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就到了岁末,到下个月的31号又是春节了。不少人现在就开始琢磨着用什么办法买车票了。一想到回乡,妈妈的年夜饭,白菜馅的饺子以及有关年的种种味道,我们坐在办公室的那颗心啊咚咚直跳。
除去战乱,中国人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一样,有近一半的几亿人在车站、机场、高速路,拖家带口的返乡,要说中国人不爱家那真是没良心的话,故乡,哪怕是没有暖气没有洗澡水没有温暖的卫生间毫无美感可言的寒冷的旧屋,在游子的心目中,也是可以回去好好地睡上一觉或是哭一嗓子的精神家园。没有家乡,有多少人会失去来年再战江湖的勇气;没有家乡,有多少在外拼梦想的人还能熬得下去。
曾经许多年,在北京站、在北京西站,看到在风雪中跺着脚取暖日夜排着长队的年轻的和不再年轻的面孔,总是百感交集,他们只是为了买到绿皮车的票――回家。
来上海拍广告的邓勇星,在某个春节听到这样一条新闻:买不到票的安徽阿姨,拼了台旧车回了老家。这条不长的,让他那个圈子里的人当笑话说的新闻在他的心里放了很久。2011年,他找到了几个安徽阿姨,其中有一个就是他们公司的茶水工,找到了秦海璐,找到了全国人民都不熟悉的唐群,拍了一部半纪录片的故事片《到阜阳六百里》。
600里,这是从上海到阜阳的距离。这部片子用18天完成,获金马奖,得到极高的评价,有人打趣说:应该叫到金马奖600里。每次看到这样的故事我就纳了闷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二得不能再二的导演去拍酸文假醋虚情假意一半是抄袭一半是扯淡的电影,那么多的精彩故事在他们身边发生,是因为他们无脑吗?
秦海璐演一个和小混混未婚先孕被爹爹赶出家门的女孩子曹俐,搞大她肚子的混混又不肯和她结婚。她生下了孩子。一个失去了名誉没法在土地上活下去的女人,只能去城里打工。她在深圳搞了个床板工厂卖牛仔服破了产,转战到上海混世界,和一个老乡阿姨住在一个小阁楼里。
唐群演的阿姨为了女儿的上海户口再婚,丈夫死掉了,只留下个小阁楼还让婆家人惦记着,和她打和她吵,她做小时工养活自己,一辈子的希望都在女儿身上,有点儿好东西就巴巴地给女儿送去。老相好来她逼仄的阁楼,还顺手牵羊偷了曹俐攒下准备给儿子的钱和手机。
春节到了,介绍曹俐打工的老乡偷了辆旧大巴,打算拉阜阳阿姨回乡,小赚一笔,让曹俐帮着卖票。28个座位都卖掉了,刚出上海就让人扣了。最后***府出车把28个阿姨送回阜阳。
故事不复杂,大部分演员就是打工的阜阳阿姨。大量的长镜头,为了使这些非职业演员不紧张。故事泪点不少,你想想,返乡与漂泊、底层的艰辛与挣扎。但是你可以感受到她们的坚韧,她们骨子有里一种东西,非常硬,可能会硌疼了你。当阿姨知道相好偷了人家的钱之后;当阿姨找到一份好工作、敲开一个豪宅的门发现开门的是衣衫不整的女儿,唐群有极精彩的表演。你能清楚地感觉到她骨子里那个被叫做“尊严”的东西。这个灰了心的女人坐上了回阜阳的那辆大巴,此刻她的心已经平静下来,了无牵挂,开始大口地吃一个馒头,你和她的泪水在这个时候流了下来。
秦海璐演的曹俐没有回去。爹爹已经走了,在爹爹活着的日子里,每年的春节都到村口等着女儿回来,但终于没能等到那一天。这样的故乡,已经回不去了。
欧洲有一个谚语,大意是:人们为了回家而离开家。从离开的那一天起就踏上了回家的路程。我很喜欢这句话。无论我们的身体是不是回得去了,无论故乡是否还有物质意义上的存在,如果我们还能清楚地知道故乡在哪里,知道我们从哪里出发的,就像知道龙应台说的那个沙漠玫瑰的起点是在那里一样,我们就永远不会失去精神上的家园,无论我们走得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