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韶九成,凤凰来仪”是说舜所制音乐的美妙:箫韵之曲连续演奏,凤凰随着乐声翩翩起舞,曲与舞相互呼应,相得益彰,显耀天地。学生们写出好的作文,极尽才思、泼墨挥散,就仿佛是“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的音乐演奏,读者阅读时,仿佛是在聆听一场动人心腑、响彻天地的音乐表演。怎样的演奏才会达到“箫韵九成,有凤来仪”的境界呢?作文的书写怎样才可以像《韶》乐演奏一般,有凤凰翩翩起舞,自始至终捕捉所有阅者的眼呢?一篇作文要写得端庄大气,需要关注的要点有很多:审题立意,选用体裁,安排结构,把握语言,运用技巧。这些要点都是“箫韶九成”的必需。“舞韶歌武,使人之心庄”,但要使得文章仿佛有凤凰添彩,飞扬起舞,自始至终,吸人眼球,重中之重则在于好的素材的使用。只有“曲”与“舞”合演,才能造就龙飞凤舞、旋天跃地、情意绵绵、难舍难分的境界。作文如何有素材,如何用,如何才能创新,这就成了我们应当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作文素材在于积累,积累则是日积月累。
学生的习作有一个通病:要不然就是匆匆议论,要不然就是一味直抒胸臆,单调的议论和抒情,总是让文章显得枯燥、干巴、没有活力,匆匆又草草,写得快却留不下任何痕迹。这“留不下任何痕迹”正是源于文章缺乏具体内容,即可以支撑那些议论与抒情并且足以让文章舞动起来的素材。写作中议论和抒情再多,也不及尘埃落定、脚踏实地地结合素材的描写、议论、抒情更有力。
(一)“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一篇作文的构成,由词到句到段落到篇章,一点一滴,汇聚成为大海,大海灌溉滋润万物,轻而易举。素材的积累正像是大海的汇聚,要想做好这一点一滴的汇聚,就要有的放矢、持之以恒的积累,从高一开始,我就要学生们认真准备三个本子:一个是美词美句摘抄本,一个是素材积累本,还有一个是感悟随想本。这其别是素材积累本,我对学生们的要求是先阅读后积累,然后分门别类进行梳理,要求从社会生活类、哲理思辨类、道德法制类、价值观念类、成长成才类、文明礼仪类、传统美德类、文化教学类这八个类别入手积累,坚持做到日日读、期期积、月月梳、三年品、一朝用。
阅读时遇到的美词美句(既包括课内又包括课外)都要求尽量背诵下来;素材积累则要求细品熟读,再以课前五分钟讲话的方式,将素材夯实;感悟随想是为了让学生无论什么时候都对素材抱有独特的个性化的解读,感悟随想的书写过程则是确立自己感悟随想的角度,然后对所要阐发感悟随想的素材作概括分析,最后亮出观点。
(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素材的积累来源有三:生活,课内文本,课外补充阅读。如果学生们能够做到留心生活并认真观察细心体悟生活,凝结于事,求真求美求善,就可以形成一个又一个可供书写的素材;课外补充阅读,范围很广,从《读者》、《青年文摘》或其他书籍都可以获取。爱好鲁迅作品的,搜集其作品细致研读,小说、杂文、散文及散文诗,尽读其中,捕捉其深邃的思想见识,也可以淋漓尽致运用于作文之中。课外补充阅读因爱好不同而各有侧重,或重文或偏史或爱好其他,甚至是流行人及事,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时远水解不了近渴,近水楼台才会先得月,在高中语文人教版课本必修一及必修五中,篇篇文章都是写作的模版,说明文、议论文、小说、散文等,细推这些文章的内容,其人、其事、其道都可以作为写作素材。例如在《烛之退秦师》中写万籁俱寂时,黯淡目光中,烛之武凭借一条粗陋的绳索艰难顺墙而下,满头白发飘扬在深秋的寒风中,“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国将不存,何以家为”,月光照耀的岂不是一颗慷慨赴难的爱国之心。唐代诗人杜甫忧国忧民,感叹国衰己悲,不是写下了感情真挚、苍凉悲壮的《秋兴八首》吗?“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这一首首诗作一篇篇佳文都充分说明了一点:爱国这一亘古不变的主题,在课文文本素材中从来不曾缺少。将生活中汲取的素材,课外阅读所补充到的素材与课本中学到的素材结合起来,作文素材就不再会是方到用时才觉少了,可“有凤来仪”、“凤舞九天”,“凤凰”是有了,如何翩然起舞,姿态万千呢?
二、“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立足于课文文本的素材创新
立足于课文文本的素材运用如何创新是课文文本素材要运用自如,舞态翩跹的关键。
(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任何事物都有许多不同的侧面,从不同侧面思考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课文之中素材的运用也是如此。一则优秀素材的价值点往往具有多面性,不同的着力点,将从中获取不同的价值取向,可多角度、多层面上为不同的主题服务。用发散思维分析课文优秀素材,将之放入一个广阔的背景中,从一点到四面八方,力求将对象中的各要素和对象发展的各种可能性结果都考虑到,多角度思考,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挖掘运用素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口才与成功、个人与集体、机遇与准备、手段与目的、义与利、爱国、选择、宽容。学生们运用素材写文章时角度是多样的,题目也多种,如有学生从“先国家之急后私仇也”的角度出发写作了题为《烛之武的纠结》的文章,也有的学生从烛之武口才与成功的角度写作的《一言之辩重于九鼎大宝》,还有的同学写了《机遇的背后》、《深明大义》,等等。最后在讲评作文时,学生们通过汇报交流明白了不同角度挖掘素材的重要性,同一则素材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可谓凤凰展翅,光彩耀人。
(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课文素材的开发和运用需要发挥想象力,纵马驰骋,联想开来,想象与联想会为课文素材插上神奇的翅膀,翱翔天空。如学生运用《烛之武退秦师》这则素材写作了《烛之武退秦师番外篇》一文,文章极尽想象之能事,对郑伯的想象,对佚之狐的想象,对烛之武的想象,对秦伯的想象,特别是对烛之武的想象,集孤独、寂寞、怀才不遇、深明大义、蹈死不顾、不卑不亢,晓之以理,计谋满满于一身,欲扬先抑,层层铺垫,将烛之武写的刚柔并济,千回百转,想象力至此,一切尽在不言中,翻飞的凤凰,清亮的鸣唱。
(三)“时运交移,质文代变”
课文的文本素材不但可以直接运用到作文之中,还可以依照课文的形式进行仿写作文训练,这应当是课文文本素材创新运用的一个方面。如:陆鑫的小说《囚绿记》一文中,小说有非常清晰的行文线索: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我们把这种行文结构称之为一波三折,称之为跌宕起伏、形成波澜,也把它称之为“折腾”,反反复复,高高低低,前前后后,上上下下,深深浅浅,几番折腾之后突出了“绿”的要义和“囚绿”的必需――那是作者在动荡的战争年代对象征生命的绿色的渴望,渴望和平、安宁、幸福、希望和旺盛的生命力。仿照这篇文章的形式,我们强调在写文章时,不直接写某事某理,而是力求“折腾”。也能在曲折有致之中达到幽邃的境界,学生所写的作文异彩纷呈:《寻找四叶草》、《小锁记》、《运水记》、《寻狗记》、《囚鸟记》、《东游记》、《开车记》、《登山记》,等等。故事叙述有波澜,特别是其中的《寻找四叶草》一文有着清晰的行文线索:寻绿-观绿-发现三叶草-想起四叶草的传说-渴望而寻找四叶草-梦中找到了四叶草-明白寻找的真谛即人生在于积极的追求,梦想有待于通过努力实现。
(四)突出细节结合评价
运用素材时需要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在运用素材时从多样表达方式的运用上考虑,往往议论和抒情偏多,而记叙与描写偏少,还有一种情况则是虽然有记叙和描写,但细节的描写明显不足,课文素材的细化很重要。如《荆轲刺秦王》对易水送别中对太子宾客。高渐离和荆轲一些神态、动作、语言方面的细节描写,可以真实生动地再现情境,刻画出鲜明的人物性格。二是课文素材的使用需要叙议结合,加强对素材的概括评价,抓住素材的核心内容进行评价,边叙边议边抒情。
总之,作文时素材的积累,运用和创新是作文训练中重要的一个部分,文章不可“言之无物”。配合文章的形式,文章的语言,文章的技巧等。作文素材的充分使用,才能互映光芒。作文训练是学生必须长期艰苦卓绝的训练,如果能够很好地联系课文的文本素材的开发,那么可谓事半功倍,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相信一定可以迎来“萧韶九成,有凤来仪”的盛景。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箫韶九成,凤凰来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