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的演出总少不了乐队伴奏。戏曲乐队伴奏的乐器种类很多。主要分成文场与武场,其中武场用的打击乐器,京剧的武场由板、板鼓、铙钹、小锣、大锣这五样乐器,四人演奏(板、板鼓由一人演奏),有时依剧情音乐之需,会用上钹锅、小堂鼓、大堂鼓、深波锣这些乐器,但用的最多、最广泛的,仍然是上述这五种乐器。这些打击乐(俗称锣鼓)可以说是戏曲音乐的半边天,也是京剧音乐的半边天。正如俗话所说:“一套锣鼓半台戏。”这话说得一点也不算夸张。在京剧演出中一出戏或一场戏,可以没有唱段,可以没有念白,也可以没有管弦乐,但却不能没有锣鼓。京剧中的锣鼓以鲜明的节奏、规范的伴奏形式、独特的戏曲音乐语汇,统一、制约、协调着整个演出节律,它由始至终融合在戏曲的整个细微环节之中,无论是多么细腻的表演、多么微妙的变化,都离不开它的配合与烘托。它在戏曲中作为一条纽带,把演员的唱、念、做、打和生动的表演串联在一起,它与剧情人物的感情变化息息相关,不但能制造情境,渲染气氛,还能准确地刻画人物性格,描绘人物动作,揭示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心理活动,推动剧情的发展。
京剧锣鼓在京剧演出中起到很大的作用,简要来说一是为演员在空场上表演给与节奏上的支点,因为京剧艺术的主要特色之一就是鲜明、强烈的节奏性,而京剧锣鼓的特点也正是音响强烈而节奏鲜明。二是烘托舞台气氛。三是表现出剧中人物的内心思想。四是可体现出京剧的三大艺术特征“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
京剧中有各式各样的锣鼓点,这种锣鼓点也是一种程式,在很多场合,这种程式又是与表演动作的程式相联系,并且是为了烘托表演动作,使之节奏感更为突出而运用的。比如“起霸”这套程式,它是一系列身段动作的组合,用以表现武将的英姿。与这种表演动作相配合,则有一套专用于“起霸”的锣鼓点,既用以突出这一套身段动作的节奏感,又用以渲染雄壮威武的气势。另外京剧借用不同的锣鼓点表现出了“起霸”“走边”“边褂子”“趟马”等演员在表演固定套路动作,而演员在台上的表演如开门、关门、上门、下桥都是虚拟的动作。京剧锣鼓在演出中表现升堂鼓、退堂鼓、发兵擂鼓、鸣锣收兵以及风声、雨声、雷声、水声等一系列的虚拟性的音响效果,配合了舞台演出,充分的表现了情景,借住锣鼓表达的虚拟性使得观众如临其境。如京剧《三岔口》中锣鼓烘托气氛,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了夜晚两人摸黑打斗的场面,大段的阴锣更是将舞台上二人在夜里互相寻找的场景展现给观众。
京剧锣鼓在许多的剧目中都有充分的运用,艺术家们在锣鼓点的实际运用上,同一出戏中,同一个人物,同一个场景,却因为剧情的不同而所用的锣鼓点也不相同,这种灵活多变的运用正确体现全剧的剧情节奏,准确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状态,成功渲染剧情气氛,密切配合演员的身段表演,衔接自然流畅。像《坐楼杀惜》这出戏中,宋江丢失书信后的二次上场,“麒派”用的是【乱锤】,着重表现宋江的一个“我”字。而另外一种宋江上场却用的是【急急风】,着重表现一个“急”字。锣鼓点的不同运用,表现出人物当时不同的心态。锣鼓的运用不同体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从而从不同角度刻画了戏曲中的人物个性。
京剧的演出就是通过一整套系统的锣鼓点将其运用在 “唱念做打”上,使其成为一个统一体。对于“唱念做打”的发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例如在唱中,在锣鼓里有一部份叫做“开唱锣鼓”。每一种唱腔,在起唱之前,总必须有一个锣鼓点子,由板鼓领导,作为“入头”,即为前导之意,然后胡琴才入,称为“过门”。而京剧的念白配合其伴奏的,叫做“干牌子锣鼓”,它一方面突出念白的节奏感,一方面也加强了念白的语气、情绪之表现。对于“作”还有一部份叫做“身段锣鼓”,这种类型的锣鼓专门配合演员上场或下场,演员是何等身分、性格、上下场时内心的心境如何等。演员武打、战斗的动作,京剧锣鼓体现出紧张、激烈的音响效果,唱腔音乐中的锣鼓是作为开唱的入头或收尾,或唱与唱之间的衔接而出现的。所谓开唱的锣鼓点,用以指示唱的板式,唱的速度。京剧是一种把唱、念、做、打这四种表演手段综合起来,溶于一炉的一种音乐化戏剧。但整体说来,京剧是以唱念做打为主要的表演手段,是京剧艺术主要的艺术创造手段。
戏曲界有种传统的说法,在唱、念、做、打四功之中,唱工居于首位。在传统的戏曲理论中,也有“唱为主,白为宾”的说法,因而把念白称为“宾白”。以往在一般群众中,每每把演戏说为是“唱戏”这种种说法,都可以说明歌唱在戏曲中的重要地位。一出戏能不能长期的流传开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好听的唱腔,许多传统戏之所以能盛唱不衰,也得力于那些脍炙人口的唱腔。一听到“我这里假意儿懒睁杏眼”这段【二黄慢板】,人们就会联想到梅兰芳演唱的《宇宙锋》中的赵艳容;听到“谯楼上二更鼓声声送到,父子们去采药未见回程”的【西皮慢板】人们就会想起程砚秋演唱的《荒山泪》中的张慧珠;而听到“劝千岁杀字休出口”的【西皮原版】,又会想起马连良演唱的《甘露寺》中的乔玄,等等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都离不开京剧锣鼓的伴奏。因为戏曲里的唱需要有板有眼,节奏丝毫不能含糊。因为每一种唱腔不管什么板式,在开唱以前,必须有一套锣鼓点子作为“入头”,作为前导,然后才起胡琴过门。例如【导板】之前就要有“导板头”,【慢板】或【原板】之前就要有“夺头”,【散板】或【摇板】之前就要有“凤点头”等等。看起来像是一套刻板的公式,其实不然,他们都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但是锣鼓的运用也有其局限性。它没有优美的旋律。如果运用不当,反而会让人厌烦,乱七八糟无头无绪,例如,戏不够锣鼓凑,或者毫无目的的运用,该用时不用,不该用时却用。都会产生不好的效果。
总得来说。京剧打击乐千变万化,丰富多采,京剧锣鼓与演员表演达到完美的和谐,把人物的情绪、神采更有力的表现出来,又能让观众从锣鼓声中体味到许多“戏”的内涵,留下玩味的余地。(作者单位:沈阳京剧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京剧锣鼓在舞台上的作用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