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5日凌晨1时,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杨绛在京病逝。一个半月后的7月17日,本是她105周岁生辰。据了解,杨绛曾说过,如果去世,不想成为新闻,不想被打扰。她生前留有遗言称“火化后再发讣告”。唯一值得安慰的是,“我们仨”,终于团聚了。
在我看来,纪念杨绛先生的最好的方式,无疑是读她的作品,接受她的作品的熏陶与精神洗礼。如果再想进一步了解杨绛先生的生平业绩,当然可以读读相关的传记。为了满足读者的迫切需求,我在天地出版社推出了《杨绛传》(追思纪念版),日前已经面市。
我之写作《杨绛传》(追思纪念版),从大量文献里穷原竟委,杂中取真,捕捉了杨绛精神的闪光之点。杨绛先生的生命横跨大清王朝末年、辛亥***、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位跨世纪历史老人,通过《杨绛传》,我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完成了与历史的一次对话。
记得第一次接触杨绛的作品,还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复旦大学读书的时候,当时她的散文《干校六记》一纸风行,倾倒了包括本人在内的众多年青学子。后来,我曾因写作《顾准传》赴京采访的机缘,在与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交谈中,悉知“”中“五七干校”的气氛其实是相当肃杀的,知识分子在那里的日子是非常难熬的。可是,杨绛温柔敦厚、哀而不伤的大家风格,却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在对钱锺书的一片喝彩声中,唯独听到夏衍先生发出的“你们捧钱锺书,我捧杨绛”的声音,不啻是对杨绛的莫大肯定。本书的写作,当是对夏公呼吁的一声微弱回应。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师友和知情者的无私帮助和热情支持。
早些年,当我提出写传记的要求时,杨绛先生一开始是回绝的,她劝我说,要写还不如写钱锺书先生。每当谈到先生钱锺书,她总是将自己放在一个辅助的位置上。为了《杨绛传》的写作,我曾与杨绛有过多次通信,在一封回信中杨绛写道:“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不值得你们作家写……脆劝你放弃这项工作,花点功夫多研究钱先生的学问吧。”
当我把传记手稿寄给杨绛先生,一开始她都压着,半年没有回音,她告诉我:“钱先生身体不好,好多事情我也不方便向他核实。”后来我删掉了有关内容,没有写进书里,她一听到删掉非常高兴。再后来,她看完《杨绛传》书稿,拎了两个装着书稿的大信封到邮局,将书稿寄回给了我。她跟我“发牢骚”说:“小罗啊,你真累人啊!还花了我好多钱呢!”
2005年末,首版《杨绛传》有幸被全国妇联和中国版协评为“第四届全国优秀妇女读物”全国妇联推荐作品。对此荣誉,我深感赧然。不过我没有放弃钻研,对拙作又作了修订补正,二版以《百年风华:杨绛传》之名出版于2011年4月,去年又出版了修订本。现在经修罅补正,《杨绛传》(追思纪念版)又顺利出版,这既表对先生辞世的哀悼,亦示对先生百年人生轨迹的崇敬。
作为为数不多的百岁高龄的文学大师,杨绛先生的名字已如星光闪耀。她富有老派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在历经风风雨雨后,仍然温柔敦厚、哀而不伤。
我记得,钱锺书在世的时候,几乎不见媒体记者。钱锺书去世后,杨绛先生也如出一辙,她曾对记者说:“我其实很羡慕做一个记者,假如我做记者我就做一个像《焦点访谈》那样的跟踪记者,或者战地记者,有一定危险性和挑战性。但是,我不愿做追逐名人的记者,访什么名人呀!”
通过对杨绛作品及其为人的了解与研究,我个人认为,单凭杨绛所创作的《干校六记》《洗澡》《我们仨》这三部作品,她在中国文坛的女性作家中已是非同一般了,更何况还要加上她在翻译上的贡献。
晚年的杨绛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即便是有电话来了,她也只是淡淡地感谢大家的关心,说自己年岁已高不想接受采访了。据我所知,杨绛活着的时候,每天会拿出很大一部分时间来整理钱锺书的书稿和手稿,并在钱锺书过世后,出版了多部著作。所以可以说,杨绛是为钱先生而活的。杨绛曾说自己是钱先生的拦路狗,在钱先生走后,她应该为钱先生谢世、谢客。1998年钱锺书去世以后,当时年近九旬的杨绛用了无数个日日夜夜,将钱锺书留下来的零散而残破的手稿,一张一张精心拼贴起来,井井有条地整理好,并陆续付梓。杨绛曾笑称自己现在还是“钱办主任”,是他们家留下来“打扫战场”的。多亏有了杨绛这样的“主任”,钱锺书仍然不断有作品出版,使世人得以了解一个文化大家丰富的精神成果。
这些年来,杨绛整理钱锺书的笔记,计有外文笔记一百七十八册,三万四千页,中文笔记部分大体数量与此相当;另有“日札”二十三册,二千余页,合在一起足足有四十卷。在为《钱锺书手稿集》写的序言中,杨绛先生说:“许多人说,钱锺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书虽多,也不易遗忘。” 她每天从事的整理钱先生书稿和手稿的工作,意义也很大。由于他们多年来换过多次地方,到现在很多手稿都已经模糊、甚至有页数不齐的,整理起来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杨绛现在的这份付出和牺牲,已经是克服了她精力和体力上的困难,实属不易。可是这样的不易也是值得的,毕竟是将钱先生的学问发扬光大、造福于后学了。洋洋数十卷的《钱锺书手稿集》,终于在杨绛先生去世前全部付梓。
杨绛的日常生活,几乎可以说是与书相伴。她晚年经常读的书有:中国的典籍“四书”,陆羽的《茶经》《圣经》,钱锺书的《管锥编》;以及美国学者白璧德的作品,法国布尔热的《死亡的意义》,伊壁***鲁的伦理学等等。除了书籍外,北京和上海的各大报纸也在她的阅读范围之中,上海的《文汇读书周报》、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都是她喜欢的读物。另外,虽然她有些看不起张爱玲,但张爱玲的作品也是摆在她的书架上,成为了她读的众多书籍之一。
由于她已百岁高龄,耳朵有些聋了,让人很不忍打扰她。几年前给她打电话的时候,就需要大喊大叫她才能听到,沟通起来也就比较困难了。所以近些年联系就比较少了。
世人皆知的杨绛先生,大多是作为“钱锺书夫人”的面貌呈现的。而她自己也非常中意这个称呼,并未因为自己的文学和翻译成就而要求别人称她“翻译家、散文家杨绛”。如果要我来形容杨绛先生,那么一定是――“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温柔和婉,聪颖贤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