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庆街,它不单纯是条街。低价,随意,热闹,某些生活的哲学从细节体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到吉庆街,不可不说的是那些江湖艺人,在这里,很多艺人是跟着“吉庆街”一起出名。吉庆街的音乐,古典流行,高雅通俗,听腻了的和罕见的,只要是能出声的,只要能弄出调调的,都堂而皇之地演出,都正儿八经地赚钱,如此广阔如此包容的音乐效果,恐怕任何乐迷也糊弄不出来。
艺人们各演各的,二胡的悲切,竹笛的欢快,手风琴的奔放,萨克斯的典雅,大提琴的庄重,长笛的嘹亮,以及用不同发声方法制造出的人声,从吉庆街的各个角落蹦出,在耳边碰撞,制造出奇怪的效果。左边是《西班牙女郎》,右边是《老房东查铺》,东边是《二泉映月》,西边是《天仙配》,如同奶油烤鱼与卤味猪耳朵一起放进嘴,其组合的味道新鲜而刺激。
吉庆街300多位民间艺人来自五湖四海,有湖北、安徽、河南、陕西、山东、四川、湖南等省的。大多数艺人还是本地人,都有过工作单位,到吉庆街赚钱,原本就是养家糊口。构成艺人群的主体有科班出身的、有业余爱好者。有的中规中距、技艺娴熟;有的不愠不火、字正腔圆,以至于不带丝毫江湖气,俨然一副学院作派,这自然是科班出身的。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地道的民间风格,时而自由奔放,时而凄怨哀婉,中间还添加了许多即兴的表演。
吉庆街“四大天王”
在艺人们的自发组织下,吉庆街评选出了公认的“四大天王”:麻雀、老通城、拉兹、黄瓜。
老大:将一首《爱情鸟》改成《爱情麻雀》后,立即风靡了吉庆街,并且获得了“麻雀”的称号,跻身吉庆街“四大天王”。1994年,“麻雀”还是一个流浪的安徽农民艺人,那时他已跑遍了大江南北,他在吉庆街的一角边拉二胡边唱歌,吸引了一些客人的注意,一些好心的客人在听完以后还给他一点小费。客人们的善意举动给了他信心和勇气,他开始主动向客人推荐他的音乐。“‘麻雀’是一个一刻不停的‘闹人’汉子。他很会闹人:煽情,装疯,摇头晃脑,针对吃客的身份,即席修改歌词,好像天下所有的流行歌曲,都是为吃客特意写的。”“麻雀”的眼神很特别,唱歌时,眼睛很少看客人,只盯着地面,而情绪又很放纵。日常生活中的“麻雀”是个真诚友善的人。他告诉我们冷眼、奚落和人身安全早已成为艺人经历中的家常便饭。一帮流氓曾把啤酒倒在他的头上。“麻雀”是个不简单的人,还在于他作为一名农民艺人,在演唱别人乐曲的同时,还改编和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一共有60多首,写满了厚厚一个笔记本。
老二:“老通城”,能歌善舞,据说眼神对异性特别有杀伤力。被人称为光练嘴劲(武汉方言,意思是嘴贫,搞笑)的“老通城电台”。
老三:拉手风琴的“拉兹”,扮相怪异,独树一帜。常常是头戴礼帽,手举拐杖,相貌很像卓别林。
老四:“黄瓜”手持一只黄瓜当话筒,演小品,自成一派,其姿态就已让人忍俊不禁。
吉庆街其他艺人
还有一个是“一撮毛”,也有叫他“小毛”的:一直在吹葫芦丝。来吉庆街好几年,后来把头发剪得只剩前面一撮,点播率暴涨。还有个宗师父,唱正宗的湖北大鼓。有时候有外地客人到场,会把宗师父请来,讲讲湖北大鼓的来历渊源和基本技巧,让外地朋友了解一下楚文化的精髓。最醒目的还是那些个青春美少女组合,有位美女唱《孟姜女哭长城》前总要承诺:不唱哭不给钱。当然,真哭,是她哭。
还有个吉他美女组合,煞是可爱,桌子上有情侣时把她们叫过来,借她们的吉他,为女朋友弹奏几曲,美女们在旁一边欢呼一边伴唱,很浪漫的感觉。
然而吉庆街的原始、喧闹与脏乱终究与现代化大都市的发展相矛盾,过江隧道的建设又把吉庆街的交通阻断,***府决定易地重建,新吉庆街将餐桌将从原来的露天搬进室内。没有了露天排档式的环境,艺人们该如何表演呢?靠吉庆街写出《生活秀》的池莉则更直接地表示:吉庆街的户外消夜不只是品尝美食,更是一种文化消费,这也正是吉庆街艺人的激情所在……
常常想吉庆街是什么?
吉庆街是什么呢?吉庆街就是一个鬼魅,是一个感觉,是一个无拘无束漂泊的码头,是一个大自由,一个大***,一个大杂烩,一个大混乱,一个可以睁着眼睛做梦的长夜,一个大家心照不宣表演的生活秀。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武汉吉庆街的“拉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