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中,把民国名人演得最精彩的不是古月、唐国强的,也不是孙飞虎的,而是很多人都不大知道的这两位――董行佶的廖仲恺,赵有亮的瞿秋白。两部作品分别是1983年的电影《廖仲恺》和1987年的电视剧《秋白之死》。这两个演员把这两个历史真实人物诠释得之好,可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形神俱佳”。
赵有亮的瞿秋白彻底转变了这个历史人物在我心中的形象。瞿秋白在“”开始后又被钦定为叛徒,不但坟墓被毁,遗孀也被迫害致死。1980年为他时,我不满18岁,刚从技校毕业分配到机务段,一个小工人,当时是很难关注这种事情的,所以看这个电视剧之前,瞿秋白在我心里基本上还是个“***叛徒”的定位,起码是个“问题人物”。自打看了《秋白之死》后,我便一直保持着对这个历史人物的兴趣,尤其好奇鲁迅为什么对他那样好。
在我的印象中,鲁迅虽然有不少朋友,但他是个不结***营私、不行酒肉之交,公道远胜私情的人。鲁迅的犀利、严格、决绝或曰敏感、刻薄,甚至使他少有私情深厚的朋友。同是反封建又很是温和包容的胡适,鲁迅不能与之成挚友;林语堂的才情也算不错,与鲁迅交好多年后终被鲁迅疏远。这类事情在鲁迅的一生中有过不少,他绝对是个眼里不揉沙子的人。然而很多跟鲁迅有过节的人,甚至被他骂过的人,最终还是原谅了鲁迅,并对之报以真诚的崇敬。为什么?因为鲁迅归根到底还是一个风骨卓然的人,是个高尚的人,是个伟大的人。
改革开放后,有些人便开始质疑鲁迅的人格、性格、学问和观点。这些质疑曾经很吸引我的眼球,并使我开始从好坏、正反两个方向思考鲁迅。后来,当我把鲁迅假想为今天的一个文人来审视时,我的结论是,他照样是个伟大又可爱的人。他不虚伪,不巧滑,不庸俗,不浅薄,不炫耀,不迂腐,不妥协,没有学究气,不攀附任何权贵,不投靠任何势力……他堪称知识分子永远的脊梁,是人类文明追求永远的旗帜。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超凡脱俗之人,却给瞿秋白写下了清人何瓦琴的联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以表他与瞿秋白的亲密。
鲁迅与瞿秋白见面之前,就因文章而相互赏识。1932年夏,冯雪峰带瞿秋白来到鲁迅家中,二人一见如故。到1934年分别,两人只在上海交往了一年多,然而知己相交不在短长,两人的友谊已经非同一般。瞿秋白无疑是很敬仰鲁迅的,他和妻子私下称鲁迅为“大先生”。鲁迅赏识秋白,首先是因为瞿的才华和观点,但更根本的原因,则是因为瞿的品格和人生境界。1935年,瞿秋白被杀害。鲁迅知道消息后悲痛欲绝,鲁迅的妻子许广平回忆说:“秋白逝世以后,鲁迅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悲痛不已,甚至连执笔写字也振作不起来。”
之后,鲁迅支撑着病体,亲自编辑出版了瞿秋白的译文集《海上述林》,这是鲁迅在生命的最后时间里做的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当这项工作完成后,鲁迅略感宽慰,十几天后他也溘然长逝了。这套书的封面印有“诸夏怀霜社校印”字样――“中国怀念瞿秋白”之意(瞿秋白曾名瞿霜)。
瞿秋白的品格、境界如何之高呢?对文章敏感的人读读他在狱中写的《多余的话》就会明白一二,而他面对死亡的表现,则是更直白的表现,更容易被大众理解。
被捕后,的要员多次劝降,均被瞿秋白平静理性地拒绝。劝降无果,便发电报给宋希濂,令其就地***决瞿,并照相呈验。如果押送到南京,怕在路上被劫持营救。
瞿秋白在被囚禁时,他的品行感化了许多看守他的官兵。那日中午,一个***官和陈***医提着酒壶找瞿秋白喝酒,并告知,南京最高当局来电命令就地***决他。瞿秋白缓缓地饮了一口酒说:“我早就等着这一天了,我一切准备就绪。这样做才符合的作为。”瞿秋白又对***医说:“我唯一的要求,是委托你将我身边的一些遗墨,包括长文《多余的话》,在我死后寄给一位武汉的朋友。” 陈***医点头,泣不能言。
瞿秋白当晚睡得很沉,而陪宿的陈***医则彻夜未眠。次日,瞿秋白早餐后,换上了洗干净的黑上衣白裤子和黑袜黑鞋,然后坐到窗前翻阅《全唐诗》并提笔抄写诗句,等待行刑。***法处长通知他起程,他没有马上停笔,边写边平静地说:“人生有小休息,有大休息,今后我要大休息了。”写完后,他投笔走到房门口驻足,深深地呼了一口气,只见两排士兵持***站在院中。
瞿秋白走出36师师部大门,哼唱着《国际歌》,走进戒备森严的中山公园,一桌酒菜已经摆在八角亭里。瞿秋白先在亭前拍了照,然后坐下来,自斟自饮,旁若无人,还言:“人之公余稍憩,为小快乐;夜间安眠,为大快乐;辞世长逝,为真快乐也!”之后,瞿秋白在士兵的押解下,走出中山公园,走向二华里外的刑场。他一路手持香烟,顾盼自如,缓缓而行,继续用俄语哼唱着《国际歌》。到达长汀西门钱罗汉岭的一片草坪,瞿秋白面对刽子手盘腿坐在草坪上,微笑着点头说,“此地甚好!”他平静地凝视着刽子手端起***扣动了扳机。那年瞿秋白才36岁。
不怕死,并不足以说明瞿秋白的境界风骨,因为那年月不怕死的人多了,就是鲁迅笔下的阿Q被砍头时,不是也没有怕死吗?真正能够显示出瞿秋白其人魅力的是,他面对死亡时的理性、坦然、平静。这种表现的背后,深藏着许多许多的东西。这不仅要有信仰的支撑,还要有了悟生命的境界作为基础。我不敢保证我为了信仰和真理而死的时刻也会像瞿秋白这样,但我肯定那一时刻我会想到瞿秋白的。
对了,董行佶在《廖仲恺》公映的1983年就上吊自杀了。写到此,我给电影学院导演系的主任王瑞打电话询问董的真正死因,他说董行佶是北京人艺的老人儿们真正佩服的两个演员之一,任何事件只能是他自杀的导火索,而不是根本原因。是啊!这种奇才本来就不是俗人,他与俗世的矛盾一定是激烈而长久的,鲁迅、瞿秋白不是也有这样的情结和色彩吗?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鲁迅为啥对瞿秋白那样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