界存在着很多界限不清的事物,同时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只能近似地观察客观事物,如:高――低,深――浅,美――丑。模糊语言在运用中要注意其相对性、社会性、边缘性和比喻借代性。比如,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改为“夕阳无限好,只是已八点”,将李清照的“乍暖还寒”改为“一会儿零下20度,一会零下5度”岂不大煞风景,诗意荡然无存。而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正是恰当运用了比喻模糊语,表现了“愁”之深之长而成为千古名句。
3.2 直白与委婉。直白就是直截了当,清楚明白地说出自己要表达的意思。直白的基本要求包括:用词准确精当,语句干净利落。把想要表达的意思曲折间接地表达出来的说话方式就是委婉。委婉的表达常常是在出语前后对语音、语势、语意等方面做一定的变通:①语速放慢,语调趋于平稳;注重情绪交流;选词审慎并适当弱化用词的分量。②独白表达时,先迂回铺垫,再表明看法;在对话时,先顺承或肯定对方的某些表述,然后通过过渡引入自己要说的意思。③不把话挑明,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或用商讨的语气,不把话说得过于确定;或用“模糊语气”,语意的指向宽泛一些,达到暗示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核心是暗示。”教育教学口语中的“暗示”,其主要表现形成就是委婉。
3.3 庄谐适度的幽默。现代社会人们的生存离不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交往接触。面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内容,我们要用不同的说话方式来加以表达,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人们交际的丰富多样,决定了实际语言的多样性。在庄严、肃穆、正式的场合,人们的语言一定要庄重。而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人们的语言要风趣幽默。当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和激烈的竞争使人们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巧用幽默可以为勤奋者驱除疲劳,为孤独者增添情趣,为成功者减轻压力。同时幽默也是语言交际的口语风格之一。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络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运用幽默要注意的是:一要适应对象,晚辈在长辈面前、下级在上级面前,一定慎用少用。二要格调健康,不要说些低级、庸俗的幽默,以保持自己良好的形象。三要注意把握幽默的“度”,浓淡相宜,庄谐适度,不要为了幽默而幽默。四要适时适地,不要在不合时宜、不该幽默的地方显示幽默。
3.4 把握语言表达的环节。在语言交际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融洽感情、增进友谊必不可少的社会生活现象。每一个交谈过程都是双向沟通,直接面向交谈对象,所以要把握好交谈的语言艺术,就要掌握好以下的几个环节:
3.4.1 时机的选择。交谈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这就要把握好时机,该谈则谈,不错过时机;该收则收,不拖泥带水。这种时机的选择,有的可以事先准备。如有约在先的情况,就可以考虑是否交谈,如何交谈。有的虽然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偶然发生的,如两人邂逅相遇,也可以利用该时机表示祝贺、慰问、询问、要求等,不论哪种交谈都要根据语境需要,适时结束。
3.4.2 话题的选择。交谈总要有一定的话题,应寻找双方感兴趣的话题,由交谈的一方引出,另一方衔接上,形成彼此顺承、互相补充的交谈过程。如果有一方对话题不感兴趣,可以转换话题,用新话题代替。交谈展开之后,如何谈得有成效,方法很重要。基本方法是耐心倾听、积极反馈、多说良言、不讲恶语。交谈是双向交流,不搞“一言堂”,先听后说,以获取更多信息,再决定自己说什么,怎么说,让自己立于主动地位。
3.4.3 肢体语言的选择。在语言交际中,肢体语言所表达的情感信息往往具有暗示的作用,交谈者要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来传递信息,调动对方的情绪,启发和引导对方的思路,调节交谈的气氛,以便掌握交谈的主动权。交谈的双方都应注意自己的身体姿势,以肢体语言辅助交谈。站姿应给人以庄重之感;坐姿不给人倨傲不恭、放纵失礼、心不在焉的感受;手势不要直指对方,不要显得盛气凌人;目光要亲切礼貌,不可左顾右盼,或死死盯住对方,显得缺少礼貌。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论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