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八百春秋转瞬空,天街锣鼓傍垂虹。徐舒曲岸千株柳,漫引莲花什刹风。短褐扶车行里巷,牙旗喝道避王公。通衢磊落行今古,紫禁玲珑一望中。
13世纪,元朝把金国时北京的原城址向东向北进行了大幅度移动,并更名为大都。设计和兴建大都的主要负责人是城建专家刘侃和他的学生——水利专家郭守敬。移址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水源的合理利用和远离永定河水患。1285年,元大都建成。锣鼓巷的历史也就从那个时候开始了。锣鼓巷西临什刹海,是南北纵向的一条街,和中轴线平行且距离最近。刘侃是如何设想的,现在已不得而知。
锣鼓巷并不是随意建造而成的,刘侃在设计上煞费苦心且匠心独具,街巷从位置、朝向到长短、宽窄,都有统一的标准和严格的规定。现在人们所说的锣鼓巷,还包括若干条与之相接的胡同。胡同是北京城的特有标志。说北京胡同纵横交错,是不准确的,它们绝大部分为东西走向,这是由于中国人崇尚住宅朝阳,有“向阳门第春常在”的讲究。那些南北和东西两个方向的大街把北京城分割成一块块方正的区域。胡同不能过长,过长则住在中间的人出行会不便,一般在500步,再长不过六七百步。如果两面的距离太远,必会有一条宽一些的大胡同起“切开”的作用。这种南北向的大胡同除少数依然称作胡同外,大多数便叫做“巷”,如剪子巷、大格巷、方巾巷等。南、北锣鼓巷就是这样的两条巷子。
二
参差瓦舍掩层城,四面街衢任纵横。户望雕砖凌气象,门开妙对漫逢迎。沧桑古树庭中老,错落新花槛外明。丧乱频频虚往代,民风依旧问升平。
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后,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对都城进行了改造,把北面的城墙向南退缩了数千米。这样一来,锣鼓巷便原地不动地改变了位置:北端处于城墙脚下,南端直抵皇城,中间又被鼓楼东大街截成两部分;于是,便有了南、北锣鼓巷之称。
明朝的官吏热衷改造住宅,锣鼓巷地区也在改造之列。老北京的平房建筑从盖法上可以分为3类:第一类最讲究,是磨砖对缝式的,又叫干摆;第二类全部由整砖盖成的,砖头比一般的要大,叫大开条;第三类逊色得多,四周有整砖的墙垛子,中间则全是碎砖头砌的。锣鼓巷,尤其是南锣鼓巷,一二类的房屋占了绝大多数,第三种很少。
满人入关,清朝立国,采用了类似“屏藩周室”的做法,内城之中,八旗分列。锣鼓巷属安定门内,那时住满了镶黄旗子弟。其中一部分人写字作画,研究诗词,做学问,竭尽全力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
营养,成了大家。进入民国,又有南来的文化人选择在锣鼓巷定居,他们的生活起居和老北京逐渐交融,形成了独特而又醇厚的北京文明。
三
何来北鼓多禅寺, 却道南锣似老村。作画兼闻风弄瓦, 裁诗正待雨翻盆。曾经陋巷开青舍,几度高轩闭小门。一角京城寻往事,堂前燕子唱黄昏。
南、北锣鼓巷所连带的胡同名称较为奇特,仔细研究就会发觉,近乎“各成系统”:
北锣鼓巷的胡同带寺字和庙字的比别处多,有千福寺、灵光寺、大佛寺、法通寺、琉璃寺、净土寺、姑姑寺、娘娘庙、土地庙,甚至现在还留有一座财神庙。此外,又有大小经厂胡同、伽蓝***胡同。可见,这一代曾经棋盘般布满寺庙,香火缭绕,钟磬悠扬,而且颇有些规模,否则,不会建立经厂来写经、刻经。究其原因,北锣鼓巷一带原来必定住户稀少且空旷的地方较多,只是后来随着居民不断增加,庙宇不存而地名犹在。
南锣鼓巷也有它的特点,就是和农村生活相关的胡同名称较其他地方集中,如豆角、棉花、炒豆、菊儿、黑芝麻、蓑衣、帽儿、雨儿、沙井,等等;又如板厂、方砖厂等作坊。这和最早的居民构成不无关系。可以对比皇城以内,由于有宫内必需生活品的供应处,所以有缎库、冰窖、灯笼库、什物库等。可以判断,南锣鼓巷的最初居民不少是来自京畿的农民。
另外,在口音和生活用词方面,南、北锣鼓巷也有别,这一点,非在这一带住过数十年的人、不经过细心体验是分辨不出来的。南锣鼓巷里,历代不乏中上层人士或名人,于无形之中给其他居民带来了文气。
齐白石老先生曾经在雨儿胡同住过多年,那里距北京画院很近。那些年发生在齐老身边的故事就被人写成话剧,于1958年夏天在小经厂里的实验话剧院上演过。
这里还有一个去处就是僧王府以及僧格林沁祠。按常理去推,炒豆胡同相对狭窄,不应有大的府第。偏巧僧格林沁王府就在这条胡同里。据猜想,可能僧格林沁的母亲原在这里居住而僧格林沁开头儿只是郡王而不是皇亲国戚的缘故。后僧格林沁有战功,加封亲王,食双俸。僧家便把旁边几座宅子买下来扩充王府,占据了整条胡同大概3个大门,但只能是向横宽发展,南北方向已经没有余地了,因为胡同与胡同的间距一般是44步,院子进深有限。清廷还在地安门东大街为他建了祠堂,名僧格林沁祠,后于20世纪50年代变成宽街小学。一进门迎面一座碑亭,屋顶铺黄琉璃瓦,很是漂亮。
据说僧王一死,家境中落。民国伊始,王府即零揪碎扯变卖殆尽。几经***,如今的僧王府只剩下建筑却没了陈设。尤其是僧格林沁祠中碑亭里的那块石碑,记载了皇家眼中的僧王,对于清史研究不无益处,可惜中被毁了。
说到僧王府,就不能不提到国宝级文物鉴定专家朱家溍先生和朱家。他们和曾王府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朱家是宋学家朱熹的后代,到朱家溍一辈正好是第25代。他的祖上曾在清道光年间做过一品大员,所以对清廷内外的故事知之甚多。
1934年,僧王后人由于赊欠巨额债务,僧王府的一部分被***府强制拍卖,朱家买下了其中的50多间作为住宅,并从帽儿胡同搬来这里居住。1954年,朱家又将其中的绝大部分卖给了当时的煤炭部,自己只留下10多间居住。这一部分是原僧王府的西北角。令人没有料到
的是,这10多间房成了到目前为止僧王府保存得最为完好的部分。院落的格局和房屋的砖瓦梁柱都保持了原样。而王府其余的部分经过几十年的改造早已失去原样,变得面目全非了。
朱家溍在锣鼓巷一带居住了近60年,他曾经开玩笑说,自己的住家是“蜗居”;所以,启功先生就给他题写了“蜗居”两字,直到今天还挂在他曾经的居室里。2003年,朱先生以90岁高龄辞世。留给人们最后的话是:北京,别再拆啦。
和朱先生同一条胡同住过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于省吾,他是后来的考古专家史树青的老师。于老在学术上和唐兰、夏鼐比肩,终生治学严谨,受到启功先生的称道。郭沫若也常到他家做客:一辆吉斯牌小轿车停在胡同里,静静的没有人注意。享受这份安静生活的还有茅盾先生。他的故居在前元恩寺,浓密树荫隐映下的一座院落,永远没人打搅,只有兰花陪伴。锣鼓巷南口顶头的一所房子曾住过中国古琴大师查夷平先生,中央音乐学院为他设立了专门的纪念馆。
南锣鼓巷靠近中部的帽儿胡同现在名气很大,它是北京10条著名胡同之一。它的出名,一是因为建筑,整个路北面,一个个大门排下去几乎都是很讲究的院落,有的曾经是朝鲜使馆的所在地,还有仿苏州园林式的可园;二是因为历史,有一些名可上经传的人物曾在这里居住过,如末代皇后婉容、民国代总统冯国璋等。
帽儿胡同东口横穿过锣鼓巷,是中央戏剧学院的所在地。20世纪初,中央***府决定组建戏剧学府,就选址在这里。金山、欧阳予倩、曹禺和李伯钊先后担任过该院领导。中戏正是在他们的辛勤工作中,辈辈戏剧人才层出不穷。
和旧时北京城的雄伟身躯相比,锣鼓巷地区也只不过巴掌大小,但是出将入相、虎卧龙藏,程潜、刘文辉、***、***、吴桂贤等***界名人都曾是这里的居民。20世纪50年代末,曾在秦老胡同的院子里兴致勃勃地和石油部的好友们谈论大庆石油的开发;20世纪70年代中,第一次复出的***曾在这里的家中谋划着拨乱反正的抗争。
四
寻常宅第记曾经,闹雀栖乌亦有情。叶绿帘垂宜赏雨,花香竹曳恰调筝。廊间燕自屏中入,室内虫将壁上行。最是高天云色好,榴黄枣赤共秋生。
旧时的北京有许多热闹的去处。老北京有句顺口溜叫:东四西四鼓楼前,故宫北海颐
和园。好玩的地方当然不止这些。年来代往,商贾频增,尤其在前门外一带,人群熙熙攘攘络绎不绝。
锣鼓巷地区却绝然不同。这儿曾远离尘嚣,最大特点就是静。度尽劫波的人们渴望平静的生活,在这里人们尽可感受安宁的快乐。
以前,如果不加注意,就不会发现这里建有两座驻华大使馆,一座是朝鲜大使馆,另一座是南斯拉夫大使馆,也几乎不见车来人往,和这里安静的气氛保持着一致。
白天,胡同里经常寂无一人。打破宁静的只有小贩的叫卖声。他们一条胡同一条胡同地走着,不急不躁、唱歌似地吆喝。小贩手里全都不用家伙,但凭嗓子。他们不是天天都来。你要买什么只有侧耳聆听耐心等待。只有卖菜的,每天必至。
那时,每家的院子都足够大,孩子们可以在院子里跑动玩耍。夏天,人们在院子里纳凉。夜幕徐落,满天星斗,银河耿耿,清风淡淡。大人们往往在这时候教孩子们认识星座。学生们或在台灯下做功课。各种小虫在眼前飞来飞去,于是灯下放一碗水,它们便落入碗中。月光如水的时候,常有邻家接待雅客,紫竹横笛,南昆一曲,婉转低回,如在仙境。入夜,路灯昏黄,门户关闭。躺在床上,万籁俱寂,只有东直门外的火车汽笛声悠悠长长,若隐若现,将人们送入梦乡。
冬天,各家的院子都扫得干干净净,不见浮尘。屋里炉子上的洋铁水壶吱吱作响,蒸汽顺着烟筒向上升腾。
下雪了。白雪铺满了庭园。如果是在晚上,关上灯,院中比屋里还明亮。走到屋外,站在台阶上,做一个深呼吸,聆听雪落的沙沙声。这声音仿佛越来越大,越来越远,响遍了整个北京城。
五
乾坤递转忆皇都, 造化非关世事殊。 此日棉花垂宝氎,当年炒豆隐明珠。匆匆过客今和古,代代民居有亦无。日下分明锣鼓巷,难从笔墨意踟蹰。
大概是在修建平安大道初期,一对艺术院校毕业的外地年轻夫妇来到这里,他们在炒豆胡同东头租了一间小屋,又不畏劳苦,从附近拆除的旧宅院里辨识和挑选着可用的老砖古瓦、断柱残门,用这些旧材料把小屋装点成韵味十足的小酒吧——“过客”。万事开头难,起初酒吧的生意并不好。后来,他们选择了锣鼓巷里离棉花胡同200米的地点,重打鼓另开张,很快便声名鹊起。新地点与“中戏”相距咫尺,“中戏”的师生们不仅在这里休息,而且时常举办学术讲座。“过客”的男主人是一个“迷”,一年里总有相当时日往来于和北京。情调是“过客”的特色。
在“过客”的影响下,逐渐又有一些酒吧和咖啡屋在锣鼓巷悄然开张。
如今的锣鼓巷焕然一新,闻名遐迩。曾几何时,这里变成北京新的旅游胜地。锣鼓巷南口搭起了牌楼,修了地铁,连鼓楼东大街也店铺林立,生意兴隆。
沧海桑田。锣鼓巷呈现出没有过的辉煌,但是失去了当年的宁静、恬淡、与世无争、悠然自得,把这些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