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的重新崛起和最近十几年它在长江三角洲所起的作用,以及今天的武汉和上世纪初的汉口在城市功能上的差异,可以明确看出,武汉衰落的根本原因是其金融功能的丧失及其城市定位的显著下降。
武汉,清末民国时期仅次于上海的国内第二大工商业城市,著名的九省通衢,西方人眼中的“东方芝加哥”,孙中山《建国方略》中的“中国本部铁路之中心”和“中国最大之商业中心”,有美国学者预测的21世纪名列世界第二的超级城市。
但现在我们还看到另外一个武汉。一个中等实力省份的省会城市,一个经济总量被青岛、大连、宁波、苏州这些以前的中等城市甚至20多年前还是小渔村的深圳纷纷超过的城市,一个出租车起步价只有3块钱的城市,一个带着中国最大县城帽子的城市,一个越来越被人淡忘的城市。
这是两个反差多么强烈的武汉!一个是头顶着无数光环的白天鹅,一个是平淡无奇的丑小鸭。两个武汉之中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武汉?
武汉为何由盛而衰?
昔日的白天鹅如何变成今天的丑小鸭?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般来讲,一个城市的兴衰更替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这个城市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中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并且主要体现在它在经济格局中的交通地位发生了变化;另一种原因是这个城市所能调动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跟不上国家经济大局的发展速度。
那么武汉近期的衰落是否也出于这两种原因呢?似乎不是。
交通方面,武汉仍处在中国经济大循环的中心位置上,是我国经济东西南北大串连中绕不过的一个点,从我国铁路建设的趋势来看,武汉仍然有可能成为我国铁路系统之中心。
自然资源方面,武汉是我国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城市,武汉是长江和汉江交汇的地方,市内湖泊遍布,市外还有洞庭湖、鄱阳湖两大淡水湖作为依托。武汉的电也相当宽裕,夏季和春节两大用电高峰期都不需要拉闸限电,武汉的旁边就是三峡电站,但三峡电的绝大部分却可以用来支援华东和华南地区。
人力资源方面,武汉是国内第三大高教科研城市,“惟楚有才”古今闻名,武汉每年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名列全国第二,每年深圳接收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武汉大学人数最多。可以这么说,深圳能有今天的发展水平,来自武汉的智力资源居功至伟。
显而易见,武汉近期的衰落并非出自一般原因。其衰落原因非同寻常。
刚刚过去的二十多年,是我国近代史中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时期,而这种快速发展是在我国经济从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转型的背景下发生的,总结这些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两项,一项是勇于改革,另一项就是加快对外开放。武汉在这两方面表现如何呢?
改革需要创新的思维和变革的勇气,武汉人身上从来都不缺少这两种素质,1911年辛亥***在武昌爆发就是武汉人勇于变革的最好写照;过去的二十多年中,武汉人的改革实践同样多姿多彩。事实上,武汉是我国经济界、学术界、教育界众多创新发明的发源地,关于武汉在改革方面的第一举不胜举。
对外开放是一个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央***策影响的领域,因为我国实行的是分地域逐步对外开放的***策,武汉属于第三批对外开放的城市,所以在开放时机上落后于我国沿海地区好几年。我国加入WTO后武汉则是第二批实施WTO相关开放条款的城市,相对滞后的开放时机必然对武汉的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武汉发展速度相对落后正是在沿海地区因对外开放而呈现高度发展后出现的。但就自身而言,武汉并不是一个心态封闭的城市,武汉在迎接对外开放的主观积极性方面不亚于国内任何一个城市。
那么,造成武汉衰落的根源是否就是开放时间晚这个原因呢?我认为这不尽合理,因为虽然武汉的开放时间比沿海地区要晚,但这只会造成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比武汉要早几年,并不可能决定沿海地区的发展速度会一直高于武汉。事实上,武汉获得同样的开放***策之后,经济增长速度却仍然一直低于沿海地区,可见仅仅一个开放时机晚不足以完全解释武汉的衰落。
中部的出路在哪里?
在中央提出“振兴东北”的新战略之后,早已陷入经济困境的中部诸省面临着更严峻的发展危机,因为现在只剩下中部的发展没有被提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虽然目前还存在中部经济这个名词,但中部诸省之间传统意义上的经济联系实际上已经解体,大家正各奔东西。比如,江西主要是加强与浙江福建的经济联系,准备充当浙江福建的后花园和产业转移的承载体,湖南则主要是融入大珠江三角洲,安徽则处在加快融入长三角的经济体系的进程之中;只有湖北和河南,目前还没有决定要加入哪一个沿海的经济体,而是坚持立足本地,发展本地的城市经济圈的思路。
我相信在加强联系的基础上江西、湖南和安徽三省能获得来自两个三角洲更多的投资,但我还是怀疑这能否从根本上解决三省的工业化问题。因为我觉得,两个三角洲的传统产业向内地转移的速度不可能如期望的那样快。因为在同一国家之内,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而内地劳动力的供应又几乎是无限的,沿海地区的劳动力价格因此可以一直都保持很低水准,这就使得沿海地区的传统产业可以保持长久的竞争力,产业转移的速度因此受到限制。
其实中部和沿海地区是一样的,大家都在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为什么从一开始中部就要把自己边缘化,心甘情愿地做沿海地区的小伙计?中部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也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具有发展制造业理想的基础条件,为什么不从一开始就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直接参与迎接发达国家制造业向中国大转移的浪潮呢?
直辖后的武汉将成为中部经济最大的发展引擎
一个地区的经济要实现联动发展必须要有一个中心,一个发展极,一个能够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这个发展引擎还必须具备两大功能,一是金融功能,一是贸易功能,也就是说这个引擎必须是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的复合体。这是因为,在现代经济中,资金如同血液,一个经济体如果拥有自己的金融中心,就如同身体具备了造血的功能,整个肌体才会充满了活力,而一个强大的贸易中心则可以为本地区的工业品提供巨大的市场销售空间,就如同给身体插上了翅膀,经济因此可以起飞。
在珠江三角洲,最大的发展引擎是香港,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为珠江三角洲带来了巨大的资本和广阔的欧美销售市场。珠江三角洲还有两个次级引擎,分别是深圳和广州,深圳拥有国内两大证券交易所之一的深交所,深圳还有国内唯一的部级的高交会,深圳还有服务业和高科技都非常发达的经济特区,广州则有国内最大的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以及强大的***治资源。在长江三角洲,最大的发展引擎是上海,在设立浦东新区、确定上海为国内金融中心的地位以前,上海的作用还不是很明显,但当上海名正言顺地成为中国最大的金融城市之后,上海对长江三角洲的拉动效应立刻显现,离上海最近的苏州几年之内成为外资制造业最活跃的城市就是最好的明证。
所以,中部经济要发展,必须树立一个自己的发展引擎,而现在的中部正好缺少一个像香港和上海这样的发展引擎,这就使得中部诸省的经济如一盘散沙,聚不到一起,最后只好各奔东西,投靠他人。
其实中部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发展引擎,这个引擎就是清末民国时期的汉口。当年的汉口市是仅次于上海的国内第二大金融商业城市,也是中华民国第一个设立特别市(相当于今天的直辖市)的城市。作为当时中国内地最大的贸易中心,汉口起着调控内地绝大多数物资价格走势的角色作用,影响力遍及两湖、四川、安徽、江西、山西、山西、河南等地,在当年走出盆地的四川人眼里,商贸繁盛的汉口确实不能小看,直到今天,一些老人口里还流传着“千钟茶、万担米,不如汉口一早起”这样的俗语。汉口同时也是内地最主要金融中心,汉口的银行决定着当时整个中西部地区的利率水平。
下面不妨接着前面的话题继续探讨武汉衰落的真正原因。
从上海的重新崛起和最近十几年它在长江三角洲所起的作用以及今天的武汉和上世纪初的汉口在城市功能上的差异,可以明确看出,武汉衰落的根本原因是其金融功能的丧失及其城市定位的显著下降。上世纪初仅为三镇之一的汉口就已经成了中国内地最大的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并且还是中华民国的第一个“直辖市”,今天已三镇合璧的大武汉却只是一个普通的省份城市,角色落差之大让人叹为观止。
过去的二十年里,武汉曾经有自己的柜台交易市场,有自己的国内最大的国债交易中心,有数量众多的期货交易机构,但不是被合并到上海就是完全关闭。武汉曾经有自己***的铁路局,但还是被合并到郑州铁路局,武汉曾经积极争取过粮食期货交易所的设置,但最终还是败给郑州。
武汉的衰落直接造成了中部经济的整体塌陷,因为武汉下去了,中部经济就像是被抽掉了脊椎骨,整个肌体也就只能分崩离析了。因为缺少自己的金融中心,中部成了国内资金最紧张的地区,每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排名国内倒数第一;因为缺少自己的贸易中心,中部的农产品和工业品很难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经济的外向程度大大落后于沿海地区;因为武汉地位的下降,中部的基础建设速度也大大减缓,对中国经济将产生最深远影响的长江沿江铁路迟迟不能上马正集中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遏止武汉的继续衰落
总结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如果设立武汉直辖市将能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中部的塌陷与武汉的衰落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解决了一个面的问题另一个面的问题会同时获得解决。
直辖后的武汉无疑应定位为中部地区的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以及大工业发展基地,据此,武汉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第一,赋予武汉金融更多的金融功能,包括恢复武汉柜台交易市场,设立更多的地方性股份制银行和民营银行,设立全能型的期货交易所,涵盖粮棉油、各种经济作物以及其它重要物资范围,设立地方性保险公司总部等。
第二,武汉铁路脱离郑州铁路局,成立***的武汉铁路集团公司。加快长江沿江铁路江南江北两条铁路线以及汉广高铁的建设进度,启动襄樊与西安铁路连线以及中部地方铁路网的建设,完善武汉米字型铁路网络,加强武汉的交通枢纽地位。
第三,增强武汉作为贸易中心的功能,扶持武汉的展览业,把更多的部级大型展览项目固定设置在九省通衢的武汉。
第四,鼓励更多的国际大公司进入武汉,提供与其它直辖市以及经济特区同等的***策支持。
武汉的复兴不仅是中部人民的希望,不仅对中部经济有带动作用。如果武汉带动下的中部复兴了,西部就有了一个更畅通的走出去的通道,东部也有了一个更理想的可以辐射全国的大舞台。所以,重视中部建设,加快武汉复兴,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复兴都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