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读过一篇文章,说在课堂上,同桌两人窃窃私语。老师怒斥,孩子惶恐地解释:“玩纸时被割破了手。”并举手为证。手上确实有一道细细的口子。老师生气,不是为小动作,而是为撒谎,斥问:“一张纸怎能割破手?纸又不是刀。要不,就再试试,看能割破手吗?”自然,不论那两个孩子如何用力,如何变幻角度,纸都是割不破手的。孩子的撒谎是确凿无疑的。面对孩子涨红的脸、急于辩解的话,老师只是更生气。读到这儿,我也感觉,孩子在撒谎。因为一张纸是变不成刀的,连几张纸都不成刀,何况只是薄薄的一页呢?可是,多年以后,那位老师无意中却让一张纸割伤了。被割得那一刻,他豁然省悟,当年的自己是多么无知又残忍地伤害了孩子的心灵。因为不信任,因为相信自己固有的经验,所以贸然下了结论。今天想道歉,却又能对谁说?伤害犹如钉钉子,虽然钉子没有了,但伤口是永远存在的。一张纸是可以成刀的,只是那个角度该是多么刁钻巧妙!
由此文我想到了教师的德行。品德是人的镜子,能够折射人的心灵。教师的品德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教师的品德体现在对学生的信赖。教师的品德还体现在自我反省中。因为尊重浇灌美丽的花朵;信赖创造美好的境界;而自省则是前进的阶梯。
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灵魂是没有年龄界限的。在教育中,只有充分尊重另一个灵魂,才能浇灌美丽的花朵。虽然大多数老师在口头上都强调尊重学生。实际上在现实中遇到问题,尊重就被抛入九霄。多少次,面对学生的失误,我们往往不听辩解不听理由。凭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把他们置于无理取闹甚至是有问题的学生之中。特别是面对后进生,更是因了其成绩的缺失,而另眼相看。对于他们的失误,常用侮辱性的话,比如说“你真笨”“你脑子是干什么的”“除了闹事,你一无是处”“在班里,你就是陪衬”等等。对他们缺少尊重,而多用话语去伤害。这种语言伤害不是体罚,可对人的伤害比体罚更让人难受。因为体罚疼在身上,语言暴力伤在心上。语言伤害比肉体上的惩罚更让人念念不忘。身体上的伤疤容易愈合,心灵上的创伤却成为学生终生的痛。这种滥用语言暴力,其实质就是不尊重学生,是道德的缺失。试想,一个常用语言伤害学生的老师,又怎能贴近学生的灵魂?又怎能成为合格的教师?尊重学生,是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尊严。在语言上多赞扬鼓励,在行动上多随和亲和。只有这样才能贴近学生、鼓励学生。因为每一个孩子对老师来说,在全班五六十号人中不足百分之二,但对家长来说却意味着百分之百。老师要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尊重学生。这样的老师才符合德的标准,才是称职的。而尊重学生也会为老师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只有尊重才能浇灌美丽的花朵。
信其道,尊其师。信赖往往创造美好的境界。学生对教师的信赖会化成前进的动力。而老师也要放下架子,不要妄摆师道尊严。对学生应该信赖。相信他们的自制力,相信他们的求知欲,相信他们的创造力。信赖是心灵的桥梁,是教学的媒介。信赖更是消除戒备心理的传感器。巴尔曾经说过,孩子的心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一生的收获。同样,我们在孩子的心灵播上信赖的种子,就会获得德行的收获。能够以信赖之心对待学生,信任他们,鼓励他们,方显出教师的品德与修养。只有彼此信赖,才能共谱绚烂之花。只有彼此信赖,才能创造美好的境界。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修养随时反思自己的言行,吸取教训才能进步。自省是使人前进的阶梯。一个善于反省自身的人,会不断检视自己,及时纠正自己的失误。正如前文中的故事,那位老师从一张纸中反省自己的言行,并撰文记录自己的思想,反思自己的行为。相信有了这样的教训,他会把尊重、信赖学生放在首位,而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同样的我们在教学生涯中也有这样那样的失误,能够及时反思方能不断进步。正如前几天自己一连读错了两个成语,不禁反思自身,教学不能光凭印象,因为有时习惯了的东西可能是错误的。在遇到稍有疑问的知识时便不会想当然,而是认真查证,力求准确。在对待教学上需要反思,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也需要反思。检视自己的错误,才有利于日后的进步。能够自省吾身也是一个人德行的体现。
德并非高不可攀,细细想来,德行也只是一张纸的厚度。用心去做,真诚待生,修养自身,品德之花犹如玫瑰,绚烂美丽,又如丁香,余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