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东侠:刘老师,我最近挺苦恼的,我喜欢读书,各种类型的都爱看,这不,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篇读后感,我都不知该从何写起。
刘老师:别着急,要想写好它,首先得知道什么是读后感。读后感,顾名思义,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当我们读完一本书、一篇文章或是看完一幅漫画以后,它们的全部或其中的一部分内容或许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你感动,而且也让你有所启发,甚至联想到身边的事情,那我们就要拿起手中的笔及时记录下来。这就是读后的感觉,记录下这些感受的文章就是读后感。
东东侠:这些我也懂呀,比如我在读寓言故事《滥竽充数》时,我就觉得像他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
我把这些感受写下来,交给老师批改,结果老师的评语是“内容不够具体,语句不够生动”,到底怎样写才够具体呢?
刘老师:是哟,在写文章的时候,我们都会有许多困惑,不过首先你要了解读后感,它最突出的特点是“读”和“感”的紧密结合。 “感”,是在“读”的基础上,通过联想谈自己的感受。
要写好读后感,妙诀之一就是要走进书里去,用心读通原文,而且要精读、研读,因为只有研读好原文,才能对原文的内容主旨有较深刻、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才能从中有所感悟。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基础。如果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是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
东东侠:我明白,就是要将这篇文章反复读,至少三遍,噢,最好五遍以上,这样才能很好地把握文章的重点。
刘老师:你说得很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光走进书里去,还远远不够,还得从书里走出来,捕捉读书的感受,即“感点”,即使是同一篇文章,你从不同方面感受的“感点”也会不同。
当你读了《滥竽充数》这个故事时,你可能会有好多感受,“感点”也一个个蹦出来。你可以从南郭先生的角度来写;你也可以从齐宣王的角度来谈,由于齐宣王没有调查研究,才导致南郭先生滥竽充数;还可以从众人的角度来分析,大家都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都做老好人,不揭发身边滥竽充数的人,今后或许会造成严重后果。
东东侠:Oh,我知道了,我要将这么多的感受,全写下来,这内容不就具体了吗?
刘老师:呵呵!全写进来,那不成了大杂烩吗?同学们可不能一股脑儿地什么都写呀!得有选择,要抓住感受最深的地方来写,这样重点才能突出。选好了其中一个“感点”,文章写起来就会像打开闸门的水,一泻而出,这样文章才会一气呵成,前后贯通,不仅感动自己,也能感动别人。写读后感不可能面面俱到。
东东侠:我有点明白了,那么,请您教教我,怎样才能选择并确立其中的“感点”呢?
刘老师:方法很简单。我们研读某篇作品后,必然会受到启发,有所感悟,可以将文中主人公的语句或是文章的中心句等确立为“感点”。 通过放飞思维,将感受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感点”落到实处。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写下来,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着手,有了自己生活实际的例子,这篇读后感就显得更加丰满而具体了!
东东侠:谢谢刘老师,我现在就去写咯!
刘老师:别着急呀!东东侠。“磨刀不误砍柴工”,你如果想让自己的读后感与众不同,还得精心拟好标题。一般来说,最简洁的是“读《××》 有感”,但这类题目太过普通。如果你能将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个词、一句话,那就很鲜明了。可以运用正、副标题的形式。正标题写明观点,副标题则用“―读 《××》有感”表示。
东东侠:嗯!我知道了,就等着看我的大作吧!
刘老师:好!那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