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味调和”的文化内涵

摘 要: “五味调和”是中国人最基本的饮食理念。早在周代,人们就已经懂得利用五味进行饮食调味。直到今天,中国人的饮食调味还是离不开这五种味道,可见“五味调和”理念对中国人的饮食观影响之深。“五味调和”形成的根源是中国古人创造的阴阳五行系统模型,古人依据阴阳五行及五行间的相互联系创造了饮食五味,而五味也因其与五行的对应关系具有了在中国文化中的普遍意义。“五味调和”在中国哲学、美学、文化领域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本文将从“五味调和”的理论渊源、审美价值与文化张力入手,探讨“五味调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五味调和” 味觉审美 文化张力

“五味调和”是中国饮食文化精要之所在。《周礼》中记载:“五味,醯、酒、饴蜜、姜、盐之属……”醯、酒、饴蜜、姜、盐五种食物分别代表着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可见早在上古时代,人们就已经运用这些食物进行调味,不仅如此,人们还将五味与五行联系起来,形成了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饮食理论,将中国饮食文化引入了科学化、理性化、艺术化、哲学化的轨道。

一、“五味调和”的理论渊源

“五味调和”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观有着密切的联系。《河洛原理》有:“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随含万物。”所谓“阴阳”,本义是日照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代表了自然界中两种对立的、此消彼长的属性或能量,如天与地、男与女、动与静等。《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二者的相互作用是自然界发展最基本的规律,也是万物形成的根本。而在阴阳之下又有五行,《尚书・大禹谟》:“德惟善***,***在养民。水、火、木、金、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这里的水、火、木、金、土,即是后来的五行。“行”有运动变化之意,五行则是对这五种物质属性的抽象和发展,而五行之间又有相克相生的规律,对应于阴阳二者的消长,作用于自然界中的万物。阴阳五行观表面上看来是对自然界事物的简单分类,但实质上是对自然界普遍规律的认识和应用,学者顾颉刚曾说:“汉代人的思想骨干,是阴阳五行……推究这种思想的原始,由于古人对宇宙间的事物发生了分类的要求。他们看见林林总总的东西,很想把繁复的现象化作简单,而得到它们的主要原理与其主要成分,于是要分类……有阴阳之说以统辖天地、昼夜、男女等自然现象,以及尊卑、动静、刚柔等抽象观念;有五行之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与其作用统辖时令、方向、神灵、音律、服色、食物、臭味、道德等,以至于帝王的系统和国家的制度。”[1]阴阳五行观应用的范围之广已经几乎涉及人们生活和生产的方方面面,因此毫无疑问地成为当时学术的主流,这对那时正处在萌芽期的中国哲学、科学、文化、艺术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五味”说的产生即是以五行为理论模型,《尚书・洪范》较为详细地解释了五味与五行在功能上的对应关系:“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古人认为,水润下溶解了土中的盐分故有咸味;火炎上烧焦了东西故有苦味;树木区直长出的果实未熟时有酸味;金消融之气有辛味;土滋养庄稼百谷,百谷味苦。这是古人根据对自然的观验对五味与五行之间关系的理解。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规律,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平衡与协调。《墨子》有云:“五行毋常胜。”因此相生和相克是事物必然存在的两个方面。五味通过五行系统模型与世间万物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如中国古人将五味与五脏、四时的对应关系运用到饮食养生中,形成了独特的“食疗”理论。又如中国人将对味觉的感受从整体的,宏观的角度进行把握,抽象出很多哲学的和美学的思想,这些都与五行系统模型的建立是分不开的。而五味与五行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正是五味调和理论内涵的核心。

二、“五味调和”与味觉审美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美”解释为:“美,甘也,从羊从大。”甘也,是指羊肉的味道甘甜可口,这显然是在描述味觉上的。由此引发了一个问题,味觉上的能否形成美感,也就是说“味”是否是一个***的美学范畴。

西方哲学家倾向于将美感只限定于视觉和听觉的范围,而将味觉和嗅觉排除在外。如苏格拉底和大希庇阿斯讨论关于美的问题时说:“美只起于听觉和视觉所产生的。”“因为我们如果说味和香不仅愉快,而且美,人人都会拿我们做笑柄。”[2]中世纪黑格尔说:“艺术的感性事物只涉及视听两个认识性的感觉,至于嗅觉、味觉和触觉则完全与艺术欣赏无关。因为嗅觉、味觉和触觉只涉及单纯的物质和它的可直接用感官接触的性质,例如嗅觉只涉及空气中飞扬的物质,味觉只涉及溶解的物质,触觉只涉及冷热平滑等性质。因此,这三种感觉与艺术品无关……这三种感觉的并不起于艺术的美。”[3]黑格尔认为味觉只能使人获得具体的感觉,而无法把握感性形式之上的理性内容。他说:“在艺术里,这些感性的形状和声音之所以呈现出来,并不只是为着它们本身或是它们直接现于感官的那种模样、形状。而是为着要用那种模样去满足更高的心灵的旨趣。”[4]乔治・桑塔耶又认为,味觉不能帮助人们获得经验,是味觉低于视觉和听觉的主要原因。他认为:“触觉、味觉和嗅觉,虽则无疑可能很发达,但不像视觉和听觉那样对于人追求知识大有帮助……它们被称为非审美的感觉或低级的感觉;这些名称的正确性是不可否认的,但决不是因为这些感觉的卑下或固有的享受性,而是由于它们在我们经验中所起的作用。”[5]总体来说,西方哲学家对味觉审美的评判是倾向于否定态度的,他们认为味觉感受来源于风味物质对感官的刺激,与人的主观情感关系不大。比如说糖是甜的,那么给不同的人品尝浓度相同的糖水,则大多数人感受到的甜味是相同的,这与人本身的年龄、职业、修养等都无甚关系,人们也很难在这样的感受下产生理性的认识,获得新的经验。因此,西方人认为味觉是低俗的,是非审美的,把任何对味觉的关注都理解为享乐主义,而绝非对美的追求。

以西方哲学家对味觉审美的否定反观中国古典美学,却得到截然相反的结果:在古代中国,味觉毫无疑问是与视觉和听觉同等重要的审美感受,并对美学的产生和发展发挥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庄子・盗跖》曰:“声色滋味之于人心,不待学而乐之。”《孟子・告子》曰:“口之于味,有同嗜焉;耳之于声,有同听焉;目之于色,有同美焉。”《荀子・劝学》又说:“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虽然,学术界对“美”字的解释仍存有争议,有学者认为美是起源于原始***腾崇拜,羊人为美,与味觉无关。但是在“民以食为天”、“食色,性也”等文化背景的强烈感召下,中国古人对饮食、对味觉的重视程度要远远高于西方,味觉与视觉和听觉一起促成了中国人审美意识的最初形成。中西方学者对味觉审美巨大的认知差异背后隐藏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主、客体的对立,主体认识客体的过程,就是对客体理性分析的过程,因此西方饮食处处体现着机械和精准的科学精神。而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以“天人合一”为理性核心,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过程是“内求于心”的过程,认识的目的是追求主客体之间的和谐,因此相同的客体对于不同的主体来说,认识的结果也是相异的,这正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五味调和”是一种智慧,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正得益于此。《吕氏春秋・本味》中有:“调合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不能喻……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简单的甘、酸、苦、辛、咸五种味道,根据先后多少不同,就可以幻化出各种不同的味道,同一种食材,究竟可以做出多少种不同的口味,不得而知,中国古人正是在这千变万化中,寻求对美的感受。《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不知肉味并不是因为听觉的超越了味觉的,而是两者在更高的精神层面形成了共同的、可以比较的审美情感。老子提出“味无味”,认为“无味”才是“至味”,使味觉审美提高到脱离味觉本身的更高境界,摆脱有限的感官体验寻求无限的精神愉悦,彻底让味觉审美摆脱享乐主义的嫌疑,成为至高无上的美的体验。

三、“五味调和”的文化张力

“五味调和”是一种饮食理念,也是一种文化理念。《孟子・告子》有云:“食、色、性也。”饮食为人生存之根本,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任何人的生存都离不开饮食活动,这就使饮食文化具有了最广泛层面的普遍性。于是植根于饮食的文化理念很容易成为一种人人可以理解、人人可以应用的最直观的表达形式。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以味论美,以味论诗,以饮食喻***治,以饮食谈哲学的例子并不少见。比如古人常常以饮食喻***治,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要像烹制小鱼一样,不要经常去翻动它。治国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关乎江山社稷,苍生百姓的安危,可老子却用饮食的道理解释它,既浅显易懂又精妙恰当。《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晏子向齐景公陈述先王之道时说:“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以平其心,和其***也。”这也是以五味调和来喻***治,使五味相互调和,使五声和谐动听,用来平和心性,才能成就***事。在哲学上,老子以“味”论道,“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他认为道是没有味道的,是看不见的,听不着的,用不到的,也就是说,道是超越所有感官体验的精神愉悦,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他借有形的色、音、味,描绘无形的道,给“味”增添了一些哲学意蕴。在文学上,文人们常常以“味”言“诗”,如刘勰主张的“滋味说”,司空***所追求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都是以“味”为核心的文学主张。司空***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说:“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他将“辨于味”看做是“言诗”之根本,可见“味”在古人的心目中占据着怎样重要的地位。毫无疑问,中国古人擅长于从直观的饮食活动中抽象出适用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自然规律、艺术准则或人生哲学,无论是***治、哲学还是文学,中国古人以独特的视角对“味”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和延伸,使饮食文化呈现出从物质到精神,从精神到文化,多层次、立体化的文化格局。

参考文献:

[1]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

[2][希]柏拉***著.朱光潜译.文艺对话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9:200.

[3][4][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48-49.

[5]桑塔耶夫.美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41.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论“五味调和”的文化内涵

学习

感受古巴的魅力

阅读(53)

本文为您介绍感受古巴的魅力,内容包括古巴的魅力,移民古巴真实感受。在去古巴之前,对这个还在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度,我们实在是抱了太多先入为主的偏见。但是,从踏上加勒比海上这片绿色土地的那一刻起,意想不到的魅力竟如那一波波纯净的海浪,毫

学习

光子学第1卷,光子学和物理学基础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光子学第1卷,光子学和物理学基础,内容包括光子物理学,光电子学与光子学基础知识简答。DavidL.Andrews本丛书共分为四卷,分别是,第一卷:科学基础,技术和应用;第二卷:纳米光子结构与材料;第三卷:光子技术和仪器;第四卷:生物医学光子学,光

学习

赵正永:民办教育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阅读(31)

2012年4月26日上午,陕西省省长赵正永到西安翻译学院进行调研。他强调,民办高校要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优势,以公益性为方向,进一步突出办学特色,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复合型人才。陕西省副省长朱静芝一同调研。在该院召开的座谈会上,赵正永说,

学习

蓝毗尼:释迦牟尼诞生地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蓝毗尼:释迦牟尼诞生地,内容包括尼泊尔释迦牟尼诞生地,最精美释迦牟尼诞生地。原文作者:徐斌蓝毗尼位于尼泊尔南部,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圣地——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正是在此诞生。千年以来,无数信徒不远万里来此朝圣:中国的法显、玄奘

学习

花边饺子里的母爱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花边饺子里的母爱,内容包括花边饺子里的母爱原文,花边饺子里的母爱摘抄。小时候,包饺子是我家的一桩大事。那时,家里生活拮据,吃饺子当然只能挨到年节;平常的日子,破天荒包上一顿饺子,自然就成了全家的节日。这时候,妈妈威风凛凛,最

学习

浅论常见先天性心脏畸形的胚胎发育

阅读(50)

本文为您介绍浅论常见先天性心脏畸形的胚胎发育,内容包括先天性心脏血管畸形胚胎发育时期,胚胎发育最容易导致先天性心脏病。【摘要】先天性心脏畸形是在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而致的畸形疾病,属于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也是胎儿常见的畸

学习

沪菜经典“糟钵斗”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沪菜经典“糟钵斗”,内容包括上海名菜糟钵斗,上海糟钵斗。走在夏日的上海街头,人们常会看到一个有趣的词:糟货。单从字面上理解,人们可能以为它不是什么好东西。可是,此“糟”非彼“糟”。“糟”是江南一种凉菜的制作方法,“货”

学习

“钟王之争”的几点随想

阅读(128)

本文为您介绍“钟王之争”的几点随想,内容包括钟王之争的内容及看法,钟王之争争的是什么。最近北师大教育学院王策三教授与华师大钟启泉教授分别在刊物上发表文章,他们针对教育改革以来的有些问题进行了深刻的争论。被大家称为“钟王之争

学习

汶川亚高原训练基地建设与体育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

阅读(59)

本文为您介绍汶川亚高原训练基地建设与体育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内容包括川西高原阿坝州汶川,川西高原汶川风景。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比较研究、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等方法,运用高原训练理论,对四川汶川亚高原训练基地体育资源进行综合评价,

学习

雄浑高华的古塔

阅读(31)

我国的古塔,具有中国宗教建筑的典型特征,富丽堂皇,雄奇伟岸,饮誉中外。塔原是佛教建筑物,亦称“堵坡”“浮屠”等,为葬佛舍利之所。西汉末年,随着佛教传入我国,塔这种建筑也随之兴起。据史书记载,梁武帝时,仅建康(今南京)就有七百多所佛寺。北魏时期

学习

关于“钱可通神”的民间版本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钱可通神”的民间版本,内容包括民间故事之钱能通神,关于钱可通神的故事。知道“钱可通神”这句话出处的人,自然也就听说过张延赏其人。唐代宗时,此人奉命审查一宗案件,接手后,即命令属下从速侦破。第二天早晨,他去衙署办公

学习

看,潮流小妖精徐熙娣

阅读(21)

徐熙娣小档案姓名:徐熙娣小名:婷婷籍贯:山东生日:1978.6.14身高:1.60米血型:B型专长:电子琴座右铭:人生短暂、快乐就好!口头禅:我两边眉毛一不一样?愿望:当电子琴老师、天天喝下午茶、出创作专辑。主持节目:“周末三宝FUN”“我猜我猜我猜猜猜”“超级

学习

淡雅·脱俗·决绝·凄楚

阅读(20)

谈起明代散文大家张岱,众人必说尽他一生的浮华与苍凉,透过笔墨去品味其间的亡国之痛;谈起张岱笔下的《湖心亭看雪》,津津乐道的是淡雅悠远的雪景,以及文字间流淌的寂寞的心境与淡淡的哀愁。殊不知张岱精心描摹的水墨山水之中隐藏着一段不为人

学习

如何收拾烂摊子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如何收拾烂摊子,内容包括新官上任收拾烂摊子,公司怎么收拾烂摊子。面对一个因为丑闻缠身的CEO而名誉扫地的公司,要在废墟上重建被毁坏的公司信誉,需要的是时间和必要的步骤。2001年,继安然公司曝出财务丑闻后,曾是全球最大电子

学习

赵正永:民办教育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阅读(31)

2012年4月26日上午,陕西省省长赵正永到西安翻译学院进行调研。他强调,民办高校要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优势,以公益性为方向,进一步突出办学特色,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复合型人才。陕西省副省长朱静芝一同调研。在该院召开的座谈会上,赵正永说,

学习

培植英语文化环境,提升城市软实力

阅读(24)

面对着全球一体化发展态势,特别是立足张家口联合申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的紧迫现实,打造张家口市英语文化软实力,提升英语文化软实力环境,深入探讨其解决途径与有效方法,是英语学界的一个全新课题,具有着现实与时代的重大意义作用。关键词:英语文

学习

《龙猫》中的日本文化元素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龙猫》中的日本文化元素,内容包括龙猫中体现的日本文化,龙猫中反映出的日本文化现象。宫崎骏是日本家喻户晓的导演,其创作的一系列作品深受海内外观众好评,作品得到奥斯卡、威尼斯、柏林等国际电影奖项,掀起了一>>龙猫的橡子

学习

迎合西南地缘特征的山地文化生成逻辑

阅读(26)

塑造文化的物体系双重包容自然生态环境及其由客观和主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社会历史环境,这两个基础要素共同决定人类文化体系。德昂族文化的发生发展深受西南客观物理环境及地方社会历史进程影响,德昂族文化根本就是西南边疆特有“物体系”共

学习

苏轼的“谪居文化”及其范式

阅读(26)

摘要:苏轼于文化的意义不仅在文学,更在于其对祖国、对人民的真诚关怀而产生的思想、学术,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谪居文化范式。本文对此进行探折。关键词:苏轼“谪居文化”范式苏轼的成就不仅在文学,更在文化,在于“谪居”时对中华文化作出的

学习

西泠印社造园文化艺术特色探析

阅读(28)

指出了西泠印社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典型的山地园林。它位于西湖风景区,依托周边环境优势,整体依山而建,在总体布局、空间分布、意境营造方面形成了其独特的氛围和气质,被陈从周先生誉为“湖上园林之冠”。对西泠印社的历史、空间营造以及园林文

学习

古代文学中的茶文化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古代文学中的茶文化,内容包括古代关于茶文化的文章,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中国既是诗的国度又是茶的故乡,在我国文学史上诗人皆茶人,中国古典诗歌与茶文化的关系源远流长。历代的文人墨客不仅仅把饮茶品茶斗茶当做一种

学习

郑愁予早期浪游题材诗作的文化视角

阅读(111)

在当代世界华文诗坛,郑愁于是一位占据着重要地位的诗人,在华人读者的心目中享有颇高的声望。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台湾,风华正茂的他曾身为现代派的同仁,却以略为疏离于当时现代派诗歌创作主潮的“愁予诗风”,为自己在当代台湾涛坛开辟了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