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的大余湾,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去年!月,被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评定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它是木兰生态旅游区内发育最成熟、保存最完好的古代村落标本。
大余湾有着绵衍久远的家族源流,人文积淀厚重的区域环境,错落有致的村落布局,匠心独运的民居结构,气息芬芳的民俗风情,积极进取的耕读传家,以及耐人寻味的历史故事,近年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而它的几个基本价值也正蕴涵其中。
第一,大余湾提供了古代区域间社会文化交融的鲜活实证。绝大多数富有特色的古村落都孕育在千百年来朝代更替的民族大迁徙的时代里,或地域间农垦移民的大潮中。大余湾也不例外,据《余氏宗谱》载,这里的先民是在明初洪武二年("#$!年)朱元璋为恢复长江中游地区元末以来战乱造成的农业荒芜而诏令赣湖大移民的社会背景下,由江西德兴迁徙而来。当时的情况系定向移民,其中江西北部的移民定点植入湖北东部,这就是世居赣北德兴的大余湾先人为什么会来到湖北黄陂的原因。
它客观上促进了两地间的社会文化交流与融合,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动态中走向全面整合的基本史实。赣北的德兴紧邻婺源,而婺源属于古徽州,所以大余湾古民居风格里包涵有若干徽派建筑的元素。
第二,大余湾让人们学会在适应环境中培育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良好心态。大余湾的先民来自另一个文化特质独异的地区,他们迁移的木兰山地区也是一个很适合文化个性因素保存与生长的文化区域,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在相对封闭、相对***的体系里,村民们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相对完善而又富含生机的乡土建筑文化系统,它们服务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成为传递大余湾古代信息含量最高的载体。这里的房屋都是用经过裁打规整的大条石砌建,美观、坚固而且耐用,每户屋前檐额都描绘有题材丰富的彩画。余氏先人以村前涧溪为沟壑,依村后紧挨的山体筑石墙为屏障,内连各户,外御贼寇。他们还广植花木,美化庭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村民自乐道:“流水穿村过,过溪搭桥梁。出门到田间,观鱼清水塘。梅花映白雪,桂飘十里香。秋兰入幽室,凌霄攀高墙。”这是古人遗存的恬静、淡泊之桃花源式田园生活模式,从中反映出“天人合一”这种完美高洁的人类生存理念。也是我们直至今天仍能够完整领略一个历时$%%多年绵延发展且味淳品正古村落的重要原因。
第三,大余湾体现出贴近自然、尊重自然的人文精神。木兰山是大自然钟灵毓秀的杰作,木兰川是一条!"公里长的生态山谷。大余湾位于木兰山东南坡,木兰川南端出口处,使得这一带秀丽的自然景致也有力地渗透进大余湾乡土文化的塑造。这里村前屋后的山水都被自然融入到村落整体规划布局里来,并被分别赋予了独特的人文涵意。村里有一首妇孺皆知的顺口溜:“左边青龙游,右边白虎守,前面双龟朝北斗,后面金线钓葫芦,中间如意太极***。”渗透在其间的是乡民们淳厚质朴的性格和浓郁的耕读文化气息,以及青山绿水长年陶冶熏染出来的对大自然的亲近感与亲和感。在城市化、城镇化进程日益加速,自然生态环境屡遭破坏的今天,这是具有文化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一种值得参照的生活观念与生活态度。
第四,大余湾树立了积极进取的处世姿态。大余湾虽“待字深闺人未识”,但这里的先民并不似古时桃花源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者,他们以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时刻关注社会的发展与变革。由此形成大余湾人根深蒂固的生活理想乃是“耕读传家”。“耕”是生活之本;“读”是他们攀登社会阶梯的重要途径。
大余湾有为鼓励资助年轻人外出读书而专门划出的公田、房头田,有村建的书院、私塾,历代中科登甲进仕者不乏其人,许多都成为社会上的栋梁之材,如曾留学德国的哲学博士余家菊,担任过的国策顾问,他的骨灰九十年代“叶落归根”,回到了大余湾。通过他们,外部世界精英文化有力地影响着木兰山地区的土著文化,使大余湾这样的老村虽然物质外壳仍停留在几百年前的古代社会,但精神内容却在与时俱进。
第五,大余湾可为木兰生态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做大做强作出贡献。这里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大余湾的儒雅气质为游览者体验“武汉后花园”文化风情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提供了独特资源;二是带动农家乐旅游的开展,它不仅可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可带动周邻相关产业链的形成,以致富一方百姓;三是能激活木兰川的资源开发。清康熙、雍正时期官修典籍《古今***书集成》载:“木兰川在黄陂县城东北六十里”。可见其名声由来已久。然而直至今日,这条锦绣山谷仍处于沉寂状态,与周围火热的开发场景极不协调和对称。由于大余湾所处的地理位置,它的开发在相当程度上一定能够引起人们对木兰川的旅游向往。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我国历史文化村的几个基本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