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论文10篇

语文核心素养论文篇1

从语文***设科到新中国的成立的近半个世纪中,先后出版语文课程教学论教材及专著近十余本,其中较有影响的有黎锦熙著《新著国语教学法》(192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梁启超著《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1925年中华书局出版),王森然著《中学国文教学概要》(192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袁哲编《国语读法教学原论》(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阮真著《中学国文教学法》(1936年正中书局出版),蒋伯潜著《中学国文教学法》(1941年中华书局出版),朱自清、叶绍钧著《国文教学》(1945年开明书店出版)等。这些教育大家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与语文学科课程论的开创者,他们在前所未有的文化嬗变中,既葆有旧时代的文化传统,学问周正,根底深厚,又兼有新时代的精神,开拓创新,视野开阔,为语文课程教学论的开创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今还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以上语文课程教学论大著着眼点各不相同,有的是从语文教学法研究对象建构课程结构体系,有的是以某教学内容为研究中心去建构体系。应该说不管是哪一种建构模式,都各具特色,各有千秋。蒋伯潜的《中学国文教学法》是语文单独设科以来,民国时期第一本从提高教师素养去构建语文课程教学论体系的论著。该书匠心独运,特色鲜明,值得我们去认真研读。

一、建构了以提高语文教师素养为主线的结构体系

蒋伯潜1915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毕业后历任中学、师范学校的国文教员、教务主任及上海大厦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上海市立师范专科中文系教授兼主任等职。1940年,他在上海大厦中学担任中学国文教学法一科的教学时,把自己近20年来的国文教学经验,作了系统的整理。《中学国文教学法》一书正是他以授课讲义为基础编写而成。在本书的自序里,他明确了编写本书的指导思想。“参阅时贤所著国文教学法,大抵偏重于教学原理,陈义甚高”,“虽卑之无甚高论,但力求其切合于实际情形,冀稍有助于同学诸君将来之应用”。①针对实际,强调实用,提高教师的语文素养是贯串本书的主线。

所谓针对实际就是针对当时学生学习国文的实际与教师教国文的实际状况。1936年,阮真先生曾经就中学生国文程度做过抽样调查和统计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初中毕业,白话文通顺者约占13.73%,尚有86.27%的未通。高中毕业,大约文言能通者(白话亦通)占10%;能作文言而未通者(白话有通有不通)占20%;作白话文大致通顺者50%;作白话仍未通顺者20%。很明显,这离国文教学的要求相差甚远。蒋伯潜也认为:“现在中学生国文程度之一般的低落,几已成为大众公认的无可讳饰的事实。”②蒋伯潜的《中学国文教学法》于1941年出版,时距语文***设科已近30年,之后,读经废止,中学教材里开始有语体文,教材由原来需熟读整部古书,开始成为零碎文章的选集。从小学开始就重讲授和造句、作文,中学竟完全不再使用熟读成诵的教学方式,完全重讲,不重读了。他站在时展的高度,客观辩证的去分析传统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学教学水平低下的原因。他认为:“科举时期不求甚解的死读,即使完全成诵,于国文也没有多大的好处”,“科举时期,也有许多白首而不通文理的老童生”。③因此他认为:“中学生国文程度的低落,其原因,不在乎上述种种,而在于国文教育自身。”“教学的目的,教师的素养,课内讲读的教材和教法,习作的指导和批改,各种课外工作的指导,教师的进修,都应平心静气地逐一加以检讨,以求改进。”④

该书分五个部分:国文教学的目的与国文教师的素养、课内讲读、习作批改、课外指导、国文教师的进修。绪论主要论述了国文教学的目的与国文教师的素养,这是本书的纲,第二、第三、第四部分涵盖了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各个方面。每一部分再根据内容需要,逐层按教学要点和实施中需注意的问题,条分缕析地加以说明。不但解释应当如何教学,授人以渔,还兼及为什么这样教学的原因,让人知其所以然。这几部分实际上也是作为国文教师教学素养的具体的实施。在这几部分中,作者用了大量的现身说法,展现出一位国文教师的丰富经验与极高素养。余论部分主要谈到国文教师的进修,照应绪论的相关内容,紧扣国文教师素养这一主线。

二、明确了提高语文教师素养的内容

语文课程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语文教学的现象和规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基础性课程,主要涵盖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为何教,二是教什么,三是怎样教,四是什么人教。其目的是达到提高语文教师的素养,掌握语文教学的规律,提高语文效率。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教学素养,而语文课程教学论的目标是要培养教师的语文素养,只有高素养的语文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高素养的学生,它们的目标都是指向人的培养。这是语文教育的宗旨,也是语文课程教学论的核心价值。

蒋伯潜的《中学国文教学法》就是从“什么人教”这一问题入手,体现了人本主义的价值观。叶圣陶先生在1941年写的《中学国文教师》一文中,就针对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存在问题指出:“他们所以如此,大概由于对国文教学的认识差一点,可是国文教学并不是一件深奥难知的事情,只要不存成见,不忘实际,从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国文这一层仔细想想,就是不看什么课程标准,也自然会想出种种的实施方法来的。”因此,语文教师要提升素养,首先必须搞清楚“为何教学”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蒋氏《中学国文教学法》开宗明义,首先就论述了中学国文教学的目的,并提出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正、副目的说。

蒋伯潜认为国文教学的目的有二:

(一)正目的――国文一科所特具的教学目的是:

使学生对于生活所需的工具――国文――能运用,能了解,且能欣赏。

(二)副目的――国文科与其他学科同具的教学目的,又可分为两项:

(甲)使学生了解我国固有文化之一部分――学术和文学的流变。

(乙)使学生明了我国固有道德观念及修养的方法,并培养或训练其思辨的能力。

在70年前,对语文教学目的的认识能达到如此高度,其表达之精准,见解之深刻,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蒋伯潜认为“国文教学是文字语言的运用之训练”,是国文教学的目的与宗旨,这也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之所在。能将“能运用,能了解”放在第一位,紧扣“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一宗旨,表现了作者的远见卓识。

在世纪之交有关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大讨论中,有许多文章在论述语文课程性质中往往从自己的学术专业的角度提出很多不同的观点,应该说大都没有达到蒋伯潜先生这种认识的高度。2011版《全日制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课程性质中明确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这与蒋氏观点达到了高度吻合。

文学作品欣赏是语文教学目的重要的内容,是语文教学实践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蒋伯潜认为:“用文字记录表达所闻见、所经历、所感想的言语、事物、情感、思想,而能艺术化,便有供人欣赏的价值,这就是‘文学的技巧’。教中学生国文,不能希望他们的作品都有文学的技巧,有供人欣赏的价值;可是欣赏别人作品的能力,是应当养成的。”⑤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又提出了与“素养”相关的“养成”这一概念。“养成”如果从字面来看具有“培养而使之形成或成长”之意,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欣赏力,不能靠“传授”,不能靠“训练”,也不能仅靠“培养”,而需要逐渐的“养成”。这既包括外在的教育,同时还须内在的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经历、心理与理解力。

针对当时颁布的课程标准把“了解我国固有文化”列为国文教学目的之一,蒋伯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了解我国固有的文化’是教学本国史,尤其是中国文化史的正目的;在国文科,只能作为一种副目的。而且‘文化’一词,所包甚广,国文科所能使学生了解者,不过其一部分,关于学术文学流变的一部分而已”。⑥这种辩证的观点,很值得玩味,扬语言抑文化或扬文化抑语言都是片面的,文化学习是学生在语言学习运用的实践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浸润到学生心灵的过程,是合二为一的。这与道德教育同样是一个道理。教育不能空讲大道理,要言传身教,注重践行。他认为:“道德重在笃行实践,修养须从身体力行中下功夫。”⑦朱自清先生在《中等学校国文教学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就明确提出:反对将“人的教育”的全副重担都放到国文教师的两肩上,他提出语文学科的双重目的:养成读书、思想和表现的习惯或技能;发展思想,涵养情感。朱自清认为:“这两个目的之中,后者是与他科相共的,前者才是国文科所特有的;而在分科原则上,前者是主要的;换句话说,我们在实施时,这两个目的是不应分离的,且不分轻重,但在理论上,我们须以前者为重要的。”这种形式与内容的不可分离性以及它们的主次关系,与蒋氏的正副目的说不谋而合,异曲同工。

在国文教学副目的中,蒋伯潜提出了“培养或训练其思辨的能力”,这应引起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抓住了语文教育的要害,蒋伯潜认为:“国文教学的任务,在怎样培养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这在教学论辨文时,固然可以收到相当的效果;其实,即是文字的校勘训诂,名物事实的考证,习作的指导批改等,都可藉以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学生如果能辨认是非、长短,并且推而广之,对于一切事理都能慎思明辨,审别其曲直、邪正、轻重,就不致盲从曲解,而误入歧途了。”⑧长期以来,多部语文教学大纲以及课程标准都没有直接提思辨能力的培养,虽然也有些高素质的教师在这方面作过一些探索,但从整体上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我们的教育过多强调统一要求,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思维的空间,限制了学生思辨能力发展。一个缺乏思辨能力的人,很容易人云亦云,失去思想的***性,缺乏思想的***性,也就不可能有思想的创造力,这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这是语文教育的一个软肋,需要语文教育工作者深刻反思。

课程标准是国家***门按照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用纲要的形式来规范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的指导性文件。它对教学目标有具体要求,但一个时期教学目标有它的特定性、时代性,而且教学目标本身也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作为语文课程教学论既有阐释课程标准的义务,同时,它也有对课程标准语焉不祥或不准确的表述有补充、完善的责任。这也是优秀的语文课程教学论教材的历史价值所在。蒋伯潜的主副目的说也是借鉴前人的相关表述形式,但在内容上又极具创新性。

语文教学的要求如此之高,语文教师就必须要有相应的素养才能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蒋伯潜先生提出语文教师素养要求是:第一,须有相当的学力。语文是一门专业课程,语文教师首先是一位专业教师,专业知识是从事学科教学的必备的基础。这就包括文字学,语言学、文章学、文学史、教育学、心理学等各方面的知识。第二,须有熟练的技能。这就包括教师的听、说、读、写的教学能力以及与此相关的如朗读吟诵技能,汉字书写技能,作文批改技能,讲演、交流、论辨技能等。第三,须有清灵的头脑。能了解时代思潮,了解现代青年的心理,尤其是学习心理,教学方法运用灵活。第四,须有弘毅的愿力。主要包括对专业热诚、坚守、毅力,“人不知而不愠”的“诲人不倦”的精神。第五,须有中和的态度。对学生温和而严厉,公正而不偏颇,是为“中”。对同事能保持和而不同,恭敬安处,是为“和”。

语文核心素养论文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对策;

作者:胡晓荣

教师的核心素养问题是教师教育中一个相当现实的问题。教师教书育人,一方面,需内在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一定的思想进行指导;另一方面,需有外在的良好个人形象和个人的社会交流能力。“育人者,必先受教育”。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对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核心素养培养一时成为焦点。在小学教师的思想***治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育人的能力素质、个人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等等素质中,有必要突出培养与课程育人密切联系的小学语文教师的核心素质。

一、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质提高的重要性

语文教育是素质教育,语文学科教学在素质教育整体实施工程中具有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基础性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小学语文教育是学生整体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教育,是有效发展学生整体素质的必要前提条件。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的提高,能更好地促进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和思想性工作的开展,能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俗话说:师高弟子强。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观念新,教学方法指导作用强,具有较深的语文教育作用的认识,对语文教学有丰富的情感体验等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能让其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好地驾驭教材,处理教材,引导学生学好语文。

二、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的界说

“核心素养”指人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人的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反思性。小学语文教师的核心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全面贯彻***的教育方针,在小学语文教学组织与评价中体现出来的语文教育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学会课程改革的理论学习,学会新课标、新技术、新评价的三新教学设计,学会课程改革的课题研究,学会课程改革的成果表达和学会文学活动的审美”六个方面学会中形成与完善的个人教育教学修养,其中的文学修养,也就是对文学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的素养是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

三、提高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的几点对策

(一)积极开展学习与研究

学习是人生基本的需要。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天性中有一种发展的欲望或需要,其生理的发展离不开各种食物;其心理的发展离不开学习。人的学习是人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是在实际的生活中了解和掌握社会经验,形成自己***的行为活动方式的过程。有人称21世纪是学习化的世纪,21世纪的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所以,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应当把研究性学习或组织性学习作为一个重要的途径来认识,确定好学习目标并提出创新与继承的方法加以实践。

(二)参与网络环境下的新“三课”活动

网络环境下的新“三课”(课程、课堂、课题)活动是教师核心素养提高的新的研、修、培一体化活动。在网络“三课”研究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开展课堂教学理论的学习与运用,能以发展性教育评价理论、信息技术教育理论和课题研究的“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创新方法实践新课程的新教学标准、新教学要求和新的教学组织指导。当前网络化的环境为教师参与新“三课”研究活动创造了新的平台和提供了新的活动内容与交流的形式,使教师“以解决课堂教学问题为目标的群体诊断性研究及实践者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成为教师基本功训练和推广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途径。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新“三课”活动不断形成与改善了“学习意识、反思意识、合作意识、行动意识、发展意识”五种自我发展的意识。

(三)开展创新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提高的关键是有自我的创新教学。所谓创新教学,是教师有创见的教学,是教师依据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思考教学。研究表明:有创见的教学应是“生动的教学、期待的教学、问题的教学、反思的教学、思维策略”的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开展创新教学,一是要把握创新教学设计策略,如目标导向策略、创新思维策略、学生想象激励策略、教学管理开放性策略、学习资源优化策略等;二是要重视创新教学设计策略展现的方式,如教师的“三课”教研活动方式,教师的课题研究方式,教师的学术交流方式等;三是要有对创新教学设计与创造思维习惯的密切联系的认识,如“不先入为主的区分学生的学习,对教学实施中可能出现的多余学习刺激的自我意识,对学生问题思考中可能出现的思维固着采取变式”等。

(四)认真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重要的审美教育任务需要完成。语文审美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教师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不能发现文章中的美,就不能从更高的广度,深度培养起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而只停留在关注课本中的文章上。所以,小学语文教师提高文学修养,将其作为胜任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的核心素养进行提高,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强化的核心素养内容。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一是教师需要学习了解一定的文学理论知识,如诗歌的思维方式、散文的形散而神在的知识等;二是教师要掌握一定的文学常识,如不同的文体表现技巧、不同的文学作品欣赏的入口等;三是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如主题文学创作的能力等;四是要养成一定的文学阅读习惯和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

(五)强化语文教师的心理健康

语文核心素养论文篇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建立,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自然就成了深化教育改革的头等大事。2014年4月,***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新的育人目标要求,这也必将成为今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一时,“核心素养”成了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门话题。

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当下最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让“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落到实处。

要想让“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落地生根,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何谓“核心素养”?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核心素养”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颁发的《意见》中对“核心素养”有一段这样的描述: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不难看出,“核心素养”的内涵直接指向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品格及关键的能力。

因此,“核心素养”是学生一生发展所必需的素养集合体,是一个综合体系,需要各学段、每一门学科的协同努力。唯有这样,学校才能培育出一名又一名高素养的合格人才。由此看来,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不是由某一门特定学科或几门学科来完成的,而是由学校所开设的各门学科共同来承担、实施的。

小学语文的学习,是一个人学习母语的启蒙阶段,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进而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有力的支撑。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都只关注语文知识的学习,教师一味地满堂讲、满堂灌,学生也只能被动地接受,然后就是大量、机械的抄写、记忆,使得学生苦不堪言,没了语文学习的兴趣。

“核心素养”的提出,为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教学新思路。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习、积累必要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语文、对母语热爱的情感,拥有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方法,具备语文学科所独有的语文能力。当学生真正形成了这些品格和能力素养,我想语文素养也就自然而然地提升了。

“核心素养”并不是飘在空中的浮云,也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个抽象概念,它是由各学科素养共同形成的一个集合体系,就如同参天大树深植于大地的条条根系一样。

语文核心素养论文篇4

关键词: 核心素养 英语学科 课堂教学

近年来,学界积极开展了对英语教育核心价值的思辨。2014年4月30日***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以文件的形式,正式提出“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简称,具体包括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六个方面。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有着各自的特征和侧重,在这一目标下,如何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建构具有本土特色的英语教学论体系,以指导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并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便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英语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英语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获得的相关英语学科的基础知识、技能、情感、观念和品质等。由此可见,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由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四方面构成。教师在对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同时要关注学生对英语这门学科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从情感上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随着英语课程的不断改革,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为特征的新课程对英语课程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如何通过英语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广大英语教师的重要研究方向。

一、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素养

语言能力是指借助语言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这一能力是作为语言学科的英语课程所应具备的第一种能力,也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第一个维度。听、说、读、写是四种经典的语言技能。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学习者面对各种***表、数据等形式的资料越来越多,如何通过“看”获得第一手和最新的信息成为英语语言技能的又一***元素。听、说、读、看、写不仅是语言技能,还是理解并获得语言意义的基本方式。语言能力要求学习者整合这些语言技能并经由语境与语篇等传递意义,进行人际交流。

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较强,没有坚定的意志力,比较好动、好玩,所以教师要抓住学生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教授新知识。要实现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首先就要合理利用教材,深挖教材中涉及核心素养的内容,针对教材中具体的语言知识,采取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对学生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一节课上,新的知识如果能够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求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对于整个学习过程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呈现新知的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多样的教学媒体,把新知与学生感兴趣的音频、视频等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成功的课堂教学营造一个好的氛围。

另外,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中,小组合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挥自己的特长,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正确处理与小组成员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学习状态下可达到传统课堂无法实现的独特效果,在固定的小组中,学习者可以自由地交谈,探索性地交流彼此的想法,无须就意见分歧而辩解,无需对不认同的观点假装认同,学习者可用“或许”这样的词语表达不确定的看法或尝试提出新的思路。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结合教学的特点,采用自然、真实和生动活泼的语言进行情境体验,以便让学生在场景中运用语言知识,从而获得更高的语言技能。

二、课堂教学问题逻辑化,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素养

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尤为重要的一种,也是最贴近学生核心素养个体个性发展的一个维度。思维品质的提出与深化课程改革,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紧密相关。思维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以辨析、分类、概括、推断、分析等方式呈现并体现其在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的水平和特点。思维品质的提出打破了学科教学知识单向度的取向,这一概念首次在核心素养体系中作为一个***的维度列出,表明这一品质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美国教育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不是只有单一的智能,而是有多种智能,包括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运动智能、人H交往智能、自然智能和个人内在智能八种。各种智能具有等同的重要性,却又不是***的。在对学生进行思维引领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掌握能力等,还要关注学生的心情、情感及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这门学科的过程中带着一种愉悦的心情,不会对英语学习产生厌烦的心理,而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学习,学习能力会得到有效提高,有助于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提高。

基于这样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好问题引领。所谓的问题引领主要是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可以采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评价问题的方式进行。由于英语是一门外国语言学科,学生对于英语的文化背景及语言特点不是很了解,导致对英语的学习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不利于对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在对学生提问的时候,如果学生回答不上来,教师不应直接说出问题的答案,而是对学生进行引导,一步一步让学生回答,当学生无法回答的时候,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启示,学生跟着教师的启示回答出问题。这样学生在了解和学习的过程中,英语思维品质的核心素养不断提高。

三、课堂教学活动情景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素养

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知,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包括知识、观念、态度和行为的品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尤其强调从多元文化的角度对文化意识进行渗入式培养。通过知识获取、内涵比较、异同分析、精华吸纳等手段,学习者应在自尊、自信、自强的价值观引领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理解运用外来异域文化,从而顺利完成跨文化沟通。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运用情境浸润课堂,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取英语知识,并拓宽他们的语言空间,让他们更热爱学习英语。在课堂教学中,频繁的重复练习是英语学习的必要环节,也是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克星。学生在感触新知时积累的兴趣极易被枯燥的、机械的语言操练压抑。此时教师如果能够创设出生动形象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利用新知进行交际活动,那么,不但不会降低学生原有的兴趣,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兴趣持续稳定。正如布鲁姆所说:“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

另外,在课堂上创造与外国友人交流的机会,也是培养文化意识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由于英语与汉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无论教师英语教学水平多高,学生依然学习的是中国式的英语,对学生核心英语素养的培养不利。针对此种情况,为了使学生学到地道的英语,充分了解英语文化,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与外国友人交流的机会。交流的内容可以涉及家乡的风俗文化、风土人情等,学生在了解外国友人家乡的风俗文化的同时,会对西方国家的一些文化有所了解,而这是英语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学生与外国友人交流结束后,教师应该与学生一同进行总结,总结的内容主要就是学生在与外国友人交流的过程中学到的语言知识及文化,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自身的英语核心素养不断提高,有助于促进学生英语学习上的更大进步。

四、课堂教学评价多元化,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素养

学习能力指学习者应主动拓宽英语学习渠道,积极运用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品质。学习能力与学生核心素养紧密相关。作为21世纪的学习者,我们面临的不再是拘泥于以书本、教室、传授为核心主体的教育情境,社会的深度变革带来了学习方式的改变。学习能力对英语学习越来越具有影响力,这种学习能力体现在对这一学科能保持学习兴趣、有明确学习目标、能有效获取学习资源并选择适当策略通过监控、反思、调整、评价等方式进行合理的学习。

表现性评价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评价文化。“表现性评价指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际任务来表现学习目标掌握情况的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主要的方式包括九种:观察、角色扮演、事件任务、访谈、小论文、日志、方案策划、学习记录和成长档案袋。表现性评价关注学习的过程,有助于考查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及激发其学习情趣,应该与传统的标准纸笔测验一样,成为学校评价学生学业成就的主要评价方式。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作业设计是很重要的环节。经过一系列的课堂教学,要知道效果如何,作业是重要途径。应当看到它还是联系课内与课外的纽带,承担着复习和预习的重任。多重的作用要求作业设计多元化,例如作业设计的形式除了老师给学生设计,还可以是课代表给其他学生设计,小组长为组员设计,同桌相互设计等。作业内容可以是各种书面练习,也可以是一次交际活动,一件教具的制作,一项朗读或背诵的任务,甚至是一些资料的收集。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顺应时展要求的体现。随着英语课程的不断改革,教学任务已逐渐围绕“立德树人”和“学科核心素养”展开。英语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教学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品德,懂得对自己的言行进行约束,成为具有综合素养的全面人才。

参考文献:

[1]丽.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6(15):42.

[2]陈艳君,刘德***.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本土英语教学理论建构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6(03):50-57.

[3]黄丽燕.以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实践探索[J].英语学习,2016(01):32.

[4]钱峰,刘萍萍.基于核心素养的“多元目标英语”探究[J].江苏教育,2016(13):7-10.

[5]王.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J].山西教育(教学),2015(07):58-59.

[6]王蔷.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新挑战[J].英语教师,2015(16):6-7.

[7]姚惠娟.核心素养:指向“语用与情感”的作业设计[J].新课程(综合版),2016(03):32-33.

语文核心素养论文篇5

关键词 核心素养 语文教学 素养本位

1997年末,世界经合组织(OECD)曾启动一个旨在提高教育素养的名曰“素养界定与选择:理论与概念基础”的框架项目,并于2003年发表最终报告《为了成功人生和健全社会的核心素养》,标志着OECD核心素养框架的完成[1]。荷兰学者沃格特(Voogt.J)等人通过比较研究后,认为“世界共同核心素养”主要由协作(collaboration)、交往(communication)、创造性(creativity)、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等四个元素组成,由此构成“21世纪4C′s”[2]。新修订的语文课标也注入“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诠释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取语言知识、增强语言能力的同时,提高思维品质、增强情感认知、端正学习态度、培养科学价值观,这其中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素养目标[3]。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不是知R技能与学习动机、态度、兴趣的简单叠加,而是在重视运用知识技能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提高思考、判断与表达的能力及人格魅力。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的DNA,此言一点也不为过,将核心素养作为课改的引擎是大有裨益的[4]。

一、核心素养驱动下的课改诉求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于每个学段,基于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两方面需要,锤炼两者兼顾的品质和技能,教育观念要从“知识为本”转变为“以人文本”,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将核心素养转变为课改的引擎,推动课改的健康发展是可行的。

1.思维发展与提升

教师的具体实践过程就是将课程计划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转化,以提升学生思维发展空间为重要路径。通过协作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思维发展首先是基于课堂教学正面临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的建构中,其主要标志是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提高;其次是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教学中心进行“位移”,由“教”向“学”靠拢,鼓励学生自立自创,提高自学能力;再次是充分发挥教师在传播道义、传授学业、解释困惑的教学实践中,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发挥团队精神攻克知识难题,增强学习的爆发力和集体冲锋勇气[5],使以开展“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生动活泼,逐渐成为主旋律,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并培植集体协作精神,为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协作素养创造条件。因此,协作素养形成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逐步积累的过程。

2.语言建构与运用

汲取性和交往实践性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特征,应融汇于教学全过程。根据课标,教师要对课文所涉及的语言环境作具体诠释,特别是对一些经典的语言实例予以点拨指导,并让学生举一反三。比如高尔基的散文《海燕》,在语言上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借代、烘托等修辞手法,教师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讲解修辞,让学生感受语言美,语言若离开具体的环境则会产生歧义。同时,要引导学生自觉进行交往实践,在平时的交流中,正确运用语言,提高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逻辑性。只有通过交往实践才能将母语运用自如[6]。因此在语文施教中,通过口语式交际等教学情境的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语言技巧,达到形成能力的目的。值得关注的是,教师在对学生交往实践的语言指导中,要注意区别语用学和语言学,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即将语言的语境、意境和语言的正确性(质感)、欣赏性(美感)有机结合起来[7]。

3.审美鉴赏与实践

课改需要核心素养来驱动,也有审美鉴赏的因素。首先,审美鉴赏最容易搅动学生心灵的鸡汤,通过美文鉴赏,获得美的享受,并提高鉴赏能力。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池荷花是那么招人喜爱,但作者提炼出的是荷花那令人敬佩的的品质,虽根植于淤泥,而洁身自好,不被污染。师生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并从美学角度来欣赏评判,会给学生独特的审美意蕴。其次,审美鉴赏能促进师生对话和生生协作,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将教学引向深入,不止于语言教学的表象,而在鉴赏中得到美学熏陶。最后,语文教学中经验的获得具有连续性、关系性与互动性,这样的一个积极的、批判的和创造的过程,更容易催化学生对审美鉴赏批判与生活实践的动力。将教学本身的互动生成过程,辅以社会建构起来的意识经验获得,语文的课堂教学就是创新和审美鉴赏、生活实践的孵化箱[8]。

4.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文学科是进行文化传承与理解的重要基础学科,且充满了批判性笔调,无论是语文教学亦或是语文知识。一方面,语文教学的本身就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一种途径,语文学习则是对中国文化的习得与理解。从2001年的课程改革开始,我们经历了从教学纲要的“双基”、教学内容的“三维目标”,到如今走向学习能力的“核心素养”发展,这样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体现了我国教育目标的与时俱进,也彰显了作为基础学科中人文抚慰的必要性。语文知识中包含更多的是对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批判素养,在教学中既避免把知识推向神坛,认为鞭长莫及,也不要让学生机械接受知识传授,而要加强理解性记忆,提高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和素养,在批判中吸收古典文学、西洋文学,提高理解能力、批评性消化吸收的能力,以通过知识而获得教育。在致力于学生获得批判素养的同时获取促进发展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养料,最终达到对本国文化的传承和对国际文化的理解[9]。

二、素养本位成语文教学实践新观念

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素养本位应打牢文化基础,鼓励自主发展,引导社会参与,要培植人文底蕴,树立科学精神,学会学习方式,开展健康生活,勇于承担责任,鼓励实践创新,这些要素是深化课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诉求。学生应具备多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要适应终身发展、适应社会发展,在知识储备、技能运用、价值观形成、态度端正、情感培养等多方面综合发展是教学实践的具化目标。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的深刻诠释与具体化,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方面,更是走向素养本位的语文教学实践要落实的核心素养,体现出社会主义新时期国家和社会求贤若渴的大气候[10]。

1.预设思维发展的知识素养情境

针对教学计划,在杜威(J.Dewey)的学习设计中,认为正规学校里的学习是需要同“真实性学习”联系在一起的,应该通过情境的预设,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以挖掘学生的能力。设立教学情境,还须要设计教学计划,考虑“教学目的和目标”、“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及其组织”、采取的“教学方法”、通过日常经验和课堂反馈获得的“隐含知识”等[11]。在需要考虑的计划内容中,把握的是三个维度的要求:第一层维度是目标,单纯的教学和学***验都不是目标,教学中应该借助目标来促进学生展开分析与思考。第二层维度是话题,是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的概念、过程与思考方式,这样的“话题”是学生在共同思考中发现的意义,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层维度是学习者,通过学生及班级的整体性成熟度来检验学生的成长状态和理解能力[12]。

2.建构以问题为中心的语言交往

根据教学计划的制定,预设思维发展的知识素养情境,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着力于建构问题中心的语言对话,来提高学生的交往素养,如***1所示[13]。首先课前就要对问题进行识别,即对矛盾和不协调的观察和思考,找到合适的问题,确立好中心为题,再向学生陈述我们教学中想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其次,按照解决问题的步骤,引导学生做好解决教学问题的计划,再根据教学进度的安排,课前引导学生根据教学计划进行资料的搜集,然后在课堂当中,引导学生如何从资料中发现与问题的联系和解决问题的逻辑脉络,最后通过教师课堂的统筹兼顾,解释搜集到的资料,筛选有价值的资料,并将应然和实然的概说进行具体化,得出解决问题的结论。在形成问题、搜集资料、解释资料、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交往素养就能得到大幅提升。

3.着眼多元一体的实践能力

在将核心素养转变为课改引擎的现实背景下,应着眼多元一体、以的实践创造力为主的教学评价。即教学应能够激发学生实践创造的兴趣,同时这样的教学评价,更能够让教师明确“教育即知识的传递”的教育观,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即知识的习得”的学习观。这种以测量教师传递给学生知识量为中心的“量化评价”,基于实现多元一体的协作学习,这种实践交流和创造力的激发,需要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时刻提醒每一个学习者一边思考一边借助笔记和作业单来保存思考的过程。借此,教师能够切实地了解每一个学习者的理解方式与困惑所在,更能够有效地进行因材施教,基于核心素养课程发展隐含下的“真实性教学评价”,也是语文课程教学的自身要求,实现学力、学习、评估三个“真实性”的教学目标[4]。

4.倡导学科取向的批判思维

对教学评价要及时反思整改,应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要求学生对知识的积累,还着力于对学生技能训练和思考能力的培养,而作为人文性基础学科,语文承载传递民族文化的重任。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更多的要倡导学生树立一种学科取向的文化批判思维,毕竟我们如今已不再是经验过程教育,也不是知识结果教育的时代,需要的是智慧素养的教育。在教学中要对照反思,有没有对学生采取以结果论英雄的软暴力,有没有提供提升学生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丰沃教学土壤。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不是单向的知识取向,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获得的结果,还要重视智慧获得的过程,更要重视学科取向下素养的培养。

三、深化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要求将核心素质体系作为分学段的目标,这是***的教育方针的属性所决定的,落实立德树人是当务之急,以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势,提升我国教育在国际领域的竞争力,并以素质教育的推进来深化教育领域酝酿已久的综合性改革。应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设立教育目标层,兼顾学生发展和学科育人的双重标准,通过教师的学期、单元和课时目标,来实现学科价值和学生培养的教学目标,如***2所示[13]。

1.从教育目的彰显语文“核心素养”

***的教育方针把人才培养目标放在核心位置,从培养事业接班人和国家建设者的角度来要求,他们必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忠于社会主义、忠于国家。核心素养培养就是人才为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而必备的人格和能力。在这样的教育目标范畴内,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表现为语文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框架中,语文在文化基础上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人文知识的积淀、人文情怀的培植、审美情趣的养成等人文底蕴。重视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要纠正过去“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的教育偏失,核心素养可教可学,且具有发展的连贯性、持续性,也有特定l展时期的生理敏感性,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更要把握关键期,在教学中多采用整合的方式,以激励学习为主。

2.从课程目标挖掘语文“核心素养”

课标中,身心健康是“核心素养”的第一要义。身心健康是学习的前提,通过对学科人文素养的培养,一方面培养学生坚韧、合作、民主、竞争等价值观,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信条、热爱生活、自尊自信自强的品格,树立“会生活”“能生存”“善做事”的正确理念。语文课程的目标主要从三个维度来安排,即从能力与知识嫁接、方法与过程随行、价值观陪伴情感态度着手,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归顺集体、拥护社会主义的审美情趣,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民族文化,培养热爱母语的情怀,提高学习语文的自觉性[6]。研读语文课程目标范畴的内容可知,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还包括要为学生打下走向社会的基础,毕竟人具有社会性,要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要在了解社会的基础上,学会共处、学会改变、学会适应,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沟通的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关注学生的社会情绪,培养学生学会尊重他人、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正确处理自我、自然及社会三者的关系,要能够做出属于自己的回答。

3.从教学目标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课程范畴下的语文教学指向探究式,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细化为培养学生阅读、思考、体悟、表达的能力,要求语文教师注重课文的语言品位、学生个性化的主体解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比更多的是阅读教学,课文是教师、学生、课文作者及教科书编者对话的桥梁,师生通过课文解读,探究课文蕴含的深刻意义,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中着重于挖掘课文与语境的关系,既要关注课文语句之间联系紧密的上下文关系,即挖掘“小语境”的全文价值,又要探析文章外部与作者相关的思想、社会、文化状况,即了解“大语境”。语文教学中要做到“两个语境”的相互联系思考,才能够真正了解课文内含的人文思想,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主义关怀[14]。

核心素养的提出与推广,让课改实现了从知识中心、学科中心到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程的转变,成为驱动课改的引擎。“核心素养”理念的落地,体现为思想发展与提升的协作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的交往素养、审美鉴赏与实践的创造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批判素养。教学的运用实施,体现为先要预设思维发展的知识素养情境,实施中的构建问题中心,然后还要着力于多元一体的实践创造力,最后进行适当的评价和有效的反思,借此,才能彰显教育目标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Rychen,D & Salganik,L.(eds.)Key Competenc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Well-Functioning Society.[M] Hogrefe & Huber,Gottingen,2003.

[2] Voogt,J.& Roblin N.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frameworks for 21st century competences:Implications for national curriculum policies[J].Journal of Curriculum Sudies,2012.

[3] 徐林祥,郑昀.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语用热”再认识[J].全球教育展望,2016(8).

[4] 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上海:全球教育展望2016(1).

[5] 余文森.关于教学改革的原点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15(5).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制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 李海林.语用学之于语文教育――历史的观照与当下的探索[J].语文建设,2016(4).

[8] 克努兹・伊列雷斯.我们如何学习:全视角学习理论[M].孙玫璐,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9] 余文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

[10]柴葳,刘博智.六大素养树立学生成长“标杆”[N].人民日报,2016-09-14.

[11] 理查德.I.阿兰兹.(Richard I.Arends)学会教学[M].擦⑿拢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2] 钟启泉.单元设计:撬动课堂转型的一个支点[J].教育发展研究,2015(3).

[13] 崔允t.追问“核心素养”[J].全球教育展望,2016(5).

语文核心素养论文篇6

【摘 要】 语言素养与核心价值观的共同提升,有助于艺术类大学生增强文化领悟力与传播能力,改善就业难、表达弱的问题,为社会和谐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本文以语言素养提升为切入点,探讨了艺术类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及其途径,以期实现个体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相统一,达到语言素养的自觉,为国家核心价值理念的国际化传播作出有意义的贡献。

【关键词】 艺术类大学生;语言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途径

艺术类大学生语言素养提升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口语、书面语交际素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掘语言素养的现实意义,将“说出来”的价值观转换为“做出来”的价值观;搭建“艺术类大学生语言交流平台”,引导大学校园文化,为艺术类大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寻找现实途径;实现个体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相统一,达到语言素养的自觉,实现“入耳、入脑、入心”。进一步认清培养文明交流互鉴人才的重要性,为国家核心价值理念的国际化传播作出有意义的贡献。

一、艺术类大学生语言素养缺失现状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要性

1、艺术类大学生语言素养缺失现状

当下艺术类大学生存在语言素养缺失的问题。通过本团队调查和问卷收集的情况看(共发放问卷200份有效回收182份),艺术类大学生语言素养缺失现状主要有词不达意(64人,占35.1%)、语用不规范(46人,25.3%)、缺乏沟通逻辑(46人,25.3%)、知识匮乏(18人,9.9%)等(如***1)。同时,艺术类大学生语言素养提升的难度也引起了本研究的高度关注(如***2),其中价值观缺失(59人,32.4%)成为影响语言素养提高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关于艺术类大学生语言素养的缺失及其与价值观之间关系的研究成为本项目研究的首要内容。在研究这部分内容时,本团队基于现实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2、艺术类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要性

从艺术类大学生自身情况来看,艺术类大学生在思想***治意识上普遍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理想信念淡漠、价值取向功利化、社会责任感缺失、自我认知有偏差。

从社会情况来看,市场经济对艺术类大学生带来了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使其更容易混淆个人价值,产生利己观念。网络时代鱼龙混杂的信息使得艺术类大学生难以客观准确地甄别。随着艺术类专业的扩招,人才的过剩,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加之学费昂贵,学习成本较大,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对专业技能的培养更重视,学生们也更加注重对专业学习的实效性,⒋罅康氖奔溆刖力花费在专业学习上,从而忽视了文化课程的学习,造成学生的整体素质下降。

从国家层面,我国正处于思想文化多元、多变、交融、交锋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迫在眉睫。大学生语言素养的缺失有碍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展示中国气派。而对于具有创新、自信、年富力强的大学生来说如果不能提高语言素养,那么对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是巨大损失。

3、语言素养提升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语言素养包括四大要素:主体要素、主观要素、核心要素、客观要素。即言语交际活动的参与者、交际动机、主观意***、辅助手段、主观环境和客观环境等,都直接影响着一个人语言素养的培养及表现。语言素养的高低不仅反映在语言本身,也体现在知识的积累,对事物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力,对价值是非曲直的鉴别。

语言素养对人的作用主要存在于意识领域。要提高言语交际水平,作为主体要素的人,必须加强修养、积累知识、开阔眼界。语言素养对于人的知识储备、语商程度都有一定要求。同时,语言素养关乎的不仅是人的全面发展,还关乎到社会与国家构建安全的语言文化环境。关键语言人才的培养将决定国家未来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践行,决定“中国梦”的实现。

二、以提升语言素养为切入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及实施平台建设

1、策略

(1)注重母语文化积累,消解艺术类大学生多元价值观冲突。学好母语是对每一个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母语文化的积累是对民族文化的学习和实践。通过与国学社合作,开展“国学伴我行”的教育活动,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语言交际中,母语文化的丰厚对于传播母语本身的人文素养价值内涵有深刻意义。当前,世界意识领域空前活跃,面对他国强势的价值输入,加强母语文化积累,能够有效抵制多元价值观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提高语用能力,营造认同核心价值观的舆论空间。在正式的交际场合中书面表达独特而又文化内涵深厚,在人际交流中语言运用的技巧作用更为突出。由***务中心在***员、团员的***课、团课培训中强化语言素养的重要性。尤其在***团日活动中,组织大家优先开展相关语言类活动。语言素养本身又蕴含着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书面语言与口语运用在不同家庭环境、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成长过程的大学生开展并深化拓展个性化教育,有助于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形成良好的氛围,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水平上的提升

(3)诵读人文经典作品,突出文化育人功能。艺术类大学生之所以不善表达,是因为大脑中存储的信息量太少,因此艺术类大学生要提升语言素质就必须广泛阅读文化经典,包括人文学科,还包括人类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中所积淀的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与认识自我的思想精华。协会与校***书馆合作开展读书月活动,鼓励艺术类大学生走进***书馆参阅经典书刊。通过阅读不仅可以增加文化知识,培养思维能力,还可以学习语言知识。在阅读的过程中,透过文字的表相深入到思想的内核去摄取其中丰富的精神养分,体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理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渗透。形成语言素养的同时理解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4)提升逻辑思维表达,发挥艺术类大学生主体能动作用。艺术类大学生个性特点较为被动,做事积极性主动性不强。从学习实际来看,提高艺术类大学生表达意识,培养心理素质能够从主体意识上使其掌握口语的基本要求、态势语言应用的基本要求、逻辑的基本知识等。通过与辩论队、校广播台、电视台合作,鼓励艺术类同学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思维的不断冲击碰撞中,提高语言逻辑表达能力。通过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看法,让学生具备主动表达解决某些问题的意识。将语言素养主动性实现的思想融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继而为艺术类大学生主体实践意识提供思想引领。

(5)重视艺术类大学生语言素养训练课程,加固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课堂。对于大学生而言,无论是日常学习、社会交际还是面试求职,良好的表达能力均不可或缺。作为拥有丰富教育资源的高校,应该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更加重视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课程,例如:普通话语言、口语表达艺术、沟通理论与技巧等,为健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实践课堂。

2、实施平台建设――成立艺术类大学生语言交流协会

协会管理由大学生语言交流中心――指导老师――学生工作处及其下设的秘书部、组织部、宣传部、实践部构成(如***三),负责协会的日常事务与基本运作。旨在为艺术类大学生语言素养提升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通过协会定期举行的相关活动及指导老师的专业培训为艺术类大学生在语言素养提升上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法,在与其他校内平台实践互动中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深入实践当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语言素养。

三、拟解决问题

1、调查分析语言素养缺失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问题

研究团队发现,艺术类大学生普遍对核心价值观不感兴趣,语言素养的缺失更使其不能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普遍认为核心价值观与艺术类大学生心理距离、现实距离很远,往往用“假大空”形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印象。同时艺术类大学生科学文化修养不足,在专业学习同文化教育不对等的情况下,艺术类大学生语言素养教育也与专业的相比中显现实践力弱化问题。这就突出了艺术类大学生语言素养提升的阻力环境。也是核心价值观落实不到位的根源之一。

通过研究团队前期问卷调查、文献研究及走访接触,结果显示艺术类大学生语言素养缺失程度较高,主要集中在人际沟通存在障碍、口语表达模糊不清、书面写作能力匮乏。这些具化的问题又影响到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求职就业。

2、艺术类大学生语言素养提升的关键问题

解决语言素养脱离专业学习的问题就要注重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在青年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综合运用,增强语言素养教育的渗透性。我国不妨参照美国的做法,把语言素养教育渗透于历史、社会、文学、思想***治课、艺术等显性课程中渗透于校园文化与设施、校园与校外活动、管理、服务等隐性课程中,同样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也不要仅仅依靠学校专门开设的思想***治课的灌输来达到青年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这样,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性增强的同时,其有效性自然也就提高了。本课题通过实践调研法对艺术类大学生语言素养现状进行了策略分析,以期为艺术专业大学生专业素质与语言素养找到平衡点。

研究团队将成立艺术类大学生语言交流协会,把提升语言素养落实到艺术类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运用调查法及观察法,通过前期组织机制完善、以网络宣传为首,开展语言文化与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平台推广,组织艺术类大学生在平台展示与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的艺术作品,协会给予参与者专业指导老师的建设性提议,使参与的同学能更好的同受众描述自己的作品,无形中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更在作品创作中领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中期协会还将举行各类交流活动,紧密联系校内丰富的学生组织平台,在社团联谊中为艺术类大学生提供更多语言表达的机会,在实践中提升语言素养,也为项目后期施行搭建长期有效的研究阵地。

3、语言素养提升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阶段性成果与长期可持续发展

研究团队将以五大策略作为项目研究阶段的主要内容,以艺术类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实验法、实证研究法为研究方法,通过艺术类大学生语言交流协会平台的搭建、协会与学校各学生组织的合作,为艺术类大学生语言素养提升提供更多实践平台,以期取得阶段性的提高。中期调查问卷发放后,研究团队通过分析阶段性问题,不断更新策略,帮助策略科学化、系统化。通过后期调查问卷发放促使平台运营更完善、提升策略更为科学、践行价值观的方法更榫呋。平台组织的逐步完善和成熟,也为项目后期长远性发展提供了有效机制;不断跟踪完善研究策略,为项目的长远性实施提供了合理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锐瑞.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治教育研究[J].武汉纺织大学硕士论文,2013.05.

[2] 耿美香.浅析高校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现状及对策[J].才智,2013.07.

【作者简介】

梁 敏(1979-)女,汉族,陕西咸阳人,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语言艺术.

语文核心素养论文篇7

【关键词】写作教学;写作核心素养;“文心”

【中***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1-0020-02

如何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与能力,仿佛如无解之题,令语文同仁忧思连连。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权威出炉,一时间,教育人每每言必称“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应如何落地?该如何理解语文核心素养,又应如何实现?当我们还未厘清这些上位问题时,写作教学早已不可避免地被置于“核心素养”下,探索起来更是难上加难。好在,吴勇老师及其团队一直行走在写作教研之路上,以披荆斩棘的勇气和扎扎实实的成果,不断给出自己的答案。本专题五篇论文就是他们对这个“难上加难”话题的一些思索、践行与回答。

吴勇团队将儿童写作素养的总和凝练为“文心”,在教学期待上,盼望“儿童带着饱满的‘文心’上路”,以让儿童写作核心素养逐步落实。

一、基本结构的假设

林崇德教授认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那么,儿童写作应养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什么?基本结构如何?作为直面儿童的一线语文人,要让素养落地,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回答,是断然绕不过的。正如吴勇老师文中所言:“写作素养如果没有具体明确的要素,如果不对其中的关键要素做出清晰精准的定位,那么儿童的写作核心素养培塑和发展,将会成为一个笼统而模糊的空中楼阁。”

为最大限度地减少理论上的争议,达成实践中的共识,吴勇团队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给出了假设。

1.静态视角:基于三维目标的架构。

“第一维是写作态度,包括写作动机、写作兴趣、写作意志、写作习惯,这是儿童写作发生和维持的动力源泉。”其直指作文教育的原点――写作教学应培养什么样的人。

“第二维是写作知识”,主要包括“语体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这是儿童写作的能力支撑”。需明确的是,核心素养下的写作知识是指处于知识最内层的、最易迁移的写作策略性知识,它才是学生写作由知而能的真正桥梁。

“第三维是写作思维空间,贯穿于取材(观察)、立意、构思、表达、评改全过程,这是儿童写作关键经历。”此维度是积累、表达与思维的合力,是作文核心素养的重心所在。

三个维度合而为一,形成儿童写作素养的立体空间结构。反过来说,明确了这一基本结构,或者对这一基本结构的厘清和表述过程,可让一线教师更易确证,作文应该“为谁教”、应该“为什么教”和应该“教什么”。

2.动态视角:基于“四层表达”的架构。

“四层表达”是吴勇团队基于实践逻辑的一种思考。如何让素养由“知”而“行”?如何保持静态J知和动态践行的关联性、持续性?基于此,又提出了“四个层面”的架构:写作意识的鲜明与饱满、写作知识的建构与运用、写作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写作语篇的鉴赏与评价。

首先,在表述上,表征为内容与要求的统整,利于明晰教学内容与任务。

其次,从逻辑上,符合“唤醒意识―明确知识―思考表达―鉴赏评价”的一般教学流程,利于清晰教学步骤与方法。

最后,每层各有特殊,之间又形成梯度,互相叠加、渗透、融合,形成一种富有弹性的流动结构。要说明的是,把“写作意识的鲜明与饱满”作为第一层表达,旨在凸显其既作为素养形成的起始点,唤醒“文”,又是素养形成归宿点,归于“心”,“处于儿童写作核心素养的最中心位置”。

难能可贵的是,吴勇团队试***基于长期的潜心施教,凝练出每一层的教学内容或操作程序,如写作知识的两种“得”,写作思维的三层“模”,语篇评鉴的四个“度”。在实践篇中,四位老师进一步针对不同层面的核心素养的形成给出了实践明证:王宁从“涵养意识”层面,提出了四种策略,化虚为实。“发展思维”层面,汪璐璐从四个观察维度,介绍了多种提升观察感悟力的策略;罗刚淮则阐述了三种发展言语思维的实践探索,皆切实可行。徐俊从知识、实践、态度三个维度阐释了评改力的生成前提、形成过程和助推力量,试***尽快让学生“懂得评价”。

“四层表达”的动态结构,可使一线教师更易确证,作文应该“怎样教”“教的效果如何”。

二、素养落地的实践追索

除其他四位老师的具体阐述外,吴勇老师还规划了素养落地的四个教学通道。

1.最为旗帜鲜明:“明里探讨写作知识”的教学通道。

“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的说法,致使写作知识被误解,甚至被放逐。反思之余,吴勇老师高举写作知识回归的大旗,发表了《精准知识:习作教学走向实效的必然之路》《精准知识:释放习作教学的生产力》《精准知识:习作教学“教”的着力点》等系列文章,亮明观点。“明里探讨写作知识”,尤其是精准知识,逐渐成为其团队教研的鲜明主张。

操作中,他们强调知识的学得与习得并举,尤其是在学得思路上主张“教什么(知识)”,就“练什么(知识)”,就“评什么(知识)”,强化知识运用中的明确、集中和一贯。并在不断的、螺旋式的写作实践中,“让写作知识与儿童的写作兴趣激发协调共进,让写作知识成为儿童写作核心素养发展的根基”。

2.最为推崇:“真实情境语用训练”的教学通道。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创建学校的目的,是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所有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作为学校的作文教学来说,如果忽略了这种“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那么写作知识和技能就会成为一种堆积,会堵塞“文心”。因此,设计真实情境时,首先应着眼于“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将这种情境置于学生的智力上、情感上、道德上;其次才从学生成长实际和育人需要的交叉点上着手设计。如此,这一通道才能真正被普遍借重。

3.最为真诚的呼唤:“持续不断涵养意识”的教学通道。

“写作教学的目标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技能训练,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写作意识和写作态度,这是一个儿童的‘文心’之核,关乎其写作核心素养的健全和生长。”为此,吴勇老师不惜篇幅从蓄积兴趣、给予信心、磨炼意志、培塑习惯四个方面详加阐释。看似重笔在虚处,实则更显其真诚地呼唤重视之心。

要说明的是,通道三“学科融合推动认知”的阐述,虽意在突出学科融合中写作的工具性价值,但从举例来看,还处于浅度融合阶段,这主要受学校综合课程薄弱、学科壁垒固化所拘囿。

语文核心素养论文篇8

一、学生专业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为深入把握中文系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笔者采取了随堂听课、与任课教师访谈的方式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在学习中主要存在学习主动性不强、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和专业素质不全面等问题。

第一,学习主动性不强,专业认知消极。从随堂听课的情况来看,多数学生在学习行为上表现出一定的倦怠情绪,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较弱。对于一些文学类课程,如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等,大量的自主阅读是非常关键的,但学生存在不读、不思、不写的现象,导致对作品理解浅显,只知故事梗概而不知其他,只知人云亦云而缺少个性化的见解,进而导致课堂上师生无法形成真正的互动对话,一些讨论课效果欠理想;语言类课程的学习,学生注重记忆简单的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对词组、句子、语言现象等的分析缺乏自己的认识,而且学习功利性较为明显,对古代汉语与语言学理论课程的排斥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写作课程的学习,无论是文体写作还是应用文写作,学生的积极性都不高,对教师的写作要求有抱怨的情绪。从上述表现来看,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弱,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行为倦怠,存在明显的专业认知上的消极。

第二,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欠深入。从随堂听课和课程考核情况来看,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的现象。文学类课程,每一时期的文学思潮、流派、作家作品以及它们在文学史中的地位评价等这些基础知识,学生课堂回答不全面或含糊不清,古典文学的历史背景知识较为欠缺,这些内容在课程考核时失分也较多。语言类的现代汉语课程,是挂科率较高的课程。通过对任课教师的访谈,笔者了解到,教师主要采取讲授与练习相结合的方式,为了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每次内容讲解后都会有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做,但结果仍不甚理想。受访教师表示,这与学生日常学习态度有很大关系,也与学生对文科理解上的偏差有一定的关系,如学生普遍认为文科题目主观性较强,只要答出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即可,从而忽略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

第三,专业素质不全面,核心能力不突出。笔者所在学院制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如下:“能够***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新闻、出版、文案创意设计等工作,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较强的教育教学、文案写作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简言之,教学、科研、写作是培养目标中体现出来的三项能力要求,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非常受重视,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非常注重这些能力的培养。但从整体来看,学生的专业素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其一,在教学方面,学生对作品的诵读、解析能力较薄弱。从教育见习和试讲环节来看,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但朗读作品欠缺感染力,解析作品缺少个性化的理解认识。从《语文名篇教学指导》课程的课堂情况来看,学生对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的设计欠明确,对作品内涵的掌握与讲解能力较欠缺。其二,在科研方面,学生创新意识不足,文献检索能力薄弱。从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来看,缺乏新意,思维狭窄,文献综述只单纯列举文献,缺少归纳、分析与评述。创新意识不足还表现在课程考核中,学生答题过多使用教材观点,富有创新性的个人见解很少。其三,在写作方面,学生文学文体写作多为虚幻题材缺少现实感,重抒情感悟缺少思考和论辩。应用文写作规范仍有待加强。此外,最能体现学生综合写作能力的毕业论文存在逻辑混乱、表述不通、论证与观点脱离等诸多问题。

学生专业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既有基础知识掌握薄弱问题,又有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究其最关键的原因,是教师对专业核心能力认知上的不明确。从随堂听课和专业教师的访谈情况来看,教师对单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都非常明确,而且在教学过程中都非常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课程与课程之间能力培养上的逻辑关系不是非常突出,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与知识体系较欠缺,导致学生可能掌握了某一方面的能力,但是整体的综合素质并不突出。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能力构成要素

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专业特点和就业趋向,专业核心能力体系构成要素可归纳为阅读能力、诵读能力、写作能力与研究性学习能力。一是阅读能力。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而言,阅读是专业的基础,更是提升专业素养与综合素养的基本途径。阅读能力主要表现在阅读内容选取、阅读方法科学与阅读效果评估三方面。阅读内容选取,即读什么,***书的选择往往影响着自身的阅读视野与思维格局。从学生阅读内容的调查来看,阅读多注重流行与畅销,视觉化倾向明显,网络小说、影视作品颇受欢迎,而经典原著作品很少有学生主动涉及;阅读范围较为狭窄,以专业***书为主,文学类***书较突出,很少涉猎其他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书,导致知识结构不全面。阅读方法,即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否科学有效,将直接影响阅读的质量。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在阅读中并不太注意阅读方法是否科学有效,更倾向于简介似的粗读略读,或者碎片似的拆解性阅读,缺少完整性、探究性的分析式阅读。至于阅读效果,即阅读的质量评价。从学生的阅读效果来看,作品鉴赏缺少个性化的深度思考,文本意蕴理解不透,国学经典一知半解,文化常识含糊不清。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着很大的距离。阅读能力欠缺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选择,尤其对要从事教育职业的学生而言,阅读指导能力与作品解析能力的发展都与自身的阅读能力紧密相关。

二是诵读能力。学生应具备的朗读与朗诵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对师范方向学生来讲尤为重要。诵读,是在文本阅读的前提下,品读、鉴赏文本的过程,与学生的认知积累、语言表达、审美感受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紧密相连,充分体现出个人的综合素养。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来讲,诵读能力不仅有助于提升个人的审美品位,而且对今后的工作实用层面起到积极作用。然而,从调查情况看,学生的诵读能力并不理想,无论是古典作品还是现代文的诵读都存在缺少情感、节奏不准确、语速过快、语调无变化等问题,这充分体现出学生在语言运用层面的不足。对于师范方向学生来讲,诵读教学能力是重要的技能之一,是语文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1],作品的情趣和神韵只有在诵读中才能真正领悟,才能引领学生实现精神成长,因此诵读能力的培养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而言非常重要。

三是写作能力。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重要特征。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来讲,具备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扎实的文字功底将会在人才竞争中占据极大优势,因此写作能力是人才培养的重心。从专业目标来看,学生的写作范围主要是基础写作、应用文体写作、新闻写作、文学文体写作和学术论文写作,这些写作课程连成一体,全面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从学生的写作实践效果来看,基础写作知识掌握扎实,各类公务性、事务性文书写作格式掌握较规范但语言表达的严谨规范仍需锤炼,各类文学文体的写作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在立意、构思、思辨性上缺少新意与严谨。从写作结果来看,学生的问题意识、分析论证能力仍需进一步培养。新闻写作的实践练习如消息、通讯、新闻评论等普遍较为薄弱。无论是个性化凸显的文学文体写作还是应用文体、新闻文体等实用性写作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写作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四是研究性学习能力。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它是学生素质水平的综合体现,也是专业核心能力体系中的最终体现。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讲,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高低等都与研究性学习能力强弱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培养研究性学习能力是专业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并不是培养专门的研究型人才,否则它与一般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方向并无区别,而是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至关重要。研究性学习方式能充分展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能动性,其培养理应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中。但是,从当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它仅存在于某些课程知识的质疑与研讨中,并没有全面渗透于所有的课程教学中,更没有成为学生的学习常态。研究性学习能力欠缺将不利于学生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的完善与提升。因此研究性学习能力应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能力体系中的重要层面来对待。

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能力构成要素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阅读能力与诵读能力是基础,写作能力是关键,而研究性学习能力是知识迁移与能力建构的充分体现,是专业核心能力构成要素中的重点。四层面密切联系,共同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素养的重心。明确了这四方面,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则成为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策略

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理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特点等,着重从阅读质量的提升、课程教学与评价方式的转变、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应用型师资培养等宏观方面进行,以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和创新思维为培养目标,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探索者与创造者。

(一)注重阅读质量,加强思维训练

阅读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的质与量将直接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从教学实践来看,每位教师都会结合课程内容给学生布置一定的阅读任务,但从整体效果来看阅读的质量仍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一要使阅读素材多样化。着重从“读经典、读文献、读前沿”三方面进行,不仅能保证阅读的经典性与时代性,还能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研究性眼光。读经典既要读关注人类命运的永恒之书,也要读与课程紧密联系的权威性著作,这样就可保证学生的阅读格局与品位。读文献要阅读已有的研究成果,要保证文献资料的权威性、代表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一定的归纳分析能力,拓宽阅读视野,提高阅读质量。读前沿,即教师要把与课程相关的最新发展反馈给学生,如影响广泛的最新作品或语言现象、某些理论前沿等,使学生学习不致于脱离时代。二要提供一定的阅读方法。怎么读书,在课程教学中并没有被充分重视,导致学生的阅读效果无法保证。因此,教师可以在课程设置中增设一些人文社会科学方法类的课程,使学生学会阅读。三要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为了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教师可采取读书笔记、***问题交流讨论、小论文等方式,随时把握学生的阅读状况,为阅读效果提供一定的措施保证。阅读的目的不是单一的知识积累,更重要的是能够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建构。因此,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思维训练,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在问题驱动下能够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二)实训课程教学与实践平台相结合,全方位促进实践能力培养

在生活和学习中对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能力是衡量优秀人才的重要标准。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学习与对知识的体验式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可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详细的应用能力评定标准和训练方式,使实训课程与实践平台相结合,共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要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将实训课程与实践环节相结合。依据专业核心能力构成体系,学校可开设中外经典作品解读、诵读训练、新闻采访与写作、文案写作等相关实训课程,设计有效的实训内容,使学生真正成为课程主体,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这些课程要与一定的实践环节相结合,如诵读训练可与学院的基本素养提升“个十百千”工程相结合,在学生掌握一定的诵读知识前提下,分学期循序渐进地开展诵读活动。经典作品解读课程与教育实习环节相结合,在实习过程中注重教材作品中的解析与讲解能力等。实训是对能力的培养,实践是对能力的检验,两者充分结合为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提供有效保障。二要以就业为导向,分层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来看,中小学教师为主要选择,少部分考研深造,还有一部分选择国考或企业单位。学校可依据学生意愿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能力培养。首先,师范方向学生,注重培养教学能力,采取课堂教学模拟训练、中小学优秀教师示范教学、深入中小学体验课堂教学、个人试讲等方式逐渐提升学生的教学能力,同时定期开展丰富的师范生技能大赛、诵读比赛、创意写作比赛、语文知识素养比赛等,为走上真正的教学岗位夯实基础。其次,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依托,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学校要真正落实导师制度,使学生在指导教师引导下逐步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与研究,或积极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在研究实践中进一步增强自身的问题意识与学习能力。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国考等相关培训。结合学生参加国考等情况组织相关教师进行指导与培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分层次培养,并不是将专业人才培养朝技能培训方向发展,而是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上突出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从而顺利衔接以后的工作岗位。三要构建完善的校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践基地。地方本科院校要立足于地方、服务于地方,为地方经济发展输入大量的人才。学院可依据学生就业趋向,与地方的中小学、***府机构单位、新闻出版企业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使学生的知识运用与实践能力在实习单位中得以发挥与锻炼。此外,学校要注重文科实验室与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采取工作场景模拟训练或实习锻炼,使学生将理论知识直接转化为实际的工作运用,增强职业意识,提升各种能力。

(三)以深度学习与创新思维发展为导向,促进课程教学与评价

课程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课程教学效果会直接影响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要注重课程教学方式与评价方式的变革,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教’与‘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整体,师生关系是一种实践的主体间性关系”[2],但从多门课程教学实际来看,双向互动的师生关系并没能真正实现。教学方式以教师主讲、学生接受为主,考核方式一般为试卷形式,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比例为3:7。平时成绩一般为三次作业成绩,文学类课程作业一般为读后感、赏析、小论文等形式,语言类课程作业多为基础知识的检查。作业内容倾向于识记性与主观性的知识把握。这种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都无法真正实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注重创新思维发展的深度学习在课程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课程设置是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教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人才的质量。因此,必须转变现有的课程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一要以问题贯穿课堂教学。以问题驱动,展开启发式教学,是深度学习的前提。教师要依据章节重点,围绕主题设计系列问题。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与阶梯性,教师布置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在课堂上围绕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选择与运用能力。二要以探究性学习为主展开学习过程。学习过程以讨论为主,学生带着对问题的思考、批判与论证进入学习,对问题追根溯源,对观点真伪论辩,提升批判思维能力。三要加大过程考核的比重。采取形式多样的过程考核方式,增加过程考核成绩的比例,能使学生将学习重心转入到学习过程中来,而不是期末的突击复习。四要实行全课程学业评价方式。高校要将学生从课程开始到课程结束的主要学习行为都被纳入课程评价中,包括出勤、课堂发言、作业、阅读报告、主题论文写作等,并科学设定学生学习效果和能力培养效果的评价标准和权重。这样就能使学生的关注重心从期末考试转变为课程的过程学习、日常的学习积累与思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学习。“只有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知识建构能力,才能使学生在不断变革的知识、科技和社会中以不变应万变。”[3]毕竟,大学的根本任务是“造就适应时展需要的专业素养和过硬本领,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使学生成为社会发展的引领者,而不是单纯的适应者。

语文核心素养论文篇9

关键词: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思维品质;关键素质

一、核心素养及思维品质的内涵

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余文森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

养,就像房屋的地基,它决定房屋的高度。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关键期的特点,错过了关键期就很难弥补。”而初中恰好是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养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初中英语教师对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形成起着关键作用。语言会影响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以及看待问题的方向,这在一个人的长期发展中显得至关重要。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和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二、该课堂如何体现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胡波老师这一堂课设计巧妙,环环相扣,富有逻辑性和创新性,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包括扫读、跳读、精读,但是胡老师的目的远不于此。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胡老师不断培养孩子的思维品质,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

1.思维品质的灵活性

胡波老师剪出一个漂亮的“帧弊忠入课文。胡老师的剪纸引入方式自然巧妙且新颖,富有创新性和灵活性。随后的小视频又让学生更加了解用英文讲述中国文化。课堂结束时,胡老师总结,希望孩子们要从平凡事物中发现美,同时他将事先准备好的两张红纸条贴在之前写关键词的红字条上,一个大写的醒目的“美”字,便在黑板上呈现了。最后,他还以一首押韵诗歌,让孩子们一起诵读,并配以背景轻音乐,倡导要做一个有心人。整堂课设计灵活,展现清晰,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思维品质的批判性

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胡老师让学生花一分钟时间扫读课文并找出文章的结构,在核对答案环节,他问学生是如何找到答案的,深度挖掘孩子的思路,助其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并形成批判性思维。在精读第四段后,其中一组孩子们拿起思维导***进行展示,***片中间是一个可爱的中国泥人娃娃,周围以树状结构清晰地展示了本段的关键词。学生报告该组成果后,胡老师予以表扬,但他同时问孩子们:“How can you make it better?”其余学生纷纷提出可行意见,比如可以多加一点颜色以及报告者应该更加自信一些。

这个环节能够很好地培养孩子们自主合作学习探究能力、动手

能力。

3.思维品质的创新性

文章一共有四段,第三段由胡老师引导孩子们以思维导***(mind map)的方式,围绕贴在黑板上剪纸“帧弊郑将本段的剪纸文化内容以树状结构铺陈在黑板上,看起来栩栩如生,清晰明了。在给孩子们示范了思维模式导***精读后,他鼓励孩子们分小组探究完成第四段的思维导***,孩子们热情积极地参与。思维导***教学方式十分新颖,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合作完成思维导***,并且富有创造力。

三、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关键素质

1.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及时转变教学思路和方法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龚亚夫先生认为,“‘结构+功能’的教学路子根本就没有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培养,所以教师要在备课中学会设计如何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优良品格、行为规范等活动。”而不是一味的“满堂灌”,只注重词汇和语法,教会学生写句子,记叙就行,而是要学生学会自学,学会用英语进行

思维。

2.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英语学科思维品|主要是指逻辑思维水平和批判思维水平。这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具备培养这两种思维品质的理论和实施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学好各学科和处理日常生活问题所必须的能力。英语学科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听、说、读、写几个方面的语言能力提高都有很大帮助。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批判思维、动手能力等,对学生的后续发展很有裨益。

3.教师应该保持学习的热情,用前沿的教学方式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

胡老师学习剪纸,并在阅读教学中用到了前沿的思维导***。思维导***由英国人东尼・博赞提出。科学研究已经充分证明:人类的思维特征是呈放射性的,进入大脑的每一条信息、每一种感觉、记忆或思想,都可作为一个思维分支表现出来。它呈现出来的就是放射性立体结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顺利用思维导***的方式呈现最后一段的内容,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课堂效果也因此而锦上添花。所以,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提升教学能力,优化教学方式。

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基本素养,教师要不断学习,用精心的课堂设计,带给孩子精神食粮,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思维习惯等。

参考文献:

语文核心素养论文篇10

[论文摘要]当前,高职语文教学面临边缘化的窘境,改革势在必行。教学实践表明,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为驱动,以形成性考核为手段,融“教、学、做”于一体的“六位一体”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高等教育形式。高职语文作为一门融工具性、实用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于一体的文化教育课,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但就目前来看,高职语文教学存在学科地位弱、课程定位模糊、教学形式和手段落后、评价体系单一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许多学者和一线教师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但局限于教材和教学方式、手段,整体改革效果并不明显。近两年来,笔者一直致力于湖南郴州职业技术学院“六位一体”课程模式及评价标准的改革工作,并将这一模式较好地运用于高职语文教学改革之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高职语文整体优化教学体系。本文将详细阐述这一模式的构建和实践。

一、“六位一体”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郴州职业技术学院是2001年经湖南省***府批准,由原国家重点中专郴州商业学校和原部级重点中专机械电力工程学校合并组建的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了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学院从2006年起,创立并实施了“六位一体”能力型课程模式教学改革。

所谓“六位”,指高职课程教学组织和实施中必须突出的六个基本要素:职业能力需求分析、职业能力目标、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职业能力训练素材、“教、学、做”结合及形成性考核。“六位一体”则是这六个要素有机构成、在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即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确定明确、具体、可检验的课程目标;根据职业能力目标确定知识目标、组合教学模块、设计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以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为驱动;以真实的职业活动实例为训练素材;根据职业能力形成和知识认知的规律,“教、学、做”一体化安排,促使学生在训练中提高能力,获取知识;课程考核以平时的项目完成情况和学习过程考核为主。

“六位一体”课程模式摆脱了传统学科型课程教学的思维定式,是一种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实现教学过程的完整系统优化、彰显职教特色的全新模式。

二、“六位一体’课程模式下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

高职语文课程作为郴州职业技术学院“六位一体”课程改革的第一批试点课程,经历了探索和不断完善的过程,目前已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一)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科学定位课程培养目标

在“六位一体”课程模式中,根据市场人才需求来分析、确定课程培养目标是最重要的工作。明确高职语文的课程性质和学科定位是教学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方向、教材设计、师资配备及教学方法等。而培养目标的确定,取决于教师对高职教育特点、语文的学科性质、语文教学规律、教学内容、学生认知状况和社会需求的把握。

高职语文既不同于中学语文,也不同于本科语文。中学语文侧重于“工具性”和“基础性”,本科语文侧重于“人文性”和“审美性”。高职语文则介于二者之间,融工具性、实用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于一体。高职语文课程要超越中学语文课,必须在夯实学生语文知识的基础上,着重于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和语言文化的熏陶,培养其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与本科语文相比,应降低知识的深度和厚度,弱化理性思辨色彩,突出实用价值。

此外,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可分为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后者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适用于各种职业和岗位的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即: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革新能力、外语应用能力等。据调查显示,职业核心能力较之专业能力对一个人的发展更为重要。这就从本质上要求高职语文课程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改变了“有了知识,就有能力”的传统知识本位职教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高职语文课程定位为一门融工具性、实用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于一体的重要文化基础课。它以语文知识为基础,以语文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提高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为目的。只有在这样的培养目标下,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体现高职语文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应该具有的作用。

(二)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

首先,我们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了高职语文的教学内容。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是将传统的大学语文教材作为教学的唯一依据,教学内容偏重于中国古代诗文,对当代人文学科、交叉学科的成果和国外优秀成果吸收不够,教学内容单一陈旧,与现实要求相差甚远,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这样泛泛而教,靠有限的课时讲授几篇课文,很难达到高职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培养要求。

为此,我们打破了依据知识本身逻辑来组织内容的传统高职语文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职业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为参照点来组织教学内容,紧紧围绕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核心能力的形成来选择、理顷课程内容,将高职语文与应用写作、演讲与口才等相关课程进行整合。教学内容由阅读鉴赏训练、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信息处理训练、创新能力训练、第二课堂学习内容等模块组成,做到了以职业能力训练为本位,融合语文知识和人文知识,以课堂学习内容为本位,构建自主学习内容。这样既实现了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的对接,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1)项目驱动法。根据高职语文课程教学应达到的总体目标和单元(两课时)目标精心设计合适的训练项目,以训练项目来引领技能训练和知识的讲解及归纳,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安排。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角,参与是关键,教师帮助学生克服被动学习的心理定式,并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调控。(2)问题探究法。改变教师“一言堂”的灌输式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应鼓励学生展开讨论、评议,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可以引导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视角进行思考,也可运用逆向思维,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全面考虑,提出多种解决办法。(3)分组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活动。例如学习策划书写作时,先布置小组成员利用多种方法搜集材料和相关信息,讨论写作思路,并进行写作。然后各小组推选一名成员上台陈述观点、展示作品。这种方法可与竞赛、讨论和情境模拟结合起来,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开放式教学法。高职语文课时有限,教学中应做到课内课外结合,将语文课堂与文化讲座、社团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技能节相结合,把语文学习贯穿于各种课外活动、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有计划地进行课外扩展阅读,以终身学习的观念引导学生,使学生把语文学习从课堂引申到工作、生活中去。

(三)深化教学改革成果,开发特色鲜明的高职语文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学改革理念的物化形式。传统高职语文教材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以学科知识体系和文章内容为编排体例,选文缺乏时代感,多与中学语文重复,且忽视职业需求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我们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六位一体”课程改革理念,贯彻‘能力核心、素质全面、知识够用”的宗旨,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这条主线来设计教材内容及编排体例,开发出了方便教学的《高职语文实用教程》。该教材运用“六位一体”课程职业能力分析方法,确定了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将教材分为阅读鉴赏训练、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信息处理训练、创新能力训练、第二课堂学习等六个模块,再依据每个模块包含的单项能力,确定各模块的教学目标、训练项目和训练素材。训练项目和训练素材既考虑了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又考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具有科学性、艺术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此外,学校还陆续开发了教学光碟、学习指导书、电子教案、训练素材和试题库等立体化教材。同时,这一系列教材首先在学院试用,并在教学活动中持续改进、不断完善,再进行公开出版。这样,不仅保证了教材开发的质量,也促进了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态度、学生学习的品质及学习效果,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教学目标的实现。那种“一张试卷定乾坤”的评价既不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也不能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作出正确判断,无法发挥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

首先,我们建立了学生、教学专家、语文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学生评教、教师评学、专家考评课堂教学活动等方式来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能力、保证教学质量。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语文核心素养论文10篇

学习

语文论文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语文论文10篇,内容包括语文优秀论文范文大全,语文论文题目大全。语文论坛、教学随笔、教材教法、课改研究、教案选粹、阅读与作文、命题与解题、汉语研究、文艺评论、德育与***建、治校方略、素质教育、名校巡礼、语林学人

学习

农村语文教学论文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农村语文教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农村学校语文教学论文范文,农村教学论文范文大全。(二)农村教师工作复杂繁琐,有时候作文批改不到位写作是一项工作量比较大的活动,而且也比较辛苦,所以学生真心希望教师能认真批阅。每名教师也希望

学习

初中语文教师论文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初中语文教师论文10篇,内容包括初中语文老师论文范文参考,初中语文老师论文题目大全。二、教师应科学合理地应用语言艺术导语作为开启一堂课的初始语言,能够起到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指引到既定方向的作用,能够让学生对即

学习

税务注销申请书模板

阅读(108)

本文为您介绍税务注销申请书模板,内容包括注销税务申请书怎么写样本下载,注销税务登记申请书范文大全。4、办理查补税款、滞纳金、罚款征收。5、经办和发放需税务行***许可审批文书和证件。6、购领、缴销。7、登记欠税、欠费台帐,进行欠

学习

大学语文教育论文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语文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语文教育毕业论文范文大全,大学语文的课程论文范文。二、精讲课文,感知理想抱负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作者,教师可把德育渗透放在精讲课文之中,让学生在学习分析中受到理想教育,从而得到启迪。如

学习

语文情感教育论文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语文情感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小学语文情感教育论文,中学语文教育论文范文。一个教师单有激情还不够,他还要有一个支点,要能不断丰富充实自己。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但这一桶水还必须是不断更新的。魏书生刚

学习

语文教育研究论文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语文教育研究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育论文语文,语文教育教学论文。关于教育研究的对象,人们的回答并不一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教育研究的对象是人;第二,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现象;第三,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现象及其规

学习

小学语文课改论文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语文课改论文10篇,内容包括有关小学语文课改的论文范文题目,小学语文课改论文集锦***。(一)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理念的滞后性产生于具备先进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的、和西方经典的教育理论如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对于西

学习

本科导师工作计划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本科导师工作计划,内容包括本科导师工作计划,导师工作计划书范文。-学年上学期教师培训计划一、培养目标1.培养能够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形式的优秀教师。2.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3.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

学习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语文教师论文10篇,内容包括小学语文教师优秀论文,小学语文教师发表论文常用期刊。从语文自身的属性上来看,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因为其既具有工具性,也具有人文性,二者集于一体。语文的教学主旨、课本内容的时代背景、课

学习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10篇

阅读(54)

本文为您介绍初中语文阅读论文10篇,内容包括初中语文优秀论文范文大全,初中阅读论文范文。一个明确的目标能够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指出明确的方向,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设定一个具体的、明确的、科学的目标。一方面,教师要在

学习

幼儿园师德师风交流模板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园师德师风交流模板,内容包括幼儿园师德师风培训内容完整版,幼儿园师德师风建议一般怎么写。据悉,该园召开了师德师风自查交流汇报会,还通过园报,网站,橱窗展板,发放问卷调查书等形式,加大了培训学习力度,树立良好职业道德操守

学习

本学期自我总结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本学期自我总结,内容包括德智体能四方面自我总结,本学期的自我总结。社会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自身还有很多的缺点和不足,要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相信我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自己今后的

学习

语文素质教育论文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语文素质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素质教育下的语文教学论文,语文素质教育的论文范文。1.取消校内的常规考试,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促使学生更重视平时的语文学习。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工具性要求学生必须树立良好的态度和习惯

学习

语文论文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语文论文10篇,内容包括语文优秀论文范文大全,语文论文题目大全。语文论坛、教学随笔、教材教法、课改研究、教案选粹、阅读与作文、命题与解题、汉语研究、文艺评论、德育与***建、治校方略、素质教育、名校巡礼、语林学人

学习

农村语文教学论文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农村语文教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农村学校语文教学论文范文,农村教学论文范文大全。(二)农村教师工作复杂繁琐,有时候作文批改不到位写作是一项工作量比较大的活动,而且也比较辛苦,所以学生真心希望教师能认真批阅。每名教师也希望

学习

初中语文教师论文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初中语文教师论文10篇,内容包括初中语文老师论文范文参考,初中语文老师论文题目大全。二、教师应科学合理地应用语言艺术导语作为开启一堂课的初始语言,能够起到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指引到既定方向的作用,能够让学生对即

学习

大学语文教育论文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语文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语文教育毕业论文范文大全,大学语文的课程论文范文。二、精讲课文,感知理想抱负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作者,教师可把德育渗透放在精讲课文之中,让学生在学习分析中受到理想教育,从而得到启迪。如

学习

语文情感教育论文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语文情感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小学语文情感教育论文,中学语文教育论文范文。一个教师单有激情还不够,他还要有一个支点,要能不断丰富充实自己。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但这一桶水还必须是不断更新的。魏书生刚

学习

语文教育研究论文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语文教育研究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育论文语文,语文教育教学论文。关于教育研究的对象,人们的回答并不一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教育研究的对象是人;第二,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现象;第三,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现象及其规

学习

小学教育语文论文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教育语文论文10篇,内容包括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0篇,小学教育语文论文。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适时调控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营造学生、教师之间情感最佳融合境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

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小学语文论文发表期刊,小学语文论文新颖题目。2.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创新方法2.1.加强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师要有一桶水的知识,才能给学生一碗水。”现在看来,一名出色