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天性心脏畸形是在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而致的畸形疾病,属于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也是胎儿常见的畸形之一。这种出生缺陷约占新生儿的1%,在自然流产儿中的比例高达10%。由于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且是胚胎发育期最早形成的器官,所以先天性心脏畸形的危害性很大,了解这一病症的胚胎发育机理,有利于尽早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畸形;胚胎发育;***
1 正常心脏的胚胎发育
人的心脏外形像一个桃子,主要由心肌构成,分有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这四个腔。最初时,位于远期原肠胚的心脏原始细胞感受到了临近内胚层细胞所发出来的信号,进而开始形成心脏的原基,即开始了心脏的胚胎发育过程。心脏原基慢慢形成一个新月形状,且两边对称,之后逐渐向前侧中线位置迁移,融合成为线性的心管。
这个线性心管通过自动收缩、右袢化,以及心内膜垫及其间质向不同方向生长,从而形成了心脏的各个部分:心房、心室、房室管、静脉窦和流出道,并且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四腔心。心脏的最终成熟,需要心肌细胞协调一致的分化与增值,同时也离不开心内膜垫的主动参与以及神经嵴细胞的不断迁移。
2 先天性心脏畸形的特征
2.1 病因
心脏的形成过程,经历了原始心源性细胞分化、迁移,以及多种细胞组合。在这个过程中,内部或外界的微小干扰都可能造成先天性心脏畸形的发生。临床上,绝大多数染色体异常的胎儿和有严重畸形的胎儿,多合并有心脏畸形这一病症。
一般来说,女性怀孕后第2-8周是胎儿心脏发育的关键时期,孕妇若受到内在的遗传因素或者如感染病毒、接触大量放射线、服用某些药物等外来因素的影响,心脏就可能出现发育中断或异常现象,最终导致先天性心脏畸形发生。调查数据表明,在先天性心脏畸形的致病因中,8%属于遗传因素,2%属于环境因素,90%则由多种因素共同造成。具体来说:
一是遗传因素:大多数染色体异常和遗传综合征,均可合并为先天性心脏畸形。二是外界因素:怀孕期间接触某些物质或药物,如酒精、锂、抗惊厥药、反应停、苯丙胺、、类固醇、口服***药、大量辐射、维生素A等,均会增加胎儿罹患心脏畸形的几率。三是免***因素:孕妇为糖尿病患者,其胎儿心脏畸形的发生率是正常孕妇的5倍。四是生物因素:宫内感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柯萨奇病毒,也可导致胎儿心脏畸形。
2.2 临床表现
先天性心脏畸形在胚胎发育阶段,可导致胎儿死亡。根据畸形的复杂程度和大小不同,该病症也可能不影响胎儿的存活,还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表现,不过,疾病仍然会潜在地发展及加重,因此抓住时机及时诊疗是很关键的。
一般来说,患儿可能存在以下几种症状:易感冒、易患肺炎、反复呼吸道感染;消瘦、多汗,体力差;平时呼吸急促;晕厥;听诊时心脏有杂音等。
3 先天性心脏畸形的胚胎发育
3.1 非对称性异常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器官结构缺损或者功能失调,都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发育。心脏功能的发挥时间要早于心脏结构的完全形成,因此,心脏早期的机械功能还可影响心脏的形态结构发育。固定的左右偏侧性是内脏发育的一大特征,心脏的胚胎发育如果与这一特征不相符,心脏的形态和功能发生异常,就会导致右位心、大动脉转位、心脏内脏位置不协调或异位、体静脉连接异常、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等情况发生。
3.2 心腔内分隔异常和障碍
保证正常的心内血流单项流动,需要有正常的心脏瓣膜和心内膜垫作基础。如果心脏瓣膜及其结构发育发生了异常,往往会形成如瓣膜返流或狭窄等心脏畸形。研究表明,在心脏瓣膜和心内膜垫发育的过程中,欠缺细胞因子TGF-β家族、骨形态发生蛋白质或BMP受体表达的基因,容易造成房室间隔缺损,心内膜垫、心脏瓣膜、间隔的发育障碍或者停止发育。
3.3 心内膜垫及瓣膜发育异常
间隙连接蛋白43和间隙连接蛋白40作为心脏中最主要的连接蛋白,对于胚胎期心脏发育不可或缺,否则将导致房室连接或心室间隔缺损。同时,染色体会参与胚胎早期发育,所以相关基因的正常剂量也是维持心脏功能的一个关键因素,否则将造成心脏畸形的发生。
4 先天性心脏畸形的防治
在***上:轻度的心室中膈缺损,有些能够在子宫内自动愈合,有些则在胎儿出生后2年左右自动愈合,不需***。若是重度心脏畸形,建议在妊娠24周内流产,或是出生后通过手术***。
在预防上:女性怀孕后应当做好产检,尤其是抓住怀孕18-20周的检查机会;孕期避免接触射线、电磁辐射,避免使用药物、遭受病毒感染,避免去高海拔地区旅游。理论上,有家庭遗传先天畸形或心脏病的孕妇,胎儿罹患先天心脏病的几率也较高。
综上所述,先天性心脏畸形具有复杂的病理机制,随着近几年来心脏发育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为常见先天性心脏畸形的诊疗提供了更多的指导。胚胎时期的心脏发育,是心脏形态和功能相互作用的精确转变过程,从先天性心脏畸形的胚胎发育入手,有效防治心脏畸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卢浩,侯宝辉,田金彪等. 先天性心脏病并发脑脓肿三例报告[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6,22(4):221.
[2]周莺,孙爱敏,朱铭等. 先天性心脏病的影像学诊断[J]. 临床儿科杂志,2007,25(3):226-228.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论常见先天性心脏畸形的胚胎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