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镝马”作为日本古代骑射运动的代表,虽然脱胎于武士在战场上的血腥厮杀,但经过千年时光的涤荡,骑马射箭不再是为了攻城拔寨,而是为了祈愿平安。同样的一招一式间,弓马之术已悄然转变为弓马之道,以心传心,代代相传。
马上三物
与日本蜚声世界的柔道、剑道一样,日本弓道也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早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开始的日本绳文时代,木质的弓箭和石质箭头已经成为狩猎的重要工具。公元3世纪左右,弓箭就作为武器被用于战争。公元7世纪,武士阶层逐渐兴起,由于他们的主要战斗方式并非近身肉搏,而是在马背上与敌人拼杀,所以弓箭作为一种攻击范围较武士刀更大的武器被广泛应用。直到15世纪的战国时代,才被更为有力的矛所取代。为了训练武士们在疾驰的马背上仍然能够发射出精准的致命一击,骑射的各种竞赛项目应运而生。
日本的传统骑射形式主要有三种,分别为流镝马、笠悬和犬追物。这三种骑射项目被统称为“马上三物”。其中,“笠悬”顾名思义就是将斗笠倒扣着悬挂起来,而在骑射表演的时候,箭靶正像一个倒扣着悬挂的斗笠,这便是“笠悬”之名的由来。骑手在表演时需要沿着长约100米的道路疾驰,道路一侧以20米左右的间隔设置三个箭靶,骑手向每一个箭靶发射一支箭。
13世纪初期,笠悬在当时的京都和镰仓一带开展得尤为繁盛,既有在神社举行的“神事笠悬”,也有射手之间以争胜负为目的的“斗笠悬”,还有骑手在道路上往返多达100次的“百番笠悬”,以及早先在旧历7月7日举行、后演变为在7个地方举行的“七夕笠悬”等等。13世纪末期,由于社会动荡加剧,老百姓安宁的生活被打乱,从此时一直到16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该项目逐渐式微。虽然自明治维新(1868年)以来有复苏的迹象,但总体而言规模不大,影响力远远不及流镝马。
“犬追物”本来叫做“追物射”,意思是在野外骑着马追射猎物,那么为什么要在“追物射”这个名称的前面加上一个“犬”字呢?这是因为该项目在演进过程中,人们为了提高射箭的能力,开始利用家养的犬只作目标,练习射击正在运动中的物体,所以改变了名称。据史料记载,犬追物的方法和程序大致如下:在一片面积为200平方米左右的平坦土地上画两个同心圆,大圆的直径为12米,小圆的直径为2米。由一名侍者牵着一条家犬站立在小圆中央,一名骑手手执弓箭稳坐马背,沿着逆时针方向在大圆外面疾驰,努力将箭矢射中家犬。在笃信佛教的日本僧侣的建议下,箭头弃用金属箭镞,改为木质平头,以免射伤家犬。
大规模的犬追物表演,要有180名骑手和150条狗参加,至于牵狗的侍者人数就更无法统计了。该项目在室町时代,也就是15世纪后半叶到16世纪初期的大约60年间盛极一时,但因为表演的程序太过繁杂,动用的器物和犬只数量过于庞大,在室町时代之后就逐渐销声匿迹了。
较之笠悬和犬追物,流镝马对骑手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据说日本镰仓幕府的第一位大将***源赖朝有感于自己手下的武士骑射之艺不精,于是采用这种骑射形式训练他们。其基本规则是在一条230米至270米长的道路一侧等距离设置三个箭靶,射手沿跑道疾驰而来,依靠身体的平衡能力端坐马上,双手执弓,依次发射三支箭,力争射中目标。箭靶是一块面积约为55平方厘米的木板,钉在一根木棒上面,木棒插在地上,高约一米,射手们要依次序发射,骑手的人数根据比赛情况略有不同,最多时可达到60个。
当笠悬与犬追物两种骑射方法逐渐从兴盛转为衰微后,流镝马却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成为日本传统骑射运动的代表,在褪尽了战争的喧嚣后,成为一种历久弥新的历史文化遗存。
流镝马
骑马射箭在日文中称为“矢伏射马”和“矢驰世马”。由于这两个词组的读音极为接近,后来就被人们统一称为“流镝马”。永长元年(1096年),白河上皇驾临鸟羽殿,观览了这项表演,这是“流镝马”最早见载于史书的文字。现代日本骑射虽然只用了“流镝马”这一个名称,实际上却因地域的不同而保留有当地的传统和特点,在仪轨、装束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如今日本有许多地方仍保留有流镝马的表演,但基本上都由当地的神社组织,成为一项祈求神灵保佑一年中四季平安、五谷丰登的祈福活动,如镰仓市鹤冈八幡宫的“流镝马神事”、京都贺茂御祖神社的“流镝马祭”等。
琦玉县毛吕山叮出云伊波比神社的流镝马表演在历史上也素负盛名。琦玉县位于关东地区,距离东京大约两小时车程。毛吕山町是该县人间郡的一个小城镇,背倚毛吕山,面向关东平原。毛吕山山麓有一个名叫出云伊波比的神社,据史科记载,神社修建的时间较早,到奈良时代的宝龟三年(772年)最终定名。这里的流镝马表演实际上融合了古代笠悬和古代流镝马两种形式,非常具有当地特色。
每年到了秋高气爽、风和日丽的时节,开展近千年的流镝马表演就会在这里举行。在一片空地上,只见几名身着民族服饰的汉子在为一匹高头大马安装辔头、梳理马鬃,马背上端坐着一个十二三岁模样、身着古装手持弓箭的男孩,神情肃穆。另外还有数十条汉子也身着民族服饰,手执一根木棍聚集在一起,等待出发。参加表演的队伍来自三个不同的村庄,木棍上缠绕着红白紫三条纸带,这是一个标志,代表着古代该地区的源氏、藤原氏和平氏三大擅长骑射的家族。
预定的时间一到,为首的一名壮汉率领着队伍,簇拥着马匹和骑手浩浩荡荡开赴表演地点,一大群看客紧随其后。一路走来,有几条汉子便抢先登上道路两侧民居的二楼,往人群中一把一把地抛撒包在一张白纸里面的糯米小点心,人们便上前哄抢直至一个不剩。这种点心名叫“豆年糕”,古时候日本人认为食物是由天神赐予的,吃了天神赐予的食物,神的智慧和力量就会转移到自己身上,在骑射表演的时候争食“豆年糕”便成为一种祈愿的仪式。
表演地点在神社外的山道上,山势平缓,道路宽约七八米,两侧大树参天,上万人围聚在道路两旁等待观看表演。跑道截取了一段150米左右长的道路,在道路一侧相距30米左右树立着三处箭靶。之所以说是三处,因为每一处挂着一块幕布似的布帘,上面悬挂着十来个倒扣着的斗笠似的箭靶。表演开始,相当于起点裁判的一位神职人员发号施令,示意观众肃静,只见三名骑手依次策马急驰而来,向着三处箭靶侧身一一发矢,观众不时地发出欢呼,如此循环三遍。每一遍结束后的间隔时间里,有一些壮汉便沿着跑道一边奔跑、一边往两侧的人丛中抛撒豆年糕和橘子,引得人群中格外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