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典名著《水浒传》中,挑担沿街叫卖炊饼的武大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近年来,武大郎的“家乡”据此开发出了“武大郎炊饼”礼品装,上海、湖北等地一些大都市里,还出现了身穿青布袍、头系黄丝绦、打着杏黄旗、挑担卖“武大郎炊饼”的流动商贩。然而,无论是礼品装还是流动商贩,都犯了一个错误:卖的“炊饼”无一例外是“饼”!金黄酥香的烧饼!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将“武大郎炊饼”与“烧饼”等同起来,以至于竟连百度中关于“武大郎炊饼”的词条,也将其解释成“鲁西名吃”、“金黄酥香、造型美观的烧饼”。以讹传讹,竞至如此!其实,《水浒传》中所记载的“武大郎炊饼”并不是什么“饼”,而是一种馒头!
据《辞源》中载:“宋仁宗赵祯时,因‘蒸’与‘祯’音近,时人避讳,呼‘蒸饼’为‘炊饼’。”那“蒸饼”又是什么呢?《辞源》中解释:“即馒头,亦日笼饼”。因此说,“炊饼”就是馒头。“蒸饼”改称为“炊饼”,是封建社会强权下的产物,为的是避皇帝的讳。 说起“蒸饼”来,起源就早了,据《晋书・何曾传》中记载,何曾“性奢豪”,“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裂开十字花纹的蒸饼即是现在人们所说的“开花馒头”。南宋杨万里曾写过一首《食蒸饼作》诗:“何家笼饼须十字,萧家炊饼须四破。”进一步证实,炊饼就是裂开十字花纹的馒头。
看来,对于“炊饼”的理解,竟连武大郎的“家乡人”也未能搞懂,以至于还开发出了“薄如纸、脆如金”的“武大郎炊饼”礼品装。
别看武大郎在《水浒传》里把“炊饼”卖得风生水起,其实,在当时,这种食品并不是什么稀罕物,很普通也很便宜,一般百姓人家都能吃得起。武大郎和潘金莲夫妇初到阳谷县,手里没什么积蓄,做成本不高、加工简便的“炊饼”小生意,可谓是明智之举,也在情理之中。不管武大郎把“炊饼”卖得多好,“炊饼”也还只是馒头,根本不具备现在这样耀眼的光环。《水浒传》记载,当郓哥去向武大报信,武大郎为酬谢他,要送他10个炊饼,郓哥却说“炊饼不济事”,非要武大郎请他吃肉喝酒不可。可见“炊饼”在当时人们的眼里,并算不上是什么高档东西,更算不得什么美味。还有一个误区就是“炊饼”并不是论“个”,而是论“扇”或“屉”,因为蒸馒头用的是笼扇或笼屉,所以“炊饼”自然以“扇”或“屉”为数。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被误吃千年的“炊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