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研究论文10篇

语文教育研究论文篇1

一、 宏观的考察

“教育研究的对象”与“语文教育研究的对象”,二者是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的关系,从概念自身质的规定性来看,上位概念对下位概念具有基本的方向导引与限制作用。因此,基于“教育研究的对象”这一宏观视野来探寻“语文教育研究的对象”,应该是一条可行且有价值的路径。

关于教育研究的对象,人们的回答并不一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教育研究的对象是人;第二,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现象;第三,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第四,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育存在;第五,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育问题(或教育学问题)。②

第一种观点虽然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即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的活动,人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无疑教育研究对象中必然要涉及到人;但问题是,这一命题抹去了教育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因为以人作为研究对象的领域或学科绝不仅止于教育,比如,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都要研究人。显然,把教育研究的对象界定为人显得太过笼统与泛化。

第二种观点似乎只承认教育其物质或实践形态的存在,不承认外化了教育的观念、规律等也是一种客观存在,没有认识到相关教育理念性的东西也可以作为***存在的特殊形态而直接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这一观点忽视了大量的教育研究所涉及的问题事实上就是教育的观念、理论等,无疑,排斥已经存在的形形的教育观念、教育理论是狭隘的。这种观点窄化了教育研究的对象。

第三种观点把教育规律和教育现象一起作为教育研究的对象,表面上看显得比较完美,但它有两点欠缺:首先,许多教育的理念、理论、观点等并非都是教育的规律,用教育规律涵盖众多的教育的理念、理论、观点等是不恰当的;其次,教育现象与教育规律两者关系极其密切,研究教育现象的目的即是揭示教育规律,教育规律事实上是我们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目的与追求,因此,笼统地提教育规律,含糊了教育研究的目的与对象之间的界线。

与前三种观点相比,第四种观点较为全面地指出了教育研究所涉足的领域。显然,“教育存在”包含着前面所讲的人、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存在,有教育实践形态的存在,有教育理论形态的存在,还包括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作为一种宽泛意义上的教育存在,无论是教育理论,还是教育实践,往往同时也是心理学、社会学、文献学等多种学科研究涉足的领域。那么,到底该如何更加准确地界定与表述教育研究的对象呢?

根据国外一些学者的看法,研究者的活动所针对的实际领域是该研究的客体,而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之间的中间环节才是研究的对象,这里的客体和对象不是一回事。那么,什么是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之间的中间环节呢?从研究活动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周期来看,研究活动是以发现和提出问题为起点,以解决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为终点的一个研究过程,“问题”贯穿整个研究过程的始终,并引起研究主体和研究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问题是联结主客体的中间环节,特定性质的问题是特定学科的研究对象。③教育研究的对象即教育的问题(或教育学的问题)。这便是上述所讲的第五种观点。

这里,我们较为赞同第五种观点。具体到语文学科,事实上,语文教育研究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性探究的过程。“问题”一直伴随着语文教育研究的全过程,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一切都是围绕问题而进行的。可以说,“问题”构成了语文教育研究存在的理由。据此,我们可以从宏观上把语文教育研究的对象界定为语文教育问题,即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关于语文教育的实际矛盾与理论困惑。语文教育问题以及研究者探索语文教育问题时特有的学科视角、研究指向或侧重范畴,是语文教育研究区别于其他研究的特殊性所在。从语文教育问题这一基点出发,辐射出的作为语文教育活动主体的人即语文教师与学生、语文教育现象、语文教育规律以及各种以语文教育问题为纽带的语文教育存在,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地成为语文教育研究的对象。

二、 微观的审视

上述从宏观的视野所作的初步探讨,有助于我们明确语文教育研究对象的一个总体范围与走向。下面我们再深入到语文学科内部,从微观的角度来探讨语文教育研究的具体对象有哪些。

关于语文教育研究具体的对象所指,语文教育理论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有两家观点值得我们注意:

一是王荣生先生的观点。王荣生在其专著《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一书中构建了语文教育研究的归属参照系,归属参照系有纵横两个维度。横向维度指语文教育研究的类型,纵向维度指语文教育研究的层面。王荣生所言的语文教育研究层面事实上即为我们这里探讨的语文教育研究的对象,他提出的语文教育研究的七个层面如下:人――语文活动层面;人――语文学习层面;语文科层面;语文课程具体形态层面;语文教材具体形态层面;语文教学具体形态层面;语文教育评价层面。④

另一是李海林先生的观点。李海林在其编著的《语文教学科研十讲》一书中指出,开展语文教学研究,首先应该从整体上理清语文教育研究的理论体系,这个所谓的“理论体系”事实上即是从语文教育研究到底研究什么即“研究对象”的角度来阐述的。李海林从三个维度即“研究层次”“研究模块”以及“分相研究”回答了这一问题。⑤具体包括:语文课程与教学基础研究、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语文教育史研究、语文课程论研究、语文教学论研究、阅读教学研究、写作教学研究、口语交际教学研究等。

上述两家见解基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语文教育研究的对象,应该说都有一定的道理,也都有助于我们扩大认识视野。

关于具体的语文教育研究的对象,本文探讨的思路是这样的:上文我们基于宏观的视野,根据教育研究的对象即教育问题这一思想,指出语文教育研究的对象即语文教育问题,这里我们将从“语文教育问题”这一基点出发,来探讨语文教育研究的具体对象。

我们认为,所谓“语文教育问题”,可以展开为三个基本问题和五大要素。三个基本的问题是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是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言的。“是什么?”要求对语文教育问题进行识别与判定;“为什么?”要求回答语文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怎么办?”要求提出解决语文教育问题的办法。五大要素是指:教学、课程、教师、学生、环境。这五个要素以语文“教学”为纽带而展开,我们用下***来表示:

[课程][教学][环境][教师][学生]

语文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主要表现为语文教学,语文教学要运作,首先要有活动主体人的存在,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语文教育中表现为语文教师和学习语文的学生。任何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总是指向一定的目的的,语文教育也是如此。语文教育要想实现一定的目的,必须要借助能承载与语文教学目标相适应的教学内容的载体,这个“载体”最主要的即为语文课程,它包括一切显性的课程资源与隐性的课程资源。此外,语文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无法避免地要受到特定历史时期的***治、经济、文化乃至地方、学校层面的制度、***策、管理等因素的影响。譬如,***治因素对中国语文教育的影响自语文***设科开始或大或小、或明或暗地一直存在着。上述这些影响因素汇集起来便构成了语文教育的一个大“环境”。无疑,研究语文教育,这个大“环境”是不能忽视的。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学习语文的学生、语文课程、语文教学、语文教育环境构成了语文教育的五大要素,或者说,语文教师、学习语文的学生、语文课程、语文教学、语文教育环境表征着语文教育的存在。语文教育研究归根结底就是研究语文教育,构成语文教育存在的五大要素自然也就是构成语文教育研究的核心要素。所谓语文教育研究,实质上就是研究与语文学科教师、学生、课程、教学、教育环境相关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①李海林著《语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理论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②③杨小微著《教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④王荣生著《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语文教育研究论文篇2

[关键词]:学前儿童双语教育关键期

现代社会是知道全球化的社会,同时也是双语以至多语的社会。“双语教育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系统,它既是民族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1]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双语教育受到了相当广泛的重视,双语教育的低龄化也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开展双语教育成为我国学前语言教育的“热点”。

一、双语教育的概念。

“双语”的英文表达为“bilingual”,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给出的解释是:一个懂得听、说、读、写,但通常也有他的一种语言知识和能力比另一种语言好的情况。[2]早在公元一世纪,罗马著名的教育家昆体良,就第一次提出了“双语教育”(BilingualEducation)问题。他所提出的“双语”是指希腊语和拉丁语。昆体良主张,在语言的学习上应先难后易。时至今日,为了适应时代、社会的需求、变化,我们提出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所谓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指的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在幼儿首先习得母语的基础上,对第二语言(主要是英语)的兴趣和敏感性以及初步的双语口语交际能力,旨在培养幼儿听说双语的兴趣,促进幼儿认知、记忆、想象等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

二、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必要性。

(一)学前儿童双语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全球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日益加快和国际间交往的日趋频繁,一个以汉、英两种语言为媒介的双语教育正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阶段蓬勃兴起。双语教育成为了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与趋势,更是21世纪培养适应全球一体化,是世界激烈竞争中取胜人才的需要。而许多生理学家和教育家都有这样的共识:幼儿期是人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因此,对学前儿童进行双语教育将是总的趋势,势不可挡。而据有关调查表明,目前在我国,有80%的以上的幼儿园和家长对学前儿童的杀、双语教育表示赞同。

(二)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理论基础。

学前期是人生的启蒙阶段,因此,对幼儿进行双语教育应该是在发展母语的同时所进行的第二语言的启蒙教育。它是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在发展母语的同时,为幼儿提供良好第二语言学习环境,通过幼儿感兴趣的丰富多彩的方式,将第二语言的意识灌输给幼儿,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理解和运用第二语言的能力,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以及其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

有研究表明,0—9岁是儿童语言发展发重要时期,特别是5岁半左右是儿童综合语言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每个孩子都有形成两种以上语言中枢的可能性。但是,

孩子在这一敏感期内若未获得第二语言的刺激,则第二语言的中枢机能就不可能转入活跃状态。[3]可见学前期儿童不仅有能力并学习第二语言,而且是第二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

另外,根据彭菲尔德(Penfield)和米勒(B.Milner)等人的调查,学前儿童似乎有一种“转换机制”[4],如果他们的左半球语言中枢受到损伤,言语中枢就会转换到右半球,

其语言能力仍然可以发展,只是不那么完善。而若成人的左脑受损伤,则会出现失语症,

而且语言机能不能恢复。

神经生理学研究证明,最初儿童的大脑两半球都存在着发生语言的形态学基础。对患病儿童施行大脑部分剖离手术研究发现,10岁前的儿童仍能恢复语言能力,而10岁以后则会形成永久的言语缺陷。这一实验表明,儿童的语言中枢尚未定位,此时大脑的可塑性使得幼儿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可以不受大脑语言中枢定位的影响,大脑的两半球都可以参与语言的学习。因此对学前儿童进行双语教育不易受母语的干扰。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幼儿期是语言学习的敏感期,在此时期幼儿对语言学习刺激特别敏感,故而在生理心理上也较易接受这种刺激,从而建立与该种刺激联结的行为(形成经验和知识)。因此在这一时期对幼儿实施双语教育,可以使儿童的语言的获得更轻松、更容易,发展也更迅速。

(三)双语学习对学前儿童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学前期幼儿具有惊人的学习潜力,一些专家认为,让学前期儿童大量接触外语将会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语言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对学前期儿童进行双语教育有助于儿童思维的发展。拥有两种语言的儿童思维的灵活性比只拥有一种语言的儿童要强。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对此进行对比:“如果允许你给事物任意起名字的话,你是否可以把“狗”称为“母牛”,而把“母牛”成为“狗”?”有50%的双语儿童作出了肯定的回答,而单语儿童作出肯定回答的只有20%,差别产生的原因在于双语儿童能较早的意识到物体与名称之间是一种语言代码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并不是天然形成的,但单语儿童这方面的意识明显比双语儿童要差[5]。

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工具,还是交际的工具。双语学习是在真实的或者模拟的社会情景中进行的,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见双语的学习不仅发展幼儿的思维,提高了其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

三、开展双语教育注意的问题

(一)合格、称职的师资

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要保证有合格的、高水平的幼儿教师。所谓称职的师资就是“外语教师幼教化,幼儿教师外教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能胜任学前双语教育的教师应该具备两个方面的基本能力:一是熟知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能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状况制定教育计划,选择教育内容,能采用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组织活动,并通过双语教育活动促进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二是有较为扎实的外语基础,能运用规范的语音进行正确示范,掌握丰富的词汇并能随机灵活运用,能了解外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习俗、传统,等等。

目前我国的双语教学师资相当匮乏,因此我人为应大力开展双语师资培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专门师资,是促进双语教育发展的关键。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的高等院校里的学生,使其具备相当的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知识,把学前双语教育设置为***的专业,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学前双语师资现状;其次,在学前师资培训内容上,特别要考虑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重视应用性内容,强调英语口语化,包括一日活动组织用语、教学用语、日常交际用语等等。

(二)教育教学的方法应灵活多样,符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

对学前儿童实施外语教育时所要采用的方法与成人不同,施用于成人的教学方法在幼儿身上是完全行不通的,但是同时不同的教学方法又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对于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必须要寓教于娱乐,寓教于生活中,寓教于应用,这样才能让学前儿童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形成对第二语言的兴趣和愿望。2001年6月***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幼儿园教育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6]同时,幼儿期儿童是认知能力尚未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他们的思维方式又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并不严格强调知道的逻辑体系与知道的掌握程度,强调的是孩子们构建知识时的感受性,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理解和运用第二语言的能力,对语言的兴趣及敏感性,促进幼儿认知、记忆、想象等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因此,学前儿童的外语教学应尽量采用游戏化、生活化、情景化教学。如儿童节快到了,可以以儿童节为主题开展主题活动,其主题就是“Children’sDay”,组织一系列的活动及游戏,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明白“Children’sDay”的意义,并学会说;当然可以选则国外的文化进行游戏教学等,如当圣诞节来临之际,多组织一些有关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了解圣诞节的来历,学会说圣诞节相关的句子,如“MerryChristmas”等等。

双语教学的教师还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语言的完整性,用外语来学习外语,而不是借助于母语。保持语言的相对完整性和***性,对培养幼儿的语言是相当重要的。例如:你一边洗苹果一边对孩子说:“I’mwashinganapple.Doyouwanttoeatit?”会比教师先用汉语把要说的话要做的事说清楚后再告诉幼儿要好的多。前一种方法保持了语言的完整性,使幼儿在没有任何负担的情况下而不知不觉得学会可外语。而后一种做法即会让幼儿有种除母语以外的语言不是很重要的想大,不仅降低了幼儿学习的兴趣,还会引起语言上的混淆[7]。

另一方面在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教材的选取方面也是尤为重要,要根据学前儿童本身身心发展的特点,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选择对学前儿童有利的,让其感兴趣的教材。再结合教材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发到及至。

(三)明确双语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前儿童学习外语的兴趣和初步的外语听说能力

从教学目标上看,以培养学前儿童兴趣以及语言是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主要目标。兴趣的培养是幼儿学好第二语言的关键。而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幼儿喜欢以快乐的方式接受新知,他们是在玩耍中得到知识、锻炼能力等。其次,孩子的思维方式是直观行动思维。主要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这种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在直接感知和实际行动中进行的。结合幼儿思维发展的趋势,让孩子在直观中感知、在游戏中记忆的方法,潜移默化地产生学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当孩子积累了若干个动物单词后,教师可自编一个边讲边练边玩的儿歌:Icanrunlikeahorse;Icanwalklikeaduck;Icanjumplikeafrog;Icanswimlikeafish……。

由于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实施直观教学、教学与游戏相结合,教学的全过程都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相沟通,这就使得幼儿在没有教学任务压力的情况下,自然轻松地学习语言。另一方面鉴于幼儿有天生的好奇心,一种新的语言本身对他们就有强烈的吸引力,这对他们兴趣的培养也是一个有利的条件。实验说明随着学习知识的增加,幼儿学习外语的积极性也在增强,并促进了汉语的学习。遵循幼儿语言发展规律就要,就要强调听说领先、以听促说、听说结合的原则。当儿童在早期逐渐获得学习第二语言的兴趣后,就会逐渐用所获得的语言同母语者同老师以及他们的伙伴进行思想的交流和情感交流,这个时候教师或是家长一定要给予幼儿一定的鼓励与肯定,让幼儿在经常性的使用中,逐渐形成了第二语言的思维习惯,从而促进了第二语言的习得和发展,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同时,家庭也是学前儿童学好第二语言的关键。

生活中有许多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家长要有目的地选择日常的事物,作为激发幼儿兴趣的素材。如逛超市时,家长要时刻注意孩子的眼光,适时地用双语来丰富他们的词汇量。如在游玩时,家长要主动地运用英语问候语向外国友人、朋友打招呼,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掌握问候语的使用。又如,孩子喜欢看卡通片,家长可选择卡通和英语相溶的碟片,让孩子在看看、玩玩中习得英语。

(四)开展多形式的活动

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幼儿活动主要以兴趣活动为主。通过活动,儿童可以获得身心自由,处于精神愉悦状态。

自由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形式生动,范围广泛的生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幼儿在自由自在的情景中自由学习是相当重要的,不能让幼儿有任何负担的情况下进行双语教育的学习。

当然不管是什么形式的活动都应根据学前儿童的特点、水平、需要以及内容的不同而选择。教师或是家长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而采取适合的有效的活动方式来促进幼儿第二语言的学习,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五)创设良好的双语学习环境

有人说,教育实质上是环境的再造。而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刺激性原则[8]。儿童的语言习得特别需要有大量的无处不在的听、说、读的多重语言信息的刺激。即要求为幼儿提供时时复现的语言环境,不仅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有机渗透,同时在儿童接触的其他环境中也要尽可能地出现,使语言多次循环,不断得到强化。可见环境的创造相当的重要。环境的创造主要是指物质环境的创设和精神环境的创设。物质环境包括场地、电教设备、操作材料(***片、粘贴、手偶、服装等)、教师用书、儿童用书、家长用书以及各种印象资料等。精神环境指的是:创设一个能够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的语言学习环境;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想说、爱说、并能够得到积极应答的语言交往环境;为幼儿提供一个接纳、自由、宽松、和谐、关怀、鼓励、愉快的人际交往环境。要利用一切条件尽可能为学前儿童创设丰富的外语学习环境。学前儿童学习语言主要靠“习得”而不是“学得”,就是说从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上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然习得的语言机会。如在活动室播放外语歌曲或儿歌,选播英语录音带、电脑软件等。在区域角投放双语故事书、卡片等,让儿童耳濡目染的认知环境。

另外在家庭方面,创设学习第二语言的情景,也是促进幼儿学好第二语言的关键。与孩子形成一种良好、亲切的个人感情交往的氛围。多与他们玩,多给他们讲故事。在玩玩讲讲中自然渗透已学会的英语内容,互动中给孩子把听到、看到的内容进行充分复述的机会。如:将孩子已学会的单词标贴在家中相应的物件上,创设语言学习的氛围,增加孩子看、说、练的机会。又如,孩子前几天刚学会rabbit,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讲rabbit的故事,做rabbit的动作,看rabbit的***书等等。运用各种方法帮助孩子练习、运用已学会的英语。

总之,同其他教育活动形式一样,对学前儿童实施双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因此它该成为对全面发展有益的教育过程。虽然学前儿童具有学习第二语言的潜能,但是同时需要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社会全方位的支持与努力,发挥教育合力,摆脱目前存在的误区,正确处理好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关系,学前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在幼儿在快乐中学习第二语言,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享受快乐。

参考文献:

[1]郭卫东.论双语教育的功能[J].***师范大学学报,2004,(3)

[2]任良玉等.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4—3,3:78—79

[3]彭杜宏,刘电芝.家园结合的第二语言获得模式探究[J].早期教育,2002,12

[4]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5]张婷.论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J].济南大学学报,2002,12(6)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Z]

语文教育研究论文篇3

要完成大学语文教育活动,至少应该包括三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即施教者(语文教师)、受教者(学生)和媒介(语文教材及其他)。而前二者受外界因素影响相对较小,有相对的稳定性,而作为传播媒介的语文教材,则无法避免地受到***治、经济及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常常会为某种需要而进行改变,因而稳定性较差。从大学语文教材的发展变化来看,基本由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组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语文教材可以看成是不同时空文学作品的集合。因而可以说,大学语文的发展变迁,与中国教育和文学传播的现代化发展同步。它的发生与发展,是在印刷媒介里孕育完成的,因而与印刷媒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说,到目前,大学语文的传播载体仍然处于印刷媒介的统治之下而无法自拔。新媒介的出现,更加凸显了这种统治的根深蒂固。“文字出现之后,文学传播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手抄传播阶段,然而手抄传播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1]因此,文学的大规模传播和交流受到了限制,文学教育成为了少数人特有的权利。而印刷媒介的出现和普及,使得文学教育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很快就结束了口头辩论的经院哲学的统治。印刷品为过去的著述提供了容量宏富的新型记忆器,这就使个人的记忆力不够使用了[2]。由此可见,印刷媒介的出现,为大学语文教育走向规模化和普及化提供了基础保障,数量不限和个性不一的学生可以拿着同样的大学语文教材来进行学习。由此,大学语文教材作为对非中文专业大学生进行文学素质教育的纸质载体得到固定,并成为大学语文教育的范本和依据。同时,报纸、杂志、书籍等印刷品也成为了大学语文教材的补充得到长足的发展。大学语文作为文学传播的有效方式的影响力得到增强,传播范围得到扩大。由于大学语文教材都经过专家学者的编著,因而所选文学作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大学语文教育活动,解构了传统的“贵族文学”和“精英文学”,使“大众文学”得以了萌生和发展。语文教材内容的包容性,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白纸黑字的文本固定性取代了过去口耳相传时代的随意性,教师和学生可以对形态相对固定的文本作或深或浅的解读。文本的固定性,使得大学语文教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成为了可能。对教师而言,文本的相对固定和教学对象的可变,可以让教师在反复的文本解读和授课效果的对比中自我反思和自我超越,从而提升教师的影响力,巩固教师的权威地位。然而,印刷媒介在对大学语文建设带来有利影响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大学语文教材作为经典文本所依附的相对固定的载体,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编著思路不同、选文标准不同、组元方式不同、教学重点也不同的各种教材。面对教材的无统一性,教师只能按照自己的喜好和特长选择解读的篇目、解读的深度和解读的方式方法。这种混乱的局面,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但同时也为大学语文教育的沟通交流提供了必要性和必然性。然而,教材的固定化,促成了教师教学活动中的视觉疲劳和审美疲劳,最终导致教学的无自觉懒惰。学生也会在对比中发出不学“高四”语文的反抗。此外,相对于过去落后的媒介传播时代而言,印刷媒介在扩大了语文教育作为文学传播的有效方式影响和有效保存的同时,也孪生了印刷品携带的不便和话语权的丧失。由此可见,印刷媒介时代的大学语文教育,具有线性和平面性的特点。相较于过去的媒介时代,印刷媒介所特有的优势,在面对以自媒体为主的新媒介的冲击时,显得苍白无力,尽管可以与新媒介共生共存,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二、以自媒体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新媒体对大学语文教育的影响

新媒体(New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型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媒体。[3]而自媒体又称公民媒体,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他们对“WeMedia”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We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4]随着科技的发展,自媒体已经成为了新媒体的主要表现形式。可以说,印刷媒介时代的大学语文教育,是话语权主导人群的代言。因而长期以来,大学语文很难受到教育行***主管部门和高校的重视。对这门课,有些高校开设一个学年或一个学期,有些甚至不开,尤其是一些理工类高校。因此,大学语文教育处于集体话语弱势甚至失语的状态。以自媒体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新媒介的兴起和发展,满足了草根阶层争取话语权心理需求。人人都可以积极参与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而不再是一个单维度的信息消费者。作为草根阶层的组成部分,学生可以通过自媒体随时生产、传播和消费信息。相较于印刷媒介,新媒介具有超越时空的特点,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和限制,畅所欲言,自由表达,无距离交互。这种虚拟的沃土,滋养并强化了大学生追求自由、特立独行、个性表达等的心理需求。新媒介的出现,开放了语文教师的教育思想,丰富了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拓宽了教师和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和途径,也增强了师生的互动性。话语权的转移,消解了印刷媒介时代大学语文教育的线性和平面性,取而代之的是全方位视域下的立体感。因此,语文教育内容变得多彩起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爱好也具有了可能性。而科技的发展,又促使作为新媒介时代信息生产和传播工具的电脑、手机等的平民化和普及化。如此,新媒介对大学语文教育的影响就具有了必然性和时代感。今天的学生成长在新媒介极速出现和发展的环境里,已经依赖于“知之为知之,不知‘搜索’之”的学习方式。学生早在课堂之外积累了大量丰富的信息,成为了挑战教师权威的有力砝码。更有甚者,学生拥有的信息优势,改变了其信息接受者和知识消费者的形象,可以在课堂上反哺教师,大学语文教师的知识优势受到了挑战。所以,新媒介时代大学语文教师的身份发生了转变:教师的使命不再是提供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提供观点和研究前沿;学生的身份亦不再是单向度的消费者,实现了成为教师教学“合伙人”的华丽变身。然而新媒介的出现,促成了信息源的多元化和复杂化。面对纷繁复杂的矛盾及冲突,***府辟谣的滞后造成了负面新闻的快速传播。主流媒体代表的主流价值观遭受到了新媒介的主要表现形式即自媒体的强烈冲击,语文教育培养和强化的***治信念、社会责任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主流价值观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情况。新媒介的出现,为学生表达诉求提供了宽阔无比的平台。信息传播过程完成的迅速化和自由化,促成了信息生产主体道德标准的下滑,学生道德失范现象频频发生。学生很容易固囿于自己营造的世界里,并挑战教师的传统权威。传统大学语文教材的地位也未能幸免,同样遭受了学生前所未有的怀疑和反抗。随之而来的是网络文学、快餐式文学大行其道,文学审美被退化。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媒介的视域下,大学语文教育目前面临着这样的困境:一是印刷媒介影响的根深蒂固,一时难以实现在新媒介时代的变身。二是以自媒体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新媒介的强势“入侵”,很难允许印刷媒介时代大学语文教育的坚持和坚守。怎样在坚持坚守与吸收融入里寻求一个平衡点,值得我们思考。

三、大学语文教育转型:从印刷媒介到新媒介的路上

媒介变迁的历史表明:“我们经历了许多的***,深知每一种传播媒介都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突出人的一套潜力,同时又牺牲另一套潜力。每一种表达媒介都深刻地修正人的感知,主要是以一种无意识和难以逆料的方式发挥作用。”[5]可见,大学语文教育要在这种媒介变迁中既要做到坚守,又要做到与时俱进,唯有转型这条路可走。

1.课程定位转型

2006年9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从国家层面对大学语文教育作出了这样的要求:“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这表明,语文教育不仅具有工具性和基础性,大学语文更加强调它自身的文化传承功能。2007年3月,***高等教育司下发了《关于转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要求各地教委和***直属高校,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认真做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纪要中把大学语文教育定位为“是在高等教育层面进行母语教育的一种形式”。徐中玉先生认为:“母语教育是贯穿一生的,大学语文是高等层次的母语教育,它兼有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侧重于工具性,而大学语文更强调人文性和审美性。”[6]而***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则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综上所述,国家层面对语文教育的重视体现了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要求,也体现了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和功能的特殊性。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大学语文课时不足,使得实现兼顾二者的目标困难重重。于是出现了“不能取优则选次”的观念。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介的介入,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显得更加模糊,缺乏可操作性。因此,笔者认为,面对新形势,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应该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细化到学生的日常活动中,而不是空喊口号。例如,学生的媒介接受和批判能力、发表文章的数量、参加报告会、研讨会的次数、参与公益实践活动的情况等等,走数量到质量的变化之路。

2.教材形式的转型

长期以来,由于印刷媒介的局限性,语文教材的呈现形态显得过于单一,文本之间大小不同、厚薄不一、内容相异,缺乏多元化,丰富性不足。在内容的选择上,文本的***治倾向过于浓厚,不能做到与时俱进,脱离了学生的思想现实。在结构编排上,基本都采用“母题组元”的方式。这种方式,固然有单元教学目标明确的特点,但从纵向上统观语文教材,又很容易落入单元各自为***,相互之间缺少系统性和连贯性的窠臼。新媒介的渗透,尤其是自媒体的出现,对教材转型提出了要求,也成为了可能。教材编写者可以在以印刷教材为主的同时,顺应从读纸到读屏的发展趋势,开发教材的其他呈现形态。例如电子教材、邮件教材甚至微博微信教材,实现教材形态的多元性和内容的可变性。如此,学生可以参与教材编写,实现教材与学生的无缝对接。同时可以借助新媒介的超时空特点,将“母题组元”编排下的各单元内容链接起来,实现教材的整体性、连贯性和系统性。

3.教学观念的转型

印刷媒介长期统治语文教材的现实,形成了师生在语文教育活动中的线性思维和固定思维,即教师“独舞”,学生“赏舞”,演员和观众之间很少有互动的环节。语文教材没有成为联系师生的纽带,反而成了隔阂师生的鸿沟:教师只求按照大纲将教材内容讲授完毕,而学生也只求按照教师要求做好考试准备。这种教师主导权威,唯教材中心论的现状必须得到改变,学生才是教学的中心。而要改变大学语文在学生意识里是“高四语文”的印象,教师就不能局限在中学语文强调知识性的框架里,要重视研究性教学、发散性教学和审美情趣教学。发挥新媒介的优势,实现大学语文从线性和平面性到立体性的质的飞跃。真正让学生领会到文学的价值,文化的魅力,领会到语文的博大精深和它与人生的息息相关。

4.教学方式与形式的转型

印刷媒介主导语文教育活动一切的时代,教师一切教学的依据,都来源于由语文教材、教师用书和其他参考资料构成的教案。而教案的形态,也由过去的教师亲自书写变成了后来的电脑打印甚至是集中出版的讲义稿。对印刷资料的过于依赖,不仅导致教师教学观念的落后,也导致了教学方式的单一,即统一按照大纲要求、计划安排、教师教案,或许还配以教师的板书,按部就班地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这种方式下处于被遗忘的状态,学习语文成为了一种被强迫的消费行为。课堂的生动性、教学的互动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无从谈起。新媒介的出现,为丰富教学形式提供了技术条件,教师不仅可以坚守教案,还可以将教学内容转换成生动多彩的PPT、音频或视频课件等。印刷媒介时代的语文教育活动,强调师生与教材共处于同一时空,但随着自媒体技术的成熟与发展,教师是否有可能改变时空对语文教育活动的限制,尝试着开创新的教学形式,例如音频、视频、微信、微博、电子邮件等,将声音、文字、***画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南开大学的大学语文教育,以互联网为基础,创建了“大学语文***”网站,学生可以在网站里进行学习和交流。师生的互动在虚拟的自由空间里会得到极大地释放,学生与语文的距离也将越来越近。

5.传播方式的转型

与基于现代科技的传播方式相比,印刷媒介时代语文传播的路途显得过于狭窄,一元化、小众化和区域化严重,基本都是通过印刷资料在学生群体间进行传播。这种方式虽然树立了语文教材及相关资料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但普适性价值比较明显,分众化、个性化和专业化不足,无法适应读者分层、分化愈加强烈的现实,满足不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需求。而随着人们精神需求的增长,“大语文”的发生和传播已成为迫切需要。过去语文教育受众只局限在上层社会的视角必须向全民倾斜。要充分利用好以日志、微博、微信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自媒体,实现语文传播方式由一元化向多元化、小众化向大众化、区域化向全局化的转变,最终实现语文教育受众由上到下再到上下共存,实现“大语文”的构想,推动全民素质的提升。

语文教育研究论文篇4

关键词:赏识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应用

语文课程是小学的主要课程,其意义在于培养小学生的文字识别以及语言组织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小学语文教学效果一直未得到有效的改善,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赏识教育方法的应用对于上述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有必要针对这一教育方法的应用手段进行分析。

一、赏识教育概述

赏识教育指的是利用欣赏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此为基础,去达到教学的目的。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赏识教育已经成为了一种主要的教学方式。相对于传统教育方式而言,赏识教育的优势主要在于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这对于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具有积极意义。根据小学生生理以及心理发展的特点,在小学教育中应用赏识教育能够充分的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主动学习的能力,这对于小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及其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得到重视。

二、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应用赏识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课程中,语文课程属于一项主要课程,教师对这一课程均较为重视,但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下,语文课程的教学水平仍停留在原始极端,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主动性仍未被有效激发,教师与学生之间仍存在缺乏有效沟通的问题,这对于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

(一)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的问题在小学语文教育中体现得较为明显。相对来说,语文教育主要以大量的问题为教学内容,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无法理解文字之美,因此往往缺乏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由此导致的语文教学水平不高的问题显著存在。⑸褪督逃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够使小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充分的培养与激发,因此其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就会更加积极,这对于其学习兴趣的提高以及课堂氛围的改善都能够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不够充分

传统教育一直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往往主宰着课堂,教师对知识的讲授时间在整节课堂中也占据着极大比例,受其影响,其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时间大大减少,两者之前的陌生化会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的融入到课堂当中,因此也就会影响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赏识教育的应用能够为教师与学生之前的沟通提供良好的途径,是改善语文教学效果的主要策略之一,因此对其进行应用十分必要。

三、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手段

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需要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来实现。

(一)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对其进行适度的表扬是赏识教育的主要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深入贯彻这一理念。在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其表扬与肯定,同时,在学生组词造句以及文字写作的标准程度提高时,教师仍要对其进行鼓励。对此,教师可以在班级墙上设置优秀学生板块,要将优秀学生的名字填在板块中,并以小红花的形式对其进行鼓励。这样的方式对于学生自信心的提高能够起到极好的效果。

(二)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

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充分沟通,这是增加两者亲密度,提高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程度的主要途径。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充分尊重学生,针对学生的建议,教师要将其作为重点进行考虑。利用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够达到使两者有效沟通的目的,在提问中,无论学生做出了怎样的回答,教师都要以赏识教育为出发点对其进行评价,针对表现较差的学生,教师也要以鼓励的方式去纠正其行为,以更好的达到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目的。

(三)利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对于其语文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小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特点,游戏往往对其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展开教学。教师可以设计角色扮演的游戏,为小学生设定医生与病人以及餐厅服务人员与顾客等多种情境,要求小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去自由的进行沟通。这一游戏方式对于小学生语言组织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的提高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并适当的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以将赏识教育方法与游戏教学法结合,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四、结束语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赏识教育的优势主要在于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的自信程度,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而言,这一教学法能够使小学语文教学达到更高的水平。对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适当对其进行鼓励,并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赏识教育的应用效果达到更好,同时也才能使小学生的语文水平达到更高。

参考文献:

[1]王彩霞.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01):182.

[2]于爱红.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13):89.

[3]马迎娟.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五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2016(1).

[4]王汉全.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A].新教育时代(2015年10月总第2辑)[C].2015(1).

语文教育研究论文篇5

关键词:陶行知;创造教育;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中***分类号:G420;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4-0010-01

陶行知的教育理论精辟深邃,他的一生始终进行着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论无不闪烁着创造的光芒。他对创造教育深刻的理解、超凡的远见、明确的主张、果断的实践,不仅在昔日古老保守的华夏大地上首开创造教育的先河,而且在今天万象更新的教育改革进程中仍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启迪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我校作为一所省陶研会实验学校,校园中盛开着陶研之花。作为语文教师,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践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进行了研究。

一、创造教育是行动上的教育

陶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例如爱迪生发明电灯,不是从前的人告诉他的,而是玩把戏偶然发现的;小孩子不敢碰灯泡,是他弄火烫痛的经验,而并非是妈妈告诉他的结果。所以,要有知识,就要从行动中去求来,不行动而得到的知识,是靠不住的。因此,儿童应从行动中去创造。在设计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学会合作”这课教案时,上课前两周,可以将学生分成四大组,每一组自主选出正、副组长,并且确定一个主题,围绕主题集体制作出别出心裁的手工作品,现场展示时请每一组派一人进行解说,最终评选出“最佳创作奖”。在这两个星期中,我认真观察、悉心指导,孩子们依照相互讨论、确定主题、分配任务、共同完成的步骤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其中,有些组员因为意见不和,争吵过数次;有些组员由于力不从心,而流下了热泪;有些组员由于其他组员的能力有限,包揽了大部分的活儿;有些组员十分优秀,却甘愿牺牲自我表现的机会,将展示的机会让给其他组员。但在最后进行团队解说的时候,每一组都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团结协作精神,这让我很欣慰。这个由教师引导、学生唱主角的活动,为课堂教学设计增添了生成性教学内容。教学“学会合作”这课时,我以此次活动过程和平时深入浅出的观察为依据,阐述合作的重要性与如何卓有成效地进行合作,学生在自我行动的基础上听得津津有味,学起来也自然毫不费力。这也就印证了陶行知所说的“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

二、创造教育需改革传统教育

想要***学生的思想、碰撞思维火花,培养创造力,就必须改变传统教育理念。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陶行知提出了“六大***”,即***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传统的教育使儿童脱离社会实际生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创造的教育怎样呢?就是要把“学校的围墙拆去”,这种围墙不是真围墙,是各人心中的“心墙”。我们应让儿童用眼睛看事实,让儿童观察和分析大自然、大社会,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中增长他们的知识,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扩大认识的眼界,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例如,设计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最大的麦穗”这课教案时,我大胆地改变了教学方式。苏格拉底之所以能够被誉为“人类的导师”,是有重要原因的,他在教自己的学生人生哲理时,从来都不会照本宣科,而是用不拘泥于形式的创新的教学方法来让学生自悟道理。于是,我也摒弃了传统的“室内教学”,将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去油菜田里寻找“最美的油菜花”。结果,有些学生空手而归,有些学生能够摘下“最美的”一株。在他们分析自己所得结果的基础上,我加以总结,让他们明白“最美的油菜花”好比远大的理想与抱负,而“手中的一株”就是平时实实在在的机遇。人的一生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更要学会抓住眼前实实在在的机会,踏踏实实地完成,这样就不会错失良机、一事无成了。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具有创造性的,学生也是十分感兴趣的。

三、创造教育是以生活为内容的教育

创造教育是以生活为内容的教育,就是在生活中才可得到教育。因此,在语文教学时,要注重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小到“如何正确系鞋带”“过马路要有哪些注意点”“饭前饭后要洗手”“八礼四仪”,大到“关爱自己的家人”“给灾区小朋友奉献爱心”“给爷爷奶奶送贺卡”等活动,都可以使孩子们获得心灵上的教育,也发挥了儿童的创造能力。这些无不体现着孩子的智慧火花,让孩子感受创造的快乐。生活与生活摩擦,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把自己放在社会生活中,即在社会的磁力线里转动,便能通过教育的电流,射出光,放出热,发出力。

四、结束语

儿童创造的火花,犹如活泼稚嫩的触角,敏感而脆弱,需要教育者珍爱、保护,并给以广阔的空间和自由。创造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要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他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着力打造语文高效课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语文教育研究论文篇6

【关 键 词】 小学语文;生本教育理念;有效课堂教学;研究

生本教育课堂,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强调将学生调动起来,让学生自愿参与,在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下自觉学习、超越学习,在课堂中,学生自己去体验学习的过程,感悟学习的真谛,抓住学习的本质,探索并拓展其思维。在当前课程背景下,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与应试教育如何接轨?在生本教育理念下,有效课堂教学质量如何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得以体现?我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从以下方面来论述:

一、探究生本课堂教学过程优化的方法

我们深入课堂,研究梳理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如下:

问题一,教师考虑自己如何教的多,研究学生应该学什么,需要学什么,如何学的多。

问题二,教学面面俱到,预设的浅层次问题多,能够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少,不能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规律,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及习惯得不到培养。

问题三,忽视学生认知水平、年龄特点、学习需求、认知规律等学情方面的研究,致使教学目标不符合学生实际,对于教学活动学生兴趣低,学习收获少。

问题四,安排学生课前预习,泛泛的预习活动多,研究学生预习,有针对性的、精心设计的预习活动少,课内教学活动与预***密联系的更少。

问题五,教师教学走教案、关心自己预设的多,关注学情,积极利用生成性资源的少。

问题六,单调枯燥、以教师为主而没有效益的教学活动多,丰富、有兴趣的、以学生为主的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教学活动少。当今课堂是以教师为本的课堂,这样的设计忽视了学生的生命存在,关注的是课本局部的资源,考虑的是教师如何好教,学生得不到发展。

二、寻找生本课堂教学实施中主要教学行为研究

将突出探索“以生为本”理念与课堂有效教学如何有机融合,把理念落实到课堂,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学生的自主性、***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为了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个行为达到有效,我们把教师课堂教学最常见的显性教学行为进行列举,并对每一个行为采取行动研究。

(一)充分深入“先学小研究”的设计是基础

设计先学小研究本着“生本教育”的教学原则,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就要求教师把第二天的教学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问题,通过“先学小研究”的形式,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尝试性学习,从而让每个学生有准备地进入课堂,进行有思考的讨论,有效的交流。

1. 先学小研究的设计策略

(1)目标定位要准确。在布置小研究前,教师一定要花大量时间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地备好课,如果设计研究时脱离了目标定位的背景,课堂学生的交流就只停留在泛泛而谈的浅层次上,教师也就不能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提升。

(2)内容一定要适中,考虑学生才接触小研究,顾及不同水平学生的能力和家庭情况,同时有难度也要适中,要照顾全体,保证每个人都能发现一点,体味发现的快乐。

(3)小研究的素材要灵活。该活动要求我们灵活地选取教材或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课后的习题提到预习阶段,充作课前小研究;根据文章的题材,推荐阅读书籍,补充阅读文章等。

学生在这样的小研究的引领下,自己阅读文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举例拓展,对知识的探究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2. 先学小研究的布置检查

(1)小研究的成果要尽量展示。布置完前置作业后要尊重学生的劳动,在课堂上尽可能提供机会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展示作业成果,让他们的劳动有所做也有所用,学生完成小研究的兴致才能得以保持,学生才乐于去做,才能在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自信心。

(2)小研究的质量要及时评价。对认真完成的小组或个人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对好的做法予以肯定,并在班级内交流展示,让它起到示范作用。对不能认真完成的小组要耐心引导,积极扶持。安排前置作业完成得较好的同学帮扶这些同学,逐渐达到人人养成认真完成前置作业的习惯。

(3)小研究的结果要予以指导,在进行课堂交流之前,对学生的小研究结果作个检查,学生的小研究完成的结论还有待于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对于错误的知识点和自学答案,教师要给予订正,确保学生的交流有深度和实效。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也可采用抽查、小组长检查或小组交换检查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完成小研究的情况。学习交流后,教师给予评分并累计到每个小组的学习成果中。

(二)细致具体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指导是关键

我认为,在小组合作的初级阶段,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使学生今后已经养成了习惯,形成了能力,教师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因而,小组活动应该是教师指导参与下的活动,不然,学生根本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做。我经过亲自尝试,初步总结出教师在小组活动中要做的七件事情:1. 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分配学习任务和学习角色;2. 指导小组成员如何向同伴提问;3. 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倾听同伴发言;4. 指导小组成员如何辅导同伴;5. 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分歧;6. 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归纳小组成员的观点;7. 指导学习小组怎样开展评价。

(三)多向互动的全班交流是提高理解文本的平台

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的汇报交流,是生本课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种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合作学习成果得到展示,学习收获得到验证,学习信心得到加强,学习兴趣更是得到了提高。只要我们根据学习需要营造不同层次、多种资源的“多向互动”课堂交流氛围,使小组汇报成为全班的学***历,一定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课堂交流质量,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实效。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会产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的《观潮》时,有学生在读完课文后马上就不满意了,“课文里介绍的潮水类型就是一线潮”;而有的孩子经过上网查阅后,又有自己的见解:“潮的类型有交叉潮。一线潮还有回头潮,钱塘江大潮,白天有白天波澜壮阔的气势,晚上有晚上的诗情画意;看潮是一种乐趣,听潮是一种遐想。难怪有人说“钱塘郭里看潮人,直到白头看不足。”在生生互动中,我们要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精彩的“思维碰撞”。

三、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反思行为的研究

我们研究范围限定在“有效课堂”行为,评价主要是关注课堂教学中“以生为本”的实现程度。如语文课的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有没有推进大阅读,数学课的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自己会不会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证明书本中的例子。小组交流中学生是否在轻松、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所有的学生是否都在参与、思考、分享、收获、创新……这不正是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吗?

作为一种教学理念或教学模式,生本教育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思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一种尝试的可能性。就像过去的“情境教学”“读写结合”等很多教育实验一样,我们在今天的课堂上仍然能经常看到老师们在自如地运用它们,但并不排斥其他的教学方法。我们的教学要不拘泥于生本教材,不必局限于生本的模式。这样,我们的课才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才是符合师生发展需求的,才是有效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 郭思乐. 教育走向生本[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语文教育研究论文篇7

一、应持之以恒进行启发式教学

学生获得知识离不开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坚持启发式,教会学生掌握开启知识宝库钥匙的能力。这种能力被人称为“智慧窗户的注意力、智慧眼睛的观察力、智慧仓库的记忆力、智慧中枢的思维力、智慧翅膀的想象力、智慧升华的创造力”。17世纪西方教育家夸美纽斯也非常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他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观察力、思考力和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听、说、读、写几方面的要求。朗读能力的形成除长期坚持朗读训练外,最重要的一条是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含义,理解句、段、篇之间的联系,能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教师在教学上要注意贯彻启发原则,讲读课文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注重问题的阶梯性,引导学生循序渐进,了解课文“写了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而写”等,促进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在小学就坚持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语文素质的训练,到中学后,仍然坚持,使之进一步完善,深化和发展。

二、应持之以恒地进行情感教学

情感是联系师生心灵的纽带,是课堂教学的剂,是陶治学生道德情操的甘露。语言教学应持之以恒地进行情感教学。朗读,要读出抑扬顿挫的语气,讲读要把全班同学带入课文所体现的境界中去。如教《桂林山水》,能把学生带入“人在画中游”的美丽画卷,得到一次美的享受和一次热爱祖国美好的山河的德育熏陶,才是成功的情感教学。

三、持之以恒地进行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部分,它侧重于实践,是综合知识的运用,与课堂教学同时开发大脑功能,培养和发展各种能力。它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接触社会新信息,获得新知识,扩大知识面,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性。

语文教育研究论文篇8

概述摘要:素质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以人为本,既强调人的整体性(全面素质),又强调全体性(面向全体学生),从而达到提高全民族素质的目的。同时,素质教育又注重学生个性差异,提倡因材施教。在学校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要努力加强对素质教育的熟悉,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同时,把握一些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促进教学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此外,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有和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作保证。评价不能仅仅依据一张考卷,而应当采取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方式。

在过去的几年,广大外语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为推行素质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不少成绩,并在一些重要的新问题上达成了共识。本文拟将探索素质教育的概念、外语学科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及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一.素质是什么?

有关素质的论述很多。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素质是指人的先天的生理特征,但素质概念和教育结合起来,其含义就广泛得很多了,常被定义为“以人的先天遗传因素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生理的心理方面稳定而巩固的属性”。即一个人在接受了一定程度的教育后,在思想品德上、人文知识上、心理上及生理上所达到的水平总和。具体来说,人的素质,除了生理素质外,还应包括摘要: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的心理素质这三个方面。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在以上三个方面素质提高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发展。

学会学习这个新问题是的文化素质紧密相连的。学会学习的重点是学生变对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培养并锻炼主动获取新知识、分析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学会做人,就是培养人的思想品德。良好的思想品德应该体现我国传统文化道德观念以及新时代的要求,让学生从爱家乡、爱社会的感情升华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崇高情操,使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人民的幸福、祖国的富强联系起来,成为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学会发展是一个心理素质的培养新问题。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能够和有团结合作、坚韧不拨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能适应社会生活、能***思索,并具有创新意识的科学精神。

那么,具体说来,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又是指什么呢?现做如下简述摘要:

(一)文化素质方面

正确把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和教材上出现的英语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知识;

具有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初步的交际能力;

具有自学英语的能力。

(二)思想品德方面

具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全心全意为祖国服务的精神;

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高尚的思想情操;

能够初步欣赏英语语言文字的美。

(三)心理素质方面

激发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强烈欲望;

培养学生对英语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语句、语篇的注重力、观察力和记忆,能主动积极地学习,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对英语语法结构、文学作品和语言逻辑新问题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培养英语学习的正确动机、浓厚喜好和坚毅的意志。

(四)生理素质方面

注重开发左、右脑的功能,促进英语“四会”能力的协调发展;

培养学生在言语活动中的灵活度、准确度和耐力,促进学生语言器官、部位的发育;

培养学生在进行语言习惯和语言练习时的身以统一,使身体、精神处于最佳状态。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那么,在基础教育阶段如何才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呢?这就要来我们广大英语教师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探索改革之路;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当作英语教学的立足点和归宿。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中心《有关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专门把提高教师的素质列为一章,并指出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是教师,教师的思想、学识和能力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效果。优秀的现代教师在知识层面、能力层面和品德层面都应当具有较高的水平,即所谓“学为师表,行为世范”。同时,教师应在教育工作中探究和探索教育理论,调查、探究和分析新问题,探索和发现新的教育方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还要具有营造和控制教育环境的能力。两者,英语课是跨文化的人文学科,所以,外语教师必须比其他一般学科的教师具有更为丰富的目标语国家的民族的、文化的、历史的以及***治经济和社会背景知识,才能有把握处理好教材,使学生学得更丰富、更全面。

针对我国外语教师目前的目前状况,在教师队伍中要大力提倡“爱岗、敬业、奉献”的精神,鼓励教师岗位培训、自修提高,大练“听、说、读、写、唱、画”六项基本功。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测试评估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传统的教育评价将学生的学习作为唯一的评价对象,将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素质教育应当是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即把形成外语能力的各个要素及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评价对象。评价的内容除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以外,还应包括品德和科学文化素养、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等。评价的方式应该是多层次和多种形式的,如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等方面的评价可采用问卷调查、教学观摩、采访、表演和课内外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思想品质和文化素养的评价可采用观摩、写作文、口试、角色扮演和小组项目和探究等方式;对语言能力的评价则可采用客观测试、作文考试、口试及汇报表演等方式进行;对学生的整体评价可采用建立学生档案,资反映学生多方面能力的资料系统地收入学生的个人档案,从而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公正性、发展性和有效性。评价的组织形式可以有同伴评价、自我评价、家长评价、观众评价、教师评价以及主观和客观测试等,使突出性的评价和整体性的评价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改进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

目前我国外语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主要新问题是“费时较多、收效较低”。在外语教学中只看重知识点的讲授和记忆,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这显然和我们“强调基础性以提高全民素质,培养不同层次的外语人才”的原则相违反。要改变这一目前状况,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摆脱传统教学的羁绊,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创设情景,制造英语氛围,实现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再把语言技能转化为运用语言的能力。

20多年来,“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更多地被看作是教学技巧新问题,现在把它提升到素质教育的高度,我们就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长期统治外语教坛的那种重教法,轻学法的局面会立即结束,使语言教学和人的全面发展辩证统一起来,即在帮助学生把握英语知识和提高交际能力的同时,引导他们通过教材内容的学习,养成良好的个性、品德和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实现语言教学的归宿。

在各类书籍和资料上介绍的教学方法很多,笔者认为,正确地运用“交际法”,能较为全面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因为摘要:

1.交际法对教材处理的指导思想和方法都和传统的教学方法大相径庭。如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或故事情节的讨论,往往可以使一些如何做人的道理,即思想品德教育潜移默化,深入学生心坎。这是其他教学法所无法比拟的。我们在教授新编SEFC教材时,发现在进行阅读教学之前,常布置了Pre-readingDiscussion,这是编者的有意布置,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好场所,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把这一环节删除掉了,明显有悖于素质教育。

2.交际法从本质上分析,最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要求。在交际化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但是一切语言操练活动的主体,而且在模拟的或实际的交际场合中,学生的主观意志、态度、情感以及他们的英语水平等变量都会影响到他们对语言形式的选择或语言功能的发挥。因此,整个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都是学生为主。教师的责任是给学生提供交际的情景,让学生在其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愿、见解和情感。

总之,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外语教师应当为实施素质教育做出努力和贡献。

主要参考书目

《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柳斌主编(1996,3)

《素质教育的课程和教学改革》顾明远主编(1996,7)

《英语教学交际法》胡春洞王才仁主编(1998,5)

语文教育研究论文篇9

关键词: 方*** 语文 教学

著名教育家叶澜认为“在一定意义上,一门学科的方***水平,可以成为衡量这门学科成熟度的重要标志,而方***的发展也必将成为促进学科成熟度提高的最根本手段。”语文作为学科教育的中流砥柱在教育改革的宏大背景之下自然要将方***的研究纳入到当前的学术视野中来,以求与文学课本身的完善与成熟,这是语文教育之繁荣与创新的最佳突破口。

1.新课程语文教育研究方***的欠缺

1.1语文教育研究方***指导下的研究目标定位有失偏颇。“从哲学的文化类型上说,现今世界上有两种哲学:一种是认识论哲学,一种主要是存在论哲学。”传统语文教育研究倡导注疏,而现代及当下语文教育则进行本质主义的研究。众所周知,二元对立是认识论的基本特征,本质主义则是一种典型的主客二分的唯科学认识论模式。相对而言,存在主义抵制二元对立,推崇以人为本。本质主义研究务实语文教育作为一种存在论意义上的关乎人本身的历史文化过程的实践生成性与意义可塑性,将语文教育物化,从而割断了语文教育作为人的活动与世界整体性的关系,其结果就是语文教育很难达到相应的哲学理论高度。

1.2语文教学研究方***缺乏历史延续性。语文教育研究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但其中并不存在一条连贯的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轨迹。传统与现代似乎是不证自明的二元对立,加之建国后的历次***治运动,语文教育研究方***几经断档,并未自成系统。换个角度来讲,传统与现代应该是一脉相承的。美国学者希尔斯教授在其经过二十五年潜心研究而撰成的专著《论传统》中认为,“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积淀”。他认为作为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以表意象征的方式使人类的代与代之间、历史阶段与历史阶段之间保持了连续性和统一性,给人类生存带来了秩序和意义。

1.3缺乏具体研究的理论高度。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的语文教育研究以***策解读、经验总结、工作汇报为主要方式,无理论性可言。研究者很少到实践中作研究,是典型的书斋式研究,缺乏实证精神,理论建构缺乏现实依据,只能从宏观上进行泛泛的“完全正确”的大理论论述。按照形式逻辑规则,内涵越大则外延越小,外延越大则内涵越小,因此其理论缺乏可信性与可操作性。

1.4具体研究方法缺乏系统,导致研究方法选择上的主观性。目前,我国教育研究使用的一般方法包括观察方法、试验方法、调查方法、统计方法、历史方法、逻辑方法、比较方法、因素分析方法及个案分析方法等。这些基本方法作为语文教育研究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育研究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运用,但研究者从未在理论上深入领会这些方法的真正内涵。

2.新课程语文教学研究方法的欠缺原因

2.1概念范畴混乱。任何学术研究首先要理清所据概念范畴之含义,然后研究才有可能,语文教育研究尤应如此。传统语文教育研究讲求意会领悟,现代语文教育中简单的经验主义或主观臆测使语文教育研究所使用的一些感念范畴始终飘忽不定。仅“语文”二字就让研究界争论不休,无法在学术的层面上达成共识,研究者各自遵循自己的思路,无法在同一概念范畴内进行平等对话,从而阻碍了语文教育的发展。

2.2非逻辑的理论体系。逻辑性是衡量一种理论体系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准。由于语文教育研究方***的不足,语文教育研究虽多点开花,但却始终无法形成逻辑性的理论体系。虽然语文教育学(或语文教学法)改名称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但从其深层实质来看,整个语文教育研究尚未真正自成一体,依然是各研究小领域各自为战,如阅读研究、协作研究等等,而没有立足于人,将语文教育作为文化整体加以逻辑性的理论架构。

2.3语文价值与意义的沦丧。在一定程度上,价值与意义是某件事物存在的唯一理由。语文教育研究作为一项学术事业,所追求的是语文教育的学术价值和意义。传统的注疏、“文以载道”是从儒家道德伦理出发并为其服务的;现代教育则是从***治思想教育立场和应试教育的功利主义出发强调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即使如今对语文教育价值与意义的反思也只是将语文功利主义工具观与人本(文)主义进行调和,其结果是刻意抛弃功利主义,同时却无法找到通达人文价值的路径,语文教育的价值与意义暂时处于真空状态。

2.4学科地位的动摇。语文教育由于其研究方***的不足,以及上述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不由地令人担心其学科地位的存在,或许是杞人忧天,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语文教育的学科性质、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目前都还处在变化的边缘,作为一个交叉型学科,研究方***的不足将会动摇其学科的地位。

3.新课程语文教学中方***的运用策略

3.1关注与其他相邻学科的联系研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语文教育研究的理论深度与广度都增强了,逐步从语文教学方法层面深入到语文教育的本体论、价值论、文化学层面,研究的视角也从单一的经验与思辨的研究发展到了从众多相邻学科的角度来分析、阐述语文教育的问题。尤其是二十世纪末由《北京文学》发起的一场关于语文教育的世纪大讨论是对语文教育研究与实践的一次较为全面彻底的总结与反思,似乎达到了语文教育研究理论的历史最高度。

3.2研究方法的多元化。语文教育研究多方借鉴,从西方的文学理论、系统科学、文化学、语用学、应用语言学、阅读学、写作学、问题学、现代教学理论等学科汲取理论营养,在语文教育研究界已经掀起一股新的争鸣繁荣之风。

语文教育研究论文篇10

近十年经过广大研究者的共同努力,我国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主要的理论研究成果包括:

(一)论著方面:黄良著的《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2004)、曹明海著的《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2005)、潘纪平著的《语文审美教育概论》(2005)、韦志成著的《语文课程教育学》(2005)、张弛著的《语文教育人文论》(2006)、朱绍禹著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2007)、曹明海著的《语文陶冶性教学性》(2007)、王尚文著的《走进语文教学之门》(2007)、翟京华著的《语文新课程研究性学习与审美教育:走向智慧语文的思考与实践》(2010)、李剑著的《教育审美和教育批判》(2011)等。

(二)论文方面:近十年有关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的论文很多,笔者在知网中输入“语文阅读审美教育”检索后有6000篇文章,从2004年到2014年成增长趋势。包括:曹爱明的《中学语文审美式阅读教学探究》(2004)、刘国敏的《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育》(2006)、张玉枝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2007)、张英的《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2008)、杨莉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问题研究》(2009)、杨进红的《语文阅读教学审美体验研究》(2010)、沈云振的《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施教策略探究》(2011)、贾文娟的《接受美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13)等。此外,各类期刊也刊载了很多有关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的文章,其中核心期刊有四百多篇。包括:任炜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2006)、杨萍的《论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重要性》(2006)、孙杰的《高中小说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2009)、薛猛和高丰的《审美理智主义视野下审美教育的特性及态度分析——以阅读教学为例》(2011)、雷鹄的《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2011)等。

二、近十年我国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内容简述

杨进红在《语文阅读审美体验研究》中提出:1.阅读教学的范式转型:审美体验视野;2.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从体验到审美意义的生成;3.阅读教学的对话过程:以审美体验为中心的多重互动;4.阅读教学的课堂实践:审美视域的融合。刘卫红在《语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研究》中则创造性的提出:审美性阅读的特征即形象性、情感性、体验性、创造性;审美阅读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语音字形层面、语义层面、意蕴层面;在如何设计审美性阅读教学上提出:审美态度的形成、审美感知的获得、审美体验的展开、审美创造的实现。秦春蓉老师曾在《怎样在阅读中感受美》一文中提出审美感受力的前提在于发现美,而发现美就必须具有感受课文的灵敏性和统摄力。美读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美感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进入作品、感受作者情感的桥梁和渠道,所以要提高阅读审美感受还须加强美读的训练。文中表明在阅读中把自然、社会、心灵的感受融为一体从而感受到美的观点详尽地阐释了阅读中美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审美能力的措施。张玉枝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问卷得出中学语文阅读课存在的问题有:1.学生对语文阅读课学习兴趣不高;2.语文阅读课服务高考、重在使用;3.阅读课上老师注重讲解分析,忽视学生的独特感悟;4.教师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忽视阅读能力培养;5.教师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情调单一等。她也提出了原因:1.应试教育带来的必然后果;2.传统观念的惯性影响;3.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4.对***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和《新课程标准》理解、重视不够。在《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中李月梅提出在阅读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途径有:1.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强化审美能力;2.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3.培养学生欣赏美、评价美的能力;4.在教学中创设审美情境。大部分学者的研究思路是:发现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缺失的问题,进而分析原因,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内容归结为一个核心问题上即施教者、受教者、教材等主要教学构成要素对自己角色定位不够,没有准确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各自的义务和责任,从而造成了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缺失。

三、近十年我国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的缺憾

(一)研究水平有待提高很多研究成果仅停留在摘抄、诠释方针***策和新课标层面上,缺乏在实践层面上的实现条件、操作保证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开展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首先要深入教育第一线、其次要有层次性,采取实地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近十年我国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成果,笔者发现真正深入一线的研究并不多,即便深入一线做问卷调查的也仅仅是局限于某个地区某一个学校的调查研究,缺乏层次性。

(二)研究内容有待拓展很多研究仍没有摆脱以传授知识和应对考试为中心的目标上,此外研究主体大多在教师的教法,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高考的指挥棒更加显性化。虽然强调“一纲多本”,但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有些教学篇目远离学生的生活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审美体验了。

(三)研究体系有待整合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脱节,很多理论难以付诸实践,理论建构空洞,缺乏实际应用价值。而有些理论研究因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而只能停留在经验总结的层面。因而,我们的研究应该突破理论——实践单线条的体系上,整合成理论——实践——理论的三维体系。四、我国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发展趋势展望语文阅读审美教育,在语文新课程标准里有着极为重要的定位,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笔者发现当前许多专家学者在语文阅读审美教育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给我很大的启发。在此笔者对我国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也有了些许展望:

1.加强对阅读审美教育理论基础的探讨,进一步深化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的评价机制。语文阅读审美评价分为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课内评价是指教师多角度、多方位对学生的课堂回答进行评价,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测验的形式进行课内评价,当然要注意主观题和客观题的比例;课外评价是指学生在课外定期参加阅读活动,通过活动对学生的阅读量、阅读鉴赏水平、阅读兴趣进行评价。

2.加强教师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督促教师自觉形成审美教育理念。改变以往教学对教参的依赖,改变讲解式被动阅读方式,教师主动实践审美体验变被动阅读为创造性、主动性阅读,进而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模式;3.加强阅读教学主体间交往的多元融合。深入阅读内部,促进师生、文本间的多重审美互动走向理解和交流,进而在对话阅读中形成思维的碰撞,迸发出审美的火花。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语文教育研究论文10篇

学习

本科法学专业论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本科法学专业论文,内容包括法学专业论文范文大全,法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大全。1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模式改革的必要性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中训练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学习

小学教育语文论文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教育语文论文10篇,内容包括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0篇,小学教育语文论文。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适时调控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营造学生、教师之间情感最佳融合境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

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小学语文论文发表期刊,小学语文论文新颖题目。2.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创新方法2.1.加强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师要有一桶水的知识,才能给学生一碗水。”现在看来,一名出色

学习

必修一数学知识点总结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必修一数学知识点总结,内容包括高一数学必修一任意角和弧度制,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本节知识包括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奇偶性、函数的周期性、函数的最值、函数的对称性和函数的***象等知识点。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奇偶

学习

农村初中语文论文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农村初中语文论文10篇,内容包括农村初中语文论文,农村初中教育论文2000字。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在中国,犹如《圣经》在西方,其主张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对我国几千年来的人才教育和培养影响深远。在科

学习

本科英语论文模板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本科英语论文模板,内容包括本科论文摘要模板,本科论文致谢模板。(三)数据统计对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和分析,结果客观可靠。针对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二、调查内容、结果与分析(一)河北省就业市场对商

学习

语文学习论文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语文学习论文10篇,内容包括语文学习论文,语文教学论文10篇范文。“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传授语法知识,而是培养交际能力;学习者产生的语言不仅要符合语法要求,而且要符合社会规范,要合情合理,贴切得体”(刘润清,1999:161)。“交

学习

语文情感教育论文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语文情感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小学语文情感教育论文,中学语文教育论文范文。一个教师单有激情还不够,他还要有一个支点,要能不断丰富充实自己。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但这一桶水还必须是不断更新的。魏书生刚

学习

大学语文教育论文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语文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语文教育毕业论文范文大全,大学语文的课程论文范文。二、精讲课文,感知理想抱负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作者,教师可把德育渗透放在精讲课文之中,让学生在学习分析中受到理想教育,从而得到启迪。如

学习

税务注销申请书模板

阅读(107)

本文为您介绍税务注销申请书模板,内容包括注销税务申请书怎么写样本下载,注销税务登记申请书范文大全。4、办理查补税款、滞纳金、罚款征收。5、经办和发放需税务行***许可审批文书和证件。6、购领、缴销。7、登记欠税、欠费台帐,进行欠

学习

初中语文教师论文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初中语文教师论文10篇,内容包括初中语文老师论文范文参考,初中语文老师论文题目大全。二、教师应科学合理地应用语言艺术导语作为开启一堂课的初始语言,能够起到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指引到既定方向的作用,能够让学生对即

学习

农村语文教学论文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农村语文教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农村学校语文教学论文范文,农村教学论文范文大全。(二)农村教师工作复杂繁琐,有时候作文批改不到位写作是一项工作量比较大的活动,而且也比较辛苦,所以学生真心希望教师能认真批阅。每名教师也希望

学习

语文论文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语文论文10篇,内容包括语文优秀论文范文大全,语文论文题目大全。语文论坛、教学随笔、教材教法、课改研究、教案选粹、阅读与作文、命题与解题、汉语研究、文艺评论、德育与***建、治校方略、素质教育、名校巡礼、语林学人

学习

语文核心素养论文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语文核心素养论文10篇,内容包括语文有关核心素养的论文标题大全,语文核心素养论文设计任务。蒋伯潜1915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毕业后历任中学、师范学校的国文教员、教务主任及上海大厦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上海市立

学习

本科法学专业论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本科法学专业论文,内容包括法学专业论文范文大全,法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大全。1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模式改革的必要性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中训练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学习

小学教育语文论文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教育语文论文10篇,内容包括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0篇,小学教育语文论文。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适时调控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营造学生、教师之间情感最佳融合境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

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小学语文论文发表期刊,小学语文论文新颖题目。2.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创新方法2.1.加强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师要有一桶水的知识,才能给学生一碗水。”现在看来,一名出色

学习

农村初中语文论文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农村初中语文论文10篇,内容包括农村初中语文论文,农村初中教育论文2000字。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在中国,犹如《圣经》在西方,其主张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对我国几千年来的人才教育和培养影响深远。在科

学习

本科英语论文模板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本科英语论文模板,内容包括本科论文摘要模板,本科论文致谢模板。(三)数据统计对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和分析,结果客观可靠。针对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二、调查内容、结果与分析(一)河北省就业市场对商

学习

语文学习论文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语文学习论文10篇,内容包括语文学习论文,语文教学论文10篇范文。“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传授语法知识,而是培养交际能力;学习者产生的语言不仅要符合语法要求,而且要符合社会规范,要合情合理,贴切得体”(刘润清,1999:161)。“交

学习

高三语文教学论文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高三语文教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发表,高中语文教学优秀论文范文。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

学习

小学语文学科论文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语文学科论文10篇,内容包括小学语文学科论文,关于小学语文方面的论文。叶圣陶曾说:“如果能引导学生细读本文,获得透彻之理解,则学生非徒理解而已,其思想感情必受深切影响。”我在剖析课文的过程中,对文质兼美的文章,无论记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