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经调查,桂江鱼类资源丰富,有鱼类162种,隶属于7目21科92属,鲤形目鱼类占绝对优势。鱼类区系复合体由热带平原、江河平原、中印山区、上第三纪、北方平原5个区系复合体构成。外来入侵物种4种;主要经济鱼类16种。拦河坝的大量建设,严重影响了土著鱼类的栖息、索饵及繁殖,取而代之的是适宜滤食性的鲢、鳙成为桂江鱼类的绝对优势种群。
关键词 鱼类资源;调查;区系;类群;桂江
中***分类号 S9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5-0279-02
桂江是西江水系第三大支流,全长438 km,流域面积18 790 km2。发源于广西兴安县猫儿山,上游为漓江,流经灵川、临桂、桂林、阳朔、平乐等县市,汇恭城河后始称桂江,再经昭平、苍梧,于梧州市与浔江汇合入西江。桂江是广西内陆重要的渔业河流。2011年,笔者结合有关项目,以桂江干流为主开展桂江鱼类资源调查工作,现将本次调查及资料记载分析报告如下。
1 调查研究方法
1.1 调查内容与方法
本次鱼类资源调查,于2011年5月在桂江的长滩、巴江、玉河、五将、金牛坪、福登、儒岩、桂江口8个江段进行。对采用不同渔具、渔法(主要为刺网和钓具、少量渔笼)捕鱼的渔民进行渔访,查看渔获物采集标本,鱼市场购买渔民捕捞上市野生鱼类制作标本,以及近几年不定时走访、调查沿江的农贸市场,将标本带回室内进行鉴定。对所有鱼类标本进行鉴定,并对标本进行体长、体重等常规生物学测定,对有鳞片的鱼类,取下鳞片带回实验室观察鉴定其年龄,对部分鱼类进行解剖观察,确定其雌雄性别,记录性腺发育分期情况。
1.2 标本鉴定及分类主要依据
主要依据有近年出版的《中国动物志(鱼类)》各卷、《中国鱼类系统检索》《广西淡水鱼志(第2版)》[1],并向各地渔业主管部门及渔民调查了解鱼类的资源和渔获量。
2 鱼类组成分析
2.1 鱼类种类组成
调查共采集到鱼类标本1 600个以上,结合《广西淡水鱼类志》等有关调查材料[2-3],经检索、鉴定,目前桂江从平乐至梧州江段共有162种鱼类生活或洄游通过,隶属于7目21科92属。
2.2 鱼类区系组成及特点
桂江发现降河洄游鱼类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花鳗鲡(Anguilla marmorata1(EN))在内河长成成体后行降河产卵洄游。另有引入鱼类3属4种:原产于北美的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原产于非洲的莫桑比克罗非鱼(Tilapia mossambicus)、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us),原产于长江中下游的太湖新银鱼在桂江也有出现。桂江鱼类种类组成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桂江鱼类鱼类162种,分别隶属于7目21科92属。鲤形目鱼类占绝对优势,种类最多计有3科16亚科70属119种,占总种类的73%;其次为鲇形目,有6科11属19种,占总种类的12%;鲈形目有7科9属18种,占总种类的11%;形目2科2属2种、鳗鲡目1科1属2种、鲑形目与合鳃鱼目各仅1科1属1种,4目共6种,仅占总种类的4%。
桂江鱼类组成的特点:一是桂江鱼类资源丰富,但优势种群个体小型化。桂江有记载的鱼类种类达162种,其种类数量居广西江河之首,占全区有记录的江河鱼类290余种的50%以上。从鱼类种类数量来看,桂江鱼类资源仍然较为丰富。二是较大型经济鱼类种群数量小,一些小型鱼类成为优势种群。在渔民的捕获物中,较大型的鱼类如草鱼、鲢、鳙只能在沿河库区和下游宽敞的水面才能成为优势种群,且大眼鳜、青鱼等在河流中、上游都已极少见,斑的捕捞个体已严重小型化。
桂江常见的鱼类有鲤、餐(下为“鱼”)、南方拟餐、马口鱼、大眼华鳊、横纹南鳅、麦穗鱼、花鱼骨、银、鲢、鳙、南方白甲鱼、纹唇鱼、东方墨头、鲫、黄颡鱼、斑大刺鳅、中国少鳞鳜、鲇、斑鳜、子陵吻虎鱼。目前,鲤、鲢、鳙、鲮、赤眼鳟、黄颡鱼、斑、鲇、斑鳜等为当地的主要捕捞对象。
2.3 鱼类区系分析
依《中国淡水鱼类分布区划》[2],桂江鱼类区系属华南区。除洄游的日本鳗鲡、花鳗鲡和4个引入种外的纯淡水鱼类有156种,就起源来说,由5个区系复合体组成。各区系起源、主要科、属及各科、属的物种数量见表2。
3 鱼类生态类群组成
桂江是漓江的下游河段,河道开阔水流平缓,鱼类资源丰富,除引入属以外,按栖息水体、栖息水层、食性、产卵场分为4属生态类群组成。
3.1 不同栖息水体鱼类组成
从鱼类的栖息水体来看,主要由2种类型的鱼类组成:①土著淡水鱼类,终生生活在淡水中,包括2种类型:一是江河型。生活在水面宽敞、饵料生活较丰富的江段中,主要有亚科、雅罗鱼亚科、鲴亚科、亚科、科、长臀科、刺鳅科等鱼类。二是山区急流型。生活在水流湍急的上游江段中,水浅,河流底质多为石砾、卵石,如野鲮亚科、平鳍鳅科、科、虎鱼科鱼类,体小型,口下位,野鲮亚科唇部发达,有的下唇特化为吸盘,有一定的吸附作用,有的种类较平扁,腹面较平直,偶鳍平展于腹面,纹胸的胸部更有皮肤皱褶而成的特殊吸附器;伍氏华吸鳅身体极为平扁非常扩展,腹鳍愈合,形成具有吸附作用的似吸盘结构;虎鱼科腹鳍愈合成吸盘,可吸附在石块上。②洄游鱼类。降河产卵洄游,如日本鳗鲡,平时栖息在淡水中,性成熟后开始离开其索饵、生长的水域,向江河下游移动,在河口聚成大群,游向深海繁殖[4]。
3.2 不同栖息水层鱼类组成
从栖息水层来看,主要有2种类型:①中上层鱼类。生活在水体的中上层,有的身体为纺锤形,游泳迅速,口端位,善于在水体的中上层捕捉食物,如雅罗鱼亚科鱼类;有的种类身体侧扁,口端位或上位,多栖息于水流较缓的水域,如亚科餐、南方拟鳘、鲢亚科鲢、鳙等鱼类。②底层鱼类,生活在水体的下层,身体侧扁、平扁形或蛇形,以水体下层的生物作为食物,如鳗鲡目、鳅科、亚科、野鲮亚科、亚科、鲤亚科、鳅亚科、鱼丹亚科、鲇形目、鲈形目等鱼类[5]。
3.3 不同食性鱼类组成
从食性来看,主要有3种类型:①植物食性鱼类。主要饵料是植物,如鲢鱼以浮游植物为饵料,其鳃耙长而细密,口裂大,口咽腔和鳃腔很宽;鲮、光唇鱼属、白甲鱼属、鲴属鱼类下颌具角质薄锋,通常刮食淤泥或石块上附着的底栖藻类及有机碎屑。草鱼、倒刺等鱼类以高等水生维管束植物为主要食物。②动物食性鱼类。主要饵料为动物,包括2类:一是以无脊椎动物为食的温和肉食性鱼类,如鳙鱼鳃耙甚细密,形成海绵状的过滤器,可滤食水体中的浮游动物;青鱼的咽喉齿呈臼状,可压碎螺蛳,多以水体中的软体动物为食,兼食小虾和水生昆虫;鳗鲡目鱼类等也以昆虫、小鱼、小虾为食。二是凶猛肉食性鱼类,以鱼类为食,如,身体呈流线形,口裂大,游泳迅速,善于捕捉鱼类作为食物。鲇形目、鲈形目鱼类,口裂大,且有尖锐的颌齿,虽然游得不快,但多采用伏击式捕捉鱼类为食。③杂食性鱼类。食物组成较广泛,有动物性的也有植物性的,亦食部分水底腐殖质,不少的鲤科鱼类是典型的杂食性鱼类,如鲤、鲫等。
3.4 不同产卵场鱼类组成
从产卵场来看,有4种类型:①敞水性产卵鱼类,在水层中产卵,受精卵在水中处于悬浮状态下发育,又分为浮性卵和漂浮性卵。浮性卵一般产于静水中,如叉尾斗鱼、斑鳢等;漂浮性卵产在江河的中上游,如青鱼、草鱼、鲢、鳙、等,繁殖时期在4―5月,在山洪暴发、水位上涨时把卵产于中上游,产出的卵体积大,比重略大于水。卵顺流而下进行孵化,到江河下游育肥。②草上产卵鱼类。产黏性卵,如鲤亚科、亚科、鲇形目鱼类,卵一经产出即分散在水草茎、叶上发育。③石砾产卵鱼类。棒花鱼、鳅科鱼类,将卵产在水底的岩石、石砾或沙砾上发育。④喜贝性产卵鱼类。如亚科鱼类,在生殖季节,雌鱼具产卵管,通过产卵管,将卵产在河蚌的外套腔内发育。
4 外来入侵物种
4.1 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
在桂江,外来入侵物种有原产于北美的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据记载,1935年被引入我国沪杭一带,何时进入广西不详;原产于非洲的莫桑比克罗非鲫(Tilapia mossambi-cus),莫桑比克罗非鱼系1958年从越南引入,故称“越南鱼”;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us),1978年长江水产研究所首次从尼罗河引进我国大陆后,迅速在全国各地推广养殖,莫桑比克罗非鱼、尼罗罗非鱼进入漓江都是人工养殖所致;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原产于长江中下游及附属湖泊、淮河中游瓯江中下游,1993年引进广西各水库。
4.2 外来入侵物种影响分析
莫桑比克罗非鱼、尼罗罗非鱼适应环境能力强,能生活于淡水或低盐度的水体中。杂食性,生长较快,繁殖力强,在南方地区,每年可繁殖4~5次。抗病力强,能耐低氧。属热带鱼类,不耐低温,其生活水温必需在10 ℃以上,水温低至10 ℃即开始死亡,在广西桂南地区的江河、水库已经泛滥成灾。桂江地处桂北地区,冬季水温低于10 ℃的时间较长,水温低于5 ℃的天气也经常出现,因此在桂北的江河、水库这2种鱼均不能自然越冬,桂江中的莫桑比克罗非鱼、尼罗罗非鱼都是当年外来鱼苗进入河中,可以断定这2种鱼对漓江的生物影响不是连续性的。食蚊鱼是适应于小水体的静水或缓流水体的表层,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并且繁殖速度较快,为卵胎生鱼类。仔鱼出母体即可活泼游泳,一般长约5 mm,成鱼最大约50 mm,雄鱼尤小。无食用价值,但为蚊虫的天敌,吞食孑孓。在广西各地随处可见。一个物种的存在所占据生存的空间,对入侵地生物物种都带来一定的影响[6]。
5 主要经济鱼类概况
桂江江面宽阔,水流平缓,水较浅因而适宜多属鱼类栖息生长,也是广西一个重要渔业功能区,盛产多属大中型经济鱼类及珍稀名贵鱼类,更是多属大中型经济鱼类主要捕捞区。主要经济鱼类有鲤、大眼华鳊、鲇、草鱼、鲢、鳙、鳊、黄颡鱼、斑、大鳍、光倒刺、倒刺、赤眼鳟、大刺鳅、斑鳜、粗唇等16种。
5.1 经济鱼类资源现状
根据沿江的长滩、巴江坝下、五将、金牛坪、福登、儒岩、桂江口7个江段采样点的渔访和鱼类出现的频率,以及对专业渔民和鱼收购商进行访问,了解到近期捕获鱼类的品种、数量和收购价格。经综合分析结果为:鲤、大眼华鳊、黄颡鱼、鲢、鳙、斑是目前桂江种群数量最多、渔产量最大的种群,近年来由于捕捞过度和旅游业发展对水域生态造成的影响,桂江的鱼类产量逐年下降,优势种群小型化。据采访调查及沿江各县畜牧水产局的统计资料,目前桂江域内每天鱼类总捕获量约11 229 kg(按综合信息,桂江现有渔船1 449艘,平均每艘每天捕鱼7.75 kg计)。据此估算,调查桂江内年渔业资源量约4 098 t,鱼类资源密度约468 kg/hm2(按捕捞量计,总面积8 760 hm2)。另外,在平乐(县城)至桂江口段网箱养殖(76 457 m2)年产量约4 450 t。
5.2 经济鱼类资源变化趋势
桂江是广西内河重要的产鱼基地,桂江域内拦河坝也较多,水流平缓,水面开阔,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蕴藏丰富的鱼类资源,鱼类的优势种群都是该河流原有的土著鱼类,拦河坝形成的库区使适宜滤食性的鲢、鳙渔产量大大提高。但是近年来由于拦河坝不断增多,严重影响了土著鱼类鱼类的栖息、索饵及繁殖,对河流的土著鱼类尤其是名贵经济鱼类的影响极为严重。
由于生境改变,使河流原有的鱼类资源发生相应的变化,其变化特点是:适宜大水面、深水体环境。个体较大的大型经济鱼类产量迅速增加,如鲢、鳙、鲇、鲤、草鱼等。由于水环境的改变,适应流水环境的种类产量急剧减少,如唇鲮、南方白甲鱼、稀有白甲鱼、叶结鱼、鲮等。
5.3 鱼类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针对桂江天然淡水鱼类资源衰退严重的现状,如何在保障人类合理的生活和生产需求的同时保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倍受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的保护方法和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渔***、环保、环监等***府职能部门紧密配合,建立资源保护的的新机制。二是水利设施的兴建应履行严格的审批程序,建设相应的渔业资源增殖保护站。三是建立养殖品种的引进准入制度,广西气候温和,适于很多暖水性淡水鱼类的生存,对外来物种的引入要极为慎重,以免造成生态灾难。四是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鱼类多样性及其生态环境,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五是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渔***部门、环监和环保部门应采取多种方式,广泛深入宣传《渔业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环境法规,向渔民宣传各种渔业资源保护的知识和法律。六是开展鱼类增殖放流,恢复江河鱼类种群数量。
6 参考文献
[1] 广西水产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广西淡水鱼类志[M].2版.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2] 李思忠.中国淡水鱼类的分布区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3] 郑慈英.珠江鱼类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4] 蓝家湖,蓝浩东,陈跃进,等.广西河池地区鱼类区系及动物地理学分析[M]//鱼类学论文集(第六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120-129.
[5] 梁亮,覃建才,刘传玺,等.柳江鱼类区系[J].广西农学院学报,1986(1):83-98.
[6] 莫晓敏.1999年1月~3月广西西江水系水污染事故原因分析[J].广西水利水电,1999(3):66.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桂江鱼类资源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