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老醯儿”,山西人还有一个“九毛九”的绰号。前面说的是山西人嗜醋如命,后面则是说山西人的精打细算。山西人的这两个特点,其实都与地域水土有关。吃醋便于消化,精打细算则是贫瘠的黄土地上自然生长出来的生存哲学。不了解山西与山西人,便会将这种精打细算误会为小气、抠门。
每回说到“抠门”这个词,我总是会忍不住一乐。发明它的人,一定是位搞笑的主,才会将小气形容得如此生动。一个人修了房子装了门,偏偏节省下门把手,于是在开关之时,只能用手抠来抠去,颇有“逮住蛤蟆也要攥出脑黄金”的意味。山西人因为有过“九毛九”的典故,久而久之,在传说中总是脱不了抠门的干系。不过,豪爽与小气,在任何地界都有,山西之所以受到“推崇”,与晋商有关。
一段关乎生存的行程
作为明清时期纵横四海的商帮,晋商的威名与财富在当时受到的瞩目并不亚于如今的马云、柳传志等人,因此一举一动也就会成为当时的商界乃至市井的新闻。山西这片土地,贫瘠而又多山,虽说太行、吕梁与黄河给了山西一些风光美景,但在旅游还谈不上产业的明清时期,山西人能够感受到的,是每天睁开眼时肚皮问题所带来的忧愁。现在人们一说到山西,总会想起腰缠万贯的煤老板,但在当时,由于生产力低下与官府控制的双重制约,煤炭尚不能成为改善民生的支柱产业。于是,带着对土地深深的失望,为了生存的山西人,开始像觅食的麻雀一样,向着草原、关东等地飞扑而去。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份资料,由山西人向口外出发时,吞下二斤生莜面,然后一路便不吃不喝。我们如今吃熟莜面都会觉得难以消化,生莜面的滋味可想而知。这样做的结果,有的人倒在了途中,有的人到了目的地往往大病一场。为了节省下走西口一路上的费用,山西人押上了生命的赌注。我们所看到听到的历史,往往是功成名就后的晋商故事,经过涂脂抹粉,早已让人们忘却了那些倒下的前辈以及创业的艰辛。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经历“抠门”的这支山西商帮,便不会有五百年的商界辉煌。
成由勤俭,败由奢
存留下来的晋商大院,如今都已成为旅游景点。而每一座大院的背后,其实都有一部血泪凝结的创业史。当然,这部血泪史离不开山西人与生俱来的勤俭。在研究晋商发展史中,我们不难发现,晋商大都成就于诚信、勇敢、节俭、创新,却毁灭于国难和后代的奢靡之中。失去了勤俭的晋商后人,在财富窝中泡大的晋商富二代富三代,在纸醉金迷中、在鸦片的烟雾中枯黄了山西五百年的商界荣光。当常威在张家口的凄风冷雨中沿街叫卖粗布时,绝不会想到他的后代会最早在山西拥有发电机并且在昼夜不息的灯光下吞云吐雾;当曹三喜在辽宁朝阳磨豆腐种高粱时,他也不会想到他的后代会烧包到开着美国车在乡野中颠簸纵横;当雷履泰创立“日升昌”票号开始他的汇通天下梦时,他不会想到他的后代会在鸦片中将万贯家产付之一炬,甚至连他的墓碑都未能幸免……
“成由勤俭败由奢”,这话似乎很符合晋商的荣辱沉浮。现在回头再扯一扯“九毛九”这段典故,或许可以洗脱山西人小气的印象。典故中说,一个山西人落入河中,救助的人讨价一元,但山西人还价九毛八,最终以九毛九成交。如此危难之际,山西人居然还会如此抠门,令人不解,但山西人解释,身上只有一元,留下一分,便是东山再起的资本。这样的解读与传统中山西人要钱不要命的印象截然不同,无论是灾年时的粥棚,还是慈禧西逃时的仗义,晋商的表现,与抠门毫不沾边。即便是《乔家大院》中“天下第一抠”陆大可,同样不乏仗义之举,为助乔致庸完成 “汇通天下”的梦想,拿出自己的全部家产,仅为自己留下一口薄皮棺材。晋商之所以伟大,至今令人津津乐道,一方面来自于他们在商业上的成就,另一方面来自于他们的处世为人。简单的将晋商归结为富豪财主,便失去了晋商的精髓所在。
乔致庸不会想到,当初在晋商中毫不起眼的煤商,会在几百年后以“煤老板”的形式风风火火的存在。作为新晋商中的另类,煤老板们之所以被视为旁门左道,无论是并不阳光的财富模式,还是挥金如土的生活方式,都让煤老板们的衰落早在情理之中。相反,如果煤老板能够秉承山西人的勤俭本色,通过财富承担起更多正能量的社会责任,或许形象便不是今日的模样。
谈到晋商,人们大都离不开“诚信”二字。但在我看来,任何一支有成就的商帮,最终都会回到诚信这条正途当中。而由地域、历史造就出的性格特色,才是一支商帮真正的核心力量。于是,我想说,节俭或者说“抠”,才是晋商真正的气质所在。抠自己,才能赢天下。我深信,新的乔致庸、渠本翘,一定会在恪守本色勇于创新的新晋商中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